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脱坯(pēi) 涝洼窝(lào)
盐碱(jiǎn) 瘟神(wēn)
B.淤塞(yū) 屹立(yì)
慷慨(kǎi) 饲养(sì)
C.佯装(xiáng) 渍死(zì)
噙着泪(qín) 涵闸(zhá)
D.窟窿(kū long) 麦穗(suì)
踮着脚(diān) 灌溉(gài)
2.下面的句子如果改成:“内涝的洼窝里,结着冰凌;盐碱地上,枯草在抖动。”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3.请将下面句子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否定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他想……要想战胜灾害,必须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4.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6分)
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二、语用综合
(2024广东惠州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里,始终把36万兰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头,与群众一道抗风沙,治盐碱,除内涝。“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体现了他为官一任、立德一方的高尚品格。( )。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右脚踩藤椅,右膝顶肝部,为百姓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的热望奔波。最后,积劳成疾的焦裕禄同志因肝癌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61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不会过时。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青年一代,我们更应学习、传承、弘扬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争做焦裕禄式青年,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谱写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青春篇章。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B.因为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C.他之所以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D.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所以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4分)
(2024河北保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8分)
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虽然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让亿万人民 ① ,焦裕禄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不是为了做官,而是去为人民谋利益。他始终与老百姓心心相印, ② ,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党员干部都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 ③ 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在焦裕禄同志看来,实事求是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兰考县实际情况出发的他在把战胜灾害、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原则下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兰考县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深入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涝、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三年模拟练
(2025湖南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文笔细腻,描述事实详尽,常常和议论、抒情结合起来,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精神境界得到充分揭示,因而篇幅较长,在时效性上不如人物消息,也正因为如此,它比人物消息在形象和语言上具有更高的审美要求。
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也就是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而且需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而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
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人物通讯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
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审美属性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由于新闻的特性,新闻作品的语言美不体现在华丽的辞藻上,也不像文学作品,运用合理想象、夸张、类比等修辞美化语言。因此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
写作人物通讯时用词上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并且还要少用含混不清的词语。文章中尽量不要用“不久前”“最近”等笼统的时间概念,也不要用“许多”“极少数”“大概”“也许”等模棱两可的词语。用词要确切,用语要恳切,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
另外人物通讯的语言还应通俗简练。通俗简练,即能用常用词语说明的,就不用生疏词和生僻字,同时斟酌字句,删除多余的字词,比如(长期的)夙愿、平均每(一个)人、主要演员(的扮演者),避免词义重复的词语出现。在通俗简练的基础上,新闻作品中的语言在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使新闻语言富于个性美。
(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
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
材料二:
新闻写作是采访人生,散文创作则是咀嚼人生。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在新闻和散文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新闻没有必要自我封闭。人物通讯写作可以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把呆板的材料变成生动活泼的新闻事实,把人物写得更立体、更有吸引力,充分凸显人物通讯的新闻价值,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人物通讯中所运用的散文式笔法并不等于散文,散文式笔法与散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散文式笔法既具有散文的特点,又具有新闻的特点。有散文的灵动、自由、随意,又有着新闻的真实、严谨。散文式笔法就是要求记者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允许记者以事实为依据抒发出喜、怒、哀、乐、憎、爱的思想和感情。其次,散文式笔法也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深刻。再次,散文式笔法同散文一样讲究文字优美,简明精练,笔调自由,篇幅短小,结构形式多样。最后,散文式笔法也与散文创作一样追求自身风格。散文式新闻允许记者有风格,而且在实践中创造个人的风格,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可以说人物通讯中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并不能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
报纸新闻主要是靠文字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运用的形象性、感染性如何,与新闻表达技巧的艺术性密切相关。在被各种媒体裹挟的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品位、审美需求、心理预期日益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获得基本的信息。人们往往愿意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去品味现象背后的多重意义,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在思维方式上采取开放式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而散文式笔法恰恰能满足这些要求。
从读者接受上说,受众也是需要美的新闻作品的。受众在阅读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时,会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深深打动,生出欢乐、激动、悲哀等感受,也就是新闻的美感。如果将散文式笔法运用到人物通讯中去,挑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和语言特点的细节,用简笔描述的方法,将人物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报道的人物就“活”起来了,就能更好地达到传播的预期目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播媒介正朝多样化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也就多种多样。电视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其中的某个真实的画面往往胜过报纸的新闻稿。画面的形象、生动相对于文字来说往往会给人以深刻印象。报纸新闻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采取文体上的创新,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就显得特别有必要。
(摘编自《试论散文式笔法在人物
通讯中运用的可行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人物的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有效的方法。
B.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既不体现在使用华丽的辞藻上,也不体现在运用合理想象、夸张、类比等修辞上。
C.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人物通讯中的新闻事实可以变得生动活泼,人物可以写得更立体。
D.读者阅读具有美感的人物通讯会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深深打动,生出欢乐、激动等感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物通讯塑造人物形象美,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还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
B.材料一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及写作方法。
C.用散文式笔法写作的人物通讯既真实、严谨又灵动、自由、随意,文字优美,简明精练,有记者的个人风格。
D.记者采取开放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就可以写出让人认可的优秀的人物通讯。
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关于人物通讯语言美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中,作者选取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
B.《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这篇人物通讯中,作者特别记叙了老红军的话“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
C.《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中,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
D.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飞溅的浪涛……不动”一句中未见一个修辞性的形容词,然而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散文式笔法可以运用在人物通讯中的原因。(4分)
5.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6分)
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了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
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
(选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删改)
基础过关练
一、
1.B A.“脱坯”的“坯”读作pī。C.“佯装”的“佯”读作yáng。D.“踮着脚”的“踮”读作diǎn。
2.答案 ①原文中用叠词“片片”“白茫茫”修饰内涝的洼窝、盐碱地,强调了内涝的洼窝之多、盐碱地之广。②原文有修饰限制词“青色的”“寒风中”,形象地表现了兰考大地灾荒的严重,突出了焦裕禄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 ①原文中用叠词“片片”“白茫茫”修饰内涝的洼窝、盐碱地,强调了内涝的洼窝之多、盐碱地之广,而修改后的句子删去了这两个词,使内涝的洼窝、盐碱地以直白的形式出现,失去了场景的形象性,难以突出灾荒的严重。
②原文“结着青色的冰凌”“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形象地表现了兰考大地灾荒的严重,能突出焦裕禄的精神和品格,而修改后的句子去掉了“青色的”“寒风中”,叙述较为平淡,难以突出焦裕禄的精神和品格。
3.答案 (示例)如果不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不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就不能战胜灾害。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双重否定句式“如果不……,不……,……,……,就不能……”,然后适当调整语序和词语,即可整合成答案。
4.答案 ①此处省略号标示语意未尽。②体现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去世的痛心。③表达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不舍、爱戴和敬仰之情。
解析 “你却一个人在这里……”,此处省略号标示语意未尽,体现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去世的痛心,使语境更能打动人心;兰考人民的沉痛之情久久难以平息,表达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不舍、爱戴和敬仰之情。
二、
1.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B.关联词语位置不当造成缺少主语,故排除。D.“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的原因是“他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选项因果倒置,故排除。A项和C项相比,C项将结果提到前面,并运用了“之所以……根本原因就在于……”的句式,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衔接效果更好。
2.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他的崇高精神……像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崇高精神”比作“丰碑”。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弦发出的声音比作急雨的声音,把小弦发出的声音比作私语的声音。B.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杜康”代指“酒”。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响声比作惊雷的声音。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洁白的浪花比作“雪”。
3.答案 ①“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中的“在”去掉;②“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改为“期生存、求温饱、奔小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焦裕禄同志身患肝病后,仍时刻不忘人民”缺少主语,应去掉“在”;二是语序不当,“奔小康、期生存、求温饱”中,应先“期生存”,再“求温饱”,最后“奔小康”,应改为“期生存、求温饱、奔小康”。
4.答案 ①永志不忘 ②休戚与共(同甘共苦) ③千方百计(想方设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是说焦裕禄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让亿万人民永远记住,不遗忘,故可填“永志不忘”。永志不忘:永远记住,不遗忘。
②处,语境是说焦裕禄始终与老百姓同欢乐,共患难,故可填“休戚与共”或“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同甘共苦: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③处,语境是说想尽种种办法为群众排忧解难,故可填“千方百计”或“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想方设法:想尽办法。
5.答案 (示例)①他从兰考县的实际情况出发,②坚持把战胜灾害、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原则,③大力调整农业结构,④为兰考县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先抽出“从兰考县实际情况出发的他”,改写成短句“他从兰考县的实际情况出发”。
再将“在把战胜灾害、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原则下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兰考县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改写成三个短句“坚持把战胜灾害、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和“为兰考县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最后梳理句子顺序,即可得出答案。
三年模拟练
1.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错误。根据材料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最直接的方法”可知,应是“最直接的方法”。
2.D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就可以写出让人认可的优秀的人物通讯”错误。材料二的表述是“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在思维方式上采取开放式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原文是“需要”这样做,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的能力。材料一中关于人物通讯语言美的观点强调了语言的简明、准确性,以及避免使用主观、华丽的辞藻和多余的字词。A.内容重点在于通过选取事件来展现人物,没有体现材料一中关于人物通讯语言美的观点。B.记叙人物的话语“要是没有……我活不到今天”,体现了材料一中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的观点,没有体现材料一中关于人物通讯语言美的观点。C.强调了选材的角度为“母亲节话母亲”,与材料一中关于人物通讯语言美的观点无关。D.“未见一个修辞性的形容词”,却确切地表现出了将军的形象,这与材料一中提出的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应做到用词要确切,用语要恳切,少用形容词等观点相符,因此最能体现出材料一中关于人物通讯语言美的观点。
4.答案 ①散文式笔法既具有散文的灵动、自由、随意,又有着新闻的真实、严谨,不会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运用散文式笔法并不会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
②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可以增强人物通讯的形象性、感染性,满足当今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品位等。(运用散文式笔法可增强新闻的审美趣味)
③散文式笔法的运用有助于人物通讯生动地展现人物,为读者带来审美感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运用散文式笔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散文式笔法可以让人物通讯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现代社会传媒中更具竞争力。(运用散文式笔法能使人物通讯更加具有竞争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结合“有散文的灵动、自由、随意,又有着新闻的真实、严谨……因此,可以说人物通讯中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并不能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可概括出:散文式笔法既具有散文的灵动、自由、随意,又有着新闻的真实、严谨,不会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运用散文式笔法并不会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
②“报纸新闻主要是靠文字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运用的形象性、感染性如何,与新闻表达技巧的艺术性密切相关”,且“在被各种媒体裹挟的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品位、审美需求、心理预期日益提高……愿意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去品味现象背后的多重意义”,而“散文式笔法恰恰能满足这些要求”,由此可概括出: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可以增强人物通讯的形象性、感染性,满足当今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品位等。(运用散文式笔法可增强新闻的审美趣味)
③结合“从读者接受上说……就能更好地达到传播的预期目的”可概括出:散文式笔法的运用有助于人物通讯生动地展现人物,为读者带来审美感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运用散文式笔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结合“画面的形象、生动相对于文字来说往往会给人以深刻印象……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就显得特别有必要”可概括出:散文式笔法可以让人物通讯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现代社会传媒中更具竞争力。(运用散文式笔法能使人物通讯更加具有竞争力)
5.答案 ①片段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引用了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美。片段中写焦裕禄不顾自己的病情,拒绝他人的劝告,以及站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的典型事件,还引用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个性化语言,突出了焦裕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片段用词确切,通俗简练,描述具体准确,体现了人物通讯客观准确的语言美。在介绍调查队的工作时,运用通俗简洁的词语、精准具体的数字,客观确切地展现了调查队的成果,真实而准确。
③片段采用了散文式笔法,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富有感染力。既客观真实地记叙了焦裕禄的事迹,又通过“你”的称呼表达了对焦裕禄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用文内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说“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即选用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引用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美。
所给人物通讯片段中,“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他站在洪水激流中……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通过描述焦裕禄在恶劣环境中坚持工作这一典型事件生动地呈现了焦裕禄忽视自身病情、坚守岗位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引用“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一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使读者感受到他对工作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也使整个通讯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可信度。
②材料一中说“用词要确切,用语要恳切,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即要求通讯语言要用词确切,通俗简练,描述具体准确,体现人物通讯客观准确的语言美。
所给人物通讯片段用语通俗简洁,易于读者理解,还通过使用具体的数字,如“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展现调查过程的量化成果,使事件的描写精确具体。这样不仅增强了文字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还能让读者体会到调查队工作的辛苦。用语的精准和描述的具体使得读者在不多的文字中获取丰富的信息,同时也能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人物的勤勉和务实,增强新闻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③材料二中说“散文式笔法就是要求记者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允许记者以事实为依据抒发出喜、怒、哀、乐、憎、爱的思想和感情”“从读者接受上说……会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深深打动,生出欢乐、激动、悲哀等感受,也就是新闻的美感”,即散文式笔法的运用能使人物通讯更富有感染力,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所给人物通讯片段采用了散文式笔法,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提升了文本的感染力。前三段通过对焦裕禄带病坚持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这一客观真实的事件叙述,展现了焦裕禄的工作态度和成就;最后一段运用抒情和议论,通过“你”的称谓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表达了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能感受到焦裕禄的伟大与无私奉献。这样就在整体上达到了既有纪实性又富有人情味的效果,增强了人物通讯的美感和传播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