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A卷)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八上历史新教材1~7课。
一、选择题(共17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家国情怀】他受命赴广东禁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他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陈化成 D.海龄
2.【唯物史观】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认为:“如果商品不能通过边界,军队就会越过边界。由此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实现公平贸易 B.搜取中国白银
C.割占中国土地 D.打开中国市场
3.【历史解释】1843年,英国驻华公使璞鼎查在给议会的报告中写道:“通过《南京条约》,我们终于打破了广州体制的束缚,获得了在五个重要港口自由贸易的权利。这标志着中国闭关政策的终结。”这一记载最能说明《南京条约》( )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打破了清政府的外贸管理体制
C.确立了中英平等的外交关系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唯物史观】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中提到:“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英国要求修约的真实意图是( )
A.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 B.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中西方的友好往来 D.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5.【史料实证】某校历史社团搜集了部分流失海外的文物资料(如下图文),它们共同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浴血虎门 B.火烧圆明园 C.收复新疆 D.镇南关大捷
6.下图是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该图反映出俄国侵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张领土 B.灭亡清政府
C.资本输出 D.争夺原料和销售市场
7.有学者在评论某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它第一次(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该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8.【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B.1856年,英法联合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D.1894年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甲午中日战争侵略中国
9.如图是关于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抓起的一场自救运动概况的思维导图。该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0.1878年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据此可知,清朝设立这些省主要是为了( )
A.开展洋务运动 B.增加关税收入 C.应对边疆危机 D.抵制民主革命
1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通过英国路透社发布有偿新闻,每次付给606英镑。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后,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申冤,反观日本,却邀请英美公使到现场调查,诉说清军如何残暴,日军所处决的不是俘虏或平民而是罪犯。由此可见( )
A.西方列强放弃支持清廷 B.晚清政府缺少明确的军事策略
C.日本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D.日本以国际舆论掩盖战争罪行
12.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战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13.看下侧《时局图》,该图反映的是( )
A.各国在华投资设厂 B.强迫中国增开商埠
C.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俄国侵占大片领土
14.《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认为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工商业,与日厂竞争。他发现进口货物中棉织物最多,于是决定在南通开办纱厂,这反映出张謇哪一救国主张( )
A.维新变法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15.下图为戊戌变法的知识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B.百日维新的出现说明变法得到了全国的支持
C.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取得成功
D.戊戌变法的失败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
16.戊戌变法时进化论的传入动摇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教条,民权思想的传播动摇了“君权神授”的专制思想,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促进了思想解放 B.推翻了专制制度
C.挽救了民族危亡 D.实现了主权在民
17.历史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与这一“国耻”相关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二、非选择题(36分)
18.近代中国遭遇外来侵略后,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某历史小组开展“中国近代史上的农民阶级”探究性学习,请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18分)
材料一 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筑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1856年是太平军胜利与危机纷呈的一年……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秀全在“宗教筑梦”历程中创立宗教组织的名称,(2分)并写出“战争追梦”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2)根据材料二,写出《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文献有何进步意义。(4分)
材料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义和团反抗的是哪一势力 (2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其斗争口号。(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以上救国方案最终的结局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列强的一次次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原料掠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在国家危亡的时候主动走向联合,共同抵御外国侵略,拯救处于危亡阶段的国家。
——摘编自《新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1)面对外敌入侵,中国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为了抵御外敌,众多民族英雄战死沙场,请写出两个民族英雄的名字。(4分)
(2)哪一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写出“这个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孝子贤孙”的条款。(2分)
(3)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A B A C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D D C D D A B
二、非选择题
18.(1)名称:拜上帝会。(2分)标志:金田起义。(2分)
(2)核心内容:平均分配土地。(2分)进步意义: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4分,答出2点满分,答出任意一点2分)
(3)势力:帝国主义列强(或西方列强、洋鬼子)。(2分)口号:“扶清灭洋”。(2分)
(4)认识: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的救国道路需要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4分,答出2点满分,答出任意一点2分)
19.(1)根本原因:清政府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落后。(2分)英雄:关天培、邓世昌。(4分,写出任意一个符合要求的英雄名字即可得2分)
(2)条约:《辛丑条约》。(2分)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2分)
(3)示例:
观点: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中国人民在近代不断进行斗争,抵抗外来侵略。(2分)
论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抗。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抗击英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抗击日本侵略者;义和团团民抗击八国联军;等等。这些斗争史实都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4分)
结论:由此可见,面对外敌入侵,近代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斗争,抵抗外来侵略,保卫我们的国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