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练习卷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1. 回答第Ⅰ卷时,将选择题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选择题答题表格中。
1. 回答第Ⅰ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本试卷上。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1. “先生之功伟哉,首介革命,创造共和,抱定三民五权,到底力行弗懈,虽未全偿夙志,大名宇宙已昭垂。”这是文化界名人送给某伟人的挽联,该伟人是(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陈独秀 D.李大钊
2. 20世纪初,革命文章通过报刊传播。1907年,《新民丛报》刊文称:“革命论盛行于中国……其旗帜鲜明……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谈革命。”上述现象( )
A.为五四运动爆发创造了条件
B.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C.为辛亥革命奠定了舆论基础
D.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3.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写道:“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可知,孙中山倡导民生主义旨在( )
A.为政治革命获取广泛支持
B.摆脱欧美列强的经济控制
C.落实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D.规避欧美贫富分化的弊端
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文中“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是指( )
A.结束了封建帝制 B.完成了民主革命 C.传播了共和思想 D.稳定了社会秩序
5. 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这些起义( )
A.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结束了袁世凯独裁统治
D.标举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
6. 下侧漫画《望“风”而起》描绘了1911年的中国时局。画面中的“风”来自( )
A.南京 B.北京 C.南昌 D.武昌
7.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抗争。将下列文献序号与相应历史事件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 c鸦片战争
A.①-a②-b③-c B.①-a②-c③-b 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
8. 中华民国建立后采用民国纪年,结束了汉武帝时代开始的帝号和年号并用的纪年方式。这有利于民众感受到( )
A.帝制时代的终结 B.传统文化的精华
C.学习西方的决心 D.实业救国的思潮
9.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是指( )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推翻了封建制度的统治
C.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0. 如图是1916—1925年北洋政府财政支出预算表。导致军费支出增加是因为当时( )
A.军阀割据混战 B.抗击列强侵略 C.卷入一战旋涡 D.镇压农民起义
11. 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近代的动荡时期。我们可以把“辛亥革命”“创立中华民国”“袁世凯 窃取革命果实”和“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这四部分内容概括成以下哪组关键词( )
A.武装革命、民主共和、转移权力、国家分裂
B.师夷长技、民主共和、转移权力、军阀混战
C.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复辟帝制、国家分裂
D.武装革命、君主立宪、复辟帝制、军阀混战
12. 造成下表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时间 变化
中国农户 1914-1918 减少1500多万户
中国耕地 1914-1918 减少2600多万亩
中国荒地 1914-1918 增加4900多万亩
中国军费 1916-1918 增加5000多万元
A.列强侵略 B.农民战争 C.民国成立 D.军阀纷争
第Ⅱ卷
二、简答题(共4题,共52分)
13. (本小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 这是哪个组织的政治纲领?该组织的目标是什么?
(2) 这个组织的性质是什么?总理是谁?
(3)后来这个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是哪三大主义?其核心是什么?三民主义的作用是什么?
14. (本小题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名人名言(摘录)
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名人名言(摘录)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显而易见,中国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第Ⅰ卷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从甲午战争时期就开始投身革命洪流。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①联合华侨, 成立②。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实现民族复兴,他们不断探索寻找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纲要》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三位近代名人的思想主张。
(2)请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完成下面任务。
(3)综合上述全部材料,谈谈近代名人名言带给你的感悟。
15. (本小题13分)某班开展项目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撰写讲解词】
任务二【阅读宪法】
材料一: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任务三【评价人物】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用此叠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请你为下面两个纪念遗迹撰写讲解词。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武昌起义》
(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约法的性质。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还有什么遗憾
16. (本小题13分)多角度地研究辛亥革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史料研习
在 1905 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国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角度二 理论研究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角度三 问题探讨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他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戊戌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报》对辛亥革命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 按照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结合史实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
(3). 归纳角度三中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 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A A D D A
题号 9 10 11 12
答案 C A A D
1、 非选择题
13. 答案:
(1)中国同盟会,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孙中山
(3)民族 民权 民生。 核心:民权
作用: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14. 答案:
(1). (李鸿章) 自强; (梁启超) 变法维新; (孙中山)三民主义
(2). 要挽救国家,就要革命推翻清王朝,创建一个新政府;檀香山,兴中会
(3). 树立远大理想,涵养家国情怀,讲求责任担当,孜孜以求,百折不挠等 (言之成理即可)
15. 答案:
(1). 七十二烈士墓:位于广州黄花岗公园内,是为纪念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展示着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昌起义》浮雕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之一,表现的是武昌起义中的一个镜头,士兵们正在攻打清朝的总督衙门。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2). 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遗憾: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16. 答案:
(1). 态度变化: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 评价: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经济上,辛亥革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提高,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社会生活上,辛亥革命推动了服饰、饮食、交通、礼仪等方面的变革,推动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任答3个方面即可)
(3). 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盛行;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
理解: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注意:一分为二、多角度、全方面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