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分子和原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
A.品红扩散 B.柳絮飞扬 C.美酒飘香 D.食醋挥发
2.学习化学要善于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对下列事实的认识你认为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认识
A 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B 50L水和50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L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不同分子性质不同
A.A B.B C.C D.D
3.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四学科科代表对它们的区别做了如下发言,其中正确的是
A.语文科代表说:“区别在于能否构成物质”
B.数学科代表说:“区别在于分子和原子的大小和质量都不同”
C.物理科代表说:“区别在于是否在不停地运动”
D.化学科代表说:“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分”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氢元素和氧元素 B.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水分子 D.氢分子和氧分子
5.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H2 B.NH3 C.Cu D.NaCl
6.下列变化,物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把铁丝弯曲 B.净化南渡江水供饮用
C.蒸发食盐水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7.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原子做有规则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8.如图是根据教材改装的装置。试管里装少量的浓氨水,滤纸上滴有酚酞试液,塞紧橡胶塞,数秒后滤纸变红。关于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浓氨水易挥发
B.分子本身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停运动
D.实验节约药品,污染少
9.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独特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B 水银体温计的示数发生变化 汞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 冬天水泥路间的缝隙变大 温度降低,原子变小
D 氧化汞受热分解 原子可分
A.A B.B C.C D.D
10.我国科学家首次突破以二氧化碳为原料获得淀粉的人工合成工艺技术。其中关键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上述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涉及6种物质
B.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
C.反应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
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分子数目比为1∶3
11.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
A.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B.氧气和液氧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C.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D.1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12.金属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是与浓硫酸在加热时可以发生如下反应:,反应涉及的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种
A.1 种 B.2 种 C.3 种 D.4 种
二、非选择题
1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14.分析下面的信息,可以知道分子有什么性质?
1滴水中约有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水分子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千克
【知识小结】
(1)微粒(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 和 都很小。
【交流讨论】分析以下生活与实验现象,可以知道分子还有什么性质?
①花香在空气中扩散②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③蔗糖在水中的溶解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知识小结】
(2)微粒(分子)的性质2:
15.如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装置。
【实验原理】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且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氨分子从浓氨水中 到空气中,又进入酚酞溶液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质疑与反思】
(1)B烧杯中溶液没有变红,是否说明只是氨分子运动,酚酞分子不运动呢? 。
(2)在上述实验中,同学们闻到刺激性的气味,这是氨气的气味。氨气是空气污染物,为了防止氨气的逸散,有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这种装置的优点是 。
16.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1)2023年中国开封第41届菊花文化节于10月18开幕,游客未见菊花就闻花香: 。
(2)8000 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60 L的钢瓶中: 。
17.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验证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进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填“乙”或“丙”)中的溶液变红,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其中烧杯丙的作用是 。
(2)实验二是用注射器分别吸取相等体积的水和空气,用手指堵住末端,并按压注射器活塞,发现容易被压缩的是注射器 (填字母),原因是 ,物质压缩前后分子数目 (填“改变”或“不变”)。
(3)小明同学在进行实验一时,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他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实验三所示的改进,请你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从胶头滴管中挤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②装置右端气球的作用是 ;
③通过课堂学习小明了解到分子性质会受温度的影响,因此他可采用 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现象;
④相对于实验一的装置,该装置的突出优点是 。
《3.1分子和原子》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C C D D B A A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B
【详解】A、品红扩散,是品红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水分子中,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B、柳絮是宏观物质,它们的运动不能代表分子运动,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C、美酒飘香,是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D、食醋挥发,是食醋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
答案:B。
2.A
【详解】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状态改变,物质不变,分子种类、大小、质量均不变,变的是间隔,故A错误;
B. 50L水和50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B正确;
C.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C正确;
D. 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O2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因N2由氮分子构成,O2由氧分子构成,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D正确;
故选A。
3.D
【详解】A、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如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汞是由原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B、不同的分子和原子它们的大小和质量都不同,这不是分子、原子的区别,选项错误;
C、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选项错误;
D、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原子、分子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分,选项正确;
故选D。
4.C
【详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是由分子来保持的。故选C。
5.C
【分析】金属、稀有气体、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气态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由分子构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由离子构成。
【详解】A、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氨气由氨分子构成,故B不符合题意;
C、铜由铜原子构成,故C符合题意;
D、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D
【详解】A、把铁丝弯曲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物质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水的净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物质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食盐水蒸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物质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学变化,物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详解】A、分子与原子不能比较大小,只能说分子比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相同,都是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则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B
【详解】A、该实验中浓氨水和滤纸没有直接接触,一段时间后,滤纸变红,说明浓氨水易挥发,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中,氨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滤纸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所需药品较少,可以节约药品,减少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A
【详解】A、氧气和液氧都能组成燃烧,是因为氧气和液氧均是由氧分子构成,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水银体温计的示数发生变化是因为汞原子的间隔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C、冬天水泥路间的缝隙变大,是因为温度降低,原子间的间隔变小,但原子大小不变,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D、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是因为氧化汞分子分裂成了汞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汞原子直接聚集成金属汞,该事实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不可再分,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故选:A。
10.A
【详解】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A、反应只涉及二氧化碳、氢气、甲醇、水四种物质,选项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类原子的数目不变,选项正确;
C、该反应可以消耗二氧化碳,有利于“低碳”目标的落实,选项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分子数目比为1∶3,选项正确。
故选A。
11.A
【详解】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改变而改变,而不是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当温度升高时,分子间间隔增大,物质膨胀;温度降低时,分子间间隔减小,物质收缩,故选项微观解释错误;
B、氧气和液氧都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氧气和液氧都支持燃烧,故选项微观解释正确;
C、香水、汽油中的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为防止分子运动到空气中造成损失,所以要密封保存,故选项微观解释正确;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的体积非常小,故选项微观解释正确;
故选A。
12.C
【详解】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硫酸是由硫酸分子构成、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反应涉及的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3种。
故选C。
13.水分子
【详解】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14.(1) 体积 质量
(2)微粒(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详解】(1)1滴水中大约有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kg,说明分子具有体积和质量都很小的性质;
(2)花香在空气中扩散,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的挥发,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以上现象均说明微粒(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15. 运动 不能,任何分子都在运动 避免氨气逸散到空气中,更为环保
【解析】略
16.(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2)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详解】(1)开封举办菊花展,游客未见菊花就闻花香,是因为菊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菊花花香,故填写: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2)8000 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60 L的钢瓶中,是因为氧气分子之间有较大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填写: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17.(1) 乙
甲烧杯浓氨水中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当其运动到乙烧杯中并溶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与乙烧杯形成对照实验,排除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B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 不变
(3)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收集剩余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 给装置加热(或将装置放入热水中) 节约试剂(合理即可)
【详解】(1)如图实验一所示,一段时间后烧杯乙中液体变红,是因为甲中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烧杯乙中时,和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烧杯丙的作用是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2)分子间存在着间隔,且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于液体,所以容易被压缩的是注射器是B;
压缩前后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3)①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②右端气球能将剩余的氨气收集起来,防止空气污染;
③分子性质会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可采用给装置加热的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现象;
④相对于实验一的装置,实验三使用药品较少,能节约试剂;装置密闭性更好,避免了氨气逸散到空气中,更为环保(答案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