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案课件(4份打包)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学案课件(4份打包)人教版(2024)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3 06:29:07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四节 海洋资源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海洋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重点)
3.认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难点)
一、从鱼盐之利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认真阅读课本P75~76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图3.4.1 中国近海主要盐场、渔场和油气田的分布
图3.4.2 中国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产量的变化
1.概况: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辽阔,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     、     生产国和消费
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已扩展到海洋石油和天然气、      (海上风电、潮汐能)等的综合开发。
2.渔业发展
(1)挑战:近海海洋    量不能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海产品消费需求。
(2)对策:大力发展      。
(3)现状及带来的效益:目前,我国海洋渔业总产量中海水    量已超过海洋捕捞量(图3.4.2)。海水养殖在保障消费的同时,又使     资源得到恢复与保护。
海鱼
海盐
清洁能源
捕捞
海水养殖
养殖 
野生渔业 
3.盐业生产
(1)盐场分布特点:北起    湾,南到    岛。
(2)主要盐场:    盐场(最大)、    盐场(台湾省最大)。
(3)海盐作用:既是我们    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     原料。
(4)生产原理:利用降水    、蒸发    的气候条件晒盐。
4.能源开发
(1)油气资源:集中在渤海和    北部的大陆架,海洋石油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石油生产量的    。
(2)清洁能源:海上    、潮汐能等的开发利用快速增长。
渤海
海南
长芦 
布袋
食盐
化学工业


南海 
1/4
风电
二、行舟楫之便,通四海之洲
认真阅读课本P76~78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图3.4.3 世界部分海港和航线示意
图3.4.4 中国沿海地区的港口群
1.海洋运输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进出口货物近    是由海运完成的,其中大部分货物运输经过    。
2.五大港口群及港口国际地位:    港口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运输的枢纽,是海洋交通运输的起讫点。我国沿海港口众多,形成    、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       、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这些港口群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中的     。目前,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    。    港是我国第一个进入世界年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成为国际枢纽港。
95%
南海
沿海
环渤海
珠江三角洲 
物流基地 
首位
上海
三、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
认真阅读课本P78~81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近海问题及对策:过度的开发利用已导致近海资源锐减、环境压力
    。
2.开发方向及原则
(1)近海地区:需要优先注重      ,非必要不开发。优化近海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      ”,以及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
(2)深海地区:需要重点加强      等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增大
生态保护
海洋牧场
油气资源
(3)远洋地区:需要适度利用      资源和      资源。
(4)开发原则:深海和远洋地区的开发不能超过      的承受能力。
远洋渔业
海底矿产
自然环境
  我国是海洋大国,利用好、保护好海洋资源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任务。图3.4.5为中国主要海洋资源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主题】
1.我国近海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开发潜力巨大,这些资源是 (  )
A.矿产资源  B.生物资源 
C.土地资源  D.农业资源
知识点 1
从鱼盐之利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
图3.4.5
A
2.我国盐场 (  )
A.全部位于南海沿岸 B.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C.全部位于低纬度地区 D.均匀分布于沿海地区
3.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我们应当 (  )
A.禁止开采海洋矿产资源 B.大力捕捞深海濒危鱼类
C.禁止开发海洋旅游资源 D.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图3.4.5
B
D
2025年3月18日,由上海、天津、广州三地港口集团联合某船公司打造的“三港一航”海上高速FAST航线在上海港启航。该航线贯通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家战略区域,标志着我国港口航运业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读中国沿海地区的港口群分布图(图3.4.6),完成4~6题。【海洋交通运输主题】
知识点 2
行舟楫之便,通四海之洲
图3.4.6
4.广州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
集装箱干线港口,其濒临的海洋是 (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图3.4.6
D
5.天津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也是中国北方地区首个邮轮母港,其位于我国五大港口群中的是 (  )
A.环渤海港口群 
B.长江三角洲港口群
C.珠江三角洲港口群 
D.西南沿海港口群
图3.4.6
A
6.上海港是我国第一个进入世界年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该港口成为国际枢纽港的有利条件是 (  )
A.位于黄河入海口,腹地广阔
B.与长江 “黄金水道” 相连,水陆交通便利
C.气候寒冷,港口终年不冻
D.远离国际航线,竞争压力小
图3.4.6
B
近年来,我国研发的半潜式海洋养殖平台“澎湖号”投入使用,这是一个集波浪能发电、养殖工船、休闲渔业等功能为一体的“海上牧场”,实现了恶劣海况下的安全生产,着力打造“粤海粮仓”。图3.4.7为“澎湖号”投放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海洋资源开发主题】
7.“粤海粮仓”主要是指 (  )
A.广东省发展现代化海洋养殖
B.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海洋捕捞业发展
C.福建省开展远洋捕捞业发展
D.浙江省加强海洋养殖业发展
知识点 3
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
图3.4.7
A
7.【解析】“粤海粮仓”主要是指广东省发展现代化海洋养殖,粤是广东省的简称。故选A。
8.养殖平台“澎湖号”投放位置位于 (  )
A.渤海海域 B.东海海域
C.黄海海域 D.南海海域
图3.4.7
D
9.建设“海上牧场”对我国的积极影响有 (  )
①预防各种海洋灾害 ②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③有利于渔民增收与就业扩容 
④减轻近海海洋污染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3.4.7
D
9.【解析】建设“海上牧场”对我国具有多维度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恢复渔业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渔业产值增加、渔民增收与就业扩容,推动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碳中和目标协同,减轻近海海洋污染问题。故选D。
 2025年2月18日,一个新的数据舱在海南陵水近海海域被放入海底,与正在运营的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相链接,标志着海南海底智算中心集群正式启用。海底数据中心位于海平面之下,通过海水流动进行自然冷却。相比传统的陆上数据中心,其省电、省地、省水、绿色,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图3.4.8为海南海底数据仓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海洋资源开发主题】
10.海底数据中心利用了海洋的 (  )
A.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
C.化学资源 D.空间资源
图3.4.8
D
10.【解析】空间资源指的是可供海洋开发利用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间,海底数据中心利用了海洋的空间资源。故选D。
11.数据中心建在海底的目的有 (  )
①延长使用寿命 ②节约能源消耗 
③降低维护难度 ④减少土地占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图3.4.8
D
11.【解析】海底数据中心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新型数据中心系统,该系统将服务器安放在海底压力容器中,通过海水流动进行自然冷却,这样可以节约能源消耗,减少土地占用。由于海水有腐蚀性,数据中心建在海底会增加维护难度,减少使用寿命。故选D。
12.(2025·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八上期末改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海洋+农业主题】
材料一:海洋碳汇渔业是海洋渔业发展的新方向,指在海洋中养殖海藻,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再通过海藻养殖贝类,从而实现将气态的二氧化碳转换为贝类外壳等固态有机碳,埋藏于海底。近年来,山东省通过推广海藻床修复、增加海藻种植面积,从而增加渔业中固定二氧化碳的比例。同时,将海洋碳汇渔业与休闲旅游结合,发展贝藻养殖区垂钓项目、养殖区海上观光旅游项目等,结合高校的科技力量,进一步促进海洋低碳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图3.4.9为山东省主要海洋渔场分布图,图3.4.10为海洋碳汇渔业的具体过程示意图。
图3.4.9
图3.4.10
(1)写出山东省临近的海洋名称。(4分)
(2)简述山东省发展海洋碳汇渔业的有利条件。(6分)
(1)渤海、黄海。
(2)①三面临海;②海岸线长;③养殖面积广大。
(3)山东省将海洋碳汇渔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有哪些积极影响?(4分)
(4)结合山东省的经验,简述在沿海地区推广碳汇渔业的方式方法。(6分)
(3)经济方面:①促进渔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增加经济收入;②带动相关产业(如餐饮、交通、服务业等),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生态方面:①贝藻养殖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增强海洋碳汇能力,助力低碳经济发展;②科学养殖有助于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生物
多样性。(经济方面与生态方面各答一点即可)
(4)①加强科技研发与推广;②扩大养殖规模与优化布局;③发展多元化产业模式;④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⑤强化宣传教育;⑥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任答三点即可)(共23张PPT)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02
知识梳理
01
学习目标
03
随堂训练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2.能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构成特点。(重点)
3.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重点)
4.举例说明土地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难点)
5.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总量大,种类全
认真阅读课本P58~60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特征: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居世界第   ,土地资源总量    。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土地资源      世界人均水平,在世界面积较大的国家中明显偏低。
图3.1.1 世界面积前六的国家人均土地面积(2020年)

丰富
远低于
2.土地利用类型: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 分为    种利用类型。类型多样的土地资源提供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      、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等。此外,我国还有一些
            ,如沙漠、戈壁等。
3.耕地的重要性: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我们食用的粮食、蔬菜、油、糖等主要产自耕地。约占我国耕地总面积1/4的
    是山区重要耕作形式。
5/6
8
农业用地
通常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
根本
梯田
图3.1.2 中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类型
4.挑战:我国耕地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此外,我国农耕历史悠久,适宜耕作的土地基本开垦殆尽,未来可用于开垦的土地数量      、质量      、开发难度      。
1/2



二、分布不均
认真阅读课本P60~61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土地资源分布特点:分布    ,区域差异    。
2.我国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概况
土地利用类型 分布地区 地形类型 农业类型
    地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    和低山丘陵区 种植业
林地         业
草地     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和盆地     业
表3.1.1
不均
明显
耕 
平原 
山区 
林 
西部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认真阅读课本P62~63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因地制宜:宜耕则    、宜林则林、宜草则    、宜湿则湿、宜沙则沙等。
2.可持续发展:我国针对    用地、建设用地和    用地,分别设定了开发和保护的边界。


农业
生态
 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读2020年部分国家人均土地面积比较图(图3.1.3)和中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类型图(图3.1.4),完成1~2题。【土地资源主题】
知识点 1
总量大,种类全
图3.1.3
图3.1.4
1.下列关于图3.1.3中各国人均土地面积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澳大利亚的人均土地面积最多
B.巴西的人均土地面积比美国多
C.中国的人均土地面积最少
D.美国的人均土地面积最少
D
图3.1.3
1.【解析】读图可知,澳大利亚的人均土地面积最多,美国的人均土地面积比中国多,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少。故选D。
2.图3.1.4反映出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类型的特征是 (  )
A.可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B.总量丰富,人均充足
C.耕地所占比重较小
D.草地、林地比重较小
C
图3.1.4
2.【解析】图3.1.4反映出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类型的特征是耕地所占比重较小。故选C。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图3.1.5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主题】
3.端午节期间,某地童谣唱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童谣中描述了哪种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生产的景色? (  )
A.湿地 B.耕地
C.林地 D.草地
知识点 2
分布不均
图3.1.5
B
4.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结合地形和气候因素综合考虑,耕地主要分布在 (  )
A.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北部的高原、山地
D.东部的山地及低矮的丘陵地区
图3.1.5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表3.1.2为2023年黑龙江、河南、浙江、云南四个省级行政区相关统计数据,其中粮食自给率是指粮食生产量占粮食消费量的比率。据此完成5~7题。【土地资源+粮食安全主题】
表3.1.2
省级行政区 平均海拔/米 人口/千万人 省级行政区面积/万千米2 耕地面积/万亩 粮食自给率/%
甲 246 9.87 16.68 12 035 164.6
乙 303 6.63 10.35 2 818 24
丙 1 892 4.69 39.40 8 268 102.2
丁 313 3.10 43.97 20 807 617.6
表注:1亩约为666.67米2。
5.表中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  )
A.浙江、河南、黑龙江、云南
B.河南、浙江、云南、黑龙江
C.黑龙江、云南、河南、浙江
D.云南、黑龙江、浙江、河南
B
5.【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粮食自给率最高的是黑龙江,该省地广人稀,粮食自给率高,对应丁;其次是河南省,耕地面积大,人口多,对应甲;云南省位于云贵高原,海拔高,对应丙;浙江省面积小,耕地面积小,粮食自给率低,对应乙。故选B。
6.与丁省级行政区相比,乙省级行政区粮食自给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产经验欠缺 B.热量条件不足
C.机械化水平低 D.人均耕地较少
D
6.【解析】黑龙江省是四个省级行政区中耕地面积最大且粮食自给率最高的省份,所以丁是黑龙江省;浙江省位于我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数量较多,且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可知乙是浙江省。与黑龙江省相比,浙江省人均耕地较少,粮食自给率偏低。故选D。
7.“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国家战略举措。下列对“藏粮于地”理解正确的是 (  )
A.所有土地都种植粮食作物 B.把粮食储存于地下粮仓
C.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D.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
 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9题。
【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主题】
8.下列漫画能体现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是 (  )
知识点 3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D
9.针对图3.1.6中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最合理的措施是 (  )
A.①—加强预防,防止污染 B.②—加强农田建设,扩大耕地面积
C.③—加强宣传,依法保护 D.④—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
C
 图3.1.7是关于土地利用的漫画图。据此完成10~11题。【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主题】
10.该漫画揭示的土地问题是 (  )
A.耕地污染 B.乱占耕地
C.土地荒漠化 D.土地利用率低
11.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我们应该 (  )
A.保护好每一寸耕地
B.开垦难以利用的土地
C.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
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图3.1.7
B
A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土地资源的分布与保护主题】
材料一:我国国土资源有限。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
材料二: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图3.1.8)。
图3.1.8
(1)说出我国耕地主要分布的地区。(4分)
(2)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耕地呈带状、点状零星分布在河流沿岸和山麓地带,分析这样分布的优势条件。(4分)
(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及低山丘陵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2)有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用于灌溉。
(3)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试从地形和人口方面分析原因。(4分)
(4)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简述我国为保护耕地资源所采取的措施。(4分)
(3)①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面积广大,平原少;②人口众多。
(4)严守18亿亩(即1.2亿公顷)耕地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共23张PPT)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 水资源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的主要特征。
2.认识和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
3.联系实际掌握解决水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重点)
4.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难点)
5.举例说明水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一、总量丰富,时空分布不均
认真阅读课本P64~66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水资源概况: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   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
2.衡量标准:通常,可用        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多少。        的多少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

1/4
河流径流总量
河流径流量
3.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影响
(1)空间分布:从空间分布看,受降水分布影响,我国水资源   丰
   缺。
图3.2.1 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
图3.2.2 中国水资源总量交化(1956—2020年)


(2)时间分配:从时间分配看,    多    少。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是造成      频繁、      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夏秋
冬春
水旱灾害
农业生产
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认真阅读课本P66~69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面对“人多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的水资源情况所采取的措施
表3.2.1
措施 主要内容 意义/作用 案例
    农业节水、工业与生活循环用水、防治水污染 用最少的水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水需求 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节水优先
措施 主要内容 意义/作用 案例
水资源时间调节       蓄洪抗旱,调节季节和年际变化,兼具发电、 灌溉功能       工程(防洪、蓄水、灌溉和航运等)
水资源空间调配       缓解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工程
2.南水北调工程:分    、中、    三条调水线路,把
      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    和    地区。
兴建水库
良渚水利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西
长江 
华北
西北
 2025年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的主题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读我国水资源分布示意图(图3.2.3),完成1~2题。【水资源主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
布特点是 (  )
A.东少西多,南少北多 B.夏秋多、冬春少
C.从西向东逐渐减少
D.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知识点 1
总量丰富,时空分布不均
图3.2.3
D
2.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 (  )
①水资源总量较少 ②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用水量大 ③水污染和浪费严重 ④地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 ⑤降水时间分配不均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A
图3.2.3
3.图3.2.4为长江、黄河年径流量变化曲线图,图中所示信息体现了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征是 (  )
A.黄河流域水资源更充足  B.年际变化大
C.夏秋多,冬春少  D.人均占有量少
 图3.2.4
C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匹配欠佳的国家。读某年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水资源、人口、耕地面积比重示意图(图3.2.5),完成4~5题。【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主题】
4.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匹配较差的地区是 (  )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知识点 2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图3.2.5
D
4.【解析】读图可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匹配较差的区域是北方地区,其特点是人口较多,耕地最多,水资源较少。故选D。
5.缓解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是 (  )
A.修建水库  B.跨流域调水 
C.大量开采地下水  D.围湖造田
图3.2.5
B
5.【解析】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南多北少,而耕地北多南少。缓解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是跨流域调水。故选B。
据《曲阜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可知,近几年,曲阜市正努力建设成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就是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雨季时增强对水的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功能,而在干旱缺水时可将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据此完成6~7题。【水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主题】
6.海绵城市的建设符合山东省曲阜市的自然环境特征,即曲阜市 (  )
A.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B.雨季较长,降水量大 
C.地处平原,河湖众多  D.人口多,水资源匮乏
A
6.【解析】曲阜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大部分降水集中于夏季,7、8月常有暴雨,容易造成城市内涝。为了雨季时增强对水的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功能,干旱缺水时可将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救灾能力,曲阜正努力建设成海绵城市。故选A。
7.在暴雨过后,曲阜市的一些路段积水严重。为了改善该状况,曲阜市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举措有 (  )
①屋顶绿化 ②铺装透水砖 ③保护森林,增加绿地 
④提高水价 ⑤家庭节约用水 ⑥增加湿地和水域面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  D.③④⑤⑥
B
7.【解析】内涝形成的原因除了降水量大等自然条件,还有城镇化导致地表硬底化、下渗作用弱,所以必须人为强化下渗作用,调节环境。屋顶绿化、铺装透水砖、保护森林以增加绿地、增加湿地和水域面积都可以对城市内涝起到调节作用。而提高水价、家庭节约用水可以促进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不能调节城市内涝。故选B。
 2024年是南水北调工程入京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该工程累计向北京调水达106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 600万,不仅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更是润泽了北京的经贸与产业发展。图3.2.6为南水北调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资源调配主题】
8.此项调水工程为了解决的问题是 (  )
A.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B.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
C.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D.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图3.2.6
A
9.“南水”主要指 (  )
A.黄河 B.淮河 C.辽河 D.长江
10.北京需要调水的主要原因是 (  )
A.污染严重,无水可用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人口众多,水资源少
D.长江水利用率不高
图3.2.6
D
C
10.【解析】北京虽然存在一定水污染问题,但并非无水可用,A错误;北京位于东部地区,并非深居内陆,B错误;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水资源需求量大,而北京水资源总量少,供需矛盾突出,所以需要调水,C正确;长江水利用率不高不是北京需要调水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资源调配主题】
材料一: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来,工程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惠及45座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超过1.85亿。沿线地区生产、生活供水的保证率显著提升,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的水资源条件,促进了水资源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等。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
材料二:图3.2.7为中国水资源分布示意图,图3.2.8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水资源、人口、耕地资源在全国所占比重图,表3.2.2为2024年华北地区常住
人口和水资源相关统计数据表。
图3.2.7
图3.2.8
表3.2.2
项目 相关数据
常住人口 约1.6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左右
农业用水 约497亿立方米,占区域总用水量的60%以上
工业用水 约420亿立方米,占全国工业用水总量的29.6%
总体缺水规模 320亿立方米(占全国缺水总量的72%)
人均水资源量 人均水资源量已跌破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500立方米/人)
地下水超采量 年均超采50亿立方米,累计亏空1 800亿立方米
(1)说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说出水资源短缺的地区。(4分)
(2)说出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2分)
(1)南丰北缺,东多西少。地区: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
(2)跨流域调水。
(3)简要分析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6分)
(4)简要说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的重要意义,并列举两例生活中的节水办法。(8分)
(3)原因:①华北平原降水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大;②主要河流径流量小,河流断流现象严重;③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多,水资源缺乏。
(4)意义:①缓解华北地区用水紧张的局面;②改善河湖生态;③促进经济发展。节水办法:①随手关闭水龙头,②生活用水一水多用,③生活用水循环利用。(均任答两点即可)(共23张PPT)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矿产资源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矿产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重点)
3.认识开发、利用、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意义。(难点)
一、种类齐全,多寡不均
认真阅读课本P70~72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总体特点
(1)种类齐全:世界已有的矿产资源种类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   ,居世界    。
(2)人均不足: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
(3)分布不均:我国不同种类的矿产资源储量、质量和      的差异非常显著。

前列
1/2
空间分布
2.能源矿产
图3.3.1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可开采煤炭储量的全国占比(2021年)
图3.3.2 中国已探明大型油气田盆地的分布
(1)类型:煤炭、    、天然气等。
(2)概况。
特点 多    少    ,总体分布是   多    少、西多东少,近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近年不断增长
煤炭分布 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可开采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3/4
油田分布 储量超10过亿吨的油田,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地区
天然气田分布 储量超过3 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集中在四川、新疆、陕西、内蒙古等地区
表3.3.1
石油

油气


3.金属矿产
(1)美称:工业生产的“    ”。
(2)主要矿产。
主要矿产资源 概况
铁矿 储量排世界第四位,    多、    少(富矿含铁量>50%)
铜、铝土 储量   
钨、锡、锑 储量居世界   
表3.3.2
粮食
贫矿
富矿
较少
首位
4.三稀矿产
(1)类型:包括稀土、      (锂、铍、锆等)和      (镓、锗、铟等)。
(2)特点:含量    、    开采,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维生素”。
(3)现状:    、    、镓、铟等三稀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但
    等储量严重不足。
稀有金属
稀散金属


稀土


二、产消量大,进口量多
认真阅读课本P72~74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生产现状:矿产资源总开采量居世界    ,已建成多个大型的煤炭、油气、铁矿、铜矿、钨矿等生产基地。
2.问题:“有而不够、有而不优”,大多数矿产需要从国外    。
3.进口依赖
(1)高度依赖:    、铜、    、铝土、锂等矿产的进口量已占消费量的60%以上。
(2)完全依赖:    、铌、铬等矿产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4.解决途径: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资源的    (如废钢铁回收)。
首位
进口
石油


  中国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已发现的有12种,其中石油、煤炭、天然气在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比95%左右。读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地区分布统计图(图3.3.3),完成1~2题。【矿产资源的分类与分布主题】
1.石油、煤炭、天然气属于 (  )
A.三稀矿产 B.非金属矿产
C.金属矿产 D.能源矿产
知识点 1
种类齐全,多寡不均
图3.3.3
D
2.煤炭最丰富的省级行政区是 (  )
A.四川 B.山西
C.陕西 D.新疆
图3.3.3
B
江西省的金矿资源丰富,多分布在山区。读江西省金矿资源分布图
(图3.3.4),完成3~4题。【矿产资源+环境保护主题】
3.江西省的金矿主要分布在该省的 (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4.大规模采掘金矿给江西省带来的
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寒潮减弱 B.水土流失
C.台风增多 D.城市内涝
图3.3.4
A
B
稀土资源主要应用于高端芯片、航天航空等战略性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消费国和供应国。目前,我国在高精尖技术应用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图3.3.5为我国稀土比重分布图,图3.3.6为中国稀土占国际市场比例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矿产资源的分布与产业发展主题】
图3.3.5
图3.3.6
5.1970—2010年,中国稀土占国际市场比例的变化趋势是 (  )
A.有升有降 B.不断下降 C.保持不变 D.不断上升
B
图3.3.6
6.我国稀土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有 (  )
①空间分布不均衡 
②南方以轻稀土为主 
③分布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简称新 
④北方以轻稀土为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C
6.【解析】读图可知,我国稀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①正确;北方以轻稀土为主,南方以重稀土为主,②错误,④正确;稀土资源分布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③错误。故选C。
图3.3.5
7.针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现状,以下建议可行的是 (  )
A.增加稀土矿开采量 B.将稀土低价出口
C.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D.增加稀土提纯部门的数量
C
7.【解析】针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可行的有合理开采稀土,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稀土深加工,不能将稀土低价出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企业合并,控制产量和供给。故选C。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战略,锂作为动力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在不断上升。我国锂资源丰富,锂矿储量位于全球第二位,然而我国在锂资源方面的对外依存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70%,在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受制于人。锂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能够自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大力开发国内锂资源。读图3.3.7,完成8~9题。【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主题】
知识点 2
产消量大,进口量多
图3.3.7
8.目前限制我国大规模开发锂资源的主要因素是 (  )
A.技术 B.政策
C.资源 D.市场
9.我国大力开发利用锂资源,有利于 (  )
A.缓解地面沉降 B.增加耗能比重
C.减少地震发生 D.保障资源安全
A
D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读2024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分布图(图3.3.8)及2024年中国石油进口的前十大来源国统计表(表3.3.3),完成10~11题。【区域发展与合作主题】
图3.3.8
排名 贸易伙伴名称 进口量/万吨
1 俄罗斯 10 847.13
2 沙特阿拉伯 7 863.88
3 马来西亚 7 032.67
4 伊拉克 6 383.67
5 阿曼 4 077.21
6 巴西 3 684.34
7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3 553.53
8 安哥拉 2 872.15
9 科威特 1 597.01
10 卡塔尔 1 017.76
表3.3.3
10.据图可知,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 (  )
A.欧洲 B.东亚
C.北美 D.西亚
11.为了减轻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下列措施可取的有 (  )
①改进技术,提高石油利用率 ②开发新能源 ③全面停止使用石油 ④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B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区域发展主题】
材料一: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钢铁产业基地,钢铁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河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对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钢铁产业的主要原料是铁矿石和煤炭。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推动钢铁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产业智能改造,探索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图3.3.9和图3.3.10分别示意中国主要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分布。
图3.3.9
图3.3.10
(1)说出河北省主要的铁矿产地。(4分)
(2)说出河北省钢铁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1)迁安、武安。
(2)①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②临海,地理位置优越;③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④境内有海河等河流,水资源相对充足,可满足钢铁生产的基本用水需求。(任答三点即可)
(3)简要分析钢铁产业对河北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4分)
(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③环保政策促使钢铁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加快产业智能改造。
(4)目前,钢铁产业是河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你支持河北省发展钢铁产业吗?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4)支持。理由:①为当地重要产业,可以带动当地营收、就业及产业链发展;②加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高附加值产品及数字化领先;③环保成效显著,超低排放、固废利用等指标领先;④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化、低碳化,保障可持续发展。
(或不支持。理由:①钢铁产业耗能大,环境污染严重;②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③面临全国产能过剩及转型升级压力;④资源集中,挤压新兴产业发展空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