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论语》十二章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论语》十二章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0:2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5 《论语》十二章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知者不惑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居
2.敏
3.道
4.归
5.克
6.言
7.兴
8.而
9.为
10.其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古义:                          
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3.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                          
今义:一天。
4.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5.《诗》可以兴,可以观
古义: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助动词,表示许可;助动词,表示值得。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就有道而正焉   
2.朝闻道,夕死可矣   
3.见贤思齐焉   
4.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譬如平地   
6.请事斯语矣   
7.可以群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敏于事而慎于言。
特殊句式:                        
译文:                          
2.如礼何
特殊句式:                        
译文: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特殊句式:                        
译文:                          
4.仁以为己任。
特殊句式:                        
译文:                          
5.止,吾止也。
特殊句式:                        
译文:                          
6.克己复礼为仁。
特殊句式:                        
译文:                          
7.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虽然现在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但我希望自己能保持食无求饱的生活态度。(  )
2.我虽然刚踏入社会不久,但接触了很多人,每次和他们交谈,都有一种见贤思齐的感觉。(  )
3.孔子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并着重弘扬以营造文质彬彬之社会风气为目的的乐教传统。(  )
4.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  )
5.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后,太阳帆板死而后已,“大哥”主电源停止工作,为飞船保驾护航的接力棒传到“三哥”返回电源手中。(  )
6.说唱是从街头生长的语言艺术,它从泥泞的底层中来,嘲笑克己复礼的“上流矫饰”,它是对权力话语逻辑的反抗。(  )
7.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最后功亏一篑,只获得第八名。(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将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并编纂而成的文集。全书以语录体为主,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
2.“小人”指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是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又指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
3.“乐”是一种技能,是“六艺”之一,也就是《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里的一种技能。(  )
4.先秦时期,“士”的地位次于大夫,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也泛指读书人。(  )
5.《诗》即《诗三百》,后成为儒家经典,被称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曾经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做到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两次论及榜样的力量,认为榜样可以修正自己,我们应该向榜样看齐,这两句分别是“        ”和“       ”。
4.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任,《<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
5.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谨慎说话,并应向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即“        ,        ”。
6.假如你想在班会课上鼓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目标,坚定意志,可以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        ,      ”两句。
7.《<论语>十二章》中的“     ,     ”两句指出,学习《诗经》可以培养人们的忠孝品德。
8.《<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        ,        ”。
9.《<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解答了颜渊关于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10.《<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11.“你宽容一点,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这句话让我们想起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阐释“恕”这种儒家思想时所说的“     ,     ”。
12.《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说“       ,     ,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片段阅读练
一、(2025北京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文,完成问题。
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③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④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⑤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请根据表格和选文内容,将①②两处补充完整。
虚词 义项 例句
其 人称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请问其目。(《论语·颜渊》)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①                                                           
而 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其犹病诸    病:生病
B.可谓仁之方也已    方:方法
C.克己复礼为仁    克:约束
D.请事斯语矣    事:实践、从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事于仁 句意:何必从事仁道
B.为仁由己 句意: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
C.出门如见大宾 句意:出门做事如同接待贵宾般谨慎
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句意: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吗
4.从前面几则选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所论之“仁”有哪些内涵 请简要概括。
                             
                             
                             
                             
二、(2023北京西城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文,完成问题。
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④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
⑤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5.对①中“是知也”的“知”的读音,有读一声和四声两种情况。请根据语境,就两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解释“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6.④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于四A方B不能专C对D虽多E亦奚F以为
7.如果用“学习”这一话题来统率上面各句,这些文字论及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
                             
                             
三、(2025江苏扬州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 ”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 ”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 ”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 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 ”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狱,判决案件,其中“听”与《出师表》“开张圣听”中的“听”意思不同。
B.齐,整治,与《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齐”意思相同。
C.速,快、迅速,与《六国论》“始速祸焉”中的“速”意思不同。
D.薄,指轻视,和《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薄”意思不同。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
                             
                             
(2)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10.(概括内容)材料以驭马说明了治理国家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三年模拟练
(2025甘肃兰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文本一: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节选自《论语·雍也》)
  文本二: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修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检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故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于进德修业之志。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积,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 ”
成王将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于此始成之时,祝词四加而后退。公冠,自以为主,卿为宾,飨之以三献之礼,公始加玄端与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诸侯太子、庶子冠,公为主,其礼与士同。冠于祖庙,曰:“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尔幼志,顺尔成德。”
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 ”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 ”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冉雍)曰“太简”。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为无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仲弓问子桑伯子于孔子,孔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 ”子曰:“雍之言然。”
(节选自刘向《说苑·修文》,有删改)
教材衔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所以别成人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君子始冠必祝——冠者五六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君子始冠必祝——巫从旁望空代祝(《促织》)   
4.外被礼文——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5.正其衣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6.去尔幼志——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7.其质美而无文——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   
8.子桑伯子门人不说——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9.谓之易野——质胜文则野(《论语·雍也》)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句式特点。
1.不亦威而不猛乎——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何为见孔子乎——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习题演练
1.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修德A束躬B以自C申D饬E所以F检其邪G心H守其正I意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易,指容易,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易”词义不同。
B.朝服,指穿朝服,与《答司马谏议书》“以膏泽斯民”中的“膏泽”用法相同。
C.为,指是,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为”词义相同。
D.无乃,指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向认为加冠束带对于君子成人之后的行事具有必要性,并引述孔子的话来进一步说明加冠礼对于君子的重要意义。
B.祝雍受命为成王的加冠礼致祝词,祝词符合周公所说的通畅简洁的要求,也表达了对成王成人后的德行的美好期许。
C.虽然加冠仪式同在祖庙举行,但是诸侯国君的加冠礼与诸侯太子、庶子的加冠礼,所用的礼节仪式和主持人都不同。
D.冉雍批评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行为,对孔子关于子桑伯子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冉雍具有批判意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
                             
                             
5.(分析概括)孔子劝说子桑伯子的原因是什么 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文质观 (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同“智”,明智、聪明
二、
1.①居住 ②平日、平时 ③处在 ④坐 ⑤停留 ⑥囤积、储存
2.①勤勉 ②聪慧
3.①才艺或道德 ②道理 ③路 ④取道 ⑤风尚 ⑥学说,主张 ⑦说,谈论 ⑧途径,方法
4.①称赞,称许 ②归向,归附 ③同“馈”,赠送
5.①约束 ②能够 ③战胜,攻破
6.①一个字为一言 ②言论 ③说
7.①指激发人的感情 ②起 ③创办,建立
8.①连词,表顺承 ②连词,表假设,如果 ③连词,表并列 ④连词,表转折,却 ⑤连词,表修饰 ⑥连词,表递进,并且 ⑦代词,你
9.①制作,制造 ②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③做,做到 ④介词,替,给 ⑤认为 ⑥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 ⑦介词,被
10.①代词,它的 ②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③表示祈使 ④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⑤代词,他们的 ⑥代词,自己的
三、
1.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2.两个词,然,指示代词,这样;后,时间较晚,与“先”“前”相对,可译为“之后”“以后”。
3.一旦。
4.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5.两个词,可,可以;以,用来。
四、
1.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
2.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
3.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4.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心
5.形容词用作动词,填平
6.名词用作动词,实践、从事
7.名词用作动词,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五、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事、言)放在谓语(敏、慎)后面。正常语序:于事敏而于言慎。
译文: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2.特殊句式:“如……何”为固定句式,其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等,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译文:怎样对待礼呢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义、利)放在句末。正常语序:君子于义喻,小人于利喻。
译文:君子对于义是知晓的,小人对于利是知晓的。
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仁”置于介词“以”之前。正常语序:以仁为己任。
译文: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
5.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6.特殊句式:判断句,“为”表判断。
译文: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
7.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定语“可以终身行之者”置于名词“一言”之后。正常语序:有可以终身行之者一言乎
译文: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吗
六、
1.√ 食无求饱:吃饭不要求饱。指生活要有节制。
2.√ 见贤思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3.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一般用来形容人,不能用来形容“社会风气”。
4.√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5.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做某事。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此处指太阳帆板完成使命,与“死”无关。
6.√ 克己复礼:指严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返回到礼制上。
7.  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结合语境中的“连连失利”可知,此处不能用“功亏一篑”。
七、
1.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2.√
3.  《师说》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4.√
5.√
八、
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3.就有道而正焉 见贤思齐焉
4.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5.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7.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8.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9.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10.朝闻道 夕死可矣
1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2.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①其“恕”乎!(《论语·卫灵公》)[或“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
②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其”是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例句是“其‘恕’乎”或“尧、舜其犹病诸”。
②“而”是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句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病:难,为难。
3.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何事于仁”应译为“岂止是仁”。
4.答案 ①忠恕。我们应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因为要推己及人,爱护他人。
②克己复礼为仁。不论何时,人必须对自我的思想和行为加以规范。
③“仁”的最高境界是“圣”,这种境界虽然难以达到,但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
结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分析可知,我们不是追求回报式地对他人好,而是应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孔子认为要从自身做起,对他人好,爱人,学会宽恕,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
结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分析可知,“仁”就是要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不论何时,人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会的秩序,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和行为加以规范。
结合“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分析可知,“仁”的最高境界是“圣”。“仁”是个人修养方面的,达到“圣”的境界很难,在实践“仁”的过程中不妨从小处着手。
[参考译文]
①子贡说:“如果君主能广泛地施惠于民,而且能够赈济大众,这怎么样 可以称得上仁德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 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也对此感到很难!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同时也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同时也使别人通达。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②见《疑难破》。
③仲弓向孔子询问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接待贵宾般谨慎,役使百姓如同进行重大的祭祀般严肃。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愿意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在诸侯之国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之家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慧,但请让我实践这些话。”
④樊迟向孔子询问仁,孔子说:“爱护他人。”
⑤见《疑难破》。
5.答案 ①“知”读一声时,句意为: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②“知”读四声时,句意为: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句意的理解能力。
“知”读一声,意为“知道,懂得”,“是知也”可译为: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知”读四声,通假字,同“智”,意为“智慧”,“是知也”可译为: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6.答案 BDE
解析 “于四方”是“使”的状语,状语后置,其后B处断开;“不能专对”句意完整,其后D处断开;“奚”是疑问词,一般位于句首,和“亦”字连用,增强反问语气,“亦”前E处断开。
7.答案 论及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意义(价值)、学习目的等方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及学习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及学习方法;“不如丘之好学也”论及学习态度;“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论及学习意义(价值);“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及学习目的。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什么是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智慧)啊!”
②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③孔子说:“就是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城邑,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④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不通晓;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即使读书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
⑤孔子说:“古时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向别人表现自己。”
8.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断决、判决/听闻(的范围)。B.“意思相同”错误。整治/相等、相同。C.正确。快、迅速/招致。D.正确。轻视、看不起/少、小。
9.答案 (1)用礼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感到羞愧;用刑罚来阻止犯罪,百姓就会感到害怕。
(2)现在废弃礼而推崇刑罚,所以百姓更加凶恶残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齐”,整治;“耻”,感到羞愧;“齐之以礼”,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礼齐之”。
(2)“废”,废弃、废除;“尚”,推崇;“弥”,更加、越来越。
10.答案 材料中,孔子通过对比用缰绳和用鞭子驾驭马的结果,说明治理国家要重视礼法而非刑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孔子与卫国将军文子围绕鲁国公父氏判决案件之事展开讨论,孔子提出“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将用礼来整治百姓比作用缰绳驾驭马,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比作用鞭子驾驭马。“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强调手握缰绳能够更好地驾驭马,而只使用鞭子马就会失去方向。接着又说“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故民弥暴”,指出古代善于驾驭马的人不需要鞭子的帮助。只需手握缰绳就能让马奔跑如舞。先王重视礼而轻视刑罚,百姓就会听从命令;如今废弃礼而推崇刑罚,百姓就会更加凶恶残酷。
[参考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卫国将军文子问孔子说:“我听说鲁国的公父氏不能判决案件,是真的吗 ”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不能判决案件。公父氏判决案件,有罪的人畏惧,无罪的人羞愧。”文子说:“有罪的人畏惧,这是判决案件时审察得清楚、用刑恰当;无罪的人羞愧,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用礼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感到羞愧;用刑罚来阻止犯罪,百姓就会感到害怕。”文子说:“现在用刑罚来整治百姓,刑罚尚且不能制服犯罪,用礼整治又能怎么样呢 ”孔子说:“用礼来整治百姓,打个比方来说,就像驾驭马用缰绳。用刑罚来整治百姓,打个比方来说,就像驾驭马用鞭子。手握缰绳在这边驾驭,马却在那边跑动,这是善于驾驭马的人。如果不用缰绳而只使用鞭子,马就会失去方向。”文子说:“从驾驭马来说,左手握住缰绳,右手挥动鞭子,不是更快吗 如果只是握住缰绳而不用鞭子,马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驭马的人,手握缰绳如同丝带,两旁的马像跳舞一样,并非靠鞭子的帮助。因此先王重视礼而轻视刑罚,所以百姓听从命令。现在废弃礼而推崇刑罚,所以百姓更加凶恶残酷。”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一、
1.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2.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3.祷告
4.同“披”
5.整理
6.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7.华美、文采
8.同“悦”,愉快
9.粗野、鄙俗
二、
1.固定结构,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可译为“不是……吗”。
2.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习题演练
1.答案 BEH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修德束躬”是方式,为表强调,其后断开,“以自申饬”是其目的,其后断开,故在B、E处断开。“检其邪心”和“守其正意”,句式对称,故在H处断开。
2.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易,指容易”错误。改变/取代。B.正确。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施恩惠。C.正确。都是“是”的意思。D.正确。
3.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但是诸侯国君的加冠礼与诸侯太子、庶子的加冠礼,所用的礼节仪式和主持人都不同”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公冠,自以为主……诸侯太子、庶子冠,公为主……成德”,可见诸侯国君与诸侯太子、庶子举行加冠礼,都由国君主持。
4.答案 (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2)为人恭敬但行事简单,以此引导百姓,不也可以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
(2)“居敬”,为人恭敬;“行简”,行事简单;“道”,引导。
5.答案 ①劝说原因:孔子认为子桑伯子本质是美的,但却不注重礼仪文饰。
②孔子文质观:文质兼备,配合得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观点的能力。
①孔子劝说子桑伯子的原因:孔子见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但孔子认为“其质美而无文”“欲说而文之”,孔子认为子桑伯子本质是美的,但却不注重礼仪文饰,想要劝说他加以文饰。
②孔子的文质观: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及孔子对不同人的评价可以看出,孔子主张文质兼备,配合得当,既不能过于质朴而缺乏文饰,也不能过于注重文饰而失去质朴。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见《疑难破》。
  文本二:
加冠,是用来区别一个人是否成年的。修养品德,约束自身,来整饬自己,这是用来限制邪念、保持正念的方法。君子在开始戴冠时一定要举行冠礼并祝祷,完成加冠礼后再戴冠,以此激励自己的心志。所以君子成年后一定要加冠束带再去做事,抛弃年幼时的好玩、懈怠、轻慢之心,坚毅地完成增益德行、修习学业的志向。因此服饰不合要求,内心便不改变。内心修养品德,外在表现符合礼仪,这是成就美好名声的原因。所以白色鹿皮制成的帽子和素裳,历代帝王都不改变。既可以修养品德,又可以端正仪容。孔子说:“整理自己的衣冠,使自己的观瞻仪容庄重,庄重的样子让人看到心生敬畏,不也是有威严而不凶猛吗 ”
周成王将要行冠礼,周公让祝雍为成王致祝词,说:“祝词要通畅而不冗长。”祝雍说:“让大王亲近百姓,远离奸佞之人,珍惜农时,惠施财物,任用贤能之人。”在刚礼成的时候,祝雍诵读四遍祝词后才退下。诸侯国君行冠礼时,自己作为主人,卿大夫作为宾客,用三献之礼祭祀,诸侯国君开始穿黑色礼服、戴白色鹿皮制成的帽子时,朝臣都一定要穿着朝服戴着礼帽,诵读四遍祝词。诸侯太子、庶子行冠礼时,诸侯国君作为主人,礼节与士相同。在祖庙行冠礼,说:“在这个好月份好日子,为你穿上成人的服饰。请除去你幼年时的志趣,顺着成人的品德去做。”
孔子去拜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穿衣服不戴帽子地自处。弟子说:“先生为什么去见这个人呢 ”孔子说:“他的本质美好但没有文饰,我想劝说他注重文饰。”孔子离开后,子桑伯子的弟子不高兴,说:“为什么见孔子呢 ”子桑伯子说:“他的本质美好但文饰烦琐,我想劝说他去除繁多的文饰。”所以说:文质兼修的人,才称为君子;只有质朴而没有文饰,称为轻率粗野。子桑伯子轻率粗野,想要把人的行为等同于牛马,所以仲弓(冉雍)说“太简单了”。上没有圣明的天子,下没有贤能的地方长官,天下就是政治黑暗的。臣子杀了君主,儿子杀了父亲,如果能讨伐他们,讨伐他们是可以的。仲弓向孔子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说:“可以,他为人简单。”仲弓说:“为人恭敬但行事简单,以此引导百姓,不也可以吗 平时为人简单而且行事也简单,恐怕太简单了吧 ”孔子说:“冉雍说得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