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同步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同步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23 23: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图A、B分别是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微粒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 B.x的值为13
C.图B所表示的微粒化学符号是A13+ D.由B图可知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
2.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电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 D.最外层电子数
3.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年代。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关于碳-14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中子数为6 B.质子数为6
C.电子数为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
4.“酒精温度计遇热,酒精液柱上升”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酒精分子有规则运动 B.酒精分子体积变大
C.酒精分子质量变小 D.酒精分子间间隙变大
5.下列有关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粒子,故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6.锂电池应用广泛。如图是锂在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
A.锂属于非金属元素 B.锂原子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锂离子
C.锂原子的核电荷数是3 D.锂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g
7.北京冬奥会上采用了碲化镉发电玻璃,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碲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2 B.碲的元素符号为Te
C.碲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g D.碲属于金属元素
8.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3 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等微粒,已知N为7号元素,则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单质
B.1个共含有35个质子
C.1个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D.1个共含有36个电子
9.科学家在Science期刊上首次报道了原子与分子的“最简单”反应存在两种途径,并用先进技术手段拍下了该反应的影像资料,其中一种路径简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表示H原子,表示D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e代表原子、bcd代表分子 B.此反应中涉及2种元素
C.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 D.该反应可表示为:
10.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11.加碘盐中的“碘”指的是
A.碘单质 B.碘化钾 C.碘元素 D.碘离子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②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④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两种微粒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⑤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一定是8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非选择题
13.如图所示,用“”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碳原子,则“”表示的微粒是 (填名称)。厨房中所用的燃料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下是该反应过程的微观模拟图,按反应过程先后顺序的正确排列是 (填字母)。
14.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以氧原子为例)
(1)圆圈表示 ,圆圈内的数字表示 ,“+”表示 。
(2)弧线表示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
15.离子
(1)定义: 。
(2)分类:阳离子(带 电的原子)和阴离子(带 电的原子)。
(3)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用“+”或“-”号表示离子的电性,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先写 ,后写 。当数字为1时,省略不写,如、、等。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 ;
; 。
16.观察下列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填写下列空白。
(1)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 分解成 , 结合成氧分子, 聚集成金属汞。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氢分子分解成 , 分解成 ,结合成 。即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解成 , 结合成 。
(4)在化学变化中, 的种类发生变化, 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7.“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请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1)图中能反映水在空气中放置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是 (填字母序号)
A. B. C. D.
(2)如图表示的是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氮气和氧气会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方框A、C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
②生成物中,N和O的质量比为 。
③从微观的角度看,图中三种物质都是由 (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3)氘和氚是制造氢弹的原料。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的条件下会聚合成一个氦核,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该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范畴 B.氚、氦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C.该变化涉及的元素有三种 D.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18.“从微粒的角度研究物质”是化学独特的研究方法。请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用分子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空气中包含多种气体分子),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 。
(2)如图2所示,烧杯A装入浓氨水,B、C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B中液体变红,说明 ,烧杯C的作用是 。
(3)图3玻璃管两端的棉球上分别蘸有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观察到玻璃管内产生白烟是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D B C B A D C
题号 11 12
答案 C B
1.D
【详解】A、由元素周期表中部分信息可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故A选项正确;
B、铝元素为13号元素,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而为质子数,所以其值为13,故B选项正确;
C、B图表示的粒子为铝离子,由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所以其符号为A13+,故C选项正确;
D、周期数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铝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三,所以铝元素位于第三周期,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选D。
2.A
【详解】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此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
故选A。
3.A
【详解】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则碳-14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6,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14,则中子数=14-6=8,所以A错误,B、C、D正确,故选A。
4.D
【详解】A、酒精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该变化是物理变化,酒精分子体积不变,故B错误;
C、该变化是物理变化,酒精分子质量不变,故C错误;
D、酒精温度计遇热,酒精液柱上升,是由于温度升高,酒精分子间间隔变大,酒精液体体积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5.B
【详解】A、不是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A错误;
B、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如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石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B正确;
C、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C错误;
D、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A、锂是“金字旁”的元素,所以锂属于金属元素,A选项错误;
B、根据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锂离子,B选项错误;
C、原子结构示意图左侧圆圈内的数字表示核电荷数,根据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核电荷数是3,C选项正确;
D、元素信息示意图正下方的数字代表相对原子质量,根据图示,锂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而不是“g”,D选项错误。
故选:C。
7.B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标签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又等于质子数,质子数等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如图碲原子的核外电子总数是52,选项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标签可知,碲的元素符号为Te,选项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标签可知,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碲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6,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值,单位是“1”,不是“g”,选项错误;
D、根据碲的偏旁是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选项错误;
答案为:B。
8.A
【详解】A.N5-是一种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的离子,不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已知N为7号元素,即每个氮原子中含有7个质子,1个N5-中共含有7×5=35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离子符号可知1个N5- 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选项说法正确;
D.已知N为7号元素,1个N5-中质子数比电子数少1,共含有35+1=36个电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D
【详解】A、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按照一定的键合顺序和空间排列而结合在一起的整体,c中三个原子没有全部形成键合、没有共用一对电子、不能稳定存在,不属于分子,不符合题意;
B、H、D元素的质子数都是1,都属于氢元素,故此反应中仅涉及1种元素,不符合题意;
C、原子中质子的相对质量=中子的相对质量≈1,D原子是由1个质子、1个中子、1个电子构成,电子质量可忽略,故D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不符合题意;
D、根据图示易知,反应物a是H、b是HD,生成物d是H2、e是D,故反应可表示为,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A、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B、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C、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正确;
D、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故选C。
11.C
【详解】A.碘单质(I2)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易升华,性质不稳定,不适合直接添加于食盐中,故不符合题意;
B.碘化钾(KI)虽可作为碘的来源,但我国加碘盐通常添加碘酸钾(KIO3),题干问的是“碘”指代的对象,而非具体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食品中补充的营养成分(如钙、铁)均以元素形式描述,加碘盐中的“碘”也指碘元素,无论其以何种化合物形式存在,故符合题意;
D.碘离子(I-)是化合物中的存在形式,但题干强调“碘”的整体概念,属于元素范畴,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B
【详解】①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正确;
②原子的原子核不一定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如氢原子的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错误。
③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但带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带电,错误;
④分子不显电性,离子带正电荷或负电荷,故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两种微粒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正确;
⑤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果核外电子层只有一层,最外层电子数是2也是稳定结构,错误;
只有①④正确。故选B。
13. 氧气
BAC
【解析】略
14.(1) 原子核 质子数 带正电荷
(2) 电子层 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解析】略
15.(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2) 正 负
(3) 数字 正负号
(4) 一个镁离子 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镁离子的个数(没有数字表示个数是1)
【解析】略
16.(1) 受热 氧原子和汞原子 氧原子 汞原子
(2) 氢原子 氯气分子 氯原子 氯化氢分子 分子
(3) 分子 原子 原子 新分子
(4) 分子 原子 原子
【解析】略
17.(1)D
(2) O2 7:8 分子 N、O/O、N
(3)A
【详解】(1)水在空气中放置蒸发,是发生物理变化,分子不改变,分子间间隔变大。故选D。
(2)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在方框A、C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有:O2。生成物NO中,N和O的质量比为:。从微观的角度看,图中N2、O2、NO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故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N、O。
(3)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改变。该变化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同,故不属于化学变化范畴。故对。
B、氚的质子数为1,氦的质子数为2,两种原子的质子数不相同。故错。
C、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氘和氚核内均有一个质子,属于同一种元素。该变化涉及的元素有两种。故错。
D、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2,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3,故不相等。故错。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综合应用。从微观粒子特点出发分析水蒸发的图示;从反应原理出发分析在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反应的微观图示;读懂氘和氚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把握化学反应的本质。本题难点为分析微观图示解题。
18.(1)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2)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 对比
(3)化学
【详解】(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体积减小了,说明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故填:微观粒子之间有间隔。
(2)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烧杯B液体变红,是因为A中浓氨水中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B中时,和水结合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烧杯C的作用是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对比。
(3)图3玻璃管两端的棉球上分别蘸有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观察到玻璃管内产生白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即氨分子与氯化氢分子反应生成新的分子,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所以发生了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