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写作任务
审题与立意
审题与立意,通俗地说,就是先了解“要我写什么”,然后确定“我要写什么”。我们在动笔之前,要认真审题,全面分析,审慎思考,进而确立写作的中心。请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弄清题旨,完成下面的写作任务。
拆解题目1
1.请综合运用“提炼主旨法”和“关键词句法”,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这则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
审题与立意:
第一步,提炼材料的主旨,找出关键词。
①第一段展示了浙江省实施的一系列人才战略以及相关工程。这说明,浙江省为诸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
②第二段列举了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的事例。
关键词:
第二步,分析材料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写作方向。
①内在联系
相同点:这两段都是围绕 展开的。
不同点:第一段讲述的是浙江人才创新的 ,第二段则讨论了浙江人才的 。
内在联系:两段分别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来叙述浙江人才的发展路径,这两方面是 的关系。
②写作方向:
第三步,确定立意。
① ;
② 。
2.请运用“求同法”,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完成下面名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审题与立意:
第一步,准确解读每则名言。
①第一则:吹灭别人的灯和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好像是 ,实则为人所不齿,终将被他人排斥。吹灭别人的灯,一方面会使世界更加 ,另一方面也会使自己置身于 中;阻挡别人的路,一方面会 ,另一方面也不能 。由此可见,本则材料强调的是 的重要性。
②第二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借用“一花”和“百花”,生动形象地阐述了 的辩证关系,“一花”和“百花” ,“一花”之美是 的,而“百花”之春又是 的。由此可见,本则材料强调的是 的相互联系。
第二步,对两则材料求同存异。
第一则材料是从反面 ,第二则材料则从正面 。两则材料并举,共同指向 的普遍道理。
第三步,确定立意。
① ;
② ;
③ ;
④ 。
3.请运用“由物及人法”,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这则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喜爱的憩息场所。飞禽走兽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与立意:
第一步,结合材料,逐层分析。
材料所讲故事的主角是 ,中心事件是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树也想像飞禽走兽一样去旅行;第二层,大树分别请飞禽走兽带自己去旅行,但都 ;第三层,大树自己想办法,结出甜美的果实,飞禽走兽吃了果实后,将包在果实里的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由此可见,大树在 后并没有灰心丧气,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 ,最后,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借助吃了果实的飞禽走兽把种子带向世界各地。大树靠着自己的 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 ,最终实现了旅行的愿望。
第二步,由物及人,明确意图。
这则材料谈论的并不是大树,而是 。大树身上集中展现的智慧和韧劲儿,其实也是人的品德的投射。材料中的大树,实际上象征着我们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种人: , , 。
第三步,确定立意。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拆解题目2
4.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前面所学的审题与立意的方法,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先秦诸子时期,有不少经典语句,虽历经几千年,但至今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致知在格物。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答案 第一步:①人才强省 人才工程 ②开拓创新
第二步:①人才 客观基础 主观能动性 互补 ②成为人才的条件
第三步:①充分利用好成才环境,积极发挥成才能动性 ②乘浙江之东风,成人才之大鹏
方法归纳
审题与立意的两种常见方法及注意事项
(1)提炼主旨法
所谓“提炼主旨法”,就是通过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来提炼材料的主旨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叙事类材料作文。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提炼材料的主旨,即这件事的意义、影响是什么。审题与立意时,从材料的主旨入手即可。
(2)关键词句法
所谓“关键词句法”,就是在材料中圈出重点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现象类材料作文。其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包括以下内容:①材料的中心词句;②材料中高频出现的词句;③与写作话题密切相关的词句;④揭示材料内涵的词句;⑤表明态度的词句;等等。审题与立意时,围绕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即可。
注意事项:
(1)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于热点事件,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否则,可能会导致立意浮于表面,不够深刻。
(2)综合分析重逻辑
要从材料整体上综合立意,通过联想,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否则,可能会导致立意跑偏。
(3)明确主体作分析
不同的事件会涉及不同的主体,特别是多则热点事件类材料,更应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出不同的议论角度。否则,可能会导致论证缺乏针对性。立意时,可以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以其他角度为辅;也可以并列从多个角度进行阐释。
2.答案 第一步:①抢占了一时的“先机” 黑暗 更加黑暗的环境 消耗自己的能量 借助他人的力量实现共同进步 合作共赢
②部分和整体 相互联系 在“百花”中凸显出来 建立在“一花”的基础上 部分与整体
第二步:说明了错误做法 提供了行动思路 团结协作、包容共存、互惠互利
第三步:①和谐共生,多彩共赢 ②在利他中利己,在合作中共赢 ③合作共赢谋发展,勠力同心创未来 ④一枝独秀不是春,和而不同春满园
方法归纳
名言类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的方法
(1)侧重法
如果是单则名言类材料,在审题与立意时需明白这则名言中所蕴含的哲理,并从中找出关键词,厘清关系,准确立意。而其中的有转折意义的材料,侧重点一般会放在后句。具体方法可分四步:第一步,明确话题;第二步,抓关键词;第三步,厘清关系;第四步,准确立意。
(2)求同法
如果是多则内涵相近的名言类材料,即使它们在形式、内容上不尽相同,但在内涵上存在共同性或相通性。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在审题与立意时,要找出材料之间的共同点,即寻找它们之间的“交集”,以此立意,确保准确、全面。
(3)互补法
如果是多则内涵对立的名言类材料,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交集”,从某则材料入手确定立意未尝不可,但如此一来,所写作文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要想精准切题,我们在审题与立意时还需采用“互补法”,即寻求多则名言之间的互补关系,用叠加多则名言内涵的方式来审题,最终确定立意。
(4)关联法
如果作文题目要求从所给的多则名言中选择两到三则来确定立意,那么我们就要选择其中有逻辑关联的几则名言进行合理组合,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总分等,切忌不加思考,胡乱选择,导致作文立意混乱。
3.答案 第一步:大树 “旅行” 被拒绝了 屡遭拒绝 积极地想办法 聪明智慧 韧劲儿
第二步:人 积极乐观 拼搏进取 对生活充满希望
第三步:①人要怀揣希望,积极进取 ②面对困境,要努力创造条件,走向成功 ③我的命运我做主,成功主要靠自己 ④用自己的智慧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⑤自立自强,创造辉煌人生
方法归纳
寓言类材料作文审题与立意的方法
(1)抓关键句,把握寓意。
关键句是材料的“文眼”,常常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是把握材料核心内涵的突破口。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寓言类材料,还可以关注其中一些议论、抒情性的词句,这些词句也是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材料寓意的“金钥匙”,如第3题中的“拒绝”“自己想办法”“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等。
(2)由果推因,洞察本质。
寓言类材料往往是讲述一个故事,给出这个故事发展的结果,但这只是表象。我们在审题与立意时,要根据材料所给故事的结果,层层推进,探求原因,分析故事前后的因果联系,探明本质,挖掘根源。
(3)围绕寓意,类比联想。
可将寓言类材料中的内容与当前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借助联想和想象,由点到面地发散思维,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在此基础上确定立意。
4.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改编自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单元研习任务的写作题材料。写作时,首先应明确自己选择的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内涵。需要注意的是,在阐述语句的内涵时,可以抓住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句——“智慧的光辉”“人生的启迪”“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等来思考,对所选语句或阐述其中蕴含的智慧,或阐述其对人生的启迪,或从新时代的角度辩证思考其新的内涵。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这是曾子对读书人提出的一种要求和期望。“弘毅”的品德——“弘”意味着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则代表着果断、勇敢,这里指意志坚强。曾子认为,作为读书人,必须具备这两种品质,即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不能轻易被困难和挫折打倒。“任重而道远”——“任重”指的是读书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这些责任来自家庭、社会、国家等多个方面,需要他们主动承担;“道远”则意味着承担这些责任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读书人必须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两句话强调了读书人必须具备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激励着他们不断追求进步并完善自己,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两句话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具体如下。
①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在现代社会,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这两句话提醒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远大的志向和坚强的意志。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有毅力去坚持,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逐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②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两句话激励着我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并勇于承担。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集体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出一份力。同时,也要具备长远的眼光,思考如何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③勇于面对变化与挑战。现代社会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更要有面对挑战的勇气。正如曾子所言,“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前进的步伐,使自己不被这个社会淘汰。
(2)“致知在格物。”朱熹认为,所谓“格物”,就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意思就是要把对事物的研究推至极致,要无所不至、彻底地把事物研究透彻,从而得到蕴含其中的所有道理。通过“格物”可以得到一个结果,就是“致知”。“致知”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就是要把知识推到极致,达到“所知无不尽也”的境界。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探究事物的真相,从而开启智慧,获得更深层的领悟,强调对待真理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探索的精神,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具体写作时,首先可以简单引述材料,引用自己所选择的语句,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教材内容,阐述所选择的语句的内涵。接着指出所选择的语句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启迪作用,以及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在其蕴含的精神的指导下有所作为。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题。
参考立意
①追梦路上勇担责任;
②以弘毅之行,铸青春本色;
③勇担时代责任,做新时代青年;
④弘毅以成人;
⑤格物致知,收获真知。
例文
心存弘毅,任重道远
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千多年后,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这两句话的分量依旧清晰可感。弘毅之精神,恰如明月高悬于历史的夜空,映照着千年岁月,也照亮了长路上无数有识之士坚定的背影。路,没有尽头;精神,从未走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是古代儒生们的价值追求。“仁”,本义是爱人,但在儒生眼里,它的含义更深、更远。“仁以为己任”,则代表了一种对家、对国、对天下苍生的责任。直言进谏的魏征,身披“八千里路云和月”奋勇杀敌的岳武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他们皆以自己的方式,负仁义在肩,谱写着弘毅的精神,他们心中澎湃的热血诠释着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救国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人民解放而方休,不亦远乎 ”这是近代仁人志士的价值追求。从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坚决,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再到闻一多“正义杀不完”的振臂高呼,我看到的,是时代的黑夜里的点点篝火。这时的“士”,已不再是封建时代的“士”,而是代表着所有怀揣良知的读书人。我又看到参与五四运动的学生们,国难当头,他们毅然走上街巷,呐喊着,嘶吼着,年轻的血液连着一个危难中的国家的脉搏,他们举起了火把,照亮了时代的夜空。万人都要将火熄灭,可他们把火把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亿万国人借此火得以度过茫茫黑夜,最终迎来黎明的曙光。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复兴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薪火相传永不断绝,不亦远乎 ”这是当代读书人应有的价值追求。几千年封建时代斑驳的光影,以及近代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都已被雨打风吹去,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是幸而无恙的山河和一些偶有残缺的故事。不,不是这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飘着一颗种子——民族复兴的种子。是的,民族复兴就是我们当代读书人的责任。当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毅然回国投身乡村建设,当樊锦诗将半生付与艰辛的敦煌考古研究,我们就明白,他们早已将这份责任化作了弘毅的行动。而当国际时局风云变幻,西方国家不断向我们施压时,我们就更应懂得,未来将由我们书写,此时若不心怀弘毅,就此上路,更待何时
这时,我不禁想到脚下的土地——这几千年来被一位位“士”踏过的土地。立于其上,我的肩上,便不觉地扛起了千年的责任;我的身后,亦是走过了千年的路途。和所有以梦为马的“士”一样,我将选择永恒的事业。
怀着弘毅的精神,我们的责任,比磐石更重;我们的路,比远方更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