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车轱山遗址是湖南洞庭湖北部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出土了陶制纺轮和石制
的渔猎工具,随葬的石斧、石铲及其他石制工具,绝不与纺轮共存:凡有纺轮随葬的,女性特征
都很明显。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已经出现社会分工现象
B.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
C.集体劳作形式受到冲击
D.精耕细作的条件已奠定
2.先秦时期,君主下发给臣下或地方的御用文书最初称为“命书”:秦统一六国之后,改为“制书”
(制定或颁布制度、法令)和“诏书”:到了西汉,分为“策书”(帝王诏令,用于王侯、三公的赐封
或撤免)、“制书”、“诏书”和“戒书”(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这一变化体现出
A.国家行政管理的日益完善
B.中央行政效率的显著提升
C.中央集权统治达到了顶峰
D.国家推崇分权的治理手段
3.南北朝时期,佛教中的菩提树形象类型丰富、形态多样,其源头可追溯至汉代以来的各种神树
图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扇形阔叶菩提圣树是以求仙问道的玉树崇拜贯穿主线。这体现出南
北朝时期
A.佛道文化交融互鉴
B.农耕生态环境良好
C.佛教社会地位低下
D.佛教本土化的趋势
4.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于汴京设都市易司,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
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收息金。据此可知,市易法
A.大大缩小宋米代社会贫富差距
B.体现出政府运用政治手段干预市场
C.提高了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
D.客观上加重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5.乾隆认为“明太祖为一代开创之主”,故“朕南巡时,躬诣孝陵致祭,用彰隆礼胜朝之意”,他又
说:“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这些言行
A.意在提高明朝的历史地位
B.彰显了天朝上国意识
C.论述了清朝统治的合法性
D.消弭了满汉间的矛盾青海省大通县教学研究室2026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考查新石器时代文明。根据材料“随葬的石斧、石铲及其他石制工具,绝不与纺轮共存:凡有纺轮随葬
的,女性特征都很明显”可知,当时该地区的农业、渔猎活动与纺织活动分屈于不同人群从事,且与纺织有关
的生产呈现出女性特征倾向,这表明社会分工已然出现,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通过制定和实施统一
的标准和规范,对生产流程,操作方法、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以确保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产品的一
致性,故排除B项;社会分工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集体劳作形式受到冲击”。在新石器时代,虽然有了基
于性别的分工,但这种分工可能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集休劳作,故排除C项:铁犁牛耕是我国精耕细作农
业形成的基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D项。
2.A考查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以前皇帝的御用文书只有一种称呼,较单一化,秦分为两类,西汉分为四类,
分类的细化体现对不同场合君主采用不同的御令,这体现出国家行政管理的日益完善,具体表现为管理流程
更加规范,行政效*不断提高,权力分配更加合理,故A项正确。分类不等于有效率,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
并不是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且“达到了顶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这都是皇帝的命令,看不出“分权
治理手段”,故排除D项。
3.D考查中外文化交流。佛教是外来宗教,南北朝时佛教菩提树形象仿照汉代以来的神树,最常见的是渗透
若道教思想的玉树崇拜,这体现出佛教为了在中华传播,融入了本土思想文化,体现出佛教自身本土化的趋
势,故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道家对佛教思想的吸收,故排除A项:有树不等于农耕环境良好,故排除B项;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社会影响力大,故排除C项。
4.B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可知,该举措是运用政治手
段干预市场,这有利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提升常平所的粮食销量,增加国家财政收人,故B项正确。其他三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5.C考查清朝的政治统治。根据材料“一代开创之主”“定鼎中原,合一海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
清朝继承并继续巩固了大一统秩序;“躬诣”“为明复仇讨贼”指的是清的“正统性”来源于明朝,这都是在论
述清朝统治的合法性,放C项正确。“提高明朝历史地位”不是目的,故排除A项:“天朝上国”是对外的,这
是在论述明清王朝的联系,放排除B项:“消弭”过于绝对化,故排除D项。
6.B考查近代中国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变迁深刻反映了晚清社会从
传统向近代的艰难转型。从应对内忧外患的具体措施到政治制度的变革探索,再到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与反思,晚清进步人士的思想演变是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巨大变革压力的必然结果,反映
出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故B项正确。早期的经世之学主要还是着眼于国内的实际问题解决,没有涉及对传
统天下观的突破,曾国藩的再造理学”主要还是在传统儒家思想和封建秩序的框架内进行维护,也没有突破
传统的天下观,故排除A项:魏源、曾国藩等人均是地主阶级,他们追求思想变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
治,故排除C项:这些晚清学人们提出的思想主张源于时代危机的刺激、传统学术的发展与困境、西学东渐的
影响,故排除D项。
7B考查近代医疗卫生变革。江海关允许前英国轮机师开设公司从事入港船只的消毒业务,从中提成,并约
定五年后无条件收取其消毒设备,这说明江海关借助外部资本与技术力量来推动海关检疫事业的发展,实现
公共卫生目标,一方面,约定五年后无条件归诸海关,可为未来开展防疫事业提供物质基础,休现了对防疫事
业可持续的考量:另一方面,公司收入10%上交上海卫生处,可为卫生部门提供一定资金支持,用于防疫事
业的日常管理、人员培训、技术研发等,确保防疫事业在合理的轨道上运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赦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海关在防疫事业上的做法,未涉及国民意识,放排除A项:“船只入港必须经此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6-L.-04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