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诸由中学
课题
电荷
授课人
索海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原设计者
授课时间
9.2 9.4(1) 9.6(3)
9.4 9.5(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重点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突破措施:
采用实验的方法突破
难点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导入、新课解析、例题精讲、课堂练习、作业设计等)
引入 :
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
(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练习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不能。如果轻小物体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轻小物体不带电,由于带电体的性质,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可以。因为若轻小物体不带电,它们之间只能相互吸引,不会发生排斥现象。
例3.如果两个物体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断?
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断带电体必带同种电荷。
例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
分析:已知D带正电可由此分析其他几个物体的带电性质。因为D带正电,D又排斥C,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C应带正电。C吸引A,则A与C带异种电荷,即A带负电。A又排斥B,所以B也应带负电。
②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展示实物)。它的原理是利用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总结: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5)正、负电荷的中和
演示实验: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如果实验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量相等,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将不再张开,即正、负电荷完全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思考题:将一物体跟一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
试分析这个物体的带电情况。
看课本有关静电的内容,举出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后的性质、带电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和带电的种类。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物体带正电、负电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进行研究讨论。
4.布置作业。
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2、3。
?
板书设计
电荷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验电器的原理
5电荷量
教学后记或反思(注意记录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等)
达标情况:80%
失:
摩擦起电的现象不明显。
得:
学生有前面的学习的基础,理解摩擦起电相对比较容易。学生对于电荷的得失比较容易理解。
改进措施:
应尽量是实验器材保持干燥
课件25张PPT。第十一章 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电荷诸由中学 姜洪霞
生活中的带电现象1·用塑料梳子摩擦头发,然后靠近碎纸屑,会有什么现象2.把一束扯成丝状的塑料捆扎绳用干燥的受自上而下地捋,会看到什么现象想一想: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吗?带的电一样吗?一、摩擦起电1.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演示实验:玻璃棒跟丝绸摩擦,橡胶棒跟毛皮摩擦,然后将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分别靠近摩擦过的另一根玻璃棒.观察现象.玻璃棒玻璃棒玻璃棒橡胶棒2、两种电荷
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3、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被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4、验电器(1)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2) 作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3)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 +4、验电器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答: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5、电荷量 ( Q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
一片雷雨云带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三十年代,对于电子、光谱的深入研究以及放射性现象、中子、质子的发现,引起物理观念的重大变革,创立了新的理论,导致人们对原子和原子核认识的升华.二、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又是中性的,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电的物质。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二、原子的结构 元电荷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想一想:氢原子和氧原子带电吗?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即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原子核很小,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3、元电荷(e)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所带的电荷数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e)。
(1) e = 1.6×10-19 C
(2)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
是e的整数倍。4、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不同种物质,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强弱不同造成的。当两物体相互摩擦时,电子由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转移到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强的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三·静电的应用和防护应用:静电喷漆静电除尘静电复印防护:在生产、生活中,为了防止电荷在导体上过量聚集常常用导线把带电导体与大地连接起来,进行放电。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尾部总挂有一条铁链,拖在地面上,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1752年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他在风筝顶上安了一根细铁丝,一根麻线的一端连接铁丝,另一端拴一把钥匙并塞在莱顿瓶中。他把风筝 放飞到天空中,将连着风筝的丝绳系在遮雨棚内。一阵雷电过后,他看见麻线末端的纤维散开,并且莱顿瓶也带上了电。富兰克林的实验证明,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放电时的电流非常大,产生很强的光和声。
闪电 高大建筑的顶端都装有针状的金属物,通过很粗的金属线与大地相连,可以防雷,叫做避雷针。高压输电铁塔最上面的两条导线也是用来防雷的。我国古代建筑上的龙角形铁制装饰物也有预防雷击的作用。高大建筑的顶端的避雷针。避雷针 一、电荷
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摩擦起电现象
3、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4、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原子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元电荷:e = 1.6×10-19 C
三、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金属导电是因为内部有自由电子。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则小球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D2.用一带正电的物体与一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然后用手触摸金属球,移开手后,则( )
A、验电器金属球带正电,金属箔带正电而张开
B、验电器金属球不带电,金属箔带正电而张开
C、验电器金属球、金属箔均不带电
D、验电器金属球带负电,金属箔带负电而张开C3·关于电荷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19
A.元电荷的电量为1.6×10 C
B.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C.同种电荷相吸引,异种电荷相排斥
D.最先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英国的汤姆生C4.下列关于电荷和电荷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界只有三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元电荷
B.元电荷就是电子
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