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12 月考复习(二)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5·茂名高二期末)佛山云东海湿地经过生态改造后,现已成为“鸟类天堂”,成为人们的观鸟圣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常采用标记重捕法监测鸟类的种群数量变化
B.湿地鸟类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C.不同物种的鸟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2.(2025·景德镇高二联考)如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M、N、G、H分别指的是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随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加
C.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3.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研究者利用航空调查和高倍望远镜调查统计了黑龙江扎龙保护区和盐城滨海湿地丹顶鹤的多年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盐城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对丹顶鹤的生存一定有利
B.调查数据也可用于分析丹顶鹤的迁徙规律
C.扎龙湿地生境的破碎化降低了丹顶鹤种群的K值
D.研究者没有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数量
4.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子发起攻击的成功率是不同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说明捕食者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B.二者为捕食关系,如果鹰的数量减少,鸽子的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
C.此图说明鹰的捕食量与鸽子的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D.鹰的攻击成功率降低可能是由鸽群的种内互助、及时发现天敌所致
5.(2025·重庆主城区七校高二联考)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是引起湖泊发生水华的主要蓝细菌。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为样方法
B.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微囊蓝细菌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C.曲线②的K值小于①,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资源和空间
D.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种群密度增加,K值会变小
6.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
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
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
D.旱地针毛鼠种群密度过大时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数量下降进而导致环境容纳量降低
7.(2025·重庆主城区七校高二联考)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等县蝗,……,寻为鸲鹆食之皆尽。敕禁罗弋鸲鹆”,意思是引入鸲鹆能防治蝗虫,禁止捕捉鸲鹆;明代时期“然蝗虫之所至,……,独不食芋桑与水中菱芡,宜广种此”,意思是蝗虫经过的地方,唯独不啃食芋、桑和水中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种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B.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
C.伏虫隆等化学农药可高效杀灭蝗虫,且操作简单,可长期使用
D.鸲鹆、芋、桑与水中菱芡对蝗虫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8.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天,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pH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种群密度/ (个·mL-1) 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A.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
B.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
C.需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且适宜
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
9.(2025·武汉高二期中)我国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借助诗词歌赋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下列对自然现象或对动植物特征、生活习性进行的概括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物种间的原始合作关系
B.“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群落的季节性
C.“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一种灌木)”——种群的水平结构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群落的初生演替
10.果园中高湿度、低风速、弱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在某大型果园中进行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菇和果树的生态位是指它们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
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区别于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
C.光照、水分等资源不均匀分布使该果园的种群呈镶嵌分布
D.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11.生物的生理和结构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特点与其生活的干旱环境对应错误的是( )
A.仙人掌在夜晚开放气孔,防止水分过度散失
B.蜥蜴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C.蛇的蛋壳坚硬,能保护正在发育的胚胎
D.某些爬行动物以大量尿液的形式排出代谢废物,防止渗透压升高
12.(2024·西安高二联考)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昔日的戈壁荒漠,靠兵团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军垦精神,历经几十年,从荒漠生态群落转变为农田生态群落,呈现出今日银棉如山的景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从荒漠演替至农田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B.原有优势种在发展过程中,群落内部环境往往越来越不适于自身发展
C.演替可使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D.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演替达到最终平衡状态时的群落是温带草原
13.(2025·河北百师联盟高二联考)2023年度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会议的目标是制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就中亚迁飞路线的制度框架达成一致,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候鸟迁徙使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B.所有迁徙途中的候鸟可以组成一个群落
C.树上不同位置的黄鹂鸟巢,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
14.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科研人员调查了内蒙古某沙漠地区飞机播种羊柴(半灌木豆科植物)后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总盖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总盖度的增加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生物量增加
B.群落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的优势地位会被草本植物取代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逐渐下降
D.飞机播种羊柴不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5.(2025·沈阳高二联考)群落交错区,也叫生态交错区,是一个群落通向另一个群落的过渡带。在群落交错区,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往往与两群落的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群落交错区的环境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可能更高
B.群落交错区的物种生态位重合度可能更高
C.气候趋于干旱时,森林草原交错区中的草本植被逐渐形成优势种
D.人类活动导致形成的群落交错区对群落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16.(2024·江苏秦淮中学高二月考)结合如图所示的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改变③进而影响②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某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17.(2025·抚州高二期末)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曲线Y可能因pH变化、营养物质减少等因素而下降
B.曲线Y可表示一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情况,AD段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
C.曲线X代表的增长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结果
D.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酵母菌
18.(2025·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高二期末)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体形态相似,且在适应特点上也相似,生态学家以不良季节时休眠芽的着生位置为标准,将陆生植物生活型划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植物表现出同一种生活型是它们对相同环境进行适应的结果
B.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比能够反映群落所处环境的气候特点
C.陆生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是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空间垂直排列的结果
D.生活型是研究植物生态位的内容之一,生活型相同的生物占据相同的生态位
19.(2024·葫芦岛高二联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不同海拔区域分布着热带植物、亚热带植物、高山寒温带植物等。研究人员对某一海拔区域内鸟类分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植物群落分层情况 鸟种 活动情况
上层 一种雀鸟 以高大乔木的种子为食
中层 煤山雀、黄腰柳莺等 营巢
草本层 血雉、白尾梢虹雉等 以种子、幼嫩植物体、苔藓或昆虫为食
A.影响植物群落分层的重要外界因素有光照、温度等
B.煤山雀、黄腰柳莺存在种内竞争关系
C.血雉、白尾梢虹雉都生活在草本层,但它们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
D.不同的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20.(2024·抚州高二期末)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据图推测,随水位下降由菹草群落逐渐向芦苇群落演替
C.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4分)(2025·无锡高二期末)为降低飞蝗对农作物的危害,农业工作者对某农田内不同时期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飞蝗多以卵块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土壤中水分较低有利于卵的孵化。飞蝗经历卵、若虫(跳蝻)、成虫三个阶段,且成虫善于跳跃和飞翔。该地区十年间平均降雨量与飞蝗平均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飞蝗种群数量时可选择__________法调查处于跳蝻阶段的个体,不选择该方法对其他两个阶段的个体进行调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飞蝗成虫种群密度时,若在第二次计数时造成被标记飞蝗死亡,则对种群密度估算值的影响是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2)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降雨量少的年份,飞蝗的平均种群密度较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3)已知飞蝗的聚集依赖于一种叫作4-乙烯基苯甲醚(4VA)的物质,据此提出一种降低飞蝗种群数量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夏季节,飞蝗的数量逐渐增加,影响飞蝗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___(填“单一性”或“综合性”)的。
22.(12分)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图1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2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图2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填字母,多选)。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4分)(2024·潍坊高二联考)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目,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初生演替趋向于形成________________,次生演替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测12 月考复习(二)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5·茂名高二期末)佛山云东海湿地经过生态改造后,现已成为“鸟类天堂”,成为人们的观鸟圣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常采用标记重捕法监测鸟类的种群数量变化
B.湿地鸟类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C.不同物种的鸟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答案 B
解析 一般鸟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适用于标记重捕法,A 正确;湿地鸟类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不同物种的鸟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 正确;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比其他食性的鸟类多,生存概率大,数量波动小,D正确。
2.(2025·景德镇高二联考)如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M、N、G、H分别指的是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随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加
C.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 B
解析 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不影响 M、H的变化,而二者分别引起种群密度增加、减少,因此分别指的是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因此N表示出生率,G表示死亡率,A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种群密度可能会增加,B错误;年龄结构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因此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是年龄结构,C正确;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减少受精的机会,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D正确。
3.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研究者利用航空调查和高倍望远镜调查统计了黑龙江扎龙保护区和盐城滨海湿地丹顶鹤的多年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盐城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对丹顶鹤的生存一定有利
B.调查数据也可用于分析丹顶鹤的迁徙规律
C.扎龙湿地生境的破碎化降低了丹顶鹤种群的K值
D.研究者没有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数量
答案 A
解析 盐城人工湿地面积增加说明开发强度增加,可能会使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对丹顶鹤的生存不一定有利,A错误;研究候鸟迁徙规律主要是通过固定位置定期观察种群数量,统计一年中不同时间种群的数量变化,因此调查数据也可用于分析丹顶鹤的迁徙规律,B正确。
4.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鸽子发起攻击的成功率是不同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说明捕食者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B.二者为捕食关系,如果鹰的数量减少,鸽子的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
C.此图说明鹰的捕食量与鸽子的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D.鹰的攻击成功率降低可能是由鸽群的种内互助、及时发现天敌所致
答案 D
解析 题图说明鹰对鸽群攻击的成功率会随着被捕食者(鸽子)的种群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无法看出捕食者的数量变化,A错误;鹰和鸽子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如果鹰的数量减少,鸽子的种群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之后趋于相对稳定,B错误;鸽子的种群数量增加,鹰的攻击成功率降低,说明鹰的攻击成功率与鸽子的种群数量呈负相关,可能是由鸽群内部存在种内互助、及时发现天敌所致,C错误,D正确。
5.(2025·重庆主城区七校高二联考)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是引起湖泊发生水华的主要蓝细菌。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为样方法
B.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微囊蓝细菌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C.曲线②的K值小于①,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资源和空间
D.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种群密度增加,K值会变小
答案 C
解析 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抽样检测法,A错误;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微囊蓝细菌种群数量增长为“S”形增长,故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曲线②为两种蓝细菌混合培养,曲线①为单独培养,由于微囊蓝细菌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等资源和空间时,和颤蓝细菌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导致总K值变小,因此曲线②的K值小于曲线①,C正确;种群密度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D错误。
6.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
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
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
D.旱地针毛鼠种群密度过大时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数量下降进而导致环境容纳量降低
答案 D
解析 根据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百分比可知,旱地中针毛鼠的活动量多于水田,可以推测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A正确;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可以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猫头鹰捕食针毛鼠,从而控制针毛鼠害,B正确;旱地针毛鼠种群密度过大时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但环境容纳量与种群所在的环境有关,种群密度过大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D错误。
7.(2025·重庆主城区七校高二联考)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等县蝗,……,寻为鸲鹆食之皆尽。敕禁罗弋鸲鹆”,意思是引入鸲鹆能防治蝗虫,禁止捕捉鸲鹆;明代时期“然蝗虫之所至,……,独不食芋桑与水中菱芡,宜广种此”,意思是蝗虫经过的地方,唯独不啃食芋、桑和水中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种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B.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
C.伏虫隆等化学农药可高效杀灭蝗虫,且操作简单,可长期使用
D.鸲鹆、芋、桑与水中菱芡对蝗虫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鸲鹆食之皆尽”可知,鸲鹆以蝗虫为食,故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A正确;上述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天敌和减少食物来源,故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B正确;利用伏虫隆等化学农药杀灭蝗虫,属于化学防治,长期使用会使蝗虫种群耐药性增强,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鸲鹆是天敌,芋、桑与水中菱芡是减少食物来源,均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8.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天,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pH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种群密度/ (个·mL-1) 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A.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
B.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
C.需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且适宜
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
答案 A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pH为3.0和4.0组的种群密度为0,说明种群数量为0,没有呈现“S”形增长,A错误;K值和环境条件有关,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B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C正确;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9.(2025·武汉高二期中)我国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借助诗词歌赋对自然现象进行描述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下列对自然现象或对动植物特征、生活习性进行的概括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对应正确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物种间的原始合作关系
B.“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群落的季节性
C.“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一种灌木)”——种群的水平结构
D.“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群落的初生演替
答案 B
解析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种间的捕食关系,蜾蠃捕食螟蛉,A错误;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叫群落的季节性,“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的意思是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一种灌木)”意思是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D错误。
10.果园中高湿度、低风速、弱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在某大型果园中进行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菇和果树的生态位是指它们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
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区别于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
C.光照、水分等资源不均匀分布使该果园的种群呈镶嵌分布
D.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A
解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所以草菇和果树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只是生态位的一方面,A错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B正确;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所以光照、水分等资源不均匀分布使该果园的种群呈镶嵌分布,C正确。
11.生物的生理和结构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特点与其生活的干旱环境对应错误的是( )
A.仙人掌在夜晚开放气孔,防止水分过度散失
B.蜥蜴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C.蛇的蛋壳坚硬,能保护正在发育的胚胎
D.某些爬行动物以大量尿液的形式排出代谢废物,防止渗透压升高
答案 D
解析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如仙人掌的气孔在夜晚开放,防止水分过度散失;蜥蜴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蛇的蛋壳坚硬,能保护正在发育的胚胎,A、B、C不符合题意;尿液排出会带走大量水分,而荒漠中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水分的散失,D符合题意。
12.(2024·西安高二联考)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昔日的戈壁荒漠,靠兵团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军垦精神,历经几十年,从荒漠生态群落转变为农田生态群落,呈现出今日银棉如山的景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从荒漠演替至农田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B.原有优势种在发展过程中,群落内部环境往往越来越不适于自身发展
C.演替可使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D.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演替达到最终平衡状态时的群落是温带草原
答案 D
解析 荒漠有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原有优势种在发展过程中,优势地位会被其他物种取代,群落内部的环境会变得不适于自身的发展,B正确。
13.(2025·河北百师联盟高二联考)2023年度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会议的目标是制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就中亚迁飞路线的制度框架达成一致,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候鸟迁徙使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变化,属于群落演替
B.所有迁徙途中的候鸟可以组成一个群落
C.树上不同位置的黄鹂鸟巢,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
答案 D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候鸟迁徙使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不属于演替,A错误;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所有迁徙途中的候鸟不能组成一个群落,B错误;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黄鹂鸟巢,它们属于一个种群,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鸟类个体较大,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D正确。
14.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科研人员调查了内蒙古某沙漠地区飞机播种羊柴(半灌木豆科植物)后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总盖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总盖度的增加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生物量增加
B.群落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的优势地位会被草本植物取代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逐渐下降
D.飞机播种羊柴不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A
解析 在该群落演替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总盖度的增加表明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增加,意味着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生物量增加,A正确;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上更有优势,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会被木本植物取代,B错误;图中显示群落演替过程中盖度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据此可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趋于稳定,C错误;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15.(2025·沈阳高二联考)群落交错区,也叫生态交错区,是一个群落通向另一个群落的过渡带。在群落交错区,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往往与两群落的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群落交错区的环境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可能更高
B.群落交错区的物种生态位重合度可能更高
C.气候趋于干旱时,森林草原交错区中的草本植被逐渐形成优势种
D.人类活动导致形成的群落交错区对群落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信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往往与两群落的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可知,群落的交错区有可能存在同时适应两个群落环境的生物,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可能更高,A正确;如果交错区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更高,由于生物种类更多,群落交错区的物种生态位重合度可能更高,B正确;森林以乔木为优势种,乔木喜潮湿,草原以各种草为优势种,草适应干旱条件,气候趋于干旱时,森林草原交错区中的草本植被逐渐形成优势种,C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所以人类活动导致形成的群落交错区对群落的发展也有可能是不利的,D错误。
16.(2024·江苏秦淮中学高二月考)结合如图所示的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改变③进而影响②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某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答案 D
解析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②出生率,A正确;年龄结构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即图中④,C正确;春运期间,该市人口流动较大,此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图中的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D错误。
17.(2025·抚州高二期末)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曲线Y可能因pH变化、营养物质减少等因素而下降
B.曲线Y可表示一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情况,AD段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
C.曲线X代表的增长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结果
D.图中的阴影部分可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酵母菌
答案 B
解析 曲线Y是受到环境条件影响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曲线Y可能因pH变化、营养物质减少等因素而下降,A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受到培养液和环境的限制,曲线Y可表示一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增长情况,AC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但CD段增长速率=0,此后因为代谢产物积累等原因,种群数量可能下降,B错误;曲线X代表的增长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结果,种群数量可以呈“J”形增长,C正确;曲线X是“J”形曲线,曲线Y是“S”形增长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D正确。
18.(2025·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高二期末)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体形态相似,且在适应特点上也相似,生态学家以不良季节时休眠芽的着生位置为标准,将陆生植物生活型划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植物表现出同一种生活型是它们对相同环境进行适应的结果
B.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比能够反映群落所处环境的气候特点
C.陆生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是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空间垂直排列的结果
D.生活型是研究植物生态位的内容之一,生活型相同的生物占据相同的生态位
答案 D
解析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则不同植物表现出同一种生活型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A正确;群落中各类生活型植物的数量比能够反映群落所处环境的气候特点,比如具有耐热特性的生活型植物的比例较高,可说明群落所处的环境气候炎热,B正确;由题意可知,陆生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说明了植物对不同环境适应的结果,即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空间垂直排列的结果,C正确;生活型是研究植物生态位的内容之一,但生活型相同的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不一定相同,如同一地区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都不一定相同,D错误。
19.(2024·葫芦岛高二联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不同海拔区域分布着热带植物、亚热带植物、高山寒温带植物等。研究人员对某一海拔区域内鸟类分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植物群落分层情况 鸟种 活动情况
上层 一种雀鸟 以高大乔木的种子为食
中层 煤山雀、黄腰柳莺等 营巢
草本层 血雉、白尾梢虹雉等 以种子、幼嫩植物体、苔藓或昆虫为食
A.影响植物群落分层的重要外界因素有光照、温度等
B.煤山雀、黄腰柳莺存在种内竞争关系
C.血雉、白尾梢虹雉都生活在草本层,但它们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
D.不同的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 B
解析 植物生长离不开光照和温度,所以影响植物群落分层的重要外界因素有光照、温度等,A合理;煤山雀、黄腰柳莺均在植物群落的中层营巢,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不合理;血雉、白尾梢虹雉都生活在草本层,但它们的食物、天敌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它们的生态位并不完全相同,C合理;不同的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提高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D合理。
20.(2024·抚州高二期末)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据图推测,随水位下降由菹草群落逐渐向芦苇群落演替
C.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而发生改变
答案 A
解析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物种数目可获知物种丰富度,A错误;随水位下降,湖泊面积和水域面积减小,由菹草群落逐渐向芦苇群落演替,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与湖心的距离不同,植物的分布不同,故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4分)(2025·无锡高二期末)为降低飞蝗对农作物的危害,农业工作者对某农田内不同时期飞蝗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调查,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合适的预防措施。飞蝗多以卵块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土壤中水分较低有利于卵的孵化。飞蝗经历卵、若虫(跳蝻)、成虫三个阶段,且成虫善于跳跃和飞翔。该地区十年间平均降雨量与飞蝗平均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飞蝗种群数量时可选择__________法调查处于跳蝻阶段的个体,不选择该方法对其他两个阶段的个体进行调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飞蝗成虫种群密度时,若在第二次计数时造成被标记飞蝗死亡,则对种群密度估算值的影响是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2)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降雨量少的年份,飞蝗的平均种群密度较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
(3)已知飞蝗的聚集依赖于一种叫作4-乙烯基苯甲醚(4VA)的物质,据此提出一种降低飞蝗种群数量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夏季节,飞蝗的数量逐渐增加,影响飞蝗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__________(填“单一性”或“综合性”)的。
答案 (1)样方 卵在土壤中成块存在不好统计、成虫善于跳跃和飞翔不适合用样方法统计 没有影响 (2)平均降雨量少,飞蝗卵的孵化率较高,飞蝗的天敌数量较少 (3)可利用人为合成的该物质引起飞蝗的聚集,然后集中将其消灭
(4)阳光、温度、水分 综合性
解析 (1)跳蝻活动能力很弱,故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卵在土壤中成块存在不好统计、成虫善于跳跃和飞翔不适合用样方法统计。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飞蝗成虫种群密度时,若在第二次计数时造成被标记飞蝗死亡(已经对标记数进行了计算),根据标记重捕法的概念可知对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是没有影响的。(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飞蝗多以卵块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土壤中水分较低有利于卵的孵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平均降雨量少的年份,飞蝗的平均种群密度较高,原因可能是平均降雨量少,飞蝗卵的孵化率较高,飞蝗的天敌数量较少。(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飞蝗的聚集依赖于一种叫作4-乙烯基苯甲醚(4VA)的物质。可利用人为合成的该物质引起飞蝗的聚集,然后集中将其消灭。(4)春夏季节,飞蝗的数量逐渐增加,影响飞蝗数量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22.(12分)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图1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2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图2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_(填字母,多选)。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E 种群密度小 分布范围广 (2)200 (3)ABCD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解析 (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种群密度小,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2)由题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200(种)。(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3.(14分)(2024·潍坊高二联考)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目,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
(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初生演替趋向于形成________________,次生演替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时间短、速度较快 (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3)不能确定 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但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相应的,虽然乙植物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是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得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 (4)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5)新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
解析 (1)退耕农田自然演替是在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次生演替,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两者对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时间短、速度较快。(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4)该农田退耕前后群落中物种的种类和数目都有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5)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趋向于形成新群落;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