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 兼 爱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 兼 爱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0:2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7 *兼 爱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当察乱何自起   
2.故不孝不慈亡   
3.故盗贼有亡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爱
2.攻
3.疾
4.当
5.劝
6.若
7.具
8.焉
9.以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
古义:                          
今义: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
2.故贼人以利其身
古义:                          
今义:偷东西的人;干坏事的人。
3.贼爱其身,不爱人
古义:                          
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故亏父而自利   
2.故亏兄而自利   
3.虽父之不慈子   
4.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特殊句式:                        
译文:                          
3.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当察乱何自起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大夫,古代职官等级名。三代时,官职由高到低分卿、士、大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
2.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
片段阅读练
一、(2025浙江阶段练习,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 ”
(节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天下祸篡A怨恨B其所C以起者D以不相爱E生也F是以G仁者H非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和画横线的句子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必从而恶之”中的“恶”读wù,意为“憎恨、讨厌”;《兼爱》“恶施不孝”中的“恶”读wū,相当于“何”“怎么”。
B.“夫爱人者”中的“爱人”是“爱护别人”的意思,和《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中的“爱人”意思相同。
C.“人必从而利之”中的“利”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获利”,与“既以非之”中的“非”用法相同。
D.“何以易之”是宾语前置句,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不吾知也”的句式相同。
二、(2024广东肇庆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 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①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②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何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节选自《墨子·非攻》,有删改)
[注] ①扡:同“拖”,曳,引。②至大:指最大的不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B.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C.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D.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何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5.文中墨子的观点是什么 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2024江西上饶开学考试,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注],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可乎 ”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若此言之谓也。”
(节选自《墨子·鲁问》,有删改)
[注] 席豆:席,同“度”,杖;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二者也是古代的礼器。
6.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传遗后世子孙
B.故贼人以利其身
C.跨者不行
D.先帝不以臣卑鄙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石,原指金属玉石之类,后用来比喻心志的坚贞,事物的坚固。《劝学》“金石可镂”中的“金石”取其本义。
B.豆,根据注释可知,“席豆”的“豆”与《鱼我所欲也》“一豆羹”中的“豆”意思相同。
C.“莫若我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莫之能御也”的句式相同。
D.中国语言十分丰富,“豕”本义是猪,在古代还用“豚”来表示小猪。
三年模拟练
(2025河南周口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节选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
“姑尝本原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爱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
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 尝有难此而可为者。昔荆灵王好小要,当灵王之身①,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而后兴②,扶垣而后行,故约食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灵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昔者越王句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进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者不可胜数也。当此之时,不鼓而退也,越国之士,可谓颤矣。故焚身为其难为也,然后为之,越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上也。昔者晋文公好苴服,当文公之时,晋国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履,入见文公,出以践之朝。故苴服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文公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是故约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难为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 即求以乡其上也。
今若夫兼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节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注] ①当灵王之身:当灵王在世时。②兴:起来、起身。
教材衔接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姑尝本原先王之所书——姑妄听之   
2.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3.饭不逾乎一——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4.固据而后兴——夙兴夜寐   
5.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移风易俗   
6.不可胜计也——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7.譬之犹火之就上——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论语>十二章》)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具告以事(《鸿门宴》)   
2.而恶人者必见恶也——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   
3.此天下之至难为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   
习题演练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鼓而进之A其士B偃C前列D伏水火E而死者F不可G胜数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和句子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察,考察、审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的“察”意思不相同。
B.说,同“悦”,喜悦、高兴,与《鸿门宴》中“范增说项羽曰”的“说”意思相同。
C.劝,奖励、鼓励,与《墨子·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D.“水之就下也”中的“之”与《<论语>十二章》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之”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墨子认为,医生必须先查明病根才能治好病,不知道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就无法医好它。
B.墨子说“爱人者必见爱也”,这与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的观点具有相通之处。
C.在墨子看来,楚人节食、越人赴火、晋人穿粗布衣服,都是取悦君主的行为。
D.墨子认为,只要君王喜欢,并用刑罚来威慑大众,“兼相爱、交相利”主张的推行便不可阻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爱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尝”,尝试
2.同“无”,没有
3.同“又”,表示进一层
二、
1.①爱护,加惠 ②喜爱 ③吝惜,吝啬 ④同“艹爱(ài)”,隐藏 ⑤爱惜
2.①治疗 ②攻打,进攻 ③学习、研究 ④指责,抨击 ⑤营建,加工
3.①疾病 ②憎恨 ③劲疾 ④迅速,敏捷
4.①同“尝”,尝试 ②对等,比得上 ③主持、掌握 ④在(某处、某时) ⑤面对,向 ⑥适合 ⑦应该 ⑧判罪 ⑨将 ⑩同“倘”,如果
5.①鼓励 ②劝说,劝导
6.①连词,假如 ②如同,像 ③代词,你 ④如此 ⑤连词,至于
7.①完备、齐全 ②备办,准备 ③详细 ④同“俱”,全、皆 ⑤具有
8.①于是 ②语气词 ③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④从哪里 ⑤兼词,相当于“于此”
9.①介词,把 ②连词,表目的 ③介词,因为 ④介词,拿、用 ⑤在 ⑥认为 ⑦同“已”,已经 ⑧同“已”,停止
三、
1.卿大夫的封地。
2.两个词,贼,害;人,别人。
3.两个词,爱,爱惜;人,别人。
四、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2.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3.形容词作动词,慈爱
4.名词作动词,害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自”放在动词“爱、利”之前。正常语序:子爱自,不爱父,故亏父而利自。
译文: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3.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混乱。
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放在介词“自”之前。正常语序:当察乱自何起
译文: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六、
1.  “卿、士、大夫三级”错误,应为“卿、大夫、士三级”。
2.√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BDF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凡天下祸篡怨恨”是一个长主语,为表示强调,其后应停顿,故可在B处断开。“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为“……者,……也”形式的判断句,故应在D、F处断开。
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正确。C.“用法相同”错误。二者用法不同。利,使动用法,使……获利/非,意动用法,认为……不对。D.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易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
[参考译文]
天下所有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然已经知道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 墨子说道:“用人们互相关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即使如此,这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这样认为,只是因为不懂得兼爱的益处、不明确兼爱的道理。现在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牺牲,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这样,那么官吏、民众就能做到。更何况互相关爱、交互得利与攻城野战、为成名而牺牲不同。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跟着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跟着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跟着损害他。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 ”
3.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都为动宾结构,表示先后相接的动作,主语为前面的“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可独立成句,故两者前后均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B、D三项。
4.答案 (1)如果损害人越多,他就越不仁,罪越重。
(2)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人的国家,君子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颂这种做法,认为这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连词,假如、如果;“亏”,减损,损害;“兹”,同“滋”,更、更加。
(2)“弗”,副词,不;“非”,反对、责怪;“誉”,称颂、赞美。
5.答案 观点:不要发动战争。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先分析文中墨子的观点。根据“今至大为攻国”可知,墨子认为进攻别国是今天最不义的事,故文中墨子的观点是不要发动战争。
接着分析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由文中墨子所述君子对待偷桃李等小不义与发动战争的大不义的不同态度可知,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凸显了战争的“不义”之至;由文中墨子将生活中偷桃李和偷鸡、狗、猪等行为与“攻国”的行为类比可知,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揭示了“攻国”的本质也是偷窃行为。
[参考译文]
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做官的人抓到他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狗、猪的人,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的人更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损害人越多,越不仁,罪就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比偷人家鸡、狗、猪的更不仁义。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损害人更多。如果损害人越多,他就越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拽走人家的衣服,拿走戈和剑,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更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他损害人更严重。如果损害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重。对此,天下的君子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这样做不对,认为这样做是不义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人的国家,君子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颂这种做法,认为这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6.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A.古今同义,泛指后代。B.古义:两个词,贼,害;人,别人。今义:偷东西的人;干坏事的人。C.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D.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7.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能力。“句式相同”错误,二者的句式并不相同。“莫之能御也”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而“莫若我多”不属于特殊句式。
[参考译文]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进攻邻国,杀害邻国的人民,掠取邻国的牛、马、粮食和财物,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镂刻在金石上,铭刻在钟鼎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现在地位卑下的人,也进攻他的邻家,杀害邻家的人,掠取邻家的狗、猪、粮食和衣服,也把这些事书写在竹帛上,铭刻在席豆上,来传给后世子孙,说:‘(战果)没有人比我多。’难道可以吗 ”鲁阳文君说:“对。我根据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都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偷了人家的一条狗、一头猪就被称作不仁,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就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到一点白说是白,看到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事却不知道大事的情况,如同这句话所讲的一样。”
三年模拟练
教材衔接
一、
1.姑且,暂且
2.表示被动
3.超过
4.起来,起身
5.改变
6.尽
7.比喻,比如
二、
1.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桃投我,以李报之/以事具告。
2.被动句,“见”表被动。
3.判断句,“……也”表判断。
习题演练
1.答案 ADF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鼓而进之”中,“而”连接两个动词,联系紧密,“其士”作下句主语,A处断开。“其士”作主语,“偃前列”作谓语,其后D处断开。“伏水火而死者”中,“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伏水火”与“死”,中间不断开;“……者”作句子主语,因主语较长,“者”后F处断开。
2.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考察、审查/体察、理解。B.“意思相同”错误,二者意思不同。同“悦”,喜悦、高兴/劝说。C.正确。D.正确。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只要君王喜欢……主张的推行便不可阻挡”说法绝对。该说法遗漏了一个重要条件,即“劝之以赏誉”。在墨子看来,君王的喜好起到引领作用,但要推行“兼爱”思想,还需要其他手段加以辅助,即恩威并施。选项只提到了“刑罚”,而漏掉了“赏誉”,这不符合墨子的原意。
4.答案 (1)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进行治理。
(2)我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兼爱的言论就都加以反对,是什么原因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为”,把……作为;“所自起”,从哪里产生;“焉”,于是。
(2)“识”,知道、懂得;“非”,反对、责怪;“故”,缘故、原因。
5.答案 ①比喻论证:材料一以医生治病必须知道疾病的根源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治理天下必须先明确混乱的根源的道理,使论说易于理解。
②正反对比论证:材料一通过对比“知乱之所自起”与“不知乱之所自起”两种治理态度及其结果,论证了明确混乱的根源的重要性。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使论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具说服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①比喻论证:材料一“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先亮明观点,即治理天下必须先明确混乱的根源;然后以医生治病必须知道疾病的根源为喻,即“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使论说浅显易懂。
②正反对比论证:材料一说“知乱之所自起”,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乱之所自起”,就不能治理。通过对比两种相反的治理态度及其结果,强调治理天下必须先明确混乱的根源,运用对比论证,从“知乱之所自起”与“不知乱之所自起”两方面进行说理,使论证更加鲜明、更具说服力。
结合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见《疑难破》。
  材料二:
“姑且试着探究先王所写的书,《大雅》中说道:‘没有什么话不应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给我桃,我报给你李。’这就是说关爱别人的人必定被别人关爱,而憎恶别人的人必定被别人憎恶。我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兼爱的言论就都加以反对,是什么原因呢 ”
心中觉得困难而做不到吗 曾经有比这更困难的而可以做到的事情。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当灵王在世时,楚国的士人每天吃饭不超过一顿,他们扶稳后才能起来,扶着墙壁才能走路,所以节食本是他们难以做到的,大家这样去做了以后,灵王很高兴,因此没过多久民风就改变了,这是想要迎合君主罢了。从前越王勾践好勇,训练他的将士和臣子三年,凭他的智慧不足以预知训练的效果,(于是他故意)放火烧船,擂鼓命令将士前进。他的将士前仆后继,陷于水火之中而死的,不计其数。在这个时候,假如不擂鼓而撤退的话,越国的将士可以说要发抖了。所以说焚身赴死本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大家这样去做了以后,越王很高兴,所以没过多久而民风大变,这是想要迎合君主罢了。从前晋文公喜欢穿粗布衣服,当文公在世时,晋国的士人都穿粗布的衣服,披着母羊皮做的袍子,戴厚帛做的帽子,穿麻做的鞋子,(这身打扮)进宫可以拜见晋文公,出来可以在朝廷走动。所以穿粗陋的衣服本是难做到的事情,但大家这样做了以后,文公很高兴,所以没过多久而民风大变,这是想要迎合君主罢了。所以说节食、焚身赴死、穿粗布衣服,这本是天下极难做到的事情,但大家这样去做了以后,君主很高兴,所以没过多久而民风大变,这是什么缘故呢 这是想要迎合君主罢了。
现在至于互惠互利,这是有利的而且容易做到的,(这样的例子)数不完(但是不能做到)。我认为只是没有君主喜欢罢了,如果有君主喜欢,用奖赏称赞来鼓励大众,用刑罚来威慑大众,我认为众人接受相互关爱、互惠互利的观念,就会像火向上烧、水向下流一样自然,这在天下是不可妨碍、阻止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