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愚公移山》(课件+导学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太仓市第二中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愚公移山》(课件+导学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2 18:43:01

文档简介

太仓市第二中学导学稿
班级 姓名
课 题
课 型
讲 学 时 间
《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环节
导学内容
备注








(结合书下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完成下面的题目)
给下列字词注音
箕畚( ) 始龀( ) 穷匮( ) 高万仞( )
孀妻( ) 智叟( ) 一厝( ) 荷担者(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 )(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
二、解释重点实词和虚词
年且九十( ) 惩山北之塞( )( )
毕力平险( ) 以君之力( )
损魁父之丘( ) 且焉置土石( )( )
投诸渤海之尾( ) 荷担者( )(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寒暑易节( )( )
始一反焉( )( ) 汝之不惠( )
固不可彻( )( ) 虽我之死( )
何苦而不平( ) ?亡以应( )
惧其不已( ) 帝感其诚( )
三、疏通重点文句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甚矣,汝之不惠。
合作互助 探究质疑
1.找出文中的衬托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文中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3.文章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文章的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当堂训练 评价归纳
1.一字多义
①方 方两三级( ) 方出神( ) 方七百里( )
②且 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③许 杂然相许(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惠 汝之不惠( ) 小惠未徧( )
⑤固 固不可彻(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⑥亡 亡以应( ) 今亡亦死( )
⑦诚 帝感其诚(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
2.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始一反焉 B.百废具兴?
C.蝉则千转不穷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毕力平险 B.互相轩邈 ?C.若毒之乎 D.固以怪之矣
巩固提高
拓展延伸
阅读《夸父逐日》,完成1~3题。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逐走:赛跑 B.饮:喝 C.足:脚 D.化:变化
2.翻译句子
弃其杖,化为邓林。
他丢下他的手杖,把它化为一片桃林。
3.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神话讲的是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化的手杖化为桃林。
B.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执著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C.夸父这一神话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D.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不自量力,有积极意义。

课件5张PPT。愚公移山《列子》毕力平险(形作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作状) 始一反焉 同“返”,返回。 
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亡以应  同“无”,没有。 词类活用通假字请找出文中的衬托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要求:
①找到文中衬托手法的句子,划下来;
②体会其表达效果,写下来;
③先独立批注,再组内交流。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对联:
愚公不愚矢志移山感天动地留美谈?
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