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大学之道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08:4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安
2.道
3.诚
4.本
5.于
6.得
7.修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先齐其家
古义:                          
今义: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古义: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在止于至善   
3.先齐其家   
4.先正其心   
5.先诚其意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在止于至善。
特殊句式:                        
译文: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特殊句式:                        
译文:                          
五、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明明可以直接致电职能部门,为何要舍本逐末拨打12345市长热线电话 (  )
2.有始有终,方显人生本色。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要坚持到底,展现出自己的勇气和毅力。(  )
3.宋代儒风盛行,文人强调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观照世界,在对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往往寄寓着特定的文化情怀。(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周代国人中的上层为诸侯、卿、大夫,下层为士、庶人。(  )
2.周朝时期,周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
3.“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五部儒家经典。(  )
4.大学,在古代一般有两种含义:“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论述了如何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其中,指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中“     ,     ”两句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主次、先后顺序。
3.《大学之道》中提到“        ,        ”,也就是说,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心才能不妄动。
4.《大学之道》中“          ,        ”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5.《大学之道》中指出明白了本末终始的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句子是“        ,        ”。
6.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的“       ,       ”两句阐述了“治国”与“齐家”的关系,文章接着又阐述了“齐家”与“修身”的关系。
7.《大学之道》中指出,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8.高二年级参观某大学,在图书馆里大家看到匾额上写着“格物致知”四个大字,小轩用《大学之道》中的“        ”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并用“        ”来阐述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片段阅读练
一、(2025广东肇庆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①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②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有删改)
  [注] ①弟:“悌”的古字。②偾:覆败。
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尧、舜帅天下以仁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苟以天下之大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家”,文中指迈出家门,与现代汉语中“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的意思不同。
B.“赤子”指初生的婴儿,也用来形容人心纯洁,现多用来指对故土怀有纯真感情的人,文中“如保赤子”的意思是“爱护人民如同爱护婴儿一样”。
C.“孝”指孝顺父母,“弟”即“悌”,指敬爱兄长,儒家认为“孝悌”为仁之根本,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张将个人之孝推广开去。
D.“喻”,知晓、明白,与《<论语>十二章》“君子喻于义”中的“喻”意思相同。
3.请结合文段,分析文中说“治国在齐其家”的原因。
                             
                             
                             
                             
二、(2024吉林长春模拟预测,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改)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A.见贤思齐焉
B.在止于至善
C.越国以鄙远
D.先齐其家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师逸而功倍     ②师勤而功半
③身修而后家齐    ④任重而道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三、(2025广西南宁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有删改)
  材料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节选自《礼记·中庸》,有删改)
[注] 谦:同“慊”(qiè),满足、满意。
7.给下列加点词注音并解释。
①如恶恶臭   
②如好好色   
③如见其肺肝然   
④从容中道   
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小人A闲居B为不善C无所D不至E见君子F而后厌然G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9.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如何才能达到修身之“诚”。
                             
                             
                             
三年模拟练
(2025山东烟台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哀公问政。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节选自《礼记·中庸》,有删改)
教材衔接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尊贤为大——见贤思齐焉(《<论语>十二章》)   
2.不可以不事亲——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3.则知所以修身——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柔远人则四方归之——天下归心(《短歌行》)   
5.所以劝贤也——劝学(《劝学》)   
6.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厚往薄来   
习题演练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亲亲A之杀B尊贤C之等D礼E所生也F故G君子不可H以不修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语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致知在格物”,成语“格物致知”即出于此,该成语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B.“为政在人”中的“为”与《<论语>十二章》“仁以为己任”中的“为”意思不同。
C.“嘉善而矜不能”中的“矜”与《促织》“虫翘然矜鸣”中的“矜”意思相同。
D.“继绝世,举废国”中的“绝世”,与成语“绝世无双”中的“绝世”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大学》中认为,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项中,一定要以修身为根本。
B.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义就是人们相处时应该讲究义气,最重要的是尊敬贤人。
C.孔子在谈治理天下的准则时说,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就会归顺;能够安抚各诸侯国,天下的人自然就会敬畏。
D.孔子认为,摒弃小人的谗言,远离美色,轻视钱物,重视道德,能勉励贤人;对待士人要讲忠诚信义,并以厚禄供养他们。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
                             
                             
(2)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5.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其对如何“修身”各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性情安和 ②安乐,安逸 ③指安身 ④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怎么” ⑤安稳,稳定 ⑥疑问代词,哪里,哪儿
2.①规律,道理 ②说,谈论 ③取道 ④路,道路 ⑤风尚 ⑥正道 ⑦方法
3.①使……真诚 ②真诚,真心 ③连词,如果,果真 ④副词,确实,的确
4.①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 ②草木的根 ③本来,原来 ④原来的,固有的 ⑤量词,书籍的册、部
5.①介词,在 ②介词,对于 ③介词,从 ④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⑤介词,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 ⑥介词,可译为“向”
6.①处事合宜 ②表示情况允许,能够 ③同“德”,感恩、感激 ④得到,获得
7.①修养,修行 ②长,这里指身高 ③修建,建造
二、
1.家族中的各种关系。
2.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
三、
1.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2.形容词作名词,道德修养的境界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四、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加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至善)放在句末。正常语序:在于至善止。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天下)放在“明明德”之后。正常语序: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
译文: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
五、
1.  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本句说的是做事不够直接,绕了远,应该用“舍近求远”。舍近求远:舍弃近的去追求远的,指做事走弯路或所追求的不切实际。
2.√ 有始有终: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3.√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六、
1.  周代国人中的上层为诸侯、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2.√
3.  “《乐经》”错误,应为“《春秋》”。
4.√
七、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3.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5.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6.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7.先修其身 先正其心
8.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片段阅读练
1.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例句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尧、舜以仁帅天下”。B项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A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如或知尔,则以何哉”。C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D项,被动句,“削”“割”有被动意味,可译为“被削弱”“被割地”。
2.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化常识的能力。“孔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错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的话,而不是孔子的话。
3.答案 ①君子能将家庭内部的“孝”“悌”“慈”推广为家庭外部的仁爱。
②国君一家仁爱、礼让,民众受到感化会跟着一起仁爱、礼让。
③儒家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可知,君子能将家庭内部的“孝”“悌”“慈”推广为家庭外部的仁爱。
②由原文“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可知,国君一家仁爱、礼让,民众受到感化会跟着一起仁爱、礼让。
③由原文“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未之有也”可知,儒家讲求“推己及人”的恕道。
所以说,“治国在齐其家”。
[参考译文]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却能管教好别人,这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完成对国家的教化: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驱使民众。《康诰》说:“爱护人民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如果有对这种仁爱的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谁先学会了养护孩子再去嫁人的!(国君)一家仁爱,一国人(受到感化,)也会兴起仁爱;(国君)一家礼让,一国人(受到感化,)也会一起礼让;(国君)一人贪婪暴戾,一国人(受到影响,)就会纷纷作乱;事物发展的关键就是这样。这就叫作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率天下,百姓随之仁爱;桀、纣用暴政统率天下,百姓就随之凶暴;国君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百姓是不会依从的。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自己内心不推己及人,而能使他人明白(推己及人的道理),是未曾有过的事情。所以说,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使自己的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4.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能力。例句中加点的“臣”,名词作动词,用对待臣子的礼节相待。A项,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有才能的人。B项,形容词作名词,道德修养的境界。C项,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5.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①和④中的“而”表并列,②中的“而”表转折,③中的“而”表顺承。
6.答案 (1)根据大学的礼制,(这两种人)即使被天子召见,也可以免去面向北朝见君王的礼节,这是尊师重道的缘故。
(2)善于提问的人,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枝干交接和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诏于天子”,被动句,“于”表被动;“所以”,……的原因。
(2)“攻”,进行某项工作,此处可译为“砍”;“易”,容易;“节目”,树木枝干交接的地方叫“节”,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叫“目”。
[参考译文]
凡是求学的道理,尊敬师长是难能可贵的。尊敬师长,然后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理,重视师长传授的道理,然后百姓才知道恭敬求学。所以君王不用对待臣子的礼节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在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不用对待臣子的礼节相待;二是教师,不用对待臣子的礼节相待。根据大学的礼制,(这两种人)即使被天子召见,也可以免去面向北朝见君王的礼节,这是尊师重道的缘故。
善于学习的人,能使老师安闲而效果好,从而把功劳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使老师很辛苦却效果不好,从而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枝干交接和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等很长一段时间相互交流后问题就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应对提问的人,像撞钟一样,用小力敲钟,声音就小,用大力敲钟,声音就大,等待声音平缓下来,然后充分回味那种声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
7.答案 ①第一个“恶”,wù,憎恨,讨厌;第二个“恶”,è,坏,不好。
②第一个“好”,hào,喜爱;第二个“好”,hǎo,女子貌美。
③见,jiàn,看见。
④中,zhòng,符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读音和释义的能力。
①句意:就像讨厌不好的气味一样。
②句意:就像喜爱貌美的女子一样。
③句意: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
④句意: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
8.答案 CEG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小人闲居为不善”中,“小人”为主语,“闲居”为状语,“不善”作“为”的宾语,这句话意思完整,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其后C处断开;“无所不至”省略主语“小人”,作谓语,应在其后断开,即E处断开;“厌然”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小人见到君子后的两种表现,中间应断开,即G处断开。
9.答案 ①不要自欺欺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②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提到“诚”的内容主要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由此可以概括出:不要自欺欺人,哪怕是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②材料二中提到“诚”的内容主要有“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由此可以概括出: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讨厌不好的气味一样,就像喜爱貌美的女子一样,这就叫作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自己的善良。(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那么(掩盖)有什么用呢 这就叫作内心的真实意念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材料二: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做到真诚的人,是选择了美好的目标并执着追求它的人。广泛地学习,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有未学之事,必须学会,学不会就不放下;有未问之事,必须问明白,问不明白就不放下;有未思之理,必须思而彻悟,思不彻悟就不放下;有未辨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就不放下;有未力行之事,必须切实奉行,行不切实就不放下。别人一次就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百次也一定能做好;别人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也一定能做好。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1.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2.侍奉
3.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4.归向,归附
5.勉励
6.少
习题演练
1.答案 BDF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亲亲之杀”和“尊贤之等”句子结构相同,其后均应断开,故B、D两处断开;“也”是句末语气词,“故”为连词,一般位于句首,“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主谓宾完整,故F处断开。
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和成语的能力。A.正确。B.正确。治理/当作,作为。C.“意思相同”错误。哀怜、同情/得意、骄傲。D.正确。断绝禄位的世家/冠绝当代,举世无双。
3.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义就是人们相处时应该讲究义气”错误,根据原文“义者,宜也”可知,义指得体。
4.答案 (1)慈爱百姓那么百姓勤勉,招徕各种工匠那么财用充足。
(2)使他们的地位尊贵,使他们的俸禄丰厚,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是用来勉励亲族亲近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子”,慈爱;“庶民”,百姓;“劝”,受到鼓励,奋勉,勤勉;“来”,使……来,招徕。
(2)“尊”,使……尊贵;“重”,使……重(丰厚);“所以”,用来……的。
5.答案 ①材料一认为“修身”要先“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
②材料二认为“修身”要有“道”(有准则),应知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应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可知,材料一认为“修身”要先“正心”,即端正自己的内心。
②根据“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可知,材料二认为“修身”要有“道”,也就是有准则;应知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即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应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即必须做到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不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见《疑难破》。
  材料二: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治理政事的方法在于人才,选取人才取决于君王自身,修养自身要有准则,拟定准则要依据仁。所谓仁,就是爱人,而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得体,而尊敬贤人最为重要。亲近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敬贤人时的等级划分,就是礼产生的原因。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身。想修养自身,就不能不侍奉自己的亲人;想侍奉自己的亲人,就不能不了解他人;想了解他人,就不能不知道天理。智慧、仁爱、勇敢这三项,是天下共行的美德。”
孔子说:“爱好学习接近智,努力实行接近仁,知道羞耻接近勇。”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修养自身;知道怎样修养自身,就知道怎样治理民众;知道怎样治理民众,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治理天下国家大体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敬贤人,亲近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恤众臣,慈爱人民,招徕各种工匠(以资国用),优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四方的)诸侯。修养自身,就树立了准则,尊敬贤人就不会被迷惑,亲近自己的亲人就不会使叔伯、兄弟产生怨恨,尊敬大臣就能临事不乱,体恤众臣就能使他们重重报答礼遇,慈爱百姓那么百姓勤勉,招徕各种工匠那么财用充足,优待远方的来客那么四方的人都会归顺,安抚各国诸侯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会敬畏。穿戴齐整鲜明的盛装,不符合礼节的事不做,是用来修养自身的;摒弃谗臣,远离美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是用来劝勉贤人的;使他们的地位尊贵,使他们的俸禄丰厚,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是用来勉励亲族亲近的;为大臣多设属官任其使用,是用来勉励大臣的;提高忠信者的俸禄,是勉励士的;有时役使减轻赋税,是勉励百姓的;定时考察,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是用来勉励各种工匠的;送往迎来,嘉奖友好的而同情能力薄弱的,是用来优待远方来客的;延续已经断绝禄位的世家,复兴已经破灭的国家,整顿混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聘,赏赐厚重,贡礼薄收,是用来安抚四方诸侯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