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水的组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2年3月22~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和水的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B.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C.用活性炭可以将硬水软化 D.水由氧原子和氢分子组成
2.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B. 闻气体
C. 读取量筒中溶液的体积 D.收集氢气
3.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A.五氧化二磷、水 B.红磷、空气 C.冰、铁 D.氧气、二氧化碳
4.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氧化物:氧化镁、高锰酸钾 B.单质:氢气、汞
C.混合物:自来水、冰水混合物 D.纯净物:稀有气体、蒸馏水
5.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正式开讲,航天员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形成了一个水膜,接着,她往水膜表面贴上花朵折纸,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纸花绽放属于化学变化 B.水膜中的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C.水膜中的水分子由里向外运动 D.水袋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6.“天宫课堂”中宇航员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在太空中饮用再生水。下列方法可以将空间站中的各种废水转化成纯水的是
A.吸附 B.蒸馏 C.过滤 D.电解
7.学习了水的相关知识后,小明同学进行了以下总结,其中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
C.明矾可促进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沉降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1:2
8.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B.该实验能证明水中含有氢、氧元素
C.生成氧气、氢气的体积比约为2:1
D.电解反应前后水分子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
9.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B.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D.取两份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向其中一份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
10.科学实验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验证科学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很重要,以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内焰最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有二氧化碳生成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11.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物质属于单质的是
A.液氮 B.洁净的空气 C.硫酸钾 D.面粉
12.相同质量的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水、氯酸钾完全分解时生成氧气最多的是
A.过氧化氢 B.高锰酸钾 C.水 D.氯酸钾
二、非选择题
13.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氢气是 色、 臭、 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 。
(2)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 火焰;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 。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 。点燃氢气时,发出 表明气体不纯, 则表示气体较纯。
14.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 组成的 ,如: 、 等。
(2)化合物:由 组成的 ,如: 、 等。
(3)氧化物:由 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 ,如: 、 、 等。
15.完成教材“探究”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填空。
(1)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两电极 玻璃管
现象 正极端的玻璃管中产生气体 负极端的玻璃管中产生气体
比较两玻璃管中现象差异 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2)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检验玻璃管两端产生的气体,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正极端的玻璃管负极端的玻璃管现象。
正极端的玻璃管 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
解释
反应文字表达式
基本反应类型
实验结论 氢气是由 组成的,氧气是由 组成的,根据化学反应前后 的种类不变,可推知水是由 两种元素组成的
16.科学思维图1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两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试在图1中标出电源的正、负极。
(2)图1采用了 法收集氢气和氧气,这是利用了气体 的物理性质。
(3)电解一段时间后,图1中的甲、乙两个试管内水位均 ,但 试管内水位下降得快。
(4)图2中的A气体是 ,B气体是 。你的判断依据是 。
(5)图2中的0~3min及3~8min,对应A、B气体的体积比分别约为 、 。
(6)实验操作中,产生A、B气体的体积比常大于,原因可能是 。
17.小刚收集到一瓶浑浊的乐安江江水,并在实验室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加入物质A(明矾)的作用是 。
(2)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管口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d.滤纸未紧贴烧杯内壁
(3)小刚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若观察到 ,说明液体D是硬水。
(4)操作②主要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应选用的装置是如图2中的_______ (填字母)装置。
A. B.
C. D.
(5)某课外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如图D装置探究水的组成。接通电源后,在两支试管内都观察到产生气泡,其中 试管(填“A”或“B”)产生得气泡速率更快。停止通电后,记录A试管产生气体体积为10mL,则B试管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mL。通过实验得出水的组成的结论:水是由 组成的。实验前往水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的目的是增强导电性。
(6)在如图A装置的实验中,会在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其目的是 。
《4.2水的组成》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B D B D B C D
题号 11 12
答案 A C
1.B
【详解】A、冰和水的共存物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泡沫多的是软水,符合题意;
C、用活性炭不可以将硬水软化,活性炭只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符合题意;
D、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A、使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操作错误;
B、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图中操作正确;
C、读取量筒中溶液体积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小,操作错误;
D、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试管口应向下,图中操作错误。
故选B。
3.D
【详解】A、五氧化二磷是由P、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B、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冰是固态的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D、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二氧化碳是由C、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镁(MgO)是氧化物;高锰酸钾(KMnO4)由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该选项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氢气(H2)、汞(Hg)都符合单质定义,该选项正确;
C、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自来水含多种物质,是混合物;冰水混合物只含水这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该选项错误;
D、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稀有气体含氦、氖等多种气体,是混合物;蒸馏水是纯净物,该选项错误。
故选B。
5.D
【详解】A、纸花绽放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状态没有改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大小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水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没有方向性;不符合题意;
D、水是一种纯净物,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A.吸附只能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则不能将废水转化成纯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蒸馏得到的水是纯水,该选项符合题意;
C.过滤只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则不能将废水转化成纯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不能将废水转化成纯水,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D
【详解】A、物质由元素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生活中可以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煮沸可将说中的钙镁离子转换为沉淀除去,故选项说法正确;
C、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将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易于沉降,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B
【详解】A、电解水实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氢气,选项错误;
B、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知水中含有氢、氧元素,选项正确;
C、电解水实验生成氧气、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选项错误;
D、电解过程中氧原子和氢原子没有发生改变,分子种类改变,水分子被分解后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子种类改变。水分子数目减小,水分子总质量减小;水分子变为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子种类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C
【详解】A、电解水时得到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根据化学方程式可得生成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1×2)×2:(16×2)=1:8,图像错误;
B、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会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放热,压强增大,反应结束后,温度恢复到室温,氧气被消耗,压强减小,且小于起始的压强,图像错误;
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降低,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不再变化,图像正确;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和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加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更快,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由于是两份相同质量的氯酸钾,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图像错误。
故选C。
10.D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外焰最亮,故选项说法错误;
C、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A
【详解】A、液氮是氮气的液体状态,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符合题意;
B、洁净的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硫酸钾由K、S、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面粉中含有淀粉、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C
【详解】A、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得,2单位的过氧化氢可生成1单位的氧气,质量比为;
B、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得,2单位的过氧化氢可生成1单位的氧气,质量比为,;
C、水制氧气为电解水制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得,2单位的过氧化氢可生成1单位的氧气,质量比为;
D、氯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由化学方程式可得,2单位的过氧化氢可生成3单位的氧气,质量比为;
故综上所述可得,相同质量的四种物质中,水的质量比最小,水分解制得的氧气质量最多。
故选C。
13.(1) 无 无 难 小
(2) 淡蓝色 爆炸 纯度 尖锐的爆鸣声 声音很小
【解析】略
14.(1) 同种元素 纯净物 氢气(H2) 氧气(O2)
(2) 不同种元素 纯净物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硫(SO2)
(3) 两种 氧元素 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硫(SO2) 五氧化二磷(P2O5)
【解析】略
15.(1) 均有无色气泡产生 少 多 1:2
(2)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氧气具有助燃性 氢气具有可燃性 分解 氢元素 氧元素 元素 氢、氧
【解析】略
16.(1)
(2) 排水 不易溶于水
(3) 下降 甲
(4) 氢气/ 氧气/ 相同时间内产生A气体体积约为产生B气体体积的2倍
(5)
(6)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比氢气多(或氧气与电极发生了反应)
【详解】(1)电解水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的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得到的是氢气,两者的体积比约为。由图1可知乙试管内气体与甲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因此与乙试管相连的为正极,与甲试管相连的为负极。
(2)题中采用了排水集气法,说明两种气体均不易溶于水。
(3)电解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均有气体生成,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所以两个试管内水位均下降。由于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的体积约为氧气体积的2倍,因此甲试管内水位下降得快。
(4)由图2可看出,相同时间内产生A气体的体积约为产生B气体的体积的2倍,因此A为氢气,B为氧气。
(5)由图2可看出,不论是0~3min还是3~8min,A、B气体的体积比均约为。
(6)实验操作中,A、B气体的体积比常大于,原因可能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比氢气多,或氧气与电极发生了反应。
17.(1)吸附悬浮颗粒使其沉降
(2)ac
(3)泡沫少,浮渣多
(4)B
(5) B 20 氢、氧元素
(6)防止暴沸
【详解】(1)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
(2)a、如果滤纸破损,则过滤不充分,会造成浑浊;
b、漏斗下端管口未靠在烧杯内壁不影响过滤效果,不会导致浑浊;
c、如果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则可能部分液体来不及过滤会从滤纸与漏斗的缝隙流下,造成滤液浑浊;
d、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可能会导致过滤速度比较慢,不会导致浑浊。
故选ac;
(3)鉴别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产生浮渣少、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浮渣多、泡沫少的是硬水,故填:浮渣多、泡沫少;
(4)A、该装置为蒸馏,错误;
B、该装置中间放置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正确;
C、该装置为过滤,错误;
D、该装置为电解水,错误。
故选B;
(5)电解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试管B与负极相连,产生气体为氢气,产生气泡速度更快;
试管A与正极相连,产生气体为氧气,因为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A试管产生气体体积为10mL,则B试管产生气体的体积为20mL;
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6)在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其目的是防止出现暴沸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