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二心集》《坟》等。
作者简介
字音字形
菜畦 确凿 轻捷 啄食
云霄 脑髓 倘若
拗断 觅食 鉴赏
(qí)
(záo)
(jié)
(zhuó)
(xiāo)
(suǐ)
(tǎng)
(ǎo)
(mì)
(jiàn)
字音字形
倜傥 和蔼 恭敬 渊博
淋漓 盔甲 斑蝥 蝉蜕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tì)
(ǎi)
(gōng)
(yuān)
(lí)
(kuī)
(máo)
(tuì)
(hǎn)
(dǐng)
词语解释
1. 窜:乱跑,乱逃(用于匪徒、敌军、兽类等)。
2. 觅:寻找。
3. 跪: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4. 拗:弯曲,弯转。
5. 确凿:确实。
6. 轻捷:轻快敏捷。
7. 云霄:极高的天空。
词语解释
8. 倘若:表示假设。
9.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10. 啄食:鸟类用嘴取食物吃。
11. 和蔼: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12. 恭敬:对尊长或宾客尊重有礼貌。
13. 质朴:朴实;不矫饰。
14. 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第一部分(1—8):回忆“我”在百草园游戏玩乐的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9—24):回忆“我”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生活。
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梳理结构,勾画语句
第一部分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有趣的动植物(2段);
2.神奇的传说(3—6段);
3.雪地捕鸟(7—8段)。
不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角度来说的,在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
品读第1—6段,思考:第1段中作者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后面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第3—6段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复述捕鸟经过,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阅读第9段,思考:“我”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园了?这一段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我”太顽皮,家人要将“我”送去书塾读书。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作者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从文中找出描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
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外貌描写
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神态描写
古板严肃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动作描写
对好文章的热爱
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依据。
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
“苦”:
①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
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
③生活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所设课
程十分单一。
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乐”:
①新鲜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③游戏乐。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描小说绣像、在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
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全文描述了鲁迅先生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戏、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玩乐天性。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呆板枯燥、新鲜快乐
三味书屋
行礼拜师
问“怪哉”虫
课件玩耍
师生共读
做戏、描绣像
当堂检测
1.下面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蝉蜕(tuì) 尴尬(gān gà)木屐(jī) 玉簪花(zān)
B.系上(jì) 斑蝥(máo) 缠络(luò) 攒成球(zǎn)
C.桑椹(shèn) 确凿(záo) 花圃(pǔ) 罕见(hǎn)
D.秕谷(bǐ) 倜傥(tì tǎng) 拗过去(ǎo) 盔甲(kuī)
解析:B项“攒”应读“cuán”;故选B。
B
当堂检测
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每逢假日,北京颐和园内游客熙熙攘攘,人迹罕至。
B.一场别开生面的“华为视频光影鉴赏”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展开。
C.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D.运动场上人声鼎沸,同学们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解析:A.人迹罕至:少有人来。与句中“游客熙熙攘攘”矛盾。B.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使用正确。C.渊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使用正确。D.人声鼎沸:形容人群声音嘈杂喧闹。使用正确。
A
当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B.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绍兴人。
C.晚会结束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的耳边。
D.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解析:A.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B.搭配不当,删去“的家乡”或“人”。C.不合逻辑,“优美的舞姿”不能“回响在我的耳边”。
D
当堂检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2段首句中,两个“不必说”分别为由高到低写静物、由低到高写动物。
B.第2段主要描写了“我”在百草园做的四件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C.作者写景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如“光滑”就是从触觉角度来写的。
D.选文中的“我”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大自然的儿童形象。
解析:A项,第2段首句中,两个“不必说”分别为由低到高写静物、由高到低写动物。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