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 《老子》四章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曰余食赘行
2.其脆易泮
3.起于累土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利
2.故
3.伐
4.处
5.强
6.易
7.复
8.之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埏埴以为器
古义:
今义:认为。
2.跨者不行
古义: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
3.强行者有志
古义: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4.民之从事
古义: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自是者不彰
2.其未兆易谋
3.慎终如始
4.不贵难得之货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埏埴以为器。
特殊句式:
译文: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特殊句式:
译文:
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特殊句式:
译文:
4.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特殊句式:
译文: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特殊句式:
译文:
6.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人贵有自知之明,了解别人容易,了解自己难,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最明智的。( )
2.为官者倘若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群众看在眼里,自然就有了距离。( )
3.学校应该营造互相帮助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共同进步,避免学生因竞争而滋生攀比和伐功矜能的心态。( )
4.他是我的师父,但更像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告诉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5.完成攻坚目标,既需要持之以恒、慎终如始的态度,也需要久久为功、步步为营的实践。(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在经、史、子、集中属于“经”。( )
2.辐,车轮的辐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如“三十辐共一毂”。辐凑,车的辐条集凑于车轴心,比喻人或物聚集在一起,也作“辐辏”。( )
3.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毫,长而尖细的毛;末,物体的端或尾。(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 ”。
2.《<老子>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一句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
3.《<老子>四章》通过列举并分析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阐明了“ , ”的道理。
4.《<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阐明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 ”。
5.班会上,张老师用《<老子>四章》中的“ , ”,告诉学生踮起脚就不能久立、跨大步就行走不稳的道理,教育他们做事要脚踏实地。
6.《<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虚内敛,不要自夸自大,因为“ , ”。
7.儒、道两家学说看似对立,但思想不乏相通之处。儒家经典《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说法,而我们学的《<老子>四章》里就有“ , ”的相似观点。
8.《<老子>四章》中指出战胜别人和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9.《<老子>四章》中,“ , ”说明一个对事业有执着追求的人,虽其人可谢世,但其事业、精神却可以万古长青。
10.《<老子>四章》中,老子说自我显露的反而得不到显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的句子是“ , ”。
11.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老子>四章》中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
片段阅读练
一、(2025安徽亳州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 ”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有删改)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选自《老子》第二十四章)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的意思,并指出其比喻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楚庄王欲伐越
十年春,齐师伐我
B.庄?乔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C.自矜者不长
虫翘然矜鸣
D.物或恶之
待人接物
3.《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 请分析。
二、(2024浙江嘉兴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节选自《老子》第二章,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圣人A处无为之事B行不言之教C万物作焉D而不辞E生而不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三、(2023陕西榆林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节选自《老子》第二十章、《老子》第三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尚贤 尚:推崇,尊重
B.不贵难得之货 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C.虚其心 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空虚
D.常使民无知无欲 知:知觉
7.老子认为圣人是如何做到无为而治的 请概括要点。
三年模拟练
(2025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①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荆。②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注] ①朋:货币单位。五贝为一朋。一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②二“荆”字皆当作“邢”。
教材衔接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治强者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大学之道》)
2.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有恃无恐
3.反国弃龟——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4.明法亲民以报吴——睚眦必报
5.故恃鬼神者慢于法——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
6.赏罚敬信——小信未孚(《曹刿论战》)
7.尧、舜不能以王——然而不王者(《齐桓晋文之事》)
8.上任之以国——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9.小知不可使谋事——知者不惑(《<论语>十二章》)
习题演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B.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C.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D.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亲民”意为亲近爱抚民众,与《大学之道》中“在亲民”的政治目的完全一样。
B.“性”与“道”,文中可以互相解释,指君王治国的本质性规律与方法。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中的“众望”意思不同。
D.“毫末”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的“秋毫”意思相同,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一)认为迷信占卜、依恃大国或赏罚失当等做法,都是治国邪术、法治大敌。
B.选文(二)“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都可以体现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的思想。
C.选文(二)运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要注重积累,与《劝学》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观点一致。
D.选文(一)善用对比、举例,论证君主治国的经验;选文(二)善用比喻、对比,揭示圣人治民之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5.在治国理政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不同的理念,请简要概述,并结合选文和生活实际简要评析。(3分)
五年高考练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并翻译句子
(2024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 ”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 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 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 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4.(翻译句子)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5.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形”,形状
2.同“判”,分离
3.同“蔂”,土筐
二、
1.①便利 ②锋利,锐利 ③利益 ④赢利
2.①所以,因此 ②缘故,原因 ③交情 ④从前,原来的 ⑤旧、老 ⑥故意 ⑦固,本来
3.①夸耀 ②砍,砍伐 ③进攻,征伐
4.①为,做 ②在,立身 ③地方 ④相处,交往
5.①坚强 ②勤勉 ③使强盛,增强 ④强者,强大的国家 ⑤强迫,迫使 ⑥有余
6.①容易 ②交换,换 ③轻易 ④改变 ⑤平易,和气
7.①弥补,补救 ②再,又 ③恢复 ④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⑤返回,还
8.①代词,它们 ②助词,的 ③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往,到……去 ⑤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
1.把……做成。
2.行走不稳。
3.勤勉而行。
4.行事。
四、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2.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
3.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
五、
1.特殊句式: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和泥把它做成器皿。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自”放在动词“知”之前。正常语序:知人者智,知自者明。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自”放在动词“胜”之前。正常语序:胜人者有力,胜自者强。
译文: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坚强。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时间状语(未有、未乱)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
译文: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未产生时就进行整治。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毫末)放在句末。正常语序:合抱之木,于毫末生。
译文: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萌芽生长而来。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累土、足下)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千里之行,于足下始。
译文:九层的高台,从一筐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
六、
1.√ 自知之明:指透彻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常跟“有、无”连用)。
2.√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3. 伐功矜能: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自负。本句是说因竞争而滋生攀比以及嫉妒他人的心态。不合语境。
4.√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远的路程,总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比喻凡事要从头做起,才能有成。
5.√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七、
1. 《老子》属于“子”。
2.√
3.√
八、
1.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3.(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4.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5.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6.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7.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
8.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9.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10.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11.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目不见睫。比喻义:没有自知之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并迁移运用的能力。
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A.两个“伐”意义相同,都是“进攻、征伐”的意思。B.两个“禁”意义相同,都是“禁止”的意思。C.两个“矜”意义不同,夸耀/得意、骄傲。D.两个“物”意义相同,都是“人、众人”的意思。
3.答案 不矛盾。《韩非子·喻老》“自见之谓明”中的“见”应解释为“认识”,这句话说的是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而《老子》“自见者不明”中的“见”应解释为“显露”,这句话说的是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所以不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进行文本探究的能力。
“自见之谓明”:前文“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意为“了解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由此可见,《韩非子·喻老》“自见之谓明”中的“见”应解释为“认识”,这句话说的是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自见者不明”:后文“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为“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没有功劳,自我夸耀的也不能长久”,由此可见,《老子》“自见者不明”中的“见”应解释为“显露”,这句话说的是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综上所述,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所以不矛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想要进攻越国,庄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进攻越国呢 ”楚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兵力衰弱。”庄子说:“我担心您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秦晋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兵力衰弱的表现;庄?乔在国境内劫掠,官吏们不能禁止他,这是政治混乱的表现。大王的国家的政治混乱、兵力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进攻越国,这就是智慧就像眼睛一样。”楚王就放弃了进攻越国的想法。所以,了解事物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所以说:“能认识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材料二:
见《疑难破》。
4.答案 BCE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处无为之事”与“行不言之教”主语一致(都是“圣人”),结构一致,其后均断开,即B、C两处断开;“万物作焉而不辞”中,“而”连接“作焉”和“不辞”,中间不能断开,其后断开,即E处断开。
5.答案 (1)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是由于丑的存在。
(2)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成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斯”,连词,就、则;“恶”,丑。
(2)“相”,互相,交互;“生”,转化;“成”,成全。
[参考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是由于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是因为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成全,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接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恃骄,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消失。
6.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知:知识。
7.答案 ①常常让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②让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妄为生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是以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可知,老子认为圣人通过“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来做到无为而治,即一方面让普通百姓无知无欲,另一方面让有才智的人不敢生事,由此即可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众人都畏惧的,我也不能不畏惧。
不推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能)让百姓不争夺。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就能)让百姓不做盗窃的事。看不见想要的东西,(就能)让百姓的内心不迷乱。因此圣人施行政治,就是要使人们心智空虚,肚子填饱,志向弱化,身体健壮,常常让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让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妄为生事。以自然无为的方式施政,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1.治理,管理
2.依赖,依仗
3.同“返”,返回
4.报复,复仇
5.怠慢,疏忽
6.信用,守信用
7.称王,统治天下
8.委任,任用
9.同“智”,明智、聪明
习题演练
1.D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法明则忠臣劝”与“罚必则邪臣止”意思相对,结构一致,其后各自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群臣朋党比周”的结果是“隐正道”,因此“隐正道”后要断开,排除C项。
2.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及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政治目的完全一样”错误。两者的政治目的并不完全一样,本文中“亲民”的政治目的是“加事于明法”,即“明法度”;而《大学之道》中“在亲民”的政治目的是使天下人以修身为本从而达到“天下平”。B.正确。事物固有的性质、特点/规律、道理。C.正确。民众心生怨恨/众人的希望。D.正确。
3.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选文(二)运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要注重积累”错误,结合选文(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始于足下”分析可知,选文(二)列举这些自然、社会现象是为了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答案 (1)有奖赏不足以起到勉励的作用,有处罚不足以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
(2)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劝”,勉励、奖励;“刑”,处罚、惩治;“虽”,即使。
(2)“是以”,因此,所以;“贵”,以……为贵;“复”,弥补、补救。
5.答案 (1)不同理念: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②老子则主张无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
(2)评析:治国理政既要遵循天地自然生养万物的运行规律,又要有法可依。没有“道”,法就没有理论运行基础;没有“法”,就不能除邪惩恶,就不能保护忠良,就不能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不同理念:①由选文(一)“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可知,韩非子认为法度彰明,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必行,奸臣就会停止作恶,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可见法度在治国理政中起着关键作用,故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②由选文(二)“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为者败之……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等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认为不执意把持,就不会败事,因此要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妄为。
(2)评析:治国理政既要遵循天地自然生养万物的运行规律,顺应民心,达到“无为而治”;又要有法可依,如果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就会使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所以依法治国可以明确行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没有“道”,过于强调法律的刚性,可能会忽视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柔性治理,“法”就没有理论运行基础;没有“法”,“道”就没有实行的环境,就不能除邪惩恶,就不能保护忠良,就不能维护社会秩序的有效运转。因此二者应该相结合,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参考译文]
(一)
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爱抚民众,更致力于彰明法度。法度彰明,忠臣就能自我勉励;刑罚必行,奸臣就会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的。群臣结党营私而背离正道,做不公正之事而使国土削减、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爱抚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国,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邢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赵国攻打吴国的时候齐国便灭掉了邢国。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便灭掉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进攻楚国的时候韩国便灭掉了郑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而使小国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国不足以拓展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这一点。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齐国进攻任、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不足以保全郑国,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
所以我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道理,那么国家虽然小,但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民众虽然少,但国家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民众也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那些舍弃法律而谈论先王来彰显古代的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所以我说:这是指望古代的功绩,用古代的奖赏来奖赏今天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心生怨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过度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足以起到勉励的作用,有处罚不足以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所以说:有小聪明的人不能让他谋划事情,只对私人效忠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制。
(二)
见《疑难破》。
五年高考练
1.答案 CEH
解析 “魏君贤人是礼”为宾语前置句,“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魏君礼贤人”,故C处应断开。“国人”和“上下”都是名词,作主语;“国人称仁”和“上下和合”结构都独立完整,故E、H两处应断开。
2.A “新婚燕尔”中的“燕”是“安乐、欢乐”的意思,与文本中“燕”的意思不同。
3.C “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错,原文中留侯只是出了主意,四人并非其“亲自”招来的。
4.答案 (1)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辟”“游”各1分;大意2分)
(2)(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却”“操”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1)“辟”,退避、躲避。“游”,结交、交往。(2)“却”,后退。“操”,操守。“贤”“高”,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认为……高尚”,在此可意译为“看重”“推崇”。“者”,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可联系初中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和高中课文《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中的“者”来理解。
技法指导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1)“留”
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等,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
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词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②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③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④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
(3)“调”
即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状语移到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③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4)“删”
即翻译时要把文言文中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等删去。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如果删去之后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5)“补”
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文言语句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6)“变”
即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也可;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这些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5.答案 ①魏国、汉太子均因力弱而面临险境;②魏文侯、汉太子均通过修德敬贤避开了风险。
解析 材料三中,王充以魏文侯和汉太子的事例论证了“力少则修德”的观点,可见“力少则修德”是二者的相同点。答题时,可从“力少”和“修德”两个方面切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文侯从子夏那里学习经书六艺,(文侯)用对待贵客的礼节对待段干木,他乘车经过段干木住的里巷时,总是扶着车轼表示敬意。秦王曾经想要攻打魏国,有人说:“魏国的国君礼贤下士,魏国人都称颂他是一位仁德的君主,魏国上下和睦、团结一心,不可去图谋它。”文侯因此在诸侯中获得赞誉。
材料二:
皇上(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恐慌,就派建成侯吕泽劫来留侯,强迫并威胁(他)说:“(你)要替我出谋划策。”留侯说:“皇上不能招来的贤人,天下有四个。现在您如果能够不吝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要谦恭,安排上安稳舒适的车子,派遣口才好的人恳切地去邀请,(他们)应该会来的。皇上知道这四个人有才德,(能请来这四人)对太子将是一种很大的帮助。”汉高祖十二年,皇上带领着击败黥布的军队胜利归来,病情更加严重了,也更加想改立太子。等到朝廷举行宴会,设置好了宴席,太子在旁边侍奉着(皇上)。有四个人跟随着太子,年龄都有八十多岁,胡子眉毛花白,衣帽非常华丽。皇上觉得奇怪,问太子说:“他们是干什么的 ”四个人走上前回答,各自报上自己的姓名。于是皇上大吃一惊,说:“我找你们好几年,你们躲着不见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来跟我儿子交往呢 ”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又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决不受你的侮辱,所以(因为)害怕就逃跑躲藏起来了。(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替太子拼死效力的,所以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你们了,请你们始终如一地照护太子吧。”四个人向皇上敬酒并祝他长寿,祝福完毕后,快步离开。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改立太子的原因,根本的就是在留侯帮助下招来的四位老人所出的力。
材料三: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到里巷扶着车轼对段干木表示敬意,秦军因此没有去攻打魏国,这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但不值得重视。”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 养活军队的士兵,明确奖赏惩罚的法令,严厉刑法,使国家富足,使军队强大,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是(因为)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兵器并非不锋利,六国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大,然而六国最终被打败消灭,(这是因为六国与秦国)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用处呢 假使小孩违背了勇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就会不忍心加害小孩。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强大的军队,威力无穷战无不胜。(秦国)退兵还师,不进犯魏国边境的原因,是看重段干木的操守,推崇魏文侯的重礼。汉高祖谋划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这件事,张子房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位白发隐士,并且用规格很高的礼节对待他们,这样太子的地位就安稳了。太子通过敬重厚待四位白发隐士来消除汉高祖废掉太子的想法,(这)就像魏文侯到里巷扶着车轼对段干木表示敬意使强大的秦军撤退一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