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群文阅读
百家争鸣
群文速读
选文一
(2025山西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百家争鸣”应运而生。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孔子所说的“仁”,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先对自己的家庭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具有完善的道德的人。
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庄子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要和庄子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要知道如何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
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是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核心是“空”的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炼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佛家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 请简要概括。(6分)
选文二
(2025山东聊城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在者如斯
苍 耳
孔子的名言令人体味不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且不说我坐轮渡或帆船过江看见船舷边那不尽而逝的流水,心底会自然回荡起它的余韵;即便在日常生活的琐碎间隙,亦不时生出如许之喟叹。孔夫子是一个思者,更是一个诗者。深而思之,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另一面,我不禁又生出“存者亦如斯!”之慨。
何以有“存者亦如斯” 应该说,它是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连带出来的,如同连体婴儿一样。表面看来,逝者与存者是相互对峙、界线分明的。其实那“逝者”不正是“存者”的一部分 或者那“存者”又无不处于“逝者”之中 流逝的和留存的,互为因果,流转如轮,刻刻不息。凝定的状态,不过是只能栖停于稳固态的人的一种幻觉而已。正如“此刻”或“现在”的概念,它也只是不断流来又不停流去的时间之一环。
在另一个意义上,“逝者”指向死的,“存者”指向生的。“存”与“逝”可以换成另一对词:“生”与“死”。然而从古至今,“者”的代词用法范围缩小了。在文言中,“者”无所不可代,它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包容性。而在现代汉语中,“者”已缩小到只指代人,成了人的标志,“逝者”即死去的人。但在孔子时代,“逝者”可以包括一切逝去之物,当然包括死者。
从作为生存者的人来说,人是世间有灵性的存在者,同样共时地处于“逝”与“存”,或者“死”与“生”的状态中。一个人作为个体的生存者,他的生命每时每刻都有东西在“流逝”,在“减少”,直到减少到无“存”可“逝”之时,无“生”可“死”之时。这意味着一个人活着,其实就内含了“存”与“逝”的对峙,“生”与“死”的转换。“所剩时间不多了”“来日无多”“日子过得太快了”“死神在后面追赶”等,都是它的世俗性的表达。
每个生存者都是以生者的躯形遮挡了另一个人、另一个自己:逝者。意识不到逝者以及存者与逝者之关联的生者,就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存者,他充其量只是一个残缺的生者。而当一个人意识到活着就等于死去时,他的生命躯体已全部被逝者占据,存者已无立锥之地。这时逝者就是死者,而这个人就是先行在思想中直面存在理由遭到毁灭的人,并反抗死亡之虚无对存在意义无情吞噬的人。黑格尔说,“死亡本来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自然事物的直接的消逝;其次是死亡的只是自然事物,通过自然事物的死亡,就有了一种更高的精神的东西产生,从这种更高的东西之中自然的部分消逝了”。黑格尔所说的精神是一种更高更绝对的东西,它本身已包含了自然事物作为其必要的组成部分。
确信并拷问这个逝者是需要勇气的。凡对生命抱有怜惜之情和有所思悟的人,无不对这个逝者留恋与追思,同时又无不感到这个逝者的压迫和催促。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在我看来,其意不仅在于“河流”在“逝”,也在于踏入河流的“人”在“逝”。而一般的理解大都偏于前一种意思,这是失之偏颇的。即便河流不变,这个自己和那个自己所踏进的河流也是不一样的。
当人们指着死去的人说:瞧,那是逝者。其实那也不是真正的逝者,而是生者和逝者曾经共有并遗存的一具皮囊而已。真实的或模拟的逝者只部分地存在于回忆之中。这个存者和逝者,构成了我所理解的哲学意义上的存在者。
孔子是第一个看见“逝者”的吗 我想他在流水那儿瞥见了它隐秘的影子,这时孔子是一个朴素的在者,一个领悟“逝”与“存”的思者和诗者。可以说,此在和彼在,实在和虚在,与石头、树、机器轰鸣、网络,以及山间墓地、深埋的青铜一起,构成在者的世界。一个生存者既是存者,也是逝者,但他只有领悟到彼在与虚在,融身于双重世界之中,并确信存者面对逝者的力量,才称得上是一个在者中的生存者。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逝者与存者在表面上是相互对峙、界线分明的,其实逝者与存者的内涵是相同的,都指事物存在的状态。
B.在文言中,“者”无所不可代,而在现代汉语中,“者”只指代人,因而“逝者如斯”的意义,古今是不同的。
C.人若对生命抱有怜惜之情,则会对逝者留恋,会感到逝者的压迫和催促,确信并拷问“逝者”是需要勇气的。
D.黑格尔认为,人是由精神与肉体两部分组成的,人死之后,消逝的只是人的肉体,但会留下比肉体更高的精神。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中将“逝者与存者的关系”比作“连体婴儿”,使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
B.文章直接引用孔子、黑格尔、赫拉克利特等名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阐述逝者与存者的对立,再阐述两者的紧密联系。
D.文章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地探讨了“逝者”与“存者”的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8.结合全文,简要说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体味。(4分)
9.文章的标题为“在者如斯”,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逝者”。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这样安排的看法。(6分)
选文三
(2025北京丰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黑色的光亮
余秋雨
诸子百家,其实就是中国人不同的心理色调。我觉得,孔子是堂皇的棕黄色,近似于我们的皮肤和大地;老子是缥缈的灰白色,近似于天际的雪峰和老者的须发;庄子是飘逸的银褐色,映照着悠远的湛蓝色;韩非子是沉郁的赭红色,装潢着闪烁的金铜色……
我还期待着一种颜色。它使其他颜色更加鲜明,又使它们获得定力。它甚至有可能不被认为是颜色,却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它,就是黑色。
墨子名叫墨翟。诸子百家中,除了他,再也没有用自己的名号来称呼自己的学派的。你看,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每个学派的名称都表达了理念和责任,只有他,干脆利落,大大咧咧地叫墨家。黑色,既是他的理念,也是他的责任。
为什么他那么执着于黑色呢 这引起了近代不少学者的讨论。有人说,他固守黑色,是不想掩盖自己作为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立场。有人说,他想代表的范围可能还要更大,包括比底层劳动者地位更低的奴役刑徒,因为“墨”是古代的刑罚。钱穆先生说,他要代表“苦似刑徒”的阶层。
有一次,为了让宋国免受战争之苦,墨子一袭黑衣,从山东泰山脚下出发,徒步整整十天十夜,赶到湖北的荆州。同样的事情还有过很多。原来,这个长途跋涉者只为一个目的在奔忙:阻止战争,捍卫和平。一心想攻打别人的,只是上层统治者。社会底层的民众有可能受了奴役或欺骗去攻打别人,但从根本上说,却不可能为了权势者的利益而接受战争。这是黑色哲学的一个重大原理。
墨子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彻底忘我的牺牲精神,承担着无比沉重的社会责任。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他去世之后,这种感召力不仅没有消散,而且还表现得更加强烈。据记载,有一次墨家一百多名弟子受某君委托守城,后来此君因受追究而逃走,墨家所接受的守城之托很难再坚持,一百多名弟子全部自杀。为什么集体自杀 为了一个“义”字。既被委托,就说话算话,一旦无法实行,宁肯以生命的代价保全信誉。慷慨赴死,对墨家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大众中,而且在以后的漫长历史上,都开启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司马迁所说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的“任侠”精神,就从墨家渗透到中国民间。千年崇高,百代刚烈,不在朝廷兴废,更不在书生空谈,而在这里。
墨家在批评儒家的时候,对儒家常有误读,尤其是对“天命”中的“命”、“礼乐”中的“乐”,误读得更为明显。但是,即使在误读中,我们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墨家的自身形象。既然站在社会底层大众的立场上,那么,对于面对上层社会的秩序理念,确实有一种天然的隔阂。误读,太不奇怪了。
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体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被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公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区隔出来了。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虽然也偶有提起,但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
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被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惊喜地重新发现了墨子。
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他甚至在《墨子学案》中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进行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论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 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 诸君努力啊!”孙中山和梁启超,是真正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
那么,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 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兼爱”,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尚贤”“尚同”这四个中国字在字面上已经表明了它们的基本含义:崇尚贤者,一同天下。所谓一同天下,也就是以真正的公平来构筑一个不讲等级的和谐世界。
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
那个黑衣壮士背着这八个字的精神粮食已经走了很久很久。他累了,粮食口袋搁在地上也已经很久很久。我们来背吧,请帮帮忙,托一把,扛到我的肩上。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是缥缈的灰白色
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B.却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
始源:事物的起源和开始
C.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区隔出来
区隔:提炼,抽取
D.就是祛除自私之心
祛除:驱散,消除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唯一用自己的名号来称呼自己的学派的。
B.墨家一百多名弟子全部自杀,是因为他们所接受的守城之托无法实行。
C.作者举庄子、法家、《礼记》为例,意在说明其他学派对墨家思想的排斥。
D.作者在文中多次设问,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2.请赏析文中最后一段。(4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黑色的光亮”包含了哪些含义。(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错误,根据原文“上述儒、道、释互补……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知,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误,根据原文“要达到这种……求得逍遥自在”可知,“不能有任何作为”无中生有。D.“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错误,根据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与儒家的思想在某些地方是不谋而合的,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形成了以儒家为主……的格局”无中生有。材料一只是说“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A、B、C三项都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而D项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故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
4.答案 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
①论证结构:材料一的分论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分论点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都是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②论证方法:材料一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言,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
5.答案 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孟子的‘性善’……完善的道德的人”等分析可知,我们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
②结合材料二“孔子所说的‘仁’……孝悌之道……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分析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
③结合材料二“孔子……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等分析可知,我们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
6.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其实逝者与存者的内涵是相同的”于文无据。B.“因而‘逝者如斯’的意义,古今是不同的”错误,“逝者如斯”是从孔子时代流传下来的,其意义古今是相同的。D.“黑格尔认为,人是由精神与肉体两部分组成的”错误,由原文“黑格尔所说的精神……包含了自然事物作为其必要的组成部分”可推知,黑格尔所说的“精神”包含作为自然事物的肉体。
7.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错误,文章并没有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只是在逐步深入地分析“逝者”与“存者”的关系。
8.答案 ①看见那不尽而逝的流水,心底会自然回荡起它的余韵,让作者生出“存者亦如斯!”之慨。②让作者产生了对人生存的状态与意义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①文章开头,作者由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联想到自己“看见船舷边那不尽而逝的流水,心底会自然回荡起它的余韵”,接着“深而思之”,又想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另一面”“不禁又生出‘存者亦如斯!’之慨”。
②然后,作者开始思考人生存的状态与意义。如“其实那‘逝者’不正是‘存者’的一部分 或者那‘存者’又无不处于‘逝者’之中 ”“从作为生存者的人来说,人是世间有灵性的存在者,同样共时地处于‘逝’与‘存’,或者‘死’与‘生’的状态中”等,这是对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又如“确信并拷问这个逝者是需要勇气……压迫和催促”,这是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
9.答案 ①“在者如斯”这一内容是由“逝者如斯”这一内容生发而来的,“在者”与“逝者”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并同时存在的两部分。②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说明,只有通过与“逝者如斯”对照解说才能更加清楚透彻地阐释“在者如斯”的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构思及写作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找到“逝者”与“在者如斯”之间的关联。
①文章开头,作者由孔子的“逝者如斯”产生了“存者亦如斯!”之慨,可见“在者如斯”这一内容是由“逝者如斯”这一内容生发而来的;接着,作者思考“在者”与“逝者”的关系,“表面看来,逝者与存者是相互对峙、界线分明的。其实那‘逝者’不正是‘存者’的一部分 或者那‘存者’又无不处于‘逝者’之中”“从作为生存者的人来说,人是世间有灵性的存在者,同样共时地处于‘逝’与‘存’,或者‘死’与‘生’的状态中”,可见“在者”与“逝者”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并同时存在的两部分。
②作者感悟到“何以有‘存者亦如斯’ 应该说,它是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连带出来的,如同连体婴儿一样”,认为“逝者”是“存者”的一部分,“存者”从“逝者”那里领悟生命的意义,由此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存者”,即“在者”。“在者”与“逝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说明,只有通过与“逝者如斯”对照解说才能更加清楚透彻地阐释“在者如斯”的内涵。
10.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提炼,抽取”错误,由原文“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区隔出来了”可知,上层社会排斥墨家。所以,“区隔”应解释为“区分,分隔”。
1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意在说明其他学派对墨家思想的排斥”错误,由原文“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被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公认为经典的《礼记》……最为接近”等可知,庄子曾满怀钦佩地赞美墨子,法家也借鉴了墨子学说中的很多内容,《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与墨家理想接近,作者举这些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其他学派对墨家思想的排斥。
12.答案 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①把墨家的核心道义比作精神粮食,形象地表明墨家思想可以滋养人类的精神世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②把“墨家思想被社会搁置和漠视的时间很长”比作“粮食口袋搁在地上也已经很久很久”,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对此现象的痛心和遗憾。③将墨家思想比作一个担子,说明其需要人们共同承担和传承,不仅形象地表达了墨子思想价值之高,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重要段落的能力。
①最后一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呼吁人们要继承墨子的精神文化遗产。“精神粮食”比喻墨家的核心思想,作者认为它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大众,而且为以后的漫长历史中的人们,都带来了一种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生动形象。
②“粮食口袋搁在地上也已经很久很久”比喻墨家思想被长期冷落,联系上文“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可知,墨子的道义被社会搁置和漠视的时间太长了。作者形象化地表达了自己对此现象的痛心和遗憾之情。
③将墨家思想比作一个担子,表明墨子承担着沉重的社会责任,需要人们共同担负和传承。“我们来背吧,请帮帮忙,托一把”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承担起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的责任。
13.答案 ①黑色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使得其他颜色更加鲜明,更有定力。②黑色代表墨家的哲学思想,象征着深邃、稳重和责任感。③墨家代表包含“苦似刑徒”等的阶层的立场,墨家为他们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忘我牺牲,给后世留下感人至深的丰富精神财富,就像“光”一样,给人温暖和力量。④墨家的思想和行动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虽然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方向和希望。表达出作者对墨家的崇敬之情,呼吁国人重视和传承墨家精神文化遗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①由原文“它使其他颜色更加鲜明,又使它们获得定力”“却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可知,作者认为黑色是宇宙天地的始源之色,从宇宙观的角度讲,黑色是宇宙的本质,在黑色的作用下,其他颜色更加鲜明,也更有定力。
②由原文“黑色,既是他的理念,也是他的责任”可知,黑色代表墨家的哲学思想,是隐藏、隐秘的颜色,也常常代表稳定、庄重。黑色象征的深邃、稳重和责任感体现了墨家学派的特点。
③由原文“他要代表‘苦似刑徒’的阶层”可知,墨家站在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立场上,为社会底层大众的利益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这种忘我的牺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就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世界,给人温暖和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
④由原文“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可知,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整个世界,但却被埋没两千多年,不被世人理解,备受冷落。表达出作者的遗憾不平和对墨家的崇敬之情,呼吁现代人重拾墨子的精神遗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