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0:1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若火之始然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行
2.运
3.要
4.让
5.端
6.若
7.达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名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古义:                          
今义:偷东西的人。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古义:                          
今义:保护;保卫。
4.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古义:                          
今义:事情。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特殊句式:                        
译文: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凡有四端于我者。
特殊句式:                        
译文:                          
五、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她的演讲内容丰富多彩,能够将各类素材运之掌上自如切换,让人感觉就像是在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  )
2.张强看到老师忙忙碌碌,嗓子也变得沙哑,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给老师倒了一杯热水。(  )
3.建议相关专家学者推出一批优质学术成果,为做好海洋民俗传承工作起到正本清源、扩而充之的作用。(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先王:指上古的圣贤之君,一般指尧、舜、禹、汤、文、武几位有名的帝王;亦指已逝的前代君王。“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中的“先王”指的是后者。(  )
2.乡党,指乡里、家乡,也指同乡、乡亲。周制,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  )
3.四端,指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起点、萌芽。具体而言,“四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
4.《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恶论,主张德治。(  )
片段阅读练
一、(2025福建厦门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 ”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
曰:“恶!是何言也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I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敢问夫子恶乎长   恶!是何言也
B.无是,馁也    是何言也
C.今日病矣    病树前头万木春
D.孔子不居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材料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 请逐条陈述。
                             
                             
二、(2025广东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注];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有删改)
[注] 颡:额头。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意思相同。
B.信,的确,确实,与《琵琶行并序》“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的“信”意思相同。
C.就,趋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中的“就”意思不同。
D.然,这样,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中的“然”意义和用法不同。
5.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
                             
                             
三、(2024山东德州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 ’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耕者A助B而不税C则天下之农D皆悦E而愿耕F于其野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8.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三年模拟练
(2025河北邯郸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材料二:
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滋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
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有删改)
教材衔接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良工必自择完材——人无完人   
2.君子欲誉——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长民者必明此之要——简明扼要   
4.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知书达礼   
5.则民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6.君子欲言之见信也——成述其异,宰不信(《促织》)   
习题演练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有本A而能图B末C修事D而能建E业F久居而不滞G情H近而畅乎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王,上古的圣贤之君,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位有名的帝王。
B.贼,有“破坏”“伤害”之意,也指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在文中的意思是“伤害”。
C.左右,意思是“身旁”,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D.责,在文中理解为“要求”,与《促织》“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中的“责”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恻隐之心……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气势盛壮,感染力强。
B.“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滋甚”,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处理事务。
D.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因而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必于君上之失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滋甚。
                             
                             
5.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行不忍人之政”的具体做法。(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纳”,结交
2.同“燃”,燃烧
二、
1.①实施 ②行走 ③古诗的一种体裁 ④行动,作为
2.①运转,转动 ②搬运,运送
3.①求取 ②同“邀”,邀请 ③想要
4.①推让 ②责备 ③推辞
5.①萌芽,发端 ②边际,末端 ③端正,不斜 ④古代的一种礼服
6.①如同,像 ②及,比得上 ③代词,你 ④如此 ⑤连词,至于
7.①流通,指泉水涌出 ②显贵 ③表达 ④通 ⑤至,达到
三、
1.连词,表原因,因为。
2.害。
3.安定。
4.侍奉。
四、
1.特殊句式: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
2.特殊句式:①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孺子之父母/乡党朋友)放在“内交”“要誉”之后。正常语序: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②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并非因为想要和这个小孩子的父母结交,并非因为想要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名誉。
3.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没有怜悯之心,不能算是人。
4.特殊句式:①宾语前置句,宾语“自”分别置于动词“谓”“贼”之前。正常语序:有是四端而谓自不能者,贼自者也。②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人,是伤害自己。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我)放在“有四端”之后。正常语序:凡于我有四端者。
译文:所有具备这四种发端的人。
五、
1.√ 运之掌上:比喻极其容易。
2.  恻隐之心:对遭到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怜悯的心情。不合语境。
3.√ 扩而充之: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充实内容。
六、
1.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中的“先王”指的是前者。
2.√
3.√
4.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恶论”错误。其学说出发点应为“性善论”。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BEG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无若宋人然”意为“不要像宋人那样”,“宋人”和“然”之间不能断开,“然”后B处断开;“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者”后E处断开;“芒芒然归”省略主语“宋人”,“芒芒然”作状语,修饰谓语“归”,“谓”是下句的谓语,“归”后G处断开。
2.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疑问代词,怎么,如何,何/叹词。B.都是指示代词,此。C.疲倦,劳累/有病,患病。D.当,任/居住。
3.答案 ①靠正直去培养。②要时刻使之合乎义与道。③要通过不断地积累正义来促其产生。④行为要无愧于心。⑤做事不要置之不管,也不要用外力助长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可知,用正直去培养“浩然之气”而不加损害,“浩然之气”就会充满天地之间。由此可得出答案①。
根据“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可知,“浩然之气”必须与义和道相匹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生成的,而不是义由外入内取得的。由此可得出答案②和答案③。
根据“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可知,如果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由此可得出答案④。
根据“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可知,做事一定不能中止,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用外力助长它。由此可得出答案⑤。
[参考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夫子擅长什么呢 ”
(孟子)说:“我了解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作浩然之气呢 ”
(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健,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与义和道相匹配,如果没有它们,它就会缺乏力量。它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生成的,而不是义由外入内取得的,如果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我之所以说告子未曾了解义,就是因为他把义看作外在的东西。做事一定不能中止,心里不能忘记它,也不用外力助长它,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忧他家的禾苗不生长就去拔高禾苗,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跑到田地之中察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是很少的。用外力助长浩然之气的人,就是拔高禾苗的人。(这样做)不仅没有益处,反而会伤害它。”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了解言辞,)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 ”
(孟子)说:“岂敢!这是什么话 当初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夫子已经可以说是圣人了吧 ’孔子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的时候不满足,教诲的时候不疲倦罢了。’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你这是什么话!”
4.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A.正确。B.“意思相同”错误,两个“信”意思不同。的确,确实/随意。C.正确。趋向/接近、靠近。D.正确。这样/同“燃”,燃烧。
5.答案 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来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
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材料中,告子与孟子都巧妙地运用了水的比喻来阐述各自对人性的看法。
①告子以水为例,指出东方有缺口则水向东流,西方有缺口则水向西流,水的流向没有固定的方向,以此说明人性并不具有固有的善恶之分,即“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他强调人性的善与不善,不受既定标准的约束。
②孟子则反驳了告子的观点,他以水自然向下流的普遍现象为喻,说明人性本善,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样,是自然而然、不可改变的规律,即“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然后他进一步指出,尽管水流可能因外力(如拍击、阻拦)而改变方向,但这并非水的本性,而是由外在环境造成的。同样,人性也可能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变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本恶,而是人性被扭曲的结果,即“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因此,孟子强调人性向善的确定性,并认为只要通过教育、修养等手段,就能恢复和保持人性的本善。
结合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告子说:“人性犹如急流水,冲开东方便朝东流,冲开西方便朝西流。人性不分善和不善,就好比水不分向东流还是向西流。”
孟子说:“水的确不分向东流还是向西流,但也不分向上流还是向下流吗 人性本善,正好比水趋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现在那儿有一汪水,拍打它而让它飞溅起来,可以高过额头;阻遏通道使它倒流,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 情势让它这样罢了。人之所以能够做坏事,他的本质也是像这样(受到了逼迫)。”
6.答案 AC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耕者”是“助而不税”的主语,主语后可断开单独成句表示强调,故A处断开;“助而不税”中的“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则”为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一般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故C处断开;“天下之农”是后面句子的主语,为表强调,主语后可断开;“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是谓语,“于其野”是“耕”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故D处断开。
7.答案 (1)用实力使他人服从,他人并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凭借道德使他人服从,他人才会心悦诚服。
(2)如今人们讨厌耻辱却又自处于不仁,这就好像讨厌潮湿却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服”,使动用法,使……服从;“赡”,足、充足;“中心”,内心。
(2)“恶”,讨厌;“居”,居住;“犹”,如同、好像。
8.答案 ①施行“仁政”。②修明政治和法律制度。③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强调要以德服人,施行“仁政”。由此可概括出答案①。
“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强调要修明政刑,这样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由此可概括出答案②。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强调要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由此可概括出答案③。
[参考译文]
孟子说:“依靠实力假借仁义之名能够称霸,称霸一定得有大的国家;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能够称王,称王不一定得有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称王),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称王)。用实力使他人服从,他人并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凭借道德使他人服从,他人才会心悦诚服。”
孟子说:“有仁义就会得到荣耀,没有仁义就会遭受屈辱。如今人们讨厌耻辱却又自处于不仁,这就好像讨厌潮湿却居住在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倒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贤德的人治理国家,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并且趁国家没有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和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一定会畏惧。孔子说:‘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欺侮他 ’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着这个时候玩乐怠惰,这就是自招灾祸。《太甲》说:‘上天降灾还可以逃掉,自己作孽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让杰出的人治理国家,那么天下的读书人都会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朝廷里供职;耕田的人只需助耕公田而不必再交田税,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会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田野里耕种。如果谁能做到这些,那么邻国的百姓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他。像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如此而不能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1.完美
2.声誉,美名
3.关键,要领
4.通晓
5.憎恨
6.相信
习题演练
1.答案 CFG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图末”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句式相同,这两句其后分别停顿,故在C、F处断开。“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故在G处断开。
2.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以及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D.“意思相同”错误,二者意思不同。要求/责令。
3.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而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及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处理事务”错误。结合下文“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分析可知,此处是说要能够赦免百姓的小罪,找出百姓犯大罪的原因,惩治犯死罪之人使他们得到新生,并非选项所说的意思。
4.答案 (1)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能够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也不足够。
(2)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爬到)高处就会更加害怕掉下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充”,扩充;“保”,安定;“事”,侍奉。
(2)“缘”,攀缘;“务”,致力、专力从事;“滋”,更加;“甚”,厉害、严重。
5.答案 ①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不苛求民众)。②民众有小罪,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③民众犯大罪,寻找根源,使他们改过。④民众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可以概括出: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不苛求民众)。
②由“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可以概括出:民众有小罪,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
③由“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可以概括出:民众犯大罪,寻找根源,使他们改过。
④由“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以概括出:民众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见《疑难破》。
  材料二:
女子(织布)一定要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要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要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名誉,就一定要谨慎选择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爬到)高处就会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必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叛乱,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爱戴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关键。因此在上为官,地位高贵而不骄横,富有了而能恭敬,有了根本而能考虑细枝末节,治理政事还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还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还要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还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而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能够以身作则。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
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怨恨,怨恨就会做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太精明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来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化他们,使他们改过。如果犯了死罪,(惩治他们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更好了。
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能得到并驱使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先内心谦虚;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先以身作则;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自己不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如果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朝廷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信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