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 长征胜利万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 长征胜利万岁(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0: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 长征胜利万岁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黔驴技穷(qín)     窑洞(yáo)
追剿(jiǎo)    闽南(mǐn)
B.千钧雷霆(tíng)    堵截(jié)
寒噤(jīn)    寒喧(xuān)
C.熙熙嚷嚷(rǎng)    削弱(xuē)
娄山(lóu)    嶂碍(zhàng)
D.疲惫不堪(bèi)    豪绅(shēn)
跋涉(bá)    歼灭(jiān)
2.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下面例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A.“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
B.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
C.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3.下面所给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掉了最反动的陕北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
A.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军委警卫连、工兵连也拔掉了最反动的陕北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
B.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
C.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取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
D.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军委警卫连、工兵连也拔取了最反动的陕北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
4.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判断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虽然那天天降大雪,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
                             
                             
                             
                             
二、语用综合
(2025河南周口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九十周年。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长征中,红军不仅建立了 A 的丰功伟绩,还写出了许多荡气回肠的英雄诗篇。长征诗歌既是历史的写照,弥足珍贵;又是艺术的结晶,异彩纷呈;( 甲 ),魅力永恒。
①长征诗歌来源于全体红军指战员的战斗和行军生活,②展现了长征的壮丽画卷。③这些诗歌体裁多样,④包括格律诗、绝句、自由体诗、歌谣等,⑤往往运用多种手法达到宣传政策、鼓舞士气。如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以“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等代表红军翻越的山岭、渡过的河流,并视其为“等闲”“细浪”“泥丸”等,表达了红军将士克服万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诗歌是展现长征历史的独特视角,对研究长征时期红军行动轨迹、战斗状况、政治宣传等有重要价值。如在欧阳文的《长征》组诗中,“强渡乌江跨天险,攻占遵义救黔民”“四渡赤水歼顽敌,三路白军化烟灰”“脚踏夹金千秋雪,目览瑶池九寒天”等真实记录了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关键节点。
长征诗歌不仅具有珍贵的纪实价值,( 乙 ),长征诗歌以生动的笔触揭示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为思政育人提供了生动素材。如杨成武的《突破天险腊子口》中“腊子居川陕,英雄克此关。为开前进路,何惜血流干”,展现了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刘少文、李伯钊填词的歌曲《二、四方面军过草地歌》:“草地青青,一眼望不到头。亲密战友,让我们紧拉着手,挺胸阔步,勇往直前向北走。中央红军,早在那里热情等候。快快走!快快走!”有力映衬了红军紧密团结、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思政课老师通过诗歌朗诵、情景剧表演等活动把长征诗歌融入教学全过程,在 B 中达到以诗育人、托诗传志的目的,有利于引发学生共鸣,增强课堂感染力。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3.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4.文中第三段欧阳文《长征》组诗中的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以“欢度国庆节”为主题写一组对偶句,要求:语意完整,对偶严谨,表达流畅,上下句均不能少于7个字。(4分)
                             
                             
5.文中画波浪线的“何惜”,有人认为改为“不惜”更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三年模拟练
(2025陕西榆林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永远在路上,弘扬长征精神没有“完成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我们应当传承弘扬红军将士报国为民的情怀和牺牲奉献的精神,敢于舍弃“小我”,勇于追求“大我”,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长征是一条自我突破、凤凰涅槃之路。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解决问题,是长征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对的依然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仅靠老思维、老经验、老路子显然不行。只有根据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摘编自《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材料二:
当我们看到电视里火箭升空的画面,感受到火箭升空那一刻的激动人心,有多少人了解几代航天人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又有多少人清楚这背后经历的试验与失败 长征故事在祖国大地继续吟唱着。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突破了几倍乃至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跨越了雪山草地,仅营级以上的干部,就有超过400人牺牲。中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同样靠的是航天官兵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勇于牺牲和奉献。
看着眼前的巨型火箭,有谁能想到,这个庞然大物的研发团队中不满35岁的成员占多数。其中增压输送系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0岁;箭体结构攻关团队,平均年龄32岁,成员大部分是硕士。拥有了世界上最年轻的航天人才队伍,也意味着中国航天事业拥有强大的创新引擎。
如今的文昌发射场,塔架高耸、厂房雄伟、道路宽阔而平坦,一个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呈现在我们眼前。“很难想象,七年前这里只是一片荒芜地。”工程师商利民这样介绍。作为发射场的第一批创业者,商利民也是在这片荒地里白手起家、打造发射场的全程见证者。当初,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每天徒步穿行20多千米,用双脚丈量面积1.6万亩的发射场的每一寸土地;被誉为“海岛丁香花”的高级工程师丁斓,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再推迟生育计划,高龄怀孕后,更是挺着大肚子奋战在一线;工程师周湘虎因过度劳累和强光照射而左眼永久失明,他说:“即使把另一只眼睛也献给心爱的航天事业也无怨无悔。”
为了支持发射场的建设,星光村村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祖屋。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他们顶着烈日、吊在高空、深入泥坑、蹚进积水,用勤劳的双手默默地干着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
虽然他们可能互不相识,但开拓者是他们共同的名字,为祖国的航天梦奉献是他们身上共同的标签。作为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不论火箭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不论是发射一线、测控一线、回收一线的科研人员,还是散布于陆地和海洋上的保障人员,大家勇于奉献,众志成城,汇聚成托举中国航天的强大力量。
(摘编自《中国航天人为何用“长征”
命名运载火箭》)
材料三:
“七一”前夕,许多乘飞机来贵州省贵阳市的游客透过舷窗看去,惊喜地发现,一座红色的巨型建筑逶迤铺展在青山绿水间,仿若一条从天而降的丝带,分外耀眼,这就是位于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以下简称“红飘带”)。
贵州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贵州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红飘带”集文化、科技、艺术为一体,由数字演艺“红飘带·伟大征程”“红飘带·飞行影院”两大部分组成,数字化全景再现长征之路。
“序厅暖场!”——眼看观众已经入场,“红飘带”演艺设备专员朱颖迅速在对讲机中发出指令。一盏闪烁着微光的马灯逐渐明亮起来,通过全息影像再现红军战士形象,一段红色之旅就此开启。
“‘红飘带’集合了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等科技手段,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真实的体验。”朱颖边介绍边操作。光影在战壕、山体、石笋间流转,观众被引导进入下一个场景。
水花四溅、硝烟弥漫,身临“血战湘江”的悲壮历程;狂风暴雪,喊声阵阵,用双脚丈量“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场景……就这样,观众沉浸式穿行在“红飘带·伟大征程”的6个篇章中。
在“红飘带”,负责幕后保障工作的技术运维团队有30多人。每周,团队都会定时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在演出前进行早检,对各类型声光电设备、各场景特效情况反复调试。朱颖说:“希望能以每一次都完美的舞台呈现,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红飘带’,重温伟大长征精神。”
据悉,自2023年10月22日试运营以来,“红飘带”演出场次已超过4000场,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成为贵州红色文化、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地标。
(摘编自《贵州贵阳:“红飘带”礼敬长征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党领导红军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所铸就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破解难题,开创美好未来。
B.当下,我们要想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条新道路,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
C.材料二中火箭研发团队成员大多不满35岁,且大部分是硕士,这个团队是世界航天人才队伍中最年轻的一支,具有强大的创新力。
D.文昌发射场的建成离不开航天官兵与科技工作者的付出、星光村村民和普通建设者的助力,这说明伟大的事业既需要杰出人物,也需要普通民众。
2.下列对材料二与材料三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二首段中的两个设问句揭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成功的背后是众多航天人的辛勤付出。
B.材料三中“眼看观众已经入场”“一盏闪烁着微光的马灯逐渐明亮起来”等描写给人如临其境之感,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
C.材料二与材料三都提及了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某些场景,都是为了表现红军的牺牲与奉献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D.材料二中航天人为航天事业的拼搏与材料三中“红飘带”数字体验馆的成功出圈,均是材料一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具体表现。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红军“敢于舍弃‘小我’,勇于追求‘大我’”的一项是(3分)(  )
A.行军途中,女战士李坚真抬伤员、挑药箱,照料全连干部的衣、食、住、行,不丢下一位战友。
B.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中获胜,除战略战术的成功运用之外,民众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C.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为掩护主力部队渡湘江,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斗争,付出重大牺牲。
D.周广才带领红军战士过草地时,因没有食物,就只能将战争中缴获的皮带煮熟用以充饥。
4.材料一与材料三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5.三则材料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哪些启示 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D A项,“黔驴技穷”的“黔”应读“qián”。B项,“寒噤”的“噤”应读“jìn”;“寒喧”应改为“寒暄”。C项,“熙煕嚷嚷”应改为“熙熙攘攘”;“嶂碍”应改为“障碍”。
2.D 例句中的引号标示强调。A.标示引用。B.标示特定称谓。C.标示反语。D.标示强调。
3.B “最反动的陕北地主豪绅”语序不当,应改为“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
4.答案 对比。把“天降大雪”的寒冷与“我们”心里的“热乎乎”进行对比,天寒衣单心里却温暖,鲜明地突出了“我们”胜利会师后的喜悦之情。
解析 “天降大雪”,表示天气寒冷;而“我们仍穿着单衣”,应该更感觉寒冷。这就与“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形成了对比。“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胜利会师后“情绪很高”,天寒衣单心里却温暖。由此可见,这句话运用对比手法,鲜明地突出了“我们”胜利会师后的喜悦之情。
二、
1.答案 A彪炳千古 B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此处形容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长征是空前伟大的壮举,影响深远,可填“彪炳千古”等。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B处,结合前文“思政课老师通过诗歌朗诵、情景剧表演等活动把长征诗歌融入教学全过程”和后文“达到以诗育人、托诗传志的目的”可知,此处是说思政课老师采用灵活多样、富有乐趣的教学形式把长征诗歌融入教学过程以感染学生,可填“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寓教于乐: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2.答案 甲:更是精神的载体
乙:还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句式上,结合前面分号的提示可知,此处和“既是历史的写照”“又是艺术的结晶”照应,故此处可以用“更是……”的句式;内容上,结合第二段“表达了红军将士克服万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分析可知,此处指出长征诗歌还表达了很多宝贵的精神。故可填:更是精神的载体。
乙处,句式上,结合前面的“不仅……”可知,此处可以用“还……”与之照应;内容上,结合后文“为思政育人提供了生动素材”“达到以诗育人、托诗传志的目的”分析可知,此处指出长征诗歌具有育人的价值。故可填:还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3.答案 ④把“格律诗”改为“律诗”(或:去掉“绝句”)。
⑤在“士气”后加上“的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④句,不合逻辑,“格律诗、绝句”并列不当,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可以把“格律诗”改为“律诗”或去掉“绝句”。
⑤句,成分残缺,“达到”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在“士气”后加上“的效果”。
4.答案 (示例1)迎国庆四海欢腾,庆丰年九州共舞。
(示例2)红旗飘扬铸辉煌,民族复兴谱新篇。
(示例3)岁月见证辉煌成就,人民共筑幸福家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先,明确话题是“欢度国庆节”,可以出现“国庆”,也可以不直接出现“国庆”,但要体现普天同庆、举国同欢的喜庆氛围。
其次,要求运用对偶修辞,以欧阳文《长征》组诗中的句子为参考,如“强渡乌江跨天险,攻占遵义救黔民”中,“强渡乌江”和“攻占遵义”、“跨天险”和“救黔民”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即一定要把握对偶的特点,上下句在内容、结构、用词、字数上保持一致,力求严谨。
最后,综上所述,规范作答。如为了体现国庆节的喜庆,可以用“迎国庆”作为上句的开头,下句则可用“庆丰年”与之相对,“迎国庆”后可续写“四海欢腾”,突出浓厚的喜庆氛围,下句对应位置则续写“九州共舞”,与之形成工整的对仗。
5.答案 (示例1)我的看法是“何惜”更好。“何惜”是反问语气,语气强烈,突出了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示例2)我的看法是“不惜”更好。“不惜”是肯定语气,可以直接体现出长征的艰难以及红军不怕牺牲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若认为使用“何惜”更好,可进行如下说明。“何”是疑问代词,“何惜血流干”是一个反问句,意为哪里吝惜血流干 使用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红军克服困难时的英勇果断和奉献精神。
若认为使用“不惜”更好,可进行如下说明。“不”是否定词,“不惜血流干”是一个陈述句,意为毫不吝惜血流干。使用陈述句,语气肯定,直接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险的豪情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年模拟练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二中火箭研发团队成员大多不满35岁,且大部分是硕士”错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这个庞然大物的研发团队中不满35岁的成员占多数。其中增压输送系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0岁;箭体结构攻关团队,平均年龄32岁,成员大部分是硕士”可知,“大部分是硕士”说的不是整个研发团队,而是“箭体结构攻关团队”。
2.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设问句”错误,“有多少人了解几代航天人为此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又有多少人清楚这背后经历的试验与失败 ”为反问句。B.“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错误,“眼看观众已经入场”“一盏闪烁着微光的马灯逐渐明亮起来”只是单纯对会场进行描写,没有营造出紧张的氛围。C.“都是为了表现红军的牺牲与奉献精神”错误,材料三提及相关场景是为了说明AI给人带来的真实感与沉浸式体验。“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错误,过度解读。
3.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体现革命过程的艰苦及李坚真革命信念的坚定。B.说明民众的支持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C.体现舍弃“小我”、勇于追求“大我”的精神。D.体现长征过程的艰苦。
4.答案 ①材料一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了长征精神的意义及如何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
②材料三主要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介绍了贵阳市“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如何礼敬长征故事及其取得的成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
①材料一中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征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传承弘扬红军将士报国为民的情怀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等,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了长征精神的意义及如何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
②材料三中的“一座红色的巨型建筑逶迤铺展在青山绿水间……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红飘带’集合了AI虚拟交互……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真实的体验”等,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水花四溅、硝烟弥漫,身临‘血战湘江’的悲壮历程;狂风暴雪,喊声阵阵,用双脚丈量‘爬雪山过草地’的革命场景”等,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材料三主要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介绍了贵阳市“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如何礼敬长征故事及其取得的成果。
5.答案 ①要继续弘扬昂扬拼搏、积极进取的长征精神。
②要因地制宜,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③要开拓创新,依靠高新技术助力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归纳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长征永远在路上,弘扬长征精神没有‘完成时’……我们应当传承弘扬红军将士报国为民的情怀和牺牲奉献的精神”可知,要继续弘扬昂扬拼搏、积极进取的长征精神。
②结合材料一“长征是一条自我突破、凤凰涅槃之路。创造性地而不是教条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解决问题,是长征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可知,要因地制宜,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
③结合材料一“今天……只有根据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于变局中开新局”和材料二、三中的相关事例可知,要开拓创新,依靠高新技术助力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