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1课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习目标
1
2
3
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背景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启示,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
刘邦入咸阳
约法三章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沟议和
楚河汉界
乌江自刎
霸王别姬
垓下之战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1)交战双方:
(2)时间:
(3)目的:
(4)结果:
争夺国家统治权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垓下之战,项羽战败,刘邦胜利,建立西汉。
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C206—BC202年(4年)
楚汉之争
根据材料,自主归纳为什么强大的项羽失败了?
材料一: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刘邦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史记·高祖本纪》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得民心。
军纪严明、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实力削弱。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思考:楚汉之争还是农民起义性质的战争吗?
不是,楚汉之争是封建统治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战争。
材料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根据材料,概括刘邦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
①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
汉高祖(公元前256-前195)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公元前202年
刘邦(汉高祖)
长安
概念解析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
休养生息: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背景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人民失去农作之业,从而发生大饥荒。一石米要五千钱,人们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 )
材料二: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汉书·食货志》
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①西汉建立后社会景象如何?
②造成上述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③汉初的统治者首要任务是什么?
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原因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接受陆贾建议,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初年,经济十分萧条。汉高祖及其继任的统治者吸收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即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乱之后,统治者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陆贾认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他给刘邦提出了什么建议?
举措太众、刑罚太极
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政策:
阅读教材P55,完成以下表格内容及其措施有何作用?
目的: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内容:
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高帝纪》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史记·平淮书》
“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
减轻田租,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兵役。
增加劳动力
提高农民积极性
影响:
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和亲政策:
背景:
概况:
北方的匈奴却在秦末的纷争期间不断发展壮大,时不时的南下侵扰汉境边民,给边境地区的百姓带来严重的危害,也对刚刚建立的汉帝国构成威胁。
公元前200年,刘邦带领着33万汉军,亲征匈奴。最开始,刘邦带领的军队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轻敌冒进,刘邦的先头部队被匈奴军队围困在白登山,长达7天7夜,最终通过贿赂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脱困。白登之围让刘邦彻底放弃了北击匈奴的想法,决定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刘邦立宗室中的女子为公主,将其远嫁漠北,以缓和双方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前180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第五子,西汉第六位皇帝。刘启在位16年,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 。
“文景之治”
壹
贰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ī chénɡ)(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1.注重农业生产
2、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文景之治”
材料:秦至汉初赋税演变
秦朝
刘邦
文帝二年
文帝十三年
景帝元年
2/3
1/15
1/30
0
1/30
据班固《汉书》整理
材料:秦至汉初服徭役概况
秦一年数次;服徭役年龄从17岁开始;
(汉)文帝景帝时期;三年一次,服徭役年龄从20岁开始
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之治”
局面:
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府库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
阅读教材,概括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经济有何变化?
行业 具体表现
手工业
商业
纺织、漆器等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
汉景帝时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
陶仓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阅读教材,分析“文景之治”的影响?
①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②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知识拓展
素纱单衣(仅重49克)
马王堆出土的帛画
马王堆汉墓位于今湖南长沙,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dài)侯利苍、夫人辛追及儿子的墓,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纹饰华美,亮丽如新,反映了西汉漆器制作的水平;多种丝织衣物,花纹绮丽,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量不到50克,是稀世珍宝;多篇简帛文献,涉及先秦至西汉初年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科技等内容。更令人称奇的是,辛追夫人的遗体保存2000多年而不腐,外形完整,头发、眼睫毛等尚存。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
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
背景:汉初景象(经济凋敝、国家贫穷)
目的:稳定社会局势,巩固政权,恢复生产
具体措施:士兵还乡务农;鼓励生产;轻徭薄赋
影响:社会局势逐渐稳定,经济开始恢复
具体措施: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以德化民”
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课堂小结
据史料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不仅对百姓毫无侵犯,还与百姓约法三章;而项羽进入关中后,烧杀抢掠。由此可知,刘邦最终获胜的原因是( )
A.项羽一味依赖武力 B.项羽生性骄傲自大
C.刘邦注重收揽民心 D.刘邦能够善用人才
C
课堂练习
2.(2024·山东临沂)《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3. (2024·四川遂宁)《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情况,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发展推行了( )
A.约法三章 B.方田均税 C.休养生息 D.均田免赋
B
C
4. (2024·四川成都·4)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5. (2023·湖南郴州·2)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