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 基础过关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3 10:2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9 复活(节选)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铁栅栏(  )    ②yān然一笑(  )
③斜nì(  )    ④啰唆(   )
2.“‘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如何理解此处“你”与“您”的称呼 (4分)
                             
                             
                             
3.“我想见见您……我……”,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语境简要阐释。(4分)
                             
                             
                             
4.课文的结尾“‘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有什么作用 (4分)
                             
                             
                             
二、语用综合
(2024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监狱院子里,  (1)  ,那是从田野上吹来的。但监狱走廊里却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污浊空气,里面充满伤寒菌以及粪便、①煤焦油和霉烂物品的臭味,不论谁一进来都会感到郁闷和沮丧。女看守虽已闻惯这种污浊空气,但从院子里一进来,也免不了有这样的感觉。她一进走廊,就觉得浑身无力,②昏昏欲睡。
牢房里传出女人的说话声和光脚板的走路声。
“喂,玛丝洛娃,③快点儿,别(  )的,听见没有!”看守长对着牢门喝道。
过了两分钟光景,一个个儿不高、身材丰满的年轻女人,身穿白衣白裙,外面套着一件灰色囚袍,大踏步走出牢房,敏捷地转过身子,在看守长旁边站住。这个女人脚穿麻布袜,外面套着囚犯穿的棉鞋,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让几绺乌黑的鬈发从头巾里露出来。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那是长期坐牢的人的通病。她那双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她那双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点斜视。她挺直身子站着。她来到走廊里,微微仰起头,盯住看守长的眼睛,现出一副唯命是从的样子。看守长刚要关门,一个没戴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牢房里探出她那张严厉、苍白而满是皱纹的脸来。老太婆对玛丝洛娃说了几句话。看守长就对着老太婆的脑袋推上牢门,把她们隔开了。牢房里响起了女人的哄笑声。
老太婆的眼睛从窗洞里消逝了。玛丝洛娃来到走廊中间,跟着看守长后面,急步走着。他们走下石楼梯,经过比女监更臭更闹、每个窗洞里都有眼睛盯着他们的男监,走进办公室。办公室里已有两个持枪的押送兵等着。坐在那里的文书把一份烟味很重的公文交给一个押送兵,说:“把她带去!”
大门上的一扇便门开了,两个士兵押着女犯穿过这道门走到院子里,再走出围墙,  (2)  。
大街上的马车夫、小店老板、厨娘、工人、官吏纷纷站住,好奇地打量着女犯。有人摇摇头,心里想:“瞧,不像我们那样(  )做人,就会弄到这个下场!”孩子们恐惧地望着这个女强盗,唯一可以放心的是她被士兵押着,不能再干坏事了。一个乡下人卖掉了煤炭,在茶馆里喝够了茶,走到她身边,画了个十字,送给她一个戈比。女犯脸红了,低下头,嘴里喃喃地说了句什么 ④
(摘编自《复活》)
1.文中加横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语体风格一致,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把修改后的句子直接写出来。(4分)
                             
                             
                             
5.文中多处用了“苍白”这个词语,请指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三年模拟练
(2025湖北部分名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
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只等第一道阳光照射到,就将闪出欢乐的光芒。
船在伯爵码头靠了岸。码头上来往着穿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衣衫的妇女……在那位戴着洁白手套的过路军官的脸上,在那个坐在防寨上抽烟的水兵的脸上,在那些怕弄脏粉红色衣裳、在穿过街道时从这块石头跳到那块石头的少女的脸上,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神情。
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的脸上,您都找不到惊慌和狼狈的神情,甚至找不到热烈、果断或者准备牺牲的神色。您看到的只是些平凡的人,镇定地干着平凡的事,因此您也许会责备自己过分兴奋,同时怀疑你凭北岸所得的见闻而构成的关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如何英雄豪迈的概念,是否真实可靠了。
您走进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的气味:里面有四五十个断手丢足和其他伤情严重的伤员,其中一部分躺在床上,但大部分都躺在地板上。您的脚也许会在门口停住,可您别让这种恶劣的感情支配您。进去吧,别不好意思走近,去跟他们谈谈,不幸的人喜欢看到人们同情的脸色,他们喜欢谈谈他们的痛苦,听听亲切安慰的语言。您从一排排的病床中间走过去,您就找一张比较和蔼而不太痛苦的脸,大胆去跟他谈谈吧。
“你伤在什么地方啊 ”您怯生生地问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兵,他坐在床上,用和善的目光盯着你,仿佛在请你走过去。我之所以说“您怯生生地问”,是因为眼看着别人的痛苦,除了深切同情之外,您还会产生一种既怕冒犯他又很尊敬他的感情。
“腿上。”那士兵回答,您立即会从毯子的折痕上看出,他的一条腿的膝盖以下部分没有了。“感谢上苍,如今我可要出院了。”他补充说。
“你负伤好久了吗 ”
“有五个多礼拜了,先生!”
“怎么样,现在还疼吗 ”
“不,现在不疼了,没什么,只有逢到天气不好时有点儿疼,平时没什么。”
“你是怎么负伤的 ”
“在第五棱堡,先生,就在第一次炮轰的时候。我把大炮瞄准好,正向第二个炮眼走去,这时候炮就打中了我的腿,我好像掉到一个窟窿里去了,一看,腿没有了。”
“开始你难道真的不觉得疼吗 ”
“不觉得什么,只觉得腿上好像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
“那么后来呢 ”
“后来也没什么,只有皮肤被拉拢来的时候,仿佛有点儿刺痛。最要紧的是,先生,别想得太多。你不去想它,就没什么,痛苦多半是因为想得太多。”
现在您有点了解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在这个人面前不知怎的觉得有点惭愧。您本想说许许多多话来向他表示同情和钦佩,可是您找不到恰当的字句来表达。这样,面对着这种不居功自傲而又坚毅顽强的精神,您就会默默地低下头来。
总之,您会看到种种惊心动魄的景象。您在这儿看到的战争,不是军容整齐的队伍、激昂的军乐,而是战争的真实面目——流血、受难、死亡……
那海军军官出于虚荣或者单纯戏谑的心情,很可能开几炮给您瞧瞧。“叫炮手们来发炮!”于是就有十四五个水兵,有的把烟斗放进口袋里,有的将面包干塞进嘴里,全都生气勃勃、快快活活地踏着打过铁掌的皮靴,跑到大炮旁边,动手装上炮弹。
您仔细瞧瞧他们的脸,瞧瞧他们的姿态和行动吧:每一个沉着稳重、从容不迫的动作,都显示出俄罗斯人力量的主要特征——淳朴而顽强。不过,在每个人的脸上,除了显示出危险、愤怒和痛苦这些战争的主要征象,您还可以看到流露着的自尊心以及高尚的理想和感情。
现在,您可在阵地上看到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回去的时候,不知怎的不再理会一路上(直到路过那座被击毁的戏院)呼啸着的炮弹和枪弹,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主要是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人家占领,不但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人家占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
黄昏降临了。即将下山的夕阳,从蔽天的灰云后面豁露出来,一下子照射出灿烂的红光,照亮了紫色的阴云,照亮了舰艇林立、波涛起伏的灰绿色海面,也照亮了城市的白色建筑物和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军团的乐队在林荫道上演奏古老的圆舞曲,它的旋律在水面上荡漾,跟棱堡上隆隆的炮声奇妙地融成一片。
(节选自托尔斯泰《一八五四年十二月
的塞瓦斯托波尔[注]》,有删改)
文本二: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有一个十分常见的描写方式便是心灵辩证法。这种心灵辩证法是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反映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大量的反思,在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对其实是错,便有了一个真相和答案。
在列夫·托尔斯泰使用心灵辩证法的小说中,往往随处可见十分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可以说是心灵辩证法中最为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过十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心理,可以说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是经久不衰的。
(摘编自胡健生《托尔斯泰“心灵辩证
法”模式成因再探索》)
[注]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1854年沙俄人民抗击英法联军入侵的保卫战。列夫·托尔斯泰曾参加战斗,亲历战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您”刚到塞瓦斯托波尔,看到塞瓦斯托波尔人会大失所望,因为他们对战争漠然、毫不关心,既不惊慌,也不狼狈。
B.交谈时,“您”之所以会产生“怯生生”的心理,是因为“您”很善良,对老伤兵产生了同情和钦佩之情。
C.“您”和老伤兵的六次问答,自然引出下文对“您”低头不语的心理和战争真实面目的叙写。
D.“您”看到了塞瓦斯托波尔士兵们的神情、举止,听到了他们的谈吐,感受到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精神。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借助“在那位……”“在那个……”“在那些……”等句式,为语言增添了整齐之美,也展现了战争的多个侧面,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B.文章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节奏舒缓有度,交织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让读者能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
C.全文点面结合,既在“点”上展示了战士们坚毅、顽强、英勇的爱国形象,又在“面”上详细刻画了老伤兵和海军军官等英雄形象。
D.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借叙述者与“您”之间的对话,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战争有如临其境之感。
3.小说从描写朝霞开始,又以描写夕阳结束,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4分)
                             
                             
                             
4.(心理描写)请结合文本二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6分)
答题角度 文中对应内容 具体分析
心理变化 与反思 ①“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同时怀疑你凭北岸所得的见闻而构成的关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如何英雄豪迈的概念,是否真实可靠了。” ②“您走进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面对着这种不居功自傲而又坚毅顽强的精神,您就会默默地低下头来。” ③“您会看到种种惊心动魄的景象……您还可以看到流露着的自尊心以及高尚的理想和感情。” ④“现在,您可在阵地上看到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 文章开始时,叙述者对塞瓦斯托波尔的第一印象与想象中形成了对比。叙述者原本期待看到    的场面,但实际上看到的却是            的场面。这一反差促使叙述者开始    自己的先入之见,即对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英雄形象是否     。随着叙述者深入接触受伤的士兵,对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认知     ,从而认识到这些人的英雄本质并不在于表面的豪言壮语,而是在于他们              。
对比手法 ①“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同时怀疑你凭北岸所得的见闻而构成的关于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如何英雄豪迈的概念,是否真实可靠了”“主要是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 ②“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里面有四五十个断手丢足和其他伤情严重的伤员,其中一部分躺在床上,但大部分都躺在地板上……每一个沉着稳重、从容不迫的动作,都显示出俄罗斯人力量的主要特征——淳朴而顽强。” 文中有叙述者前后态度的对比,还有具体场景的对比。例如,开头部分“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是否真实可靠了”与结尾部分“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展现的      的对比;俱乐部内部惨烈的景象与伤员们    的态度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人民即使在极端困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人性的光辉;另外,文章开头对塞瓦斯托波尔的描述与文章结尾处夕阳下的城市景象也形成对比,前者会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地方,后者则展现了一种希望和宁静,反映了这里的人民         。
细节描写 “‘你伤在什么地方啊 ’您怯生生地问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兵,他坐在床上,用和善的目光盯着你,仿佛在请你走过去。” 在与老兵交谈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    ,如通过对老兵目光等的细腻描绘,成功塑造了一位       的形象。这些内容不仅加深了读者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也强化了文章的主题——在战争中,真正的英雄主义更多地体现在         上,而非单纯的武力或胜利。
整合作答                                                            
五年高考练
小说阅读之分析人物心理
(2023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8.5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3.(人物心理)“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答案 ①zhà ②嫣 ③睨 ④luō suo
2.答案 用“你”,是因为他们之前十分熟悉;用“您”,是为了表示尊敬。聂赫留朵夫用“您”称呼玛丝洛娃,表明他此时自感与玛丝洛娃有了心灵上的距离,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悔恨之情。
解析 首先要理解“你”和“您”的区别。“你”和“您”的适用对象以及表达尊重的程度均不同,“你”表示亲近和平等,“您”一般表示尊敬和陌生。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抛弃,又不幸被诬告为杀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深深伤害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此时自感与玛丝洛娃有了心灵上的距离,随即决定用“您”来称呼她。
3.答案 句子中的省略号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透露出聂赫留朵夫在见到玛丝洛娃后内心的犹豫和退缩。
解析 省略号的基本作用有:标示引文的省略;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标示语意未尽;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标示特定的成分虚缺;等等。结合所给句子的语境来看,此时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隔着铁栅栏对话,他想要当面向玛丝洛娃承认自己的罪恶,而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他在犹豫和退缩,话语也是断断续续的。
4.答案 句中“真怪”“摇摇头”表明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向铁栅栏那边走去”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这样的结尾,留有余地,余味无穷,引人思考。
解析 玛丝洛娃过去爱聂赫留朵夫,后来却被他欺骗,以至于落到蒙冤入狱的悲惨境地。再见面时,尽管聂赫留朵夫真诚地向她忏悔,却不能消除她对他的不信任,她无法再相信一个曾经抛弃她的人,更何况她的经历已经改变了她的社会地位及思想意识,这些都决定了她不可能相信聂赫留朵夫。结尾戛然而止,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
二、
1.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④处,句子“女犯脸红了,低下头,嘴里喃喃地说了句什么”为陈述语气,并且是一句话的结束,应该用句号。
2.答案 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慢慢吞吞) 规规矩矩(安分守己、安常守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括号前面的“快点儿”可知,语境是说让玛丝洛娃不要行动迟缓,可填“磨磨蹭蹭”或者“拖拖拉拉”“慢慢吞吞”。“磨磨蹭蹭”,形容行动迟缓。“拖拖拉拉”,形容行动非常迟缓,办事不抓紧。“慢慢吞吞”,状态词,慢慢腾腾。
第二空,语境是说有人认为女犯做人不像他们那样品行方正,谨守礼法,可填“规规矩矩”或者“安分守己”“安常守分”。“规规矩矩”,指人的品行方正,谨守礼法,有素质。“安分守己”,规矩老实,不做超出本分的事。“安常守分”,习惯于平稳的生活,安守本分。
3.答案 (1)空气就比较新鲜凉爽些 (2)来到喧闹嘈杂的大街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的陈述对象是“空气”;由走廊里空气污浊可推知院子里的空气应是清新的;再由“都会感到郁闷和沮丧”可推知院子里让人感到凉爽。可见监狱院子里的空气比较新鲜凉爽,故可填“空气就比较新鲜凉爽些”。
(2)处,主语是“两个士兵”,上文中其动作是“走到院子里,再走出围墙”,下文出现大街,因此接下来的动作应该是“来到大街”,而大街上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可加上修饰语“喧闹嘈杂”,故可填“来到喧闹嘈杂的大街上”。
4.答案 老太婆的眼睛从窗洞里消失了。玛丝洛娃来到走廊中间,跟在看守长后面,急步走着。(或“老太婆的眼睛从窗洞里消失了。玛丝洛娃来到走廊中间,跟着看守长,急步走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眼睛……消逝”搭配不当,可将“消逝”改为“消失”;二是句式杂糅,“跟着看守长后面”句式杂糅,可改为“跟在看守长后面”或“跟着看守长”。
5.答案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犯人因长期被关押在监狱内,照不到阳光而特有的肤色,富有画面感,能给读者带来感官上的冲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指出修辞手法。结合原文可知,文中多处用了“苍白”这个词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她的脸色异常苍白,仿佛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她那双短而阔的手和从囚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脖子,也是那样苍白”“在苍白无光的脸庞的衬托下”“从牢房里探出她那张严厉、苍白而满是皱纹的脸来”表现出犯人因长期被关押在监狱内,照不到阳光而特有的肤色。“苍白”的多次使用富有画面感,能给读者带来感官上的冲击。
三年模拟练
1.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为他们对战争漠然、毫不关心”错误。人们并不是不关心战争,而是面对战争时人们没有感到害怕,表现出来的是平和、淡然处之的态度。
2.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既在‘点’上……又在‘面’上……”错误。应该是“既在‘点’上详细刻画了老伤兵和海军军官等单个形象,又在‘面’上展示了战士们坚毅、顽强、英勇的爱国群像”。
3.答案 ①小说从描写朝霞开始,又以描写夕阳结束,前后呼应,写出了人物情感变化的时间过程。②小说开篇的朝霞色彩暗红,未能完全“揭开黑色的夜幕”,暗含对战争的忧虑,渴望得到“第一道阳光”的指引,而结尾的夕阳普照则饱含着希望和对胜利的信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重要语段的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小说以对自然界的景象的描写作为开篇和结尾,在结构上形成了呼应,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整体性,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环境氛围。
从朝霞到夕阳的变化,也象征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的心路历程的变化。开始时朝霞未能完全“揭开黑色的夜幕”,象征着人们的疑惑、不安甚至失望,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通过对受伤士兵的描述以及对海军军官的行为的描写等,小说展现了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者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最终,夕阳的光辉成了他们内心信念坚定的外化表现,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 英雄豪迈 普通人平静地生活和工作 质疑 过于理想化 更加深刻 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默默奉献 叙述者前后态度 平和、乐观 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细节描写 身受重伤却不居功自傲,坚毅乐观 个体面对逆境时的态度
①叙述者初到塞瓦斯托波尔怀疑保卫者的英雄豪迈是否真实可靠,通过多次观察反思之后,发现塞瓦斯托波尔人民“平凡”神情的真相,坚信保卫战一定会胜利。(或:叙述者初到塞瓦斯托波尔感到失望、怀疑,继而在俱乐部中感到震惊,后来感受到保卫者的平和和高尚,最后认识到了塞瓦斯托波尔人民抗击入侵者的坚定信念,心中产生了深切的民族自豪感。)
②多处运用对比,如俱乐部里士兵们触目惊心的伤势与他们和蔼、顽强、乐观的态度的对比,开头“您”对塞瓦斯托波尔战争保卫者的片面的固化的认识与结尾对这里的人民对保卫国家不会动摇的信念的认识形成对比。
③细节描写,如“您怯生生地问”写出了“您”内心的疑惑和担忧,老兵“和善的目光”表现出老兵不居功自傲而又坚毅顽强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
分析人物心理变化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步:
第一步,描述人物心理变化过程。首先,概括人物心理变化的总体趋势,如逐渐缓和、逐渐紧张、逐渐平静等。然后,具体描述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如矛盾、焦虑、恐惧、沮丧等。
第二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如周围环境的变化、人物自身的变化、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变化等,这些因素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它们都可能促使人物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
第三步,总结人物心理变化的结果。如人物的态度、行动、情绪等,这些结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它们都可能对人物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年高考练
1.B “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理解错误。第三段写到,渡船上的人“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父亲知道,他们的神情和言语正是他们淳朴率直性情的体现,并非教儿子用以识别人心险恶的素材。
2.C 句子③承接上文“懂了自己”,通过在板桥“住着,看着,干着”,儿子会完成那长大成人的仪式,不仅会懂得父亲,更重要的是还会由此获得关于自我的认知。因此,“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这里的“飘”指的是儿子将要克服的心理状态,也往往是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即因缺乏思想根基而造成的心无所属、没有自我的迷茫状态,不肯脚踏实地的悬浮状态,而不是摆脱家长控制之后的“飘然自在”的状态。
3.答案 ①体验下田劳动的辛苦;②意识到自我的局限;③认识到有些事物如工具、粮食是最根本也最恒久的;④休憩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⑤体会大地的仁慈和生命的延续。(答出任意四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审题时要抓住“多重”“身心”“感受”三个关键词,从身体、心灵两个方面分析人物感受。身体方面,“烤透”“把腰扔了”“掉层皮”等是对劳动的艰辛的深切体验。心灵方面,“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说明劳动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局限;“看着猪在四处漫游……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等是对美好田园生活的感知。由“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它们也是扔不了的”可知,在父亲看来,原始的工具、基础口粮作物是最根本的,具有永恒性,不应随着现代化发展而被丢弃。“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才得以延续”说的是大地的输出让人类存活延续,直接表达了对滋养哺育人类的大地的感激之情。
知识拓展
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心理描写以及作用
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心理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直接描写
①直接陈述:含有“想”等关键字眼,直接点明人物的所思所想。
②内心独白:人物的自思等内心活动,它能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2)间接描写
①语言暗示: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
②动作暗示: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
③神态暗示:通过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
④环境衬托: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悲喜。
心理描写的作用:
(1)表现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2)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
(3)展示情节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4)突出、深化主题。
4.答案 (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 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每点2分)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 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每点2分)
解析 这一题型源自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题干设置了典型的语文学习情境,要求考生结合关键词,写出文学短评的思路。拟写文学短评应抓住感受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要善于聚焦,抓住小的切入口。审题时要注意两组关键词隐含的限制信息。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文章内容既是对“未来”的想象,又是对往事的“回忆”,要抓住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入口,考生可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