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02
知识梳理
01
学习目标
03
随堂训练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重难点)
3.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难点)
4.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重点)
一、自然灾害严重
认真阅读课本P110~114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我国自然灾害概况
(1)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 的国家之一。
(2)特点:种类 、发生频率 、分布 。
(3)常见类型: 灾害、地质灾害等。
较为严重
多
高
广
气象
图5.1.1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图5.1.2 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
2.气象灾害类型与分布
灾害类型 主要分布区
旱灾 东部季风区( 一线以北地区)
东部季风区(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寒潮 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南可达 岛)
表5.1.1
秦岭—淮河
洪涝
台风
海南
3.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
灾害类型 主要分布区
地震 地震带附近( 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滑坡 (地势阶梯过渡带)
泥石流 表5.1.2
环太平洋
山区
二、除害兴利并举
认真阅读课本P114~116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传统智慧
(1)都江堰: 和灌溉并举,使 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2)兴化垛田:低洼地区堆垛田,挖水道排洪,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
防洪
成都
生态
2.现代策略
(1)方针:“预防为主、 相结合”。
(2)措施:灾前 (建设防灾工程、开展灾害监测、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灾中 (抢救受灾人员、抢修基础设施)和灾后 (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秩序)。
防抗救
防灾备灾
应急救援
恢复重建
三、自救互救
认真阅读课本P117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遭遇自然灾害时,每个人都应该 ,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 。在 的前提下,积极救助他人,并设法把消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冷静应对
有效避灾
力所能及
202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读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图5.1.3),完成1~2题。【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主题】
知识点 1
自然灾害严重
图5.1.3
1.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灾害种类多 ②分布范围小
③发生频繁 ④造成损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青藏地区
图5.1.3
C
C
沙尘天气包含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类型,春季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图5.1.4为某年3月26日20时—27日20时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据此完成3~5题。【自然灾害与防御主题】
3.沙尘暴区域主要位于 ( )
A.新疆南部
B.宁夏西北部
C.内蒙古中部
D.河北西北部
图5.1.4
C
4.与江苏相比,广东受沙尘影响较小的原因是 ( )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洋近 D.人口较少
5.受沙尘天气的影响,当地网购量明显
增多的商品可能是 ( )
A.口罩 B.烘干机
C.防晒霜 D.除湿机
图5.1.4
B
A
图5.1.5为长江上游某区域多年月平均降水量与地质灾害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6~8题。【自然灾害与防御主题】
6.该区域的地质灾害集中发生的时间是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该区域内的地质灾害主要是 ( )
A.地震 B.洪涝
C.火山喷发 D.滑坡、泥石流
知识点 2
除害兴利并举
图5.1.5
B
D
8.可有效减少该类灾害发生的主要途径是 ( )
A.拍摄卫星遥感影像
B.建设加固陡坡等工程
C.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D.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
图5.1.5
B
图5.1.6为泥石流示意图及发生泥石流时逃生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自然灾害与防御主题】
9.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
堆积区的游客,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
A.朝河流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势低的地方
B.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
C.向垂直于河谷的方向逃离,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
D.站在原地大声呼救
知识点 3
自救互救
图5.1.6
C
10.为防御此类地质灾害,该地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图5.1.6
B
11.用地理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了解丰富的地理知识,增强我们的生存能力。当灾害发生时,以下采取的行为正确的是 ( )
D
11.【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如果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撤到安全的空旷地带;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屋内的墙角,跳楼逃生危及生命安全,A错误;海啸来临时需停止一切水上活动,赶紧躲到高处,绝对不要到海岸边去看海啸,B错误;台风来临时远离可能有高空坠落物的地方,不能躲避在大树下、广告牌下,以防被砸伤,C错误;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方向的山坡上跑,D正确。故选D。
12.学习地理,关注生活。发生在2025年寒假的一次寒潮天气,让同学们对地理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读我国70年来各月寒潮次数统计图(图5.1.7)、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图(图5.1.8)和拉萨、上海2025年1月14—18日寒潮天气过程中的天气预报表(表5.1.3),完成下列问题。【自然灾害主题】
图5.1.7
图5.1.8
城市 1月14日 1月15日 1月16日 1月17日 1月18日
拉萨 晴 气温:-4~4 ℃ 晴 气温:-4~7 ℃ 晴 气温:-4~12 ℃ 晴转多云 气温:-4~12 ℃ 晴
气温:-4~11 ℃
上海 晴转多云 气温:7~14 ℃ 多云转晴 气温:1~7 ℃ 晴转多云 气温:-2~6 ℃ 晴转多云 气温:0~9 ℃ 多云
气温:2~12 ℃
表5.1.3
(1)说出寒潮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及造成寒潮的季风。(4分)
(2)说出寒潮路径A经过的地形区。(6分)
11月。冬季风。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任选三个即可)。
(3)寒潮是我国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它是最高级别的冷空气。寒潮过境可能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4分)
(4)请对比在本次寒潮天气过程中拉萨和上海的气温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此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不利影响:造成低温冻害、雪灾等;有利影响:减少病虫害,净化空气等。
在本次寒潮天气过程中,拉萨的气温相对稳定,最低气温保持不变,最高气温先上升后下降,后几天最高气温差异较小;上海气温变化较大,最低气温由0 ℃以上下降到0 ℃以下再回升,最高气温也先降后升。原因: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阻挡了冷空气的入侵,受寒潮影响小;上海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较低,受寒潮影响较大。(共25张PPT)
第五章 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02
知识梳理
01
学习目标
03
随堂训练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2.了解我国陆上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及其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意义。(难点)
3.针对某一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重点)
4.了解我国如何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一、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认真阅读课本P118~120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图5.2.1 中国化石能源消费变化
1.经济发展与环境代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 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消耗了大量 ,带来资源短缺、
、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
2.生态基础: 基础脆弱,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较多。
3.治理历程: 针对性治理,成效显著;我国已进入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好转、 的时期。
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
生态
分阶段
稳中向好
二、走向生态文明
认真阅读课本P121~123内容,完成下列各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核心原则:坚持 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为主,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高质量经济发展。
2.行动方向:摒弃以牺牲 为代价换取 发展的做法,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3.全民行动:践行 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
自然恢复
环境
经济
绿色低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其中黄河“几字弯”生态保护尤为重要。图5.2.2示意黄河“几字弯”区域范围。据此完成1~2题。【环境问题+生态保护主题】
1.图中甲、乙两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大气污染 水土流失
B.荒漠化 水土流失
C.森林减少 水污染
D.水土流失 资源短缺
知识点 1
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图5.2.2
B
1.【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西北干旱地区,荒漠化严重;乙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故选B。
2.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是 ( )
A.甲地加大放牧牲畜的数量
B.甲地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
C.乙地增大粮食种植的面积
D.乙地加大煤炭资源的开采
图5.2.2
B
我国积极建设清洁能源基地,营造绿色低碳发展环境。图5.2.3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和部分清洁能源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清洁能源+环境保护主题】
图5.2.3
3.下列关于我国清洁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方地区地热能最丰富
B.南方地区太阳能最充足
C.青藏地区水能资源匮乏
D.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
图5.2.3
D
4.沿长江干流修建的6座大型水电站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这得益于该河段 ( )
A.水量较大,水流湍急
B.江阔水深,航运便利
C.气候寒冷,结冰期长
D.经济发达,用电量大
图5.2.3
A
4.【解析】读图可知,长江干流流经中国地势三级阶梯,落差大,多峡谷急流,加之支流众多,水量丰富,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故选A。
5.我国积极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有利于 ( )
①扩大能源进口
②缓解能源紧张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降低用电需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5.2.3
C
图5.2.4为某市某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据此完成6~8题。【绿色低碳生活主题】
6.下列时段,该租赁点自行车数量增多的是 ( )
A.5—6时 B.7—8时
C.11—12时 D.16—17时
知识点 2
走向生态文明
图5.2.4
C
6.【解析】读图可知,11—12时这个时间段还车的数量多于借车的数量,租赁点自行车数量增多,其他时间段租赁点自行车数量减少。故选C。
7.市民在该租赁点选用公共自行车主要用于 ( )
A.上下班(学) B.休闲健身
C.周末出游 D.走亲访友
图5.2.4
A
7.【解析】读图可知,在8时左右和17时左右的时间段,借自行车的人数最多,这个时间点是上下班(学)高峰期。故选A。
8.该市推行公共自行车的积极作用有 ( )
①增加出行成本 ②方便市民出行
③减少环境污染 ④缓解交通拥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图5.2.4
D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可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目前,我国处理垃圾的方式以填埋为主,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不同程度地污染环境。结合材料和四类生活垃圾标志图(图5.2.5),完成9~10题。【垃圾分类主题】
图5.2.5
9.标志图中表示可回收物的应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图5.2.5
B
10.下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有 ( )
①广大农村居民分布相对分散,没必要实施垃圾分类 ②可回收物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③可节省土地资源 ④可减轻环境污染 ⑤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图5.2.5
D
11.根据图文材料,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下列问题。【环境问题+生态保护主题】
【项目式学习】
项目主题:海洋塑料污染。
项目背景:舟山市某中学举行环境保护知识学习时,小兰和同学们了解到人们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导致海洋塑料污染严重。小兰和同学们以海洋塑料污染为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收集信息
信息一:塑料制品制造成本低,抗腐蚀能力强,耐用、防水、质轻、易
燃,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埋在地底下几百年才可以腐烂。全球有超过800种海洋生物受到了塑料污染物的影响,塑料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的体内,导致人类身体器官的损伤,引起多种疾病。
信息二:2023年10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奖项授予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图5.2.6为“蓝色循环”模式图,图5.2.7为海洋塑料垃圾图。
图5.2.6
图5.2.7
(1)说出海洋塑料污染的危害。(4分)
①危及海洋生物的安全,不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②塑料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的体内,引起多种疾病,危及人类健康。
任务二:分析探究
(2)简析中国“蓝色循环”模式治理海洋塑料污染产生的效益。(6分)
①减少海洋塑料污染,保护海洋环境;②回收利用,节约资源;③带动相关企业和产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任务三:成果展示
(3)请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两种可以代替塑料制品的物品。(4分)
(4)请结合“蓝色循环”模式为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提出合理建议。(6分)
纸装袋、帆布袋或麻布袋代替塑料袋;用陶瓷杯子代替一次性水杯(用纸吸管代替塑料吸管,用竹编袋代替塑料袋等)。
①严控塑料排放丢弃,回收利用;②打捞海洋中的塑料,清理回收再利用;③循环使用废弃塑料;④减少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⑤研发塑料无污染处理方式;⑥积极寻找塑料污染物的环保替代品,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