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铆足(mǎo) 通衢(qú)
统筹(shóu) 慷慨(kǎi)
B.夯实(hāng) 凛冽(lǐn)
雄浑(hún) 狂澜(lán)
C.疟疾(nüè) 诠释(quán)
磐石(bán) 蔓延(wàn)
D.淬炼(suì) 罹难(lí)
骤停(zhòu) 磨砺(l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是中华民族攻艰克难、迈向复兴的根本保障。
B.唯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互助、合作共嬴,人类才能跨越重重险阻,共同开创光明的未来。
C.从“九省通街”武汉看神州大地,马路和街道逐渐变得喧闹,嘈杂市井升腾起熟悉的烟火气,工厂机器再度轰鸣,校园里又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D.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3.下列句子中的“仿佛”与课文“100多年的历史记忆,仿佛一部时间简史,告诉我们和我们的子孙——”中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桃树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旁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个小洞,洞中仿佛若有光。
B.果园里果实成熟了,一个个柿子笑红了脸颊,仿佛一个个小红灯笼悬挂在枝头。
C.但赋文只叙述文姬在匈奴时情况的一些仿佛而止,没有叙述到她归汉后的经历。
D.他停住脚回过头,看见一个和他年岁仿佛的男子正从崭新的雪佛兰车中走出来。
4.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下面句子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请简要分析。(6分)
“当、当、当……”不久前,关闭了近百日的黄鹤楼重新开门迎客……钟声,传递的是信心,是希望,是一座城市渡尽劫波再出发的精气神。
二、语用综合
(2025河北十县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人才,关乎社会责任,关乎家国使命。历朝历代( 甲 ),中国共产党更始终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英才作为历史使命。“人才”的定义,始终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 A 。
他们曾在烽烟里擎起战旗。长征荆棘横陈,红军大学的青年坚持“在行军中进行军事、政治与文化教育”,着戎装而负笈,在弹雨中研读;抗战山河染血,学子们高唱“像黄河之水 B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勇赴沙场,誓与民族共存亡。
他们曾在荒原上创造奇迹。( 乙 ),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只有205所大学、11.7万名本专科学生;到1965年,全国高等学校数量增长一倍多,在校生人数达到67.4万。挺进茫茫戈壁,铸就“两弹一星”的惊世伟业;开掘汩汩油流,写下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传奇;砸下滴滴汗珠,奔赴内陆地区支援“三线建设”……
他们曾在改革中挺立潮头。①当“春风”吹开关闭了10多年的高考考场的大门,②许多考点门口都拉起“祖国,请您挑选吧!”的横幅。③从1977年的大约27万余名幸运儿,④到高考恢复40年时的760余万录取人数,⑤祖国挑选的人才改变了祖国极大的面貌,⑥改革托举的教育最终成就了改革的大业!
他们求索未来。四川锦屏,地下2400米处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多所高校师生组队进驻、潜心精研,推动实现解开暗物质之谜的“中国突破”;贵州平塘,群山环抱中的“中国天眼”昼夜捕捉宇宙之声,首席科学家南仁东、李菂先后带领青年科研人员接力攻关,矢志刻下世界天文史上的“中国高度”。还有无数青年学子活跃在研发一线、世界舞台:他们组装的无人机,在国际比赛中高翔;发明的新材料,与世界领先产品比肩;设计的微纳米机器人,为精准医疗提供新思路……新时代的新人才,有着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力量!
塑造自我以绽放青春,既立足于当下,又求索未来,放眼世界,建设中国。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的人才气象!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 B:
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3.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4.文中第五段是如何表现人才对未来的求索的 请简要分析。(4分)
5.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整句。要求: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意。(4分)
三年模拟练
(2025河南九师联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意味深长。2023年5月20日,中国文物工作者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潜入南海,对南海西北陆坡两艘古代沉船进行大范围水下搜索和调查,安全提取200多件文物,并对提取的文物进行全面研究,解读其中蕴藏的历史信息……在五千多年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孜孜不倦探寻文明起源的奥秘,不仅是为了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更是为了让全体中华儿女胸怀自信、阔步前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电视机前,《中国诗词大会》广受好评、舞蹈《碇步桥》惊艳观众,生动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内涵;手机屏里,“全景故宫”“云游敦煌”等纷纷上线,恢宏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实可感地融入国人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摘编自王思北、周玮、施雨岑《赓续
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材料二: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指出:“经济发达的国家必然在文明上寻找支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同时,不同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文化与文明冲突更加普遍和激烈。这一现实境遇给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带来一系列挑战。
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加剧意识形态斗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东升西降”的国际局势日趋明显,但“西强我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极力站在自己的价值立场,利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炒作,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扬宗教极端与民族分裂思想,破坏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诱导中国知识精英群体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煽动反社会主义非法活动;借助现代信息和大众传媒技术,矮化、丑化中国形象,加大对我国的文化输出力度,对我国进行文化殖民和价值观念的围剿,冲击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给主流价值观念带来冲击。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成为多元社会思潮的舆论场域,各种观念、思想和态度在网络空间激烈碰撞,容易使人们对中华文化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销蚀和弱化民众的文化自信。例如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滋生蔓延,诱导人们将消费与身份等级挂钩,通过消费来实现物质享受,这样不仅容易引发人们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还容易造成消费的异化,使人们在消费活动中丧失主体性,产生道德和信仰上的迷茫,扭曲和背离美好生活的本意;历史虚无主义越来越呈现出娱乐化趋向,将我国历史作为娱乐对象,通过恶搞经典、丑化英雄来戏谑历史,迎合人们的低级娱乐需求,进行价值观渗透和文化征服,从思想层面解构人们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
(摘编自王天民、张娇阳《刍论在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还原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是为了了解自身起源,坚定信心,迈步前进。
B.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全景故宫”“云游敦煌”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C.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导致意识形态斗争,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D.如果我国放任历史虚无主义向娱乐化方向发展,那么人们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会被解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主要论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和途径,并多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增强说服力。
B.材料二分别从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和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逐层深入。
C.材料二第一段引用亨廷顿的话,有力地说明了文明的重要作用,引出下文国家之间的文明冲突。
D.材料二列举大量事实,让读者切实感受到我国现阶段坚定文化自信所面临的挑战之多。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D.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要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我们应该怎么做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经历简要谈谈。(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B A.“筹”应读“chóu”。C.“磐”应读“pán”,“蔓”应读“màn”。D.“淬”应读“cuì”。
2.D A.“艰”应改为“坚”。B.“嬴”应改为“赢”。C.“街”应改为“衢”,“朗朗”应改为“琅琅”。
3.B 课文“100多年的历史记忆,仿佛一部时间简史,告诉我们和我们的子孙——”中的“仿佛”意为“似乎;好像”。A.意为“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B.意为“似乎;好像”,与课文中“仿佛”的意义和用法相同。C.意为“梗概”。D.意为“像;类似”。
4.答案 ①逗号将主语“钟声”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钟声”正常响起的重要意义;②逗号还将“传递”的宾语“信心”“希望”“精气神”分别独立出来,既解释了“钟声”的内涵,又构成排比形式的短句,读起来铿锵有力,传达出生活恢复正常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解析 ①逗号将主语“钟声”独立出来,突出了“钟声”在特定情境下的重要性。黄鹤楼重新开门迎客,钟声此时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传递着信心、希望和一座城市渡尽劫波再出发的精气神。通过独立出主语“钟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让读者更加关注“钟声”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②逗号将“传递”的宾语“信心”“希望”“精气神”分别独立出来,一方面,解释了“钟声”的具体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钟声”所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独立出来的三个短句构成排比,读起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传达出经历磨难之后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的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也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
1.答案 A:密不可分 B:汹涌澎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横线前面的“中国共产党更始终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英才作为历史使命”可知, 中国共产党看重对人才的培养,结合此处语境分析可知,这里指人才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故可填“密不可分”。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B处,根据横线前面的“黄河之水”和横线后面的“勇赴沙场,誓与民族共存亡”可知,这里指要像湍急的黄河之水一样抗击日寇,故可填“汹涌澎湃”。汹涌澎湃:指水势浩大,也泛指声势浩大。
2.答案 甲:无不以育才为要 乙:新中国诞生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根据括号后面的“中国共产党更始终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英才作为历史使命”可知,中国共产党看重对人才的培养,结合括号前面的“历朝历代”可知,这里强调历朝历代都把培育人才看得很重要,故可填“无不以育才为要”之类的内容。
乙处,根据括号后面的“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只有205所大学、11.7万名本专科学生”“到1965年”可知,这里介绍的是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的大学及大学生的情况,故可填“新中国诞生时”之类的内容。
3.答案 ③“大约27万余名”改为“大约27万名”(或“27万余名”)。
⑤“改变了祖国极大的面貌”改为“极大地改变了祖国的面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③句,“大约27万余名”中,“大约”与“余”重复赘余,应删掉其一,可改为“大约27万名”(或“27万余名”)。
⑤句,“改变了祖国极大的面貌”中,“极大的”应修饰“改变”,语序不当,应改为“极大地改变了祖国的面貌”。
4.答案 ①列举四川锦屏地下2400米处的实验室、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等具体科研项目及成果来表现;②列举青年学子在多领域成果中彰显创新活力的事实来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段内容要点的能力。文中第五段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了人才对未来的求索。①列举具体科研项目及成果,展现人才作出的贡献。通过四川锦屏地下2400米处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多所高校师生组队进驻、潜心精研,推动实现解开暗物质之谜的“中国突破”这一具体事例,凸显了人才在前沿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探索、力求突破的努力,他们致力于解开宇宙奥秘,在基础科学领域为未来发展贡献力量;以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为例,展示了人才在天文观测这一高端科研项目上的持续钻研,他们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天文领域的地位,为未来天文科学发展奠定基础。②列举青年学子在多领域成果中彰显创新活力的事实。指出青年学子组装的无人机在国际比赛中高翔,展示了他们在科技创新应用领域取得的成果,为相关领域未来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新方向;用青年学子发明的新材料与世界领先产品比肩的例子,说明他们在材料科学领域积极创新,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对推动未来材料科学发展、满足各行业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阐述青年学子设计的微纳米机器人为精准医疗提供新思路,展现了他们在新兴的医疗科技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有望为未来医疗技术的革新、疾病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的提高带来新的契机。
5.答案 塑造自我以绽放青春,立足当下以求索未来,放眼世界以建设中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散句变整句,可首先找出其中一个句子作为结构模式,然后按照这一结构模式,统一修改其他散句,即可得出答案。
本句可以“塑造自我以绽放青春”作为结构模式,然后按照这一结构模式统一修改后边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既立足于当下”和“又求索未来”可改为“立足当下以求索未来”;“放眼世界”和“建设中国”可改为“放眼世界以建设中国”。
三年模拟练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导致意识形态斗争”错误。根据材料二“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加剧意识形态斗争”可知,原文说的是“加剧”而非“导致”。
2.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逐层深入”错误。材料二中,“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和“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产生的影响”是并列的两个方面,并不是递进的关系。
3.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做事要勤勉,说话要谨慎,主要体现的是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行事准则。B.意在说明治理国家之前要先管理好家庭,重点在于强调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的治理关系。C.意思是说泰山不拒绝每一粒土壤,所以才能那样高大,体现了一种胸怀宽广、包容万物的精神,与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点相契合。D.主要表达的是做事要提前谋划,防患于未然,主要侧重于一种前瞻性的思维和做事方法。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的观点。
4.答案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
首段先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一的观点。然后分别从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一”可知,首段先提出文章的观点。
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可知,第二、三、四段分别从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综上所述,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
5.答案 ①坚定文化自信,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②秉持开放包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
③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第二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更是为了让全体中华儿女胸怀自信、阔步前行”等内容可知,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②由材料一第三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等内容可知,我们应秉持开放包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
③由材料一第四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等内容可知,我们应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一。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学习和传承优秀文化。由此可知,我们应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