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涟漪(yī) 浩淼(miǎo) 镌刻(juān) 慷慨淋漓(kǎi)
B. 稠密(chòu) 绚丽(xuàn ) 鸣咽(yàn) 津津有味(jīn )
C. 沉淀(diàn) 安恬(tián) 惆怅(chòu) 咬文嚼字(jué )
D. 豁达(huò) 自诩(yǔ ) 荟萃(cuì) 历历在目(lì)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晴圆缺 眼花瞭乱 潜移默化 谈笑风生
B. 记忆犹新 走投无路 茅塞顿开 陈词滥调
C. 明察秋室 相提并论 五彩纷成 记忆犹新
D. 白驹过隙 出谋划策 鸦鹊无声 罪魁祸首
【病句修改】
3.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古往今来,学者没有不热爱读书的。
B. 经典名著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充满歧路的选择中,拥有强大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C. 知识积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树牢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D. 新素材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鼓励全民参与,传递读书力量,来升华和照亮当下的生活。
【词语运用】
4.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 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 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
B. 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 老师反复斟酌, 不求甚解; 聚精会神地研究了一遍又一遍。
C. 听了妈妈的教导, 我恍然大悟, 泪水渐渐模糊了我的双眼……
D. 柳宗元携弟一行游览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小石潭, 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文体文化常识】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往事依依》的作者是于漪, 她是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B.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作者重年时期的读书生活。
C. 文中提到的《千家诗》是古代启蒙读物之一, 收录了上千首唐诗。
D. 文章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阅读的热爱之情。
【修辞手法】
6.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比喻)
B.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引用)
C.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比喻、排比)
D.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拟人)
【课文深入理解】
7.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往事依依》中间接引用《千家诗》的内容, 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现出一幅四季风光图。
B. 《往事依依》一文, 字里行间充满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热爱老师、热爱献身的事业的深情。
C.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回忆了小时候以及学生时代的读书乐趣。
D. 《往事依依》通过 “我” 对一些往事的回忆, 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 读好书, 明白做人道理, 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8. 作者在文中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读书让作者了解了许多未知的领域。
B.读书让作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C.读书让作者体验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D.读书让作者拥有了很多财富。
【综合性学习】
(2024秋·东辽县期末)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动脑筋极力思索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是形象却不如那时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9. 文段选自《往事依依》,其中“依依”是指( )
A. 柔弱,随风摇摆 B. 留恋,蒙绕胸怀
10. ①段画横线的内容可以用成语_________替换。
11. 选段②描写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件事。
12. 画波浪线的语段,将儿时与成年后的阅读体验进行_________,突出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往事依依》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②小时候,我住的小屋里挂着一幅山水画。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我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以焦山一带风景作为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虽然理解比小时候深入,但形象却不如那时那么鲜明。后来才懂得,这就是形象思维的作用,生动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记忆。
③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有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④祖国的大地山河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姹紫嫣红”“橙黄橘绿”“黄鸸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旱的世界,沉得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郁。
⑤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迎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赛地飘着炊烟。"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3.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往事依依》的作者于漪,从她真切感人的叙述中我们探寻到了她成长的源头,也得到了很多启示。
B.本文在生动的叙述中引用许多名诗佳句,目的是为了突出古人作诗写文的水平高。
C.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写了小时候的读书记忆、学生时代的读书乐趣和国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读。
D.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对少年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14. 文章以“往事依依”为题,有什么作用。
15. 结合上下文,根据提示品味下列语句。
①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顽重变成小书迷》
叶辛
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要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
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筆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我小时候的筆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条臭水浜。贪玩、爱要、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绞尽脑汁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她每次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要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
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
⑤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
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
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
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有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重变成了小书迷!"
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有段时间,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气氛…….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
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是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们的眼界,陶冶你们的精神,愿你们长大了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16. 分析文章开头①②两段的作用。
17. 阅读第③一⑧段,概括“我”是如何由顽童一步步变成小书迷的。
18. 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19. “我”为什么要跟小朋友们分享“我”的经历
20. 作者说:“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请你写出作者这样读书的好处。
答案解析
一、基础知识
1.答案:A
解析:B.有误,“呜咽”的“咽”应读“yè”; C.有误,“咬文嚼字”的“嚼”应读“jiáo”;D有误, “自诩”的“诩”应读“xǔ”。。
2.答案:B
解析:A.有误,“眼花瞭乱”应为“眼花缭乱”; C.有误,“五彩纷成”应为“五彩缤纷”; D.有误,“鸦鹊无声”应为“鸦雀无声”。
3.答案:D
解析:D.有误,语序不当,应将“升华和照亮”改为“照亮和升华”。
4.答案:B
解析:B.有误,不求甚解:只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该成语和“老师反复斟酌”“聚精会神地研究了一遍又一遍”意思不符。望文生义。
5.答案:C
解析:C.有误,《千家诗》收录的是唐宋时期的诗歌。
6. 答案:C
解析:C.有误。该句没有运用排比。
7.答案:A
解析:A.有误,《往事依依》中间接引用《千家诗》的内容错误,应为直接引用。
8.答案:D
解析:D.有误,文中没有说“读书让作者拥有了很多财富”。
8.答案:D
解析:D.有误,文中插叙美女蛇的传说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给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和情趣。
9.答案:B
解析:文章以回忆往事展开,表达了对过去经历的难以忘怀,“往事依依”体现的是对往事的留恋,“依依”应是留恋、萦绕胸怀的意思。
10. 答案: 搜索枯肠
11. 答案:看山水画 读《水浒传》
12. 答案:对比。
13. 答案: B
14. 答案: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即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依依”体现出作者对往事的眷恋之情;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5. 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千家诗》比作编织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材料,生动形象地写出《千家诗》对作者童年生活的重要意义。
②运用动作描写,“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生动写出老师朗诵时的投入,“悲歌慷慨”体现情感基调,表现出老师讲课的感染力及对学生的影响。
16. 内容上:写自己童年时期的顽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后文“我”沉迷读书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我”的影响之大。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我”的变化的描写,照应标题中“我”的顽童形象。
17. 偶然看到《儿童时代》,被书中的字画吸引,逐渐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我”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吸引,逐渐提高对阅读的热情;书越读越多,脱离顽童行列,做过许多幻想的梦,沉溺于文学世界;为了长大以后能当写书人,自觉读书,用功学习,变成小书迷。
18. 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眨眨眼变出个老婆婆是瞬间的事情,但是小时候的“梦”变成今天的现实,却不是瞬间的事情,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
19. “我”曾经是一个小顽童,但是在书籍的影响下,在自己不断的努力下,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旨在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在意自己曾经是怎样的,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对我们的成长产生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实现。
20. 有利于了解清楚书本中的故事情节,培养读书的兴趣;有利于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利于通过笔记去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有利于拓展文学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