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群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群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0:0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元群文阅读
多元文化
群文速读
选文一
(2025浙江浙东北联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新 娘
契诃夫
已是晚上十点钟,一轮满月照耀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里已摆好桌子,放上冷盘,祖母穿着华丽的丝绸连衣裙正忙碌着。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灯光下显得很年轻。
花园里寂静而凉爽,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一片青蛙的鼓噪。洋溢着五月的气息,可爱的五月!你深深地呼吸着,不由得会想:不在这儿,而在别处的天空下,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在田野和树林里,此刻万物正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大自然如此神秘、美丽、富饶而神圣。
她,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从十六岁起,她就一心盼望着出嫁,现在终于成了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内心却没有欢欣,夜夜睡不好觉,再也快活不起来……不知为什么她觉得生活将永远这样过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
这时有人从房子里走出来,在台阶上站住。这人是萨沙,他从莫斯科来到这儿做客,是祖母的一个远亲,大家都说他是一名出色的画家。
“我坐在这儿,望着妈妈,”娜佳说,“从这儿望过去,她显得那么年轻!”
“是的,她很好……”萨沙同意道,“可是……怎么跟您说呢 这儿的人什么事都不做。您母亲一天到晚只知道走来走去,奶奶也什么事都不做,您也一样。连您的未婚夫也是什么事都不做。”
这席话娜佳去年就听过,以前她觉得这些话很有趣,现在不知怎么她却感到不愉快。
两人走进大厅,大家已坐下吃晚饭。祖母很胖,相貌难看,说话大嗓门,凭她说话的声音和口气就可以看出她是一家之主。她的财产包括集市上的几排商店和这幢带圆柱和花园的老房子,她每天早晨都要祷告,求上天保佑她别破产。娜佳的母亲尼娜·伊凡诺夫娜,浅色头发,腰束得很紧,戴着夹鼻眼镜,每个手指头上都戴着钻石戒指。安德烈·安德烈伊奇,娜佳的未婚夫,是一个壮实而英俊的青年。他们三个人正在谈催眠术。
晚饭后,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拉小提琴,尼娜·伊凡诺夫娜弹钢琴为他伴奏。十年前,他在大学语文系毕业,可是从来没工作过,也没有固定的职业。
后来,十二点钟敲响,大家起身告辞。
娜佳一觉醒来,大概已是两点,她坐在床上,开始想心事。
“滴笃,滴笃,”更夫懒洋洋地敲着梆子,“滴笃,滴笃……”
“我的老天,为什么我这样苦恼!”也许每个新娘在结婚前都是这种感受。谁知道呢!或许是受了萨沙的影响
时间过得很慢。下午两点钟,午饭后,尼娜·伊凡诺夫娜弹了一会儿钢琴,回房去了。
萨沙说:“亲爱的娜佳!您要出去念书才好!只有受过教育的、圣洁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不干净,多么不道德。您、您的母亲和您的祖母,什么事也不做,那就是说,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们在坑害别人,难道这是干净的 难道这不肮脏吗 ”
娜佳本想说:“不错,您这话是对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是眼泪涌上她的眼眶,她突然全身一阵瑟缩,回自己房间去了。
傍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来了,照例拉了很久的小提琴。
如同昨天夜里,天刚亮,娜佳就醒了。她睡不着,心神不宁。她坐起来,把头抵在膝盖上,想到她的未婚夫,想到她的婚礼……她想起母亲并不爱她那已经去世的丈夫,现在她一无所有,完全靠她婆婆过活。她其实是个平凡的、不幸的女人。
“不过,还是不想的好,还是不想的好……”她小声说,“我不应该想这些。”
“滴笃,滴笃……”更夫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敲着梆子,“滴笃,滴笃……”
时间过得很快。“昨天萨沙责备我什么事也不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说,“他的话对极了!我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不会做。这是为什么 一想到有朝一日,我头上会戴一枚帽徽去办公,我都会觉着那么厌恶,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我一看见律师、拉丁语教师或者市参议会委员,我就那么不自在 啊,俄罗斯母亲,你至今还背负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用处的人啊!”
他对他的无所事事做了概括,认为这是时代的特征。
娜佳心里觉着气愤,身子也不舒服。
早晨喝完茶以后,娜佳走进萨沙的房间。“我忍不下去了……”她说,“以前我怎么一直在这儿生活下来的,我真不懂!我在这儿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儿。”
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的生活就缩成一小团,同时,以前她未曾察觉的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过气来:她想起她这是在走向自由,外出求学,这就跟许多年前大家所说的“外出当自由的哥萨克”一样。一时间,她又笑,又哭。
五月份考试完毕,娜佳动身回家去,精神饱满,兴致很高。她从车站坐着马车回家,一路上觉着故乡的房子十分矮小,街上没有人。所有的房子都像蒙着尘土。祖母已经十分苍老,仍旧肥胖、相貌难看。尼娜·伊凡诺夫娜也苍老多了,丑多了,可是仍旧束着腰,手指上的钻石戒指仍在发亮。
娜佳走上楼去,见到了原来的床,原来的窗子和白窗帘,窗外还是那个花园。晚上,她上床睡觉,盖上被子,不知为何,她觉着躺在这暖和柔软的床上有点可笑。
“滴笃,滴笃!”更夫敲打着梆子,“滴笃,滴笃!”
五月过去,六月来了。娜佳在花园里和街道上溜达,瞧那些房屋和灰色的围墙,她觉得这城里的一切都已衰老、陈旧,只不过在等着结束,或者开始一种富于朝气的全新生活。
她意识到,一种崭新、广阔、自由的生活展现在她的面前,这种生活,尽管还不甚明朗,充满神秘,却吸引着她,呼唤她的参与。
她走上楼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向家人告别,生气勃勃、高高兴兴地走了,她觉得,她永远离开了这座城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及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娜佳与《复活》中的玛丝洛娃一样对未婚夫的始乱终弃感到气愤。
B.受萨沙的影响,娜佳在婚期临近时坐火车离家出走,像《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太太一样勇敢地忠于自己的爱情。
C.娜佳第一次离家,广阔的未来在她眼前铺展开来,此刻,她与《哦,香雪》中的香雪一样对新的生活充满向往。
D.娜佳第二次离家时,带着喜悦的心情决然离开,与《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一样勇于向生命进行极限挑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写花园的优美景色,与结尾“灰色的围墙”“一切都已衰老、陈旧”形成对比,表现出人物对同一环境的不同心理,暗示其思想的转变。
B.听完萨沙的劝说,娜佳泪水盈眶,“突然全身一阵瑟缩”,这些细节生动地说明娜佳对萨沙的指责感到气愤,为后文写娜佳再次睡不着做铺垫。
C.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讲述故事,这种视角的好处是叙述者可以在不同的人物、事件中进行切换,使读者能够了解较多的真相,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D.本文不以情节取胜,而是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在短短的篇幅中运用精准细腻的语言展现娜佳复杂的心理波动,推动了娜佳思想的转变。
3.小说以“新娘”为标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4.文中三次出现更夫不同特点的打更声,反映了主人公娜佳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选文二
(2025湖南多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一个病人的故事
马克·吐温
我看上去有六十岁,好像结了婚;实际上我是个单身汉,今年刚四十一岁,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是个病人,正在遭难。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我帮忙照看一箱子手枪,坐火车走了两百英里[注],最后失去了健康。这就是事实,下面我把这个故事说给你听。
我住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两年前一个冬天的夜晚,我赶上了一场猛烈的暴风雪,回到家,进门听到的第一件事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也是我的同学约翰·B·哈克特昨天死了,他临终时的愿望是让我把他的尸体带回他在威斯康星的家里。我感到非常震惊,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时间再浪费感情了,得马上出发。于是我冒着呼啸的暴风雪急匆匆地朝火车站赶去。到那儿以后,①我发现了他们向我描述过的、五叶松木的长箱子,我用几个钉子把卡片钉在箱子上,看着它被安全地装上了快运包裹车。之后我进餐馆给自己要了一份三明治和几支雪茄。过了一会儿回来时,我又看到了我的棺材,一个小伙子正围着棺材检查什么!他开始在卡片上钉钉子。一气之下,我冲到快运包裹车旁,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不,这不是我的那个箱子,我的那个正在快运包裹车上,平安无事。(事实是出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巨大差错。在我之前,那位小伙子就来到了车站,准备把一箱子手枪运往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市的一家军火公司,此刻我正在托运的是他那个装满手枪的箱子,而他正在托运的却是我的那口棺材!)就在这时,售票员喊了一声“全部上车”,我赶紧跳上了快运包裹车。司机五十岁左右,长相很普通,有一张单纯、诚实、随和的脸,人看上去很活泼,正在努力干活儿。火车离站的时候,一位陌生人跳了上来,把一袋子臭烘烘的林堡软干酪放在了我那口棺材上的一头——我指的是那箱子手枪。②现在我知道了那是林堡软干酪,但在当时我可没听说过这种东西,对它的特性一无所知。哦,我们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快速向前行驶,暴风雪不停地呼啸着,痛苦侵袭了我的全身,我的心不断地下沉,下沉,下沉!列车员找来一堆木柴,在炉子里生了一堆旺火。这更加让我感到不安了,除了感觉这是个错误,我再没有其他的感觉了。这位列车员的名字叫汤姆森,晚上我才知道的。过了一会儿,汤姆森说:“嘿!不会是我把桂皮放到炉子里了吧!”
他喘了一两口气,然后朝那个棺材——装满手枪的箱子走去,他在那袋子软干酪旁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走回来,在我旁边坐下来,指着那个箱子问:
“里面是你的朋友吗 ”
“是的。”我叹了口气回答道。
“他很臭,是吗 ”
我们坐了一会儿,一边听着列车的呼啸声和风声,一边在沉默中想着事情。
他说:
“他是怎么死的 ”
我说:“不知道。”
“他死了多长时间了 ”
看起来把事实说清楚是明智的,因此我说:
“两三天。”
汤姆森听到这话脸上显出了一副受伤的样子,显然是在说:“你的意思是两三年吧。”他看着打破的窗格玻璃说:
“要是他们能在去年夏天把尸体处理掉就好了。”
他说:“我运过很多尸体,有些都放得过了期,但,老天,他发出的味道一下子就把他们都打败了!很轻易地就做到了这一点。先生,和他相比,他们简直就是一朵向日葵。”
虽然是在这么一个令人伤心的场合下,但他对我这位可怜朋友的赏识还是让我高兴了些,因为他的声音中流露出了很多尊敬。
我提议抽雪茄,汤姆森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他说:“这可能会让他发出的气味有些改变。”
我俩小心翼翼地抽了一会儿,竭力想着事情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没有任何作用。③过了没多长时间,两支雪茄就同时从我们冻得麻木的手指间掉了下来。汤姆森叹了口气说:
“不,先生,这没有任何作用,实际上,这让他发出的气味变得更糟了,因为这好像点燃了他的激情。你觉得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
我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了。④他开始把各种各样的头衔安在我朋友的头上——有时是和军队有关的,有时是一个文职,随着我朋友发出的气味越来越浓,他也把职位相应提高了——给了我朋友一个更大的头衔。最后他说:
“我有个想法。我们把这位上校捆起来,把他移到车厢另一头去,你觉得怎么样 ”
我说这是个好主意。我们使出浑身力气拽那个箱子,但汤姆森不小心滑了一下,摔倒了,他的鼻子刚好摔在了那袋子软奶酪上,就这样,他憋的那口气跑了。他一下子窒息了,开始大口喘气;他赶紧挣扎着站起来,冲出门外,在空中胡乱挥舞着双手,用嘶哑的声音喊道:“别伤害我!给我指条路吧!我都是个快死的人了;给我指条路吧!”在车外冰冷的月台上,我坐下来,抱着他的头;过了一会儿,他清醒过来了,他说:
“你觉得我们把那位将军转移成功了吗 ”
我说没有,我们一点都没有移动他。
…………
我们浑身被冻得硬邦邦的,赶紧跑回车厢里去了,现在我们也无法在里面待下去了。大概过了半小时,我们在另外一个车站停了下来,列车正要离开时,汤姆森拿着一个袋子走了过来,他说:
“先生,我想再次碰碰运气。”
他拿来了很多鸡皮、干苹果、烟叶子、破布、旧皮鞋、硫黄等,把这些东西堆在地板中间的一块铁板上,开始点火。
当它们都烧起来时,以前的那种气味和现在比较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一冲向月台,汤姆森就窒息了,摔倒在地上;我还没来得及抓住他的领口,就快要晕过去。
一小时后,我们从月台上被带走了。在下一站,我发起了致命的高烧,一连三个星期。后来我才知道在那个吓人的夜晚,我是和一箱子无害的手枪与一袋子清白无辜的软奶酪度过的。
一八八二年
(有删改)
[注] 1英里大约是1.61千米。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简单交代了结局,“我”显得苍老,生病。其原因是“我”照看一箱子手枪,坐火车走了两百英里,最后失去了健康。
B.小说落款交代了写作时间为十九世纪后半叶,和文中所写的早期火车比较简陋、人与货物不分车厢的状况相符合。
C.“我”和列车员汤姆森只用了抽雪茄、移动位置的办法来驱散从“棺材”中散发出来的臭味,都徒劳无功。
D.“我”告知汤姆森“我”的朋友去世两三天,而他却认为是两三年,并从他接下来的话语中得知他停留在自我意识里。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不是“闲笔”,对后文的内容有交代或提示作用。
B.句子②,是补述性话语,即使删去它,也不影响读者对小说的理解。
C.句子③,是细节描写,雪茄从冻得麻木的手指间掉下来,可见当时天气的寒冷。
D.句子④,臭味越浓,朋友的头衔被汤姆森提得越高,体现了情节的荒诞色彩。
7.小说中多次提到一箱子手枪(已用波浪线标出),请赏析其作用。(6分)
                             
                             
                             
8.请分析本篇小说的叙述特征。(6分)
                             
                             
                             
选文三
(2025安徽芜湖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童年轶事
赫尔曼·黑塞
几天以来,远处棕色的树林已经闪烁着明朗的翠绿光彩,晴朗的天空中飘浮着轻柔的四月云,那片广阔的、尚未播种的棕色田地晶莹闪烁……在这温润和煦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发,充满梦幻和希望——幼芽向着太阳,云彩向着田野,嫩草向着和风。
从童年时代起,我就总是让自己的回顾同新开垦的田地的气息和树林里嫩绿的新芽联结在一起,让自己回到春天的故乡,回到那些我已淡忘、并且不理解的时刻去。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从小就让父亲为我大伤脑筋,还让母亲为我操心叹气。那天半夜时分,我惊醒过来,父亲在和母亲说着什么。
“你听说布洛西的情况了吗 ”
“我已经去探望过他,”父亲回答说,“那孩子真是受尽了折磨。”
“情况很严重吗 ”
“坏极了。你看着吧,春天来临时,他就要离开人世。死神已经爬到了他的脸上。”
“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看望看望他 也许会对他有些好处。”母亲问。
“随你的便吧,”父亲回答说,“这么点儿大的小孩懂得什么呢 ”
双亲都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而我的心突然变得激动起来。父母的言语,我虽然似懂非懂,却像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那些圆圈急速而可怕地越转越大,我这不安的好奇心也为之颤动不已……
我面前浮现出一个漂亮的孩子,他比我大一岁,个儿却比我矮小,他名叫布洛西,一年前成了我们的邻居,后来成了我们的伙伴。那个秋天的阳光灿烂的上午,木匠家的鹰从停车棚里逃走了,它悠闲自在地停在木匠家对面的苹果树枝上,共有十来个人站在大街上仰头望着它,一起商量着对策。我自己也不明白,究竟是喜欢它被重新捉住,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不久,那只鹰松开树枝,猛烈地鼓动双翼,傲慢地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圆形,便无声无息地飞向闪烁的蓝天。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
当时,他那只可怜的乌鸦还活着,到处欢蹦乱跳的。有一次我向它伸出食指,开玩笑地说:“喂,约可波,咬吧!”于是它便啄了我的指头。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你自己亲口对它说的‘咬吧’!”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向我说明那鸟儿丝毫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见我态度强硬,他便答应送我两个大苹果。不久,他家园子里的苹果树第一批果子成熟了,他真的送了我两个最大最红的苹果。
有一次布洛西奔跑得太热了,便脱去上装,躺卧在苔藓地上休息。当他侧转身子时,衬衫翻落到脖颈后面,我看见他雪白的肩上有一道长长的红色疤痕,吓了一跳。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但不知怎么搞的,这次我却不想打听,并且还装出一副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然而他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一定流了很多血……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最好的用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
我们在小河对岸的枞树林里找小鹿,我想把岩石上那些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于是我们痴痴地期待着,也许会有一位天使恰巧来到跟前。我们呆呆地伫立着,整个森林死一般寂静,褐色的土地上洒落着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
不久到了冬天,布洛西开始卧病不起。我去看过他一两次,以后就不曾再去。这样又过了一段时期,布洛西离我越来越远,最后被我完全忘却了,直到今天晚上听见父母说:“春天来时,他就要去了。”我才想起了他。
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问我:“布洛西生病了,你不想去看看他吗 ”我连忙回答说:“好的。”于是当天上午就去了他家。一会儿工夫,布洛西的母亲就拉着我的手站在二层楼一扇白色的门前了。这一双正在把我推向幽暗神秘而又充满恐怖的奇异环境中去的手,在我看来,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我不安地站在门边,这时布洛西向我们转过脸来。
我细细瞧着他的脸,这脸膛儿狭长尖瘦,不过我没能看出那上面的死神。只见他脸上有一层柔和的光彩,眼睛里有一些陌生的、既善良又顺从的神色,他的目光让我产生了类似那次在寂静的枞树林中伫立倾听时的心情,那时我怀着强烈的欲望屏息静气地期待天使走过自己身旁。他似乎疲倦了,略略向旁边侧转身子。我忽然透过纽扣洞看见一丝红色的痕迹,这就是肩上那块大伤疤,我忍不住大声啼哭起来……
我最后一次去看他时,布洛西双目紧闭,躺在床上轻轻地呻吟。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眼睛大大的,已经变了样。他看着我时,那目光显得陌生而又冷淡。当天下午,他母亲给他讲起故事来,他听着听着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他那微弱的心跳动得越来越慢,终于完全停止了。
那天我一直想着布洛西,我不知道他那肩上有着大伤疤的瘦瘠身躯是否还躺在隔壁的房子里,我丝毫也没有听说埋葬的事,也没有看到埋葬他。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脑子里尽想着这件事,直至已故者在我的记忆里逐渐遥远,逐渐消失。后来,春天突然早早来临了,黄色、绿色的鸟儿飞过山头,花园里散发出草木的香味,栗树正在慢慢发芽,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一道道水沟边,金黄色的花朵在肥壮的茎秆上展现着灿烂的笑容。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是喜欢它被重新捉住,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体现了“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B.“我们”伫立在枞树林里等待天使降临时,“死一般寂静”的森林、“明晃晃的斑斑驳驳”的阳光,烘托了孩子们内心的焦急与期盼。
C.文中写“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布洛西时,他的脸“由于痛苦而歪扭着”,他的目光“陌生而又冷淡”,从侧面表现了“我”对死亡的恐惧。
D.文章多次提到布洛西肩上的大伤疤,既暗示了布洛西曾经经历的磨难,也隐喻了布洛西之死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消失的伤痕。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一枚果子落进水池而荡起的涟漪”这一比喻,表明父母谈话对“我”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巧妙地引出下文“我”与布洛西交往的回忆。
B.文中“我”的父母与“我”对布洛西生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甚至冷漠的,“我”则是好奇、恐惧而又关心的。
C.布洛西的房间“幽暗神秘”,他母亲的手“不是一双天使的手,就是一双魔鬼的手”,这些描写形象刻画了“我”探视时的复杂心理。
D.文章的语言生动而又精准,如写鹰的“悠闲自在”、乌鸦的“欢蹦乱跳”、栗树“探出柔软卷曲的嫩叶”等,表现了高超的写作能力。
11.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12.请简要概括布洛西的形象特点,并说明在和布洛西的交往中“我”受到的影响。(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始乱终弃”错误,娜佳感到气愤的原因是未婚夫自大狂傲、不思进取。B.“勇敢地忠于自己的爱情”错误,娜佳在婚期临近时坐火车离家出走是为了外出求学,追寻有意义的、自由自在的生活。D.“勇于向生命进行极限挑战”错误,娜佳决然离开家,表现了她和传统家庭彻底割裂,奔向新生活的形象特点。
2.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这些细节生动地说明娜佳对萨沙的指责感到气愤”错误。由原文“娜佳本想说:‘不错,您这话是对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知,这些细节说明娜佳对萨沙关于她们的生活不干净的评价是认同的,这些细节表现的是娜佳的内心,是萨沙播下的种子在娜佳心中逐渐萌芽。
3.答案 ①人物上,“新娘”指主人公娜佳,突出了她的特殊身份。②情节上,“新娘”与主人公娜佳将要嫁给未婚夫的情节相呼应(或“主人公娜佳本应成为‘新娘’,最终却选择了外出求学,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③主题上,“新娘”赞美主人公娜佳勇于摆脱旧生活,走向广阔、自由的新生活,是新社会的新女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艺术效果的能力。
①从人物上看,“新娘”指小说的主人公娜佳,她即将嫁给她的未婚夫,以“新娘”为标题,能够突出其特殊身份。
②从情节上看,“新娘”与娜佳将要嫁给未婚夫的情节相呼应。娜佳一开始安于新娘的身份,享受当下的生活,后来决然离开家,选择了外出求学。以“新娘”为标题,使前后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反映了20世纪初俄罗斯进步女性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理想认知所进行的尝试和努力,而“新娘”之“新”赞美主人公娜佳勇于摆脱旧生活,走向新生活,是新社会的新女性。
4.答案 ①第一次打更声低沉慵懒(或“有气无力”),反映了娜佳受到萨沙的影响,凌晨醒来想心事时的苦闷(或“苦恼”)、不安。②第二次打更声舒缓悠长(或“远远的”“若有若无”),反映了娜佳内心因萨沙的启迪而开始觉醒的矛盾、紧张。③第三次打更声短促明快(或“铿锵有力”),反映了娜佳第二次离家前,内心与往日生活割断的坚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场景与人物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首先在文中找到描写三次打更声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感受主人公娜佳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打更声出现在第12段,“‘滴笃,滴笃,’更夫懒洋洋地敲着梆子,‘滴笃,滴笃……’”。娜佳听了萨沙的一席话,感到不愉快,凌晨醒来坐在床上想心事,内心苦闷,对未来茫然不安。此刻,“更夫懒洋洋地敲着梆子,‘滴笃,滴笃……’”,这一低沉的打更声与娜佳此时苦闷、不安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以概括出第①点。
第二次打更声出现在第20段,“‘滴笃,滴笃……’更夫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敲着梆子,‘滴笃,滴笃……’”,“在远远的什么地方”表现了打更声的绵远悠长、节奏舒缓,而此刻娜佳在听了萨沙的劝导之后,那颗渴望改变生活现状、充实自己精神世界的心开始觉醒,这里以舒缓悠长的打更声反映娜佳此时内心的矛盾、紧张。由此可以概括出第②点。
第三次打更声出现在第28段,“‘滴笃,滴笃!’更夫敲打着梆子,‘滴笃,滴笃!’”。娜佳重返故里后,发现家里的装饰没有变化,打更声也依旧重复,但这里的感叹号表明打更声已经变得短促明快,此时娜佳觉得躺在暖和柔软的床上有点可笑,因为她富足的精神与丰盈的内心已经使她与这陈旧、衰老的往日生活决裂,她下定决心走向独立、自由的新生活。由此可以概括出第③点。
5.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我’和列车员汤姆森只用了抽雪茄、移动位置的办法……都徒劳无功”错误。根据原文“他拿来了很多鸡皮……开始点火”可知,列车员汤姆森还采取了烧火的办法来驱散从“棺材”中散发出来的臭味。
6.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即使删去它,也不影响读者对小说的理解”错误。正因为不知道林堡软干酪会散发臭味,才有后文“我”和汤姆森误认为臭味是从“棺材”中散发出来的情节,这使得小说情节合情合理。
7.答案 ①从情节方面看,一箱子手枪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一箱子手枪写了“托运”“被调包”“被当作臭味之源”等情节。
②从人物方面看,装有手枪的箱子被“我”和汤姆森当作棺材,并用尽一切方法驱散臭味,体现了人物固执的性格特点。
③从读者方面看,小说多次对箱子中装的东西进行说明,点明箱子并非装了尸体的棺材,不会发出臭味。那么,臭味是从何处散发的 这样的情节设定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从情节方面看,这一箱子手枪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故事核心误会的来源。小说围绕着这一箱子手枪,主要写了“托运”“被调包”“被当作臭味之源”等情节,可以说一箱子手枪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②从人物方面看,由于箱子的外形与棺材相似,导致“我”后面弄错了棺材与箱子,认为此时装满手枪的箱子是运送朋友遗体的棺材,而车厢里的臭味,“我”和列车员汤姆森都以为是从“棺材”里散发出来的,所以引发了后续一系列荒诞的情节,“我”和汤姆森想尽办法驱散臭味,体现了人物固执的性格特点。
③从读者方面看,小说多次对箱子中装的东西进行说明,让读者知道箱子并非装了尸体的棺材,不会发出臭味,读者自然会更进一步想要知道臭味是从何处散发的,因此这样的情节设定也能引发读者对臭味来源的思考。
8.答案 ①叙述人称: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述,使得小说的情节更真实,同时便于抒发情感。
②叙述顺序:小说使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故事的结局,即“我”显得苍老,是个生病的单身汉;再揭示“我”生病的原因,引人入胜。
③叙述方式:小说采用对话式的叙述方式,“我”和列车员汤姆森的大量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使得情节更紧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叙述特征的能力。
①叙述人称:由原文“我看上去有六十岁”“我住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我发起了致命的高烧”等可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来叙述。这样写的好处是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我”的视角,使得小说的情节更真实,同时便于抒发情感。
②叙述顺序:由开头“这就是事实,下面我把这个故事说给你听”以及接下来叙述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等可知,小说使用倒叙的手法,先交代故事的结局,即“我”显得苍老,是个生病的单身汉;再揭示“我”生病的原因,引人入胜。
③叙述方式:小说采用对话式的叙述方式。文中写了“我”和列车员汤姆森的大量对话,在对话中展开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我有个想法……你觉得怎么样 ’我说这是个好主意”写“我”和汤姆森为了驱散臭味而想尽办法,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使得情节更紧凑。
9.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体现了‘我’的思想是被大人左右的,还没有自己的明确立场”错误。对那只鹰,“我”不明白“究竟是喜欢它被重新捉住,还是喜欢它远走高飞”,只是表现孩子的童稚,体现的是孩子视角里天真单纯的矛盾心理,选项过分解读。
10.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父母对此是无奈、顺从甚至冷漠的”错误。由文中“我”的父母之间的对话可知,父亲去探望过布洛西,母亲表示希望“我”去看望布洛西,或许会对布洛西有些好处,故文中“我”的父母对布洛西生病的态度并非“无奈、顺从甚至冷漠的”。
11.答案 ①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圆合,富有田园诗般的抒情气息。
②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景色接续布洛西逝去的生命,表达了在生命代谢的体验中获得成长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结构上看,由第一段的内容可知,文章开篇描写了大自然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画面,文章结尾再次提到春天的景象,与开篇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形成了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②从主旨上看,文章结尾关于春天景色的描写是在布洛西去世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表明布洛西的去世带给了“我”很大的伤痛。作者笔下春天的景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表明新生命总是在不断地诞生,生活也将继续向前走下去,这暗示“我”对生命的代谢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认识,从布洛西去世的阴霾中走了出来,获得了成长。
12.答案 (1)纯真善良,诚实守信,富于幻想。
(2)①使原本顽皮任性的“我”变得沉静克制。②使原先喜欢幸灾乐祸的“我”学会怜悯与同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由“突然间,布洛西朝空中发出一声欢呼:‘飞吧,飞吧,现在你又得到自由啦!’”可知,布洛西面对逃走的鹰,表达的是喜悦之情,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希望它被抓回,这表明他纯真善良。由“我火了,想揍它一顿以示惩罚……布洛西紧紧抱住我嚷嚷着,向我说明那鸟儿丝毫没有错处,并要我保证不对它施加报复”可知,当“我”想要惩罚那只乌鸦时,布洛西站出来维护它,认为乌鸦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这也体现了他的善良。
由“见我态度强硬,他便答应送我两个大苹果……他真的送了我两个最大最红的苹果”可知,为了阻止“我”惩罚乌鸦,布洛西承诺会送“我”两个大苹果,并且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这展示了他诚实守信的一面。
由“我想把岩石上那些没有巴掌大的苔藓揭下一块来。但布洛西急忙阻止我说:‘别,别动它们!这是天使走过森林时留下的足迹。’”可知,布洛西将森林中的苔藓视为天使的足迹,这反映出他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富于幻想的孩子。
(2)由“我曾是一个十分顽皮而任性的孩童……操心叹气”可知,最初,“我”是一个顽皮任性、常给父母带来麻烦的孩子。由“然而他那个巨大的伤疤让我非常难过,当初那伤口一定很痛……”可知,通过与布洛西的互动,尤其是在目睹了布洛西身上那道触目惊心的伤疤后,“我”开始学会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变得沉静克制。
由“过去,我一向喜欢打听别人的倒霉事来取乐”可知,“我”原先是一个喜欢幸灾乐祸的人。由“后来一到家我就取出我那把最好的用接骨木树干做的手枪,把它送给布洛西”等内容可知,后来“我”在布洛西的影响下学会了怜悯与同情,布洛西去世后,“我”很长时间才从伤痛中走出来。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已经能够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学会了同情和关怀他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