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2.世世以洴澼为事
3.以说吴王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举
2.为
3.固
4.方
5.与
6.虑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剖之以为瓢
古义:
今义:认为。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古义:
今义:思考;担忧,发愁。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其坚不能自举也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4.吴王使之将
5.与越人水战
6.能不龟手一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特殊句式:
译文:
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特殊句式:
译文:
4.请买其方百金。
特殊句式:
译文:
5.或以封。
特殊句式:
译文:
6.则所用之异也。
特殊句式:
译文:
7.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庄子》也叫《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大量采用寓言作为论证的依据。( )
2.“石”既可作容量单位,也可作重量单位。“石”作容量单位时,十斗为一石;作重量单位时,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五石之瓠》中的“石”指的是重量单位。( )
3.樽,古代的盛酒器具。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具中的酒加热。( )
片段阅读练
一、(2025甘肃张掖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独不闻夫坎井①之蛙乎 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②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③,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④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节选自《庄子·秋水》,有删改)
[注] ①坎井:浅井。②甃(zhòu):砖砌的井壁。③科斗:同“蝌蚪”,蛙和蟾蜍的幼体。④跨跱:盘踞。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夫擅一壑A之水B而跨跱坎井C之乐D此亦至矣E夫F子奚不时G来入观乎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莫吾能若也 若:如同,像
B.于是逡巡而却 却:退
C.禹之时,十年九潦 潦:大旱
D.而水弗为加益 加:更
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请简要说明。
二、(2025江苏盐城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冉頁,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斔斛[注]不敢入于四竟。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 ”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有删改)
[注] 斔(yǔ)斛:标准不一的量器。斔,古同“斞”,中国古代容器,也是容量单位。
4.下列加点的“而”字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而其钓莫钓 ②文王欲举而授之政 ③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 ④寓而政于臧丈人 ⑤臧丈人昧然而不应 ⑥泛然而辞
A.①④ B.③⑥ C.②⑤ D.⑤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B.寓而政于臧丈人
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三、(2024河南信阳模拟预测,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邪 ”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仲尼见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 ”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中指中原,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B.明,文中指明白、懂得,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意思相同。
C.固,文中指本来、原来,与《愚公移山》“汝心之固”中的“固”意思不同。
D.道,文中指引导、指导,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词性相同。
7.温伯雪子在接见了鲁国求见的客人后,不断感叹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三年模拟练
(2025广东揭阳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五石之瓠》)
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 子欲嫁耶 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 ”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 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 ”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
(节选自《列女传》,有删改)
教材衔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其邻人妇从之游——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2.始吾以子为有知——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4.漆室女曰:“不然……何哉 ”——王曰:“然……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5.邻人女奔随人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6.其家倩吾兄行追之——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无衣》)
7.逢霖水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桃花源记》)
8.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9.邻妇谢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妇人何与焉——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远矣,漆室女之思也——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习题演练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鲁国A有患B者C君臣D父子E皆被F其辱G祸H及众庶I妇人J独安K所避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又是容量单位,一石是十斗。
B.樽,盛酒器,类似的专门盛酒器还有爵、角、釜、甑、觚、觥、觯等。
C.“未适人”中的“适”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适”意思不同。
D.“溺流而死”中的“而”与“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中的“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惠子种出了巨大的葫芦,却认为它没有用处,就击破了它;庄子知道这件事后,就举了宋人有防手冻裂的药方的例子,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
B.买药方的客人担任吴国将领,在冬天带兵与越国作战获胜后,得到裂地封赏,取得这样大的成就,离不开他凭借药方得到吴王的重用。
C.鲁国漆室女有一天倚柱长啸,啸声凄凉,邻居妇女听到后以为她想要嫁人,就打算为她保媒,但经过交谈,发现她悲伤的竟然是鲁国的国事。
D.漆室女向邻居妇女讲晋国客人的马践踏葵菜和自己的兄长因为给邻人帮忙而淹死的事,是在向她解释偶然的事件常常会带来很坏的结果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世世为洴澼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 ”
5.买药方的客人与鲁国漆室女有怎样的共同点 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皲”,皮肤冻裂
2.同“纩”,丝绵絮
3.同“悦”,取悦
二、
1.①泛指拿起,举起 ②高飞 ③抬起 ④选拔、任用 ⑤发动 ⑥尽 ⑦攻克,占领 ⑧施行
2.①因为 ②制作 ③介词,替,给 ④认为 ⑤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⑥介词,被 ⑦变为,成为 ⑧担任,充当 ⑨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⑩修筑,修建 治,治理
3.①确实 ②顽固 ③巩固 ④坚持、一定 ⑤副词,本来 ⑥稳固
4.①处方,药方 ②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③方形。与“圆”相对 ④副词,正,正在 ⑤方向,方位 ⑥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⑦区域,地方 ⑧边,一面 ⑨四周围绕
5.①给予 ②结交、同盟 ③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 ④赞成 ⑤同“举”,推举 ⑥介词,同,和 ⑦连词,和,同
6.①用绳结缀。一说,考虑 ②思虑,心思 ③思考,谋划
三、
1.把……作为。
2.用绳结缀。一说,考虑。
四、
1.名词作动词,种植
2.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
3.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大”的功用
4.名词作动词,率领
5.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6.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
五、
1.特殊句式: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介词“以”后省略了宾语,宾语“自”置于谓语动词“举”之前,应为“以(之)盛水浆,其坚不能举自也”。
译文: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自己的容量。
2.特殊句式: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
译文:葫芦并非内中不够空虚而宽大,我因为它没有用处就击破了它。
3.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置于名词“人”之后。正常语序: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人。
译文:宋国有一个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
4.特殊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百金”前省略了介词“以”,介词(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百金)作状语,放在句末。正常语序:请(以)百金买其方。
译文:请求用百金买下他的药方。
5.特殊句式:省略句,“以”是介词,其后应接名词或代词作状语修饰“封”,结合原文可知,其后省略了代词“之”,故应为“或以(之)封”。
译文:有人用它来获得封地。
6.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7.特殊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以”是介词,其后省略了代词“之”,正常表达是“以(之)为……”;“乎”的意思是“在”,介词(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江湖)作状语,放在动词“浮”之后。正常语序:何不虑以(之)为大樽而乎江湖浮
译文: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制成大樽,缚在身上,在江湖之上浮游
六、
1. “《庄子》也叫《道德经》”错误。《庄子》也叫《南华经》。
2. 《五石之瓠》中的“石”指的是容量单位。
3.√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BDE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擅一壑之水”和“跨跱坎井”结构一致,故B处断开;“擅一壑之水”与“跨跱坎井”都是动宾结构,这两部分一起作“乐”的定语,且“此”代指前面的“擅……之乐”,作“亦至矣”的主语,故D处断开;“矣”为句末语气词,故E处断开。
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根据后文“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加损”可知,“潦”与“旱”相对,指积水成灾。
3.答案 一个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容易变得目光短浅,自我满足,难以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
由“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可知,青蛙一开始觉得在井里的生活非常快乐。
由“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可知,听到东海的鳖告诉它身在东海的最大快乐是大海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增减后,青蛙惶恐不安,好像失了神,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由此可见,材料意在警示我们,一个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容易变得目光短浅,自我满足,难以进步。
[参考译文]
你难道没听过浅井中的青蛙的故事吗 (它)对东海的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来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跳跃,回去就在井壁砖块的破损之处休息。跳进水里,水接近我的腋下并托起我的下巴;踏进泥浆,泥淹没我的脚背。回头看一看那些孑孓、螃蟹和蝌蚪,没有能像我这样的。并且我独占一坑水、盘踞一口井的快乐,这也算是达到顶点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呢 ”东海的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了。于是它徘徊了一会儿就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景象告诉青蛙,说:“千里之远,不能够形容它的广大;千仞之高,不能够形容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积水成灾,可是海水并没有因此而增多;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干旱,可是海水的边际也没有因此而缩减。大海不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增减,这就是身在东海的最大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番话,惶恐不安,好像失了神,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4.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能力。②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并”。④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⑤⑥都是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①③都是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5.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大夫”,古义,官职名;今义,医生。B.“丈人”,古义,对年长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C.“从事”,古义,行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D.“孺子”,古今同义,小孩子。
[参考译文]
周文王去臧地巡视,看见一位钓鱼的老者,身在钓鱼,心却不在钓鱼上;他并非以持竿钓鱼为事,而是别有所钓,他经常这样钓。文王想任用他,把国事交给他治理,但又担心大臣和父兄亲族不安心;想最后放弃任用此人,但又不忍心让百姓们得不到上天的庇荫。于是就在清晨集合他的大夫们说:“昨天夜里我梦见一位贤良人,面黑,两颊长满长须,骑着杂色马,马蹄的一半是赤色的,命令我说:‘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差不多就能得救了!’”诸位大夫惊惧不安地说:“这是先君王季历啊!”文王说:“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占卜一下吧。”诸位大夫说:“先君的命令,大王无须怀疑,又何必占卜!”于是就迎接臧地老者,任命他处理国事。这个人掌政后,以往的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也没有偏私的新政令。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见到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散掉了,高官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标准不一的量器也不敢进入国境之内。文士武士们的私党散掉,则上同于君主;高官不建立个人功德,则能共同以国事为务。于是文王把臧地老者当作师者,北面而立请教说:“这样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 ”臧地老者默然不回答,淡漠地告辞而去,早晨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终身没有消息。
6.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意思相同”错误。明白、懂得/彰明。C.正确。本来、原来/顽固。D.正确。都是动词,引导、指导/取道。
7.答案 因为这个鲁国客人:①颠覆了温伯雪子对中原之人明于礼义而浅于知人心的固有认识;②出入进退合乎礼仪,动作举止从容不迫;③直言规劝恭顺有礼,指导建议严厉如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叹也”可以概括出,鲁国客人颠覆了温伯雪子对中原之人明于礼义而浅于知人心的固有认识;
②由原文“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可以概括出,鲁国客人出入进退合乎礼仪,动作举止从容不迫;
③由原文“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可以概括出,鲁国客人直言规劝恭顺有礼,指导建议严厉如父。
[参考译文]
温伯雪子到齐国去,途中寄宿于鲁国。鲁国有个人请求拜见他,温伯雪子说:“不可以。我听说中原的君子,在礼义上很明白,在知人心上却很浅陋,我不想见他。”到齐国后,返回时温伯雪子又寄宿在了鲁国,那个人又请求拜见他。温伯雪子说:“往日请求见我,今天又请求见我,此人必定有什么是可以打动我的。”(于是温伯雪子)出来接见了这个客人,但回到屋里就叹息不已。第二天再次会见这个客人,回到屋里又叹息不已。他的仆从问道:“(您)每次会见这个客人,回到屋里必定会慨叹不止,这是为什么呢 ”(温伯雪子)回答说:“我本来已告诉过你:‘中原之人在礼义上很明白,在知人心上却很浅陋。’然而刚刚见我的这个人,出入进退一一合乎礼仪,动作举止蕴含着龙虎般不可抵御的从容。他直言规劝我像儿子对待父亲般恭顺,他指导我又像父亲对儿子般严厉,所以我才慨叹。”孔子见到温伯雪子时却一言不发。子路问:“先生想会见温伯雪子已经很久了,可是见到了他却一句话也不说,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像他那样的人,用眼睛一看便知大道存之于身,也就无须再用言语了!”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一、
1.交往,交际
2.认为
3.副词,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4.正确,对
5.逃跑
6.前往
7.遭遇,遇见
8.竟然,居然
9.道歉
二、
1.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妇人与何焉/大王来操何。
2.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漆室女之思远矣/汝之不惠甚矣。
习题演练
1.答案 CGI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夫鲁国有患者”主谓宾结构完整,“鲁国”是主语,“有”是谓语,“患”是宾语,“者”是句末语气词,故C处断开;“君臣父子皆被其辱”主谓宾结构完整,“君臣父子”是主语,“被”是谓语,“其辱”是宾语,应单独成句,故G处断开;“众庶”是“祸及”的宾语,“妇人”是“独安所避乎”的主语,故I处断开。
2.B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类似的专门盛酒器还有爵、角、釜、甑、觚、觥、觯等”错误,釜、甑不是专门的盛酒器,而是炊具。C.正确,出嫁/适应。D.正确,都是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
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是在向她解释偶然的事件常常会带来很坏的结果的道理”错误,漆室女的意思是事物之间彼此影响,进而说明国家大事与每个平民都有密切的关系。
4.答案 (1)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以将药方卖得百金,就把药方卖给他吧。
(2)邻居家的妇女笑着说:“这是鲁国大夫们忧虑的事,妇人参与什么呢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洴澼纟光”,漂洗丝絮;“鬻”,卖;“请”,表示敬意。
(2)“乃”,副词,相当于“是”“即”“就是”;“忧”,忧虑的事;“与”,参加,参与。
5.答案 ①两人都有通达的见识,有长远的眼光。②客人知道药方后,就能想到将它用在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从而帮助自己建立功业;漆室女忧心国事,由“鲁君老,太子幼”预见到将有祸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等内容分析可知,客人知道药方后,就想到将它用在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地方,从而帮助自己建立功业。
结合“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分析可知,漆室女认为鲁国国君年老糊涂,太子又年幼无知,欺诈之事不断出现,如果鲁国有乱,君臣父子都要蒙受耻辱,祸难自然会落到老百姓头上,妇人也躲不过。由此可以概括出:漆室女忧心国事,由“鲁君老,太子幼”而预见到将有祸乱。
综上,可见两人都有通达的见识,有长远的眼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见《疑难破》。
材料二:
漆室女,是鲁国漆室邑的女子。她过了婚嫁年纪却还没有出嫁。当时正是鲁穆公执政,国君年老,太子年幼。(一次)漆室女靠着柱子长啸,旁人听到这啸声,没有不因此而感到凄惨的。她邻居家的一位妇女与她交往,问她说:“你为什么发出这样悲伤的长啸呢 你想嫁人吗 我为你寻求配偶。”漆室女说:“唉!最初我认为你有见识,现在看来是没有啊。我怎么可能因为没有嫁出去而感到不快和难过呢!我担忧的是鲁国国君年老,太子年幼。”邻居家的妇女笑着说:“这是鲁国大夫们忧虑的事,妇人参与什么呢 ”漆室女说:“不对,不是你所了解的那样。从前(有个)晋国客人住在我家,把马系在园子里。马跑了,践踏了我家的葵菜,让我们一年都吃不上葵菜。邻居家的女儿与他人私奔,她家请我兄长前去追赶。正赶上连绵大雨,我兄长溺水死去,这让我终身再也没有兄长了。如今国君年老糊涂,太子年幼无知,欺诈之事不断出现。鲁国一旦有乱,君臣父子都要蒙受耻辱,祸难会落到老百姓头上,妇人又哪里能躲得过呢 我非常担心这一点。你竟然说妇人不要参与,为什么呢 ”邻居家的妇女道歉说:“你所考虑的,不是我能比得上的。”过了三年,鲁国果然大乱,齐国、楚国进犯,鲁国接连有战争。男子参加战争,妇人运输(军粮物资),不能休息。君子说:“漆室女的思虑真是长远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