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0:2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选项中,所给词语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复辟(pì)    妥协(tuǒ)    政治协商
B.松懈(xiè)    勉强(qiáng)    撕毁
C.残酷(kù)    企图(qǐ)    毫无疑意
D.警惕(tì)    侮辱(wǔ)    决议
2.结合语境,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4分)
(1)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     (永垂不朽/不可磨灭)的印象。
(2)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    (无益/无意)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
3.这篇讲话总体上给人态度坚决、不容置疑的感觉,原因之一是它运用了不少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6分)
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是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
                             
                             
                             
                             
二、语用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如果说,谁最有资格见证这座古都由历史深处走来的脚步,我想除了天上的日月星辰,( 甲 )。
北京的地界儿,多古树。它们有机分布在各自的地盘。每一株,都俨然一位镇守边关的“老将军”。①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②在它16 41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③分布着约4万余棵古树,④可谓地球上古树最多、⑤分布密度最广的城市之一。北京古树伴随古都的纵深发展,年轮不断增扩,其古韵便渐渐从内到外生发出来。
古树的落地生根,仿佛接受了上天的旨意与安排,它们所承载的功能,无可比拟。古树汲天地精华,聚日月光芒,以壮其筋骨,盈其气血。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
北京的古树大多植于辽金时期至明清两代,最早的可追溯到汉唐两朝。眼下,它们都是有“身份证”的树,每棵树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气都很大, A :有的古树曾被古代皇帝御封;有的古树因为外形独特或拥有一段美丽浪漫的传说而得名;有的古树在有名之后,促使人们再度完善和丰富了其传说,气场变得更强大。
北京古树的生态价值尤为直接,体现在制造氧气、调节温湿度、滞尘降噪等方面。它们巨大的树冠能够遮蔽阳光直射,降低气温,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润,从而维护生态平衡。
北京的古树,不可或缺。古树与古都相伴,古都与古树相拥。偌大的北京倘若没有了古树的装点与陪伴,确是少了些古意。古树无可替代。它的根( 乙 ),就要在它破土的地方站立几百甚至上千年,这壮举算得上伟大了。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北京的每一棵古树都活出了各自的气质与风度。如果它们长有一张老北京人的嘴巴,一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北京故事。
北京现存的古树,借盛世之光,国家之兴,棵棵都精神矍铄, B 。
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本文第四段中“身份证”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
B.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C.与“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不同,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散文化小说。
D.要注意理解这些登场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始终处在互动之中,从而让戏“活”起来。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5.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结合词语和句式,简要分析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的表达效果。(6分)
                             
                             
三年模拟练
(2025江苏百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摘编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兼并征伐频繁,弱肉强食现象较为普遍,这对孟子的思想,尤其是其战争观的形成影响较大。
自古以来,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在开战前夕,交战双方通常都会公开陈述发动战争的理由和目的。例如,战争双方一般都会先“传檄四方”“昭谕天下”,指责对方暴虐昏聩、不守信用、残害生民等罪行,为己方的战争行为作出道义阐释,宣称自己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是仁义之师。当然,许多交战国家都会打着“仁义之师”的旗帜,各说各理,以便争取公道,至于究竟谁是正义的,谁是不义的,历史自有明断。
孟子坚决反对不义之战,对一切争权夺利、攻城略地的战争深恶痛绝。孟子一生中目睹过不少战争,战乱造成生灵涂炭对其战争观影响极深。他曾痛斥春秋以来的战乱,认为这些战争都是祸害天下的不义之战,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指责当时的诸侯大夫们是罪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战争不只是双方执政者的事,根本的基础来自双方的民意。一场战争只有取得发起国多数民意支持,并取得被征伐国多数民意认可,才能算是正义之战。孟子对此有明确论述,他曾用商汤伐葛的例子来说明被征伐国人民对战事欢欣鼓舞是判断正义战争的标准之一。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在孟子看来,商汤征伐葛国等地,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民心所向,这样的征伐才是正义之战。
目前,国际法对战争行为制定了明确的人道主义原则,主要用于约束作战过激行为,避免危及普通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类似战争人道主义的原则早在孟子就有涉及。如,孟子曾痛骂梁惠王没有仁德,为了扩张领地,发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将百姓推向战火之中而不顾。孟子极力批评兵家“善用兵者”。鲁国打算让慎子做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因为人人具有“恻隐之心”,具有行“仁义”的基础,通过学习引导,行军打仗时便能得到约束,不至于滥杀无辜。
孟子认为,正义战争的结果是消除战争,让国家恢复和平与安定,如同“汤武革命”后实现的天下太平;诛害民之君,解民于倒悬,为百姓带来大福厚利。孟子很重视战后对战败国秩序的重建。实际上,孟子关于战争结果正义(战后正义)的理解远超出他所处的时代。
孟子的战争观以“仁政”为基础,崇尚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在孟子看来,“王道”是正义的,“霸道”是非正义的。“霸道”是依靠武力征服他国。当今国际社会,个别国家依靠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力量,践行丛林法则,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实行长臂管辖,对不顺从其意志的国家采取核威慑等武力威胁,对不喜欢的国家实行“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这都是赤裸裸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按照孟子的战争观,这种弱肉强食的国家行为是不正义的,必须坚决反对。因此,孟子的战争观有利于当今国际社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维护国际正义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生财《论孟子的战争观
及对当今国际政治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从鸦片战争到北伐战争的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所有革命或改良运动都失败了,因此直到抗日战争仍保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
B.虽然中国不能速胜,但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军队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基础上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
C.“春秋无义战”,指春秋时期的诸侯大夫为了争权夺利,攻城略地,发动了祸害天下、造成生灵涂炭的战争。
D.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仁之端”,因此通过学习引导,行军打仗能够“克己”而行“仁义”,不滥杀无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本与中国相比地小、人少,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更弱,经不起长期战争。
B.日本发动的战争因其非正义性而遭到国际上广大力量的反对,这就是失道寡助。
C.孟子认为商汤、周武的“王道”是正义的,认为齐桓、晋文的“霸道”是非正义的。
D.孟子关于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观点对促进当今国际社会的和平和正义有现实意义。
3.下列论据与材料二中的“正义战争”最契合的一项是(3分)(  )
A.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就是一种迫使敌方服从我方意志的暴力行为。”毛泽东则认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B.《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C.齐伐燕引起燕国百姓和其他诸侯的联合抵制。孟子建议齐宣王放回燕国俘虏,停止搬运燕国宝器,为燕国重新选定国君,为当地民众重建家园。
D.善战者如孙膑、吴起,纵横家如苏秦、张仪,改革者如管仲、商鞅,他们分别通过战争、游说或变法等手段使国家强盛,国君得以提升地位。
4.材料一运用了“然而”“因为”“总起来说”等词语,请分别赏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5.(论证思路)请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
分析文章论证 思路题解题步骤 根据材料内容填空
(1)概括各段落的内容 第1—2段:点出    的形成背景 第3段:指出孟子坚决反对    之战 第4段:指出民意是       的标准之一 第5段:指出国际法对战争行为所制定的                              第6—7段:进一步指出孟子的战争观对         的借鉴意义
(2)根据段落内容划分层次,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 第1—3段:阐述孟子的战争观的形成背景和具体内容 第4段:分析        之间的关系 第5—7段:分析孟子的战争观             
(3)提取要点,加工答案                                                            
五年高考练
信息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证效果
(2024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 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 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 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 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 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 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 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 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四个特点。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专门论述了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观点。关于军队,他强调要把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关于民众,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一直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广泛印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等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卓有成效地牵制与消耗日军,发挥了巨大战略作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种说法主要依据蒋百里、陈诚等人的言论,蒋介石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的言论。这种认识都源于一个客观存在,即中国是一个落后大国,日本是一个先进小国。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
但是,仅仅看到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蒋介石等人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
的战略与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D.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只体现在判断抗战将会长久,更体现在对战争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
B.抗日游击战要更多承担外线单独作战的任务,这是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C.抗战整体进程是持久的,不过具体到某一场战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速战速决。
D.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持久战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国际力量的援助。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3分)(  )
A.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
B.除东三省等地外,敌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D.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4.(论证效果)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D A项,“辟”应读“bì”。B项,“强”应读“qiǎng”。C项,“毫无疑意”应为“毫无疑义”。
2.答案 (1)不可磨灭 (2)无益
解析 (1)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不可磨灭:形容永远存在,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前者侧重“永远流传”,后者侧重“永远存在”。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强调会议的结果给人民留下了永远存在、不会消失的印象,故选“不可磨灭”。
(2)无益:没有好处。无意:没有做某种事的愿望;不是故意地。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是说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没有好处的,故选“无益”。
3.答案 ①“唯一”强调了三年前那次政治协商会议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和谎言,人民并无实质性受益,强调了当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性。“决无”强调了斗争的坚决态度,否定一切中间道路。②“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和“二者必居其一”是语气极其肯定的判断句,以如此强烈的肯定语气强调了斗争的必要性和唯一性。加点部分都有加强语气的效果,使观点更加鲜明,态度更显坚决。
解析 从题干可知,要从“表示强调的词语”和“表示强调的句式”两个方面对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从表示强调的词语来看,“唯一”意为“只有一个的,独一无二的”,表述非常明确,说明上次的政治协商会议的收获就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即中国人民只能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有出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决无”意为“坚决没有”,“决无妥协的余地”是说坚决没有一点妥协的余地,语气强烈,铿锵有力,表明了斗争的坚决态度。从表示强调的句式来看,“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和“二者必居其一”均为判断句,语气同样强烈,斩钉截铁,极其肯定,不容置疑。
二、
1.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文第四段中“身份证”的引号标示特殊含义。A.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B.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C.标示特定称谓。D.标示特殊含义。
2.答案 A各有千秋 B老当益壮(神采奕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后的冒号表示说明,冒号后面写了北京的古树的不同特点,可见此处所填成语应该强调北京的古树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可填“各有千秋”。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B处形容北京的古树到现在仍然精神矍铄,很有生命力,因此可填“老当益壮”或“神采奕奕”。老当益壮:年纪虽老,志向更高、劲头儿更大。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
3.答案 ③分布着约4万棵古树(或“分布着4万余棵古树”);⑤分布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约4万余”成分赘余,应去掉“约”或“余”。⑤“分布密度最广”搭配不当,应改为:分布密度最大。
4.答案 甲:当属(就是)北京的这些参天古树了
乙:一旦扎进泥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整个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北京的古树”,树因为“古老”,所以能见证“这座古都由历史深处走来的脚步”,因此可填:当属(就是)北京的这些参天古树了。乙处,后文“就要在它破土的地方站立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前提是“根”扎进泥土,因此可填:一旦扎进泥土。
5.答案 ①选用“天地”“日月”等宏大意象,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引人遐想。
②句式整齐,“汲天地精华”与“聚日月光芒”、“壮其筋骨”与“盈其气血”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③“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一句用感叹句的形式,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北京古树强烈的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词语选择的角度看,该句的描写对象是“北京古树”,选取了“天地”“日月”等宏大意象作陪衬,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衬托了北京古树的高大形象,引人遐想。
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句子简短,句式整齐,“汲天地精华”与“聚日月光芒”、“壮其筋骨”与“盈其气血”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写出了古树汲天地精华、聚日月光芒,以壮其筋骨、盈其气血,努力生长的过程。
从句子的语气角度看,“北京古树,好一派威武景象!”一句用感叹句的形式,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古树高大威武形象的强烈赞美之情。
三年模拟练
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但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军队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基础上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错误。根据原文“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是进步因素的代表,可以依靠这一点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而不是“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军队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进步的基础上进行抗日战争的持久战”。
2.A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更弱”错误。材料中确实提到了中国相对于日本在地理面积、人口数量以及资源上的优势,但据此并不能直接得出日本“人力、军力、财力、物力更弱”的结论;而且根据原文“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可知,选项对日本力量的评价并不准确。
3.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材料二中的“正义战争”是指“一场战争只有取得发起国多数民意支持,并取得被征伐国多数民意认可,才能算是正义之战”。A.只是对战争的本质、战争和政治的关系进行阐述,未涉及正义战争的内容。B.周公辅佐武王诛杀殷纣、讨伐奄国等行为,天下大悦,与材料二中正义战争的特点相符。C.在战争后提出的建议,不是对正义战争本身的体现;而且“引起燕国百姓和其他诸侯的联合抵制”也表明“齐伐燕”不属于正义战争。D.强调人才能够使国家强盛,而且采用的手段也不都是战争,还有“游说”“变法”,并不契合正义战争的内涵。
4.答案 ①“然而”表示转折,强调中国虽有短处但也有长处,使论证更具层次感。
②“因为”用于解释原因,使论证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
③“总起来说”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使论述更加清晰完整,突出中国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然而”在文本中起到转折作用。前文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这是中国在战争中的不利方面;接着用“然而”转折,强调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今日有了进步因素,与前文形成对比,使论证更具层次感,突出中国虽有短处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②“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这里用“因为”解释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中国战争的正义性与全国团结、国际援助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③“总起来说”出现在文本结尾处,前面分别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又有进步因素、中国战争的进步性和正义性、中国是大国、中国国际形势得道多助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用“总起来说”对中国的特点进行总结,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中国在战争中的整体状况,使论述更加系统、完整。
5.答案 (1)孟子战争观 不义 判断是不是正义之战 人道主义原则 当今维护国际正义
(2)孟子的战争观和民意 对当今国际社会的意义
(3)①材料二论证逐层深入,逻辑严谨。②材料二首先点出孟子战争观的形成背景,指出孟子坚决反对不义之战,顺理成章地提出何为正义之战;然后引出国际法对战争行为所制定的人道主义原则,并结合孟子观点来论述正义战争的结果;最后进一步指出孟子的战争观对当今维护国际正义的借鉴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论证思路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各段落的内容。 ①抓住各段落的关键句,如首括句、概念句、观点句、尾括句等;②没有明显关键句的段落,要提取关键信息,整合内容要点。
第二步,根据段落内容划分层次,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 根据段落内容,按照论述的内容或角度划分层次并分析概括文章整体和主体论证部分的结构、思路。
第三步,提取要点,加工答案。 首先,要把文章整体的结构、思路和主体论证部分的结构、思路分成两个要点作答,使分析更明确。其次,拟写答案时,要注意添加次序词以及上下段落的连接语句。常用次序词有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接着、最后等。另外,答题时还需要表明各论证环节之间的关系。比如,“交代了……立论背景”“确立了……立论前提”“引出了后文的议论对象……为后文对……的论述做铺垫”等。最后,整理上述内容要点,并将其加工成答案。
五年高考练
1.B 扩大范围。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中日战争中,中国“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不能将范围扩大为所有“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都“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2.A 由材料一“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可知,“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是一种假设的结果,其假设条件是“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另外,由材料二“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可知,在抗日战争中,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是占优势的。
3.D 材料二中提到,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D项强调要动员全国的老百姓,正是全民族抗战的体现。
4.答案 ①设问句在问答之间切中要害,驳斥了典型的错误论调,阐明了文章的主旨;②以设问句和反问句层层推进,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③设问句和反问句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每点2分,给满4分为止)
解析 答题时,先找出材料一中的设问句和反问句,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论证效果。分析论证效果时,一方面要结合设问、反问本身的表达效果,如设问具有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等作用,反问有加强语气、引人深思、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等作用;另一方面要明确,材料一节选部分主要针对的是亡国论和妥协论者的错误论调来进行论述的,答题时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点。
知识拓展
论证语言及其效果
词语 特点 及其 效果 (1)使层次清晰。 ①表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但……而且……、不仅如此等。 ②表分类分层。如:首先……其次……、换言之等。 ③表举例。如:例如、比如、如等。 ④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⑤表归结。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可见等。 (2)词语运用准确,感彩恰当,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句式 特点 及其 效果 (1)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句子生动形象或铺排有力。 (2)注意语气变换,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如使用设问句和反问句,意在突出观点,引起读者的注意,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多运用修饰限制成分多的长句,可使表达周密、语言鲜明。 (3)判断和推理严密,增强语言的逻辑性。
5.答案 ①要从全局、长远和大势着眼;②要抓住问题的根本;③要切实考虑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和方法;④要注意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每点2分,给满6分为止)
解析 本题作答时要注意题目对应的信息区间不只有材料一,材料二中也阐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故答题时要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来谈启示。作答时,要厘清两则材料中毛泽东的主要观点和得出观点的理由、依据,从中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最后分点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