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15:1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7课
(1)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学习诸子先贤们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的崇高抱负和理想。(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春秋战国大事记
BC679年
齐桓公称霸
BC535年
老子出游鲁国
BC606年
楚庄王问鼎中原
BC497年
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BC468年
墨子出生
B770年
东周开始
BC475年
进入战国时期
BC372年
孟子出生
BC369年
庄子出生
BC359年
商鞅变法开始
BC353年
桂陵之战,孙膑围魏救赵
BC313年
荀子出生
BC281年
韩非子出生
BC260年
长平之战
BC256年
秦国灭周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
经济:大发展
政治:王室衰微
军事:诸侯争霸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与经济的反映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为虚指,形容学派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争论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
老子
孔子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老子和《道德经》
基本概况
(1)时期:
春秋晚期
(2)地区:
楚国
(3)地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像
材料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现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周朝 “守藏室之史”。老子研究道德学问,其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便离开周都。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他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后离去,无人知其下落。
材料2: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史记》
思想主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2.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失马
(祸)
得马
(福)
摔伤
(祸)
幸存
(福)
思想主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4.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退之道,不争而胜 。
道之柔,弱之胜强 。
——《道德经》
3.在处世上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道德经》书影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
经历
姓名
籍贯
年后曾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收徒办学
儒家学派创始人
地位
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
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丘
孔丘,子路,子贡,颜回,曾参,子夏,冉求,曾子
子路
夫子,弟子跟随你去研学。
颜回
夫子,弟子誓死追随夫子周游列国。
子贡
夫子,弟子报名,研学算我一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周游列国,以期施展一匡天下的抱负。
楚国
鲁国
宋国
郑国
陈国
蔡国
卫国
孔子和儒家学说

主要思想
(1)核心思想:
“仁”-提出仁者爱人
(2)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恢复西周礼乐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注: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教育成就
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
出身贫寒:颜回、子路、伯牛、闵子骞、卜商、原宪、冉求、仲弓
家境富裕:子贡、冉有
——根据《论语》《史记》等整理
《孔子杏坛讲学图》
思考:商周时期,只有贵族和王室才能接受教育。春秋后期,孔子开始创办私学,什么出身的人可以拜孔子为师?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作用(1)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论语》节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举一反三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文化成就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六艺
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篇
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礼崩乐坏
天下大乱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3、文化大繁荣: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
2、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1、经济大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儒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孟子
《孟子》书影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卷四·公孙丑下》
《荀子》书影
荀子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儒家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荀子
相关史事
《墨子》一书包含许多科学理论,其中,《经上》《经下》等篇目被合称为《墨经》,论述了数学、力学、光学等相关的许多基本要素,记载了杠杆、小孔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墨子》中的《城守篇》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驽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道家
《庄子》书影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发展了老子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韩非子》书影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
兵家
《孙子兵法》书影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诸子百家篇
实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性质: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吴起
孙膑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
吴起
孙膑
派别 时期 代 表 人 物 思 想 主 张 著 作
儒家 春秋 孔子(创始人) “仁” “礼”"德政“,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 语》
战国 孟 子 “仁政”“民贵君轻”、拥护正义战争 《孟子》
荀 子 “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道家 春秋 老子(创始人) 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以柔克刚 《道德经》
战国 庄 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要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庄子》
墨家 战国 墨子(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法家 战国 韩非 (集大成者)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 《韩非子》
兵家 春秋 孙武(创始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战国 吴起,孙膑 军事理论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
课堂小结
以史为鉴: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 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传承“百家争鸣”的哪些精神?
态度: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精神:敢于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探索创新、勇于变革实践。
课后练习
1.《论语·为政》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行政命令来治理老百姓,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虽暂时避免犯罪,但还不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来教化老百姓,用礼义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就不但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也会守规矩)这说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国
C
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A
3.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不能养活百官。于是有专门知识、技术的士和百工流散到民间,有的著书,有的招徒,有的讲学。这种情况的出现( )
A.巩固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B.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加剧
C.加快了铁犁牛耕的出现 D.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范围
D
4.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于儒家学说对于“器以藏礼”“器以载道”的物质文化观念,墨家在造物艺术方面则体现了功利与实用的价值特征,进而表现出与儒家礼制观念针锋相对的价值倾向。这种不同从根本上反映了双方( )
A.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 B.兴起时代的不同风尚
C.不同阶层利益的冲突 D.价值判断的不同倾向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