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15: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背景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通过探究“秦亡汉兴”的原因、启示,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你知道中国象棋棋谱中“楚河汉界”的来历吗?
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
①背景: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②时间:公元前206年-前202年
③交战双方:刘邦、项羽
④目的:争夺帝位
⑤战争性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⑥决战: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自刎
⑦结果:刘邦胜利
典故:鸿门宴、暗度陈仓、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汉王刘邦
西楚霸王
项羽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结合材料,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刘邦
公元前256—前195
公元前232—前202
项羽
刘邦说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杰,自己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范增受到项羽猜忌,
辞官归家。
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据《史记》记载,刘邦入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刚愎(bì)自用
指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依赖武力
善用人才
得民心
军纪严明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失民心
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未农民诞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 为什么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推翻秦朝统治
争夺帝位
农民阶级
封建统治阶级
反抗秦暴政的农民战争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斗争
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
221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
209年
秦二世
继位
公元前
210年
公元前
207年
陈胜、
吴广起义
西汉建立
公元前
202年
西汉的建立
1
2
3
时间
人物
都城
公元前202年
长安
汉高祖刘邦
“汉并天下”瓦当
刘 邦
汉初社会境况:
结合材料思考,西汉初期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西汉初年社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和什么有关?
此时刘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物价飞涨
秦的残暴统治和秦的战乱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阅读教材,并结合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汉兴……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一石米价值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没有积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汉书·食货志》
反秦之弊,与民休息——休养生息
丞相
萧何
吏掾
御史大夫
任敖
狱吏
相国
樊哙
屠狗者
太尉
周勃
丧事从业者
左丞相
陈平
白徒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从刘邦统治集团的出身,可否看出这对于治理国家有什么益处呢?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有为也。……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陆贾认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他给刘邦提出了什么建议?
举措太众、刑罚太极
无为而治
“您在马上可以取得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
——译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贾
休养生息
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思想?
具体措施 作用
士兵复员,返乡务农(解甲归田)
释放奴婢为平民(释奴为民)
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轻徭:减免徭役及兵役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增加农业劳动力
稳定民心,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营造了相对和平的环境,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作用: 使西汉的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巩固了汉朝的统治。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汉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文帝刘恒
(文帝)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
(景帝)诏曰: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
(景帝)诏曰: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据班固《汉书》整理

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汉景帝刘启
这些诏令中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体现了文景两帝的什么措施?
主要措施
1.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
(2)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维持社会安定。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cháo)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zī ché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汉书·文帝纪》
主要措施
2.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文帝二年
1/30
秦朝
2/3
高祖
1/15
文帝十二年
1/30
文帝十三年
免除
景帝元年
1/30




轻徭
秦朝
17岁起,每年数次
文帝景帝
20岁起,3年一次
薄赋
主要措施
3.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汉文帝:废除连坐,废除肉刑。
汉景帝:减少笞数;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
当劓(yì,割鼻子)者,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三百;当斩左止(趾)者,笞五百……
——《汉书·刑法志》
景帝改笞刑五百为二百 ,三百为一百……
——《汉书·刑法志》
主要措施
(文帝元年)诏曰: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
——班固《汉书》
4.积极赈灾济民
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有人进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宣布不接受献礼。修建陵墓时,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5.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汉文帝·霸陵
秦始皇骊山陵
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①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有锦、绣、绢、纱等,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②商业: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成为富商大贾。经过几十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热闹繁华。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经济发展的表现:
汉文帝陵墓
西汉鎏金凤鸟铜锺
帛画
素纱单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陶仓
局 面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原 因
影响:“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
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研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说一说:文景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译文]汉朝建国以后,废除繁苛的法令,让民众休养生息。
到孝文帝时,用谨慎俭朴的作风治理国家,孝景皇帝遵守大业成规而不改。五六十年之间,就达到转变风气、改变习俗,百姓淳朴敦厚的境地。
休养生息政策 内 容 结 果
汉高祖时期 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 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 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
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 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之治】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课堂小结】


刘邦建汉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
西汉建国初
经济困难
汉高祖
以农为本
进一步轻徭薄赋
汉文帝、景帝
课堂小结
西汉的建立
休养生息政策
公元前202年 刘邦
措施:
措施:
“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
经济凋敝、吸取秦亡教训
背景:
目的:
兵罢归家、鼓励关东士兵定居关中、恢复秦末战乱前百姓的故爵田宅、释奴为民、轻徭薄赋、减免徭役及兵役
政策延续:
表现: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随堂训练
1.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
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 )
A.提倡勤俭节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大力整顿吏治 D.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
2.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
景是 ( )
A.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 B.汉初奢靡之风盛行
C.“文景之治”的出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
3.“此三者(张良、萧何、韩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
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
擒也。”材料中的“吾”指的是 ( )
A.项梁 B.刘邦 C.英布 D.张耳
4.“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这反映了西汉初年 ( )
A.人口锐减 B.土地荒芜
C.社会安定 D.经济繁荣
B
A
随堂训练
5.“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刘邦建立的朝代,史称( )
A. 西汉 B. 东周 C. 东汉 D.西周
6.(聊城中考)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史“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缓和阶级矛盾 D.反击匈奴袭扰
A
B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