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月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固。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王祯《农书》说:“夫禹别九州,其田壤之法固多不同。”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交错分布。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原地带的土地已不能满足人
们生存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山地、沼泽等要地。为了有效地改造和利用这些原本不适宜耕
种的土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缓解耕作活动对生态环
境造成的破坏,智慧的中国人民发明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使原本“下下地”
的江南变成了“上上地”的国家粮仓。
依山势而建的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创举。山巅有涵
养水分的森林,山中有采光充分、自流灌溉的梯田,山下有溽潺流动的小溪。森林、村寨、梯田和
溪流“四素同构”,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为了保证大小不一的梯田
得到相对均衡的供水,哈尼族人民还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在水沟中设置木桩,在木桩上刻出
大小不同的槽口,以实现水量合理分配。村民依“款”行事,以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稻作民族。
西汉《记胜之书》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中说:“顺
时宣气,蕃阜庶物。”
为了更好地利用季节、合理使用土地,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寻
求多样生物之间的最佳生态关系,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最大的产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
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种植等多种种植制度。
内蒙古敖汉早地农业系统是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兼顾糜黍、荞麦、高梁、黑瓜籽、杂豆等杂粮
旱地作物,实行条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传统耕作方式的典型代表。这种耕种模式,在2020年
11月入选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最佳案例,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人的农耕智慧。
(摘编自柏芸《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26-L-040C青海省大通县教学研究室2026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织女不必经过专门的学习,便可以轻松操纵提花机”错误,文中说的是“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
并没有说操纵提花机不需要经过学习。)
2.B(A项,“把本来不适宜耕种的山地、沼泽等都有效地改造为了良田沃野”绝对化,扩大了范围。C项,“历史
较桔槔更为悠久”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及桔槔最早出现于何时,无法判断其历史和翻车相比谁更悠久。D项,
“今天的计算机编程便是受到提花机织花方法的启发”错误,文中说的是“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
算机编程”。)
3.D(材料一介绍了古代农人的农耕智慧,主要有因地制宜、顺应天时、发明多种耕作方式以合理利用土地。
A项,强调要根据地形和气候去耕种,体现了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B项,强调要根据不同的环境
去种植作物,休现了因地制宜的农耕智慧。C项,强调要根据土地特性来选择种子,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农耕
智慧。D项强调庄稼需要人、地、天三者共同作用,不能体现材料一中的农耕智慧。)
4①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引用取农书汜胜之书城汉书·货殖列传》等古籍,这些古籍均为农业或历史领域的
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②丰富了论证的内容:古籍记载中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
验,这些内容为文章提供了论据,使论证更加充实、深人。同时,通过古籍中的描述,读者能够了解古代农耕
文明的智慧。(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古人根据地形条件,创造了圩田、垛田和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有效改造和
利用不适宜耕种的土地。②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古人注重土襄的保护与养护以及多样生物之间的
生态关系,发明了多种种植制度,实现生物互利作用最大化和生物互害作用最小化。③要重视农业科技创
新:古人通过不断改进农具,如从耒耜到曲辕犁的演变,利用桔棉带动戽斗和翻车取水等,提高了耕作效率。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6.C(A项,“族亲”错误,原文为“宋华山始终把黄显声当作一个族亲来看待”:“只愿意听从黄局长直接下达的命
令”错误,后文中联络人联系宋华山是受张凤岐局长指派,命令由张局长下达,宋华山也听从了。B项,“出于
对宋华山的不信任”错误,根据后文联络人将张凤岐的身份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知给了宋华山可知,联络
人并不是不信任宋华山,联络人有所忌讳可能是出于其他原因。D项,“联络人出于对日本人很毒手段的畏
惧,没有再继续潜伏下去”错误,原文只说联络人与宋华山各自好自为之,之后再未出现,但并未交代联络人
是否继续潜伏,也没有说他畏惧日本人狠毒的手段。)
7.D(“强大的作战能力”错误,这句话并不能体现出宋华山的作战能力之强,“让整个奉天城血流成河”是他的
想象。)
8.①刚开始宋华山假装汉奸,是出于对上级命令的服从。后来在张凤岐被残忍杀害后,宋华山内心受到震动,
出于对日本人的愤恨选择继续伪装。②这一变化休现了宋华山抗日意识的觉醒,从被动抗日开始走向主动
抗日。(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小说通过叙写作为一个普通警察的宋华山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命运与觉醒历程,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
流中的挣扎与坚守以及所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内核,更好地凸显了小说主题。②宋华山是一个普通人,通过他
的视角来展现抗日战争的历史,能够让读者更加贴近历史事件,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心
理变化,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③通过“小人物”叙写“大历史”,描写更加细腻,使对宏阔历史的
表达更加具休。(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ADG(“甘露中”是年份时间,可独立存在,A处断开:“后将军”为职位名称,B处不断:“后将军赵充国薨”为
完整的主谓结构,C处不断,D处断开:“天子”作“遂”的主语,E处不断:“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为完整的结
构,F处不断,G处断开;“典属国如故”指典属国的职位照旧,H处不断。)
11.A(A项,“若火之始然”的“始”指开始,与文中加点的“始”意思不同。B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遮”指遮
盖,与文中加点的“遮”意思不同。C项,“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指掌握,与文中加点的“当”意思不同。
D项,“而皆不见于史籍”的“见”指看见,“并见拘留十余年”的“见”表被动,二者意思不同。)
12C(“张骞出使匈奴的经历比苏武更坎坷”错,从材料一“张骞使月氏,道半为匈奴所得”可知,张毒出使的目标
是月氏,而非匈奴,他是在半路上被匈奴抓走的。)
13.(1)又有郭吉讥讽单于,单于也扣留了郭吉,在北海上侮辱他。(“讽”“辱”各1分,状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1分)
(2)后来(常惠)代替苏式担任典属国,他熟悉外国的情况,辛勤劳苦多次有功绩。(“代”“明习”“数”各1分
句意通顺1分)
14.①与苏武一起归汉的九个人中,只有苏武备受称赞,徐圣、赵终根二人已没有人知道,甚至有六个人连姓名
都没留下。②汉朝与匈奴互相扣留使者的二十多年间,使者中也有坚守气节不屈服的,但史籍中并无记载。
(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武出使句蚊,整守气节不屈般,十九年才得以回归(汉朝),人们都知道这件事。然而当时在极其遥远的
地方坚守汉节,有的回来了有的不能回归,不止苏武一个人。在这之前长史任敞出使匈奴,想让单于做(汉朝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6-L.-04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