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0 *老人与海(节选)
基础过关练
一、教材衔接
1.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例句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A.这些旧衣服扔了很可惜,对付着穿。
B.兄弟两人闹矛盾,最近有些不对付。
C.对方实力很强,这场球不好对付。
D.这支笔虽然不太好,但对付着也能用。
2.“鲨鱼莽莽撞撞地一下子冲过来,划破了蓝色的水面,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中加点的“冲”“划破”能否换成“游”“露出” 为什么 (4分)
3.海明威的小说语言简洁却意蕴深厚,请赏析下面句子画线部分的深厚意蕴。(4分)
他们航行得很顺利,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上方还有相当多的卷云,由此老人知道这风会刮上整整一夜。
二、语用综合
(2025四川广元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1分)
海明威在谈小说叙述节奏时曾这样说:“书启动时比较慢,可是逐渐加快节奏,快得让人受不了,我总是让情绪高涨到让读者难以忍受,然后稳定下来,免得还要给他们准备氧气瓶。”《老人与海》给人的节奏感就是这样。故事开始在交代老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时,节奏比较缓慢,随着情节的展开, ① ,当老人与马林鱼、鲨鱼正面交锋时,节奏快到了极点。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最后遭遇不可挽回的失败。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 ② 。无论在多么艰苦卓决的环境里,他都凭借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虽然大马林鱼没有保住,但是他撼卫了人类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奈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 ③ 。这样一个“硬汉”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肖恩·奥弗莱因说:“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强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即使失败了,也要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人的‘优雅风度’。”
1.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3.请结合第三段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哲理性话语来表述《老人与海》的主题。不超过20个字。(3分)
示例: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025黑龙江哈尔滨九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7分)
他看不见鱼的跳跃,只听得见海面的迸裂声和鱼掉下时沉重的水花飞溅声。飞快地朝外溜的钓索把他的手勒得好痛,但是他一直知道这事迟早会发生,就设法让钓索勒在有老茧的部位,不让它滑到掌心或者勒在手指头上。
钓索朝外溜着,溜着,溜着,不过这时越来越慢了,他正在让鱼每拖走一英寸都得付出代价。这时他从木船板上抬起头来,不再贴在那片被他脸颊压烂的鱼肉上了。然后他跪着,然后慢慢儿站起来。他正在放出钓索,然而越来越慢了。他把身子慢慢挪到可以用脚碰到那一卷卷他看不见的钓索的地方。钓索还有很多,现在这鱼不得不在水里拖着这许多摩擦力大的新钓索了。
是啊,他想。到这时它已经跳了不止十二次,把沿着背脊的那些液囊装满了空气,所以没法沉到深水中,在那儿死去,使我没法把它捞上来。它不久就会转起圈子来,那时我一定想法对付它。
4.海明威的作品有“电报式风格”的美誉,而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表达并不简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下列句子中的“拖”与文中加点的“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些工作拖得太久了,他必须尽快处理,汇报给领导。
B.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只想快点躺在床上休息。
C.为了拖住敌人,五排的战士有计划地将敌人引入山中。
D.他母亲肺不好,所以他每天都把屋里屋外拖洗三遍。
三年模拟练
(2025山东名校联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五万元
海明威
他喝得大醉。他呆呆地望着我。他的眼光有点呆滞了。
“你会睡得很好。”我说。
“嗨,杰里,”杰克放下酒杯,“我现在没有醉意吧,你瞧 约翰带着摩根和斯坦菲尔特来找我,你知道的。你知道我在沃尔科特身上下了多少赌注 五万元!”
“钱可真不少。①可能会出什么事情。”
“五万元,”杰克说,“二比一。我会到手二万五千元。在他身上弄点钱,杰里。”
“这听起来可不坏。”我说。
“我怎么能打败他呢 ”杰克说,“这可不是欺骗。我怎么能打败他呢 干吗不在这里面弄点钱呢 ”
“我打罢这一场就完了,”杰克说,“我从此不干了。我得挨一顿打。干吗我不应该在这里面弄点钱呢 ”
“当然啦。”
“我有一个礼拜睡不着,”杰克说,“整个夜晚,我躺在那里醒着,担心自己给打得屁滚尿流。我睡不着,杰里。你想象不出,你睡不着的时候,那是什么滋味。”
“当然啦。”
②“我睡不着。就是这么回事。我就是睡不着。这些年来,你既然一直睡不着,那你当心自己的身子又有什么用处呢 ”
第二天吃罢早饭,杰克给他的妻子打长途电话。
“这是他上这儿来以后第一回给她打电话。”霍根说。
“他天天给她写信。”
“当然啦,”霍根说,“一封信只花两分钱。”
晚上,拳击门票已经卖完了。我们一路向更衣室走去,我看到挤满了人。
“来的人真不少。”杰克说。
杰克和沃尔科特两位拳击手入场。铃声响了,他们的拳击手套碰了一下。沃尔科特双手刚放下,杰克倏地举起左手在他脸上揍了两下。谁也不及杰克的拳法好。打了四个回合以后,杰克把他揍得鲜血直流,他的脸全给打破了,但是每一次沃尔科特贴近杰克,他都打得很重,他刚好在杰克的肋骨底下两面打出了两个很大的红斑。他是个拳头很重的狠手。
又打了三个回合。杰克看上去脸色很不好,但是他的左手拳简直像是有自动装置似的。它好像同沃尔科特的脸连在一起,而杰克每一次只是不得不这样做。杰克在贴近的时候,一直是冷静的,他不浪费一点精力。他安全掌握贴近的时候使用的那一套本领,能使出许多招式。杰克只要身子结实,在比赛场上就能始终安全。第七个回合以后,杰克说:“我的左手感到重了。”从这时起,他开始挨打了。起先,这种情况还看不出。但是,不再是他控制比赛,而是沃尔科特控制了;不再是始终安全了,现在他遭到了麻烦。他现在不能用左手避免挨打了。看上去好像仍然同刚才一样,只是现在沃尔科特的猛击不再落空,而是一下下打在他的身上。他的身子挨了一顿痛打。
“第几个回合了 ”杰克问。
“第十一个。”
“我撑不住了,”杰克说,“我的两条腿不行了。”
沃尔科特揍了他好久。这就像一个垒球的接手击球,发出“砰砰”的响声。从这时起,沃尔科特开始狠狠地揍。他一定是个拳头很重的狠手。杰克现在只是处处招架。看不出他挨到了痛打。在回合中间,我给他按摩腿。腿上的肌肉一直在我按摩的手下抖动。他脸色难看得要命。
“我想我撑得住,”杰克说,“我不想让这个波希米亚人把我打垮。”
铃声响了,我们把他推出去。沃尔科特把杰克逼得背靠绳圈,用左勾拳很轻地打杰克的半边脑袋,然后使出全身力气用右手猛击杰克的身子,而且尽可能打得低。他一定打在他腰带下面五英寸的地方①。我想杰克的眼睛会从他的头上掉下来了。他的眼睛凸得很厉害。他的嘴张开了。
裁判员抓住沃尔科特。杰克走上前去。如果他倒下去,五万块钱就没有了。他走着,好像他的五脏六腑都要掉出来似的。
“并没有击低,”他说,“这是意外。”
“我很好。”杰克说。③他们就在我们面前。
“来啊,你这个波兰人。”杰克对沃尔科特说。
杰克就站在离开绳圈只有一点远的地方。他向前走了一步。我看到汗水从他脸上冒出来,就像有人在挤他的脸似的,有一大滴汗珠从他鼻子上掉下来。
“来打啊。”杰克对沃尔科特说。
沃尔科特走过去。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他压根儿没有想到杰克受得了这一下。杰克用左手拳打他的脸。③他们就在我们面前。沃尔科特打中他两次。杰克的脸是我看到过的最糟的脸——瞧那副模样!他浑身像要散开似的,只是硬撑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而他脸上的神情完全说明了这种情形。他一直想着并硬熬着他被打伤的疼痛。
接着他开始狠狠地揍了。他的脸色一直非常难看。他用低贴在身旁的双手,向沃尔科特挥过去,开始狠狠地揍了。沃尔科特遮拦。杰克拼命地向沃尔科特的脑袋打击。接着他猛地发出左手拳,打中了沃尔科特的腹股沟,紧跟着他的右手拳砰地打在沃尔科特打中他的地方。大大低于腰带。④沃尔科特倒下去,抓住自己,扭曲着身子在地上滚来滚去。
后来,报告员拿着传声筒走进绳圈,说:“沃尔科特被犯规打中。”
杰克坐在椅子上。我给他脱掉拳击手套,他两只手按着痛处熬着。
“咱们得回旅馆,去请一个医生。”约翰说。
“我身子里都给打伤了。”杰克说。
“我感到非常抱歉,杰克。”约翰说。
“没什么。”杰克说。
他躺在那里,闭着眼睛。
“他们一定设法安排了一个巧妙的双重骗局②,”约翰说,“你是个好样的家伙。”
“哪儿的话,”杰克说,“这没什么。”
(有删改)
[注] ①拳击比赛规定,腰带以下的部位不准打。如违犯,即被判犯规和输去这场比赛。②双重骗局是拳击界的黑话,指比赛前双方讲定了胜负,而在比赛时一方却违背约定,在欺骗观众和赌客的同时,又欺骗了对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杰克和《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一样,都是境遇不佳但打不败的硬汉,他们不向命运低头,永不言败。
B.杰克道德感、荣誉感很强,他虽然身子不结实了,但在比赛中仍尽全力打拳,甚至想要放弃赢钱,赢得比赛。
C.观看拳击比赛的观众特别多,这个情节看上去似乎没有作用,实际是为了反映“我”内心的忐忑。
D.杰克受到犯规打击之后立刻意识到自己遭遇了双重骗局,于是强撑着用同样的犯规手法破坏了双重骗局。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可以写出“我”敏锐地感觉到钱的数目大,内心隐隐有些不安,此处为后文双重骗局的出现做了铺垫。
B.句子②中杰克对自己的称呼由第一人称变成第二人称,形成与自己的对话感,是把自己当作另外一个人进行客观审视。
C.句子③出现了两次,此时的“我”清晰地感受到杰克的疼痛和坚强却又无能为力,感情非常强烈却表达得非常含蓄和克制。
D.句子④是沃尔科特受违规击打后的反应,用来衬托杰克的刚毅顽强。受到同样的攻击,杰克没有倒下,还有力回击了对手。
3.(心理描写)《五万元》和《老人与海》对主人公心理描写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4分)
4.(叙述特点)这篇小说用了大量的对话来叙述,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思考角度 文本对应内容 具体分析
情节 ①“嗨,杰里,”杰克放下酒杯,“我现在没有醉意吧,你瞧 约翰带着摩根和斯坦菲尔特来找我,你知道的。你知道我在沃尔科特身上下了多少赌注 五万元!” “钱可真不少。可能会出什么事情。” ②“五万元,”杰克说,“二比一。我会到手二万五千元。在他身上弄点钱,杰里。” “这听起来可不坏。”我说。 对话①,具有 的作用,引发读者对于 的好奇。 对话②,也有悬念作用,并且 ,正因为有这样的暗示,比赛中杰克的表现才显得如此矛盾而令人费解。
人物 ①“五万元,”杰克说,“二比一。我会到手二万五千元。在他身上弄点钱,杰里。” …… “我打罢这一场就完了,”杰克说,“我从此不干了。我得挨一顿打。干吗我不应该在这里面弄点钱呢 ” …… “我有一个礼拜睡不着,”杰克说,“整个夜晚,我躺在那里醒着,担心自己给打得屁滚尿流。我睡不着,杰里。你想象不出,你睡不着的时候,那是什么滋味。” ②“我想我撑得住,”杰克说,“我不想让这个波希米亚人把我打垮。” 对话①中,杰克对“我”说“我会到手二万五千元”“我从此不干了。我得挨一顿打。干吗我不应该在这里面弄点钱呢”,但他又对“我”诉说失眠的痛苦——“整个夜晚,我躺在那里醒着,担心自己给打得屁滚尿流”,这反映了他内心的不安,暗示了 。 对话②中,杰克被打得很惨,但他说“我想我撑得住”“我不想让这个波希米亚人把我打垮”。 这些对话反映了杰克从对事先约定失败的不安到坚定尽力取胜的心理变化过程,塑造出 形象。
艺术效果 “这是他上这儿来以后第一回给她打电话。”霍根说。 “他天天给她写信。” “当然啦,”霍根说,“一封信只花两分钱。” 这部分对话补充交代了杰克的家庭财务状况,避免单独叙述,使叙述更加 。
整合作答
五年高考练
小说阅读之叙述特点
(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 红
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 红玫瑰依旧开花否 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 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
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
3.(叙述特点)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C 例句中“对付”的意思是“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A.将就。B.感情相投和(多用于否定式)。C.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与例句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D.将就。
2.答案 不能。①“冲”比“游”更有力度,与“鲨鱼莽莽撞撞……”的语境更贴合;“划破”比“露出”更能展现出鲨鱼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强。②这两个词表现了鲨鱼的无所畏惧、勇猛强壮,表达了老人对这条鲨鱼的欣赏。
3.答案 ①“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表明老人现在很疲惫;同时也表明老人的双手已经受伤,海水刺激伤口产生的疼痛感能让老人保持清醒。②从对云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渔夫,这为下文老人能与多条鲨鱼战斗的情节做了铺垫。
二、
1.答案 “决”改为“绝” “撼”改为“捍” “奈”改为“耐”(答出其中两处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
文中第二段几处有错别字的词语的正确写法分别是:艰苦卓绝、捍卫、能耐。
2.答案 ①节奏也逐渐加快 ②他不屈服于命运 ③胜利的失败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故事开始在交代老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时,节奏比较缓慢”和后文“当老人与马林鱼、鲨鱼正面交锋时,节奏快到了极点”可知,此处强调《老人与海》的叙述节奏开始时比较慢,随着情节的变化,节奏逐渐加快,直到快到极点,故可填:节奏也逐渐加快。
②处,根据前文“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和后文“无论在多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借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可知,老人因为不向命运屈服,所以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奋勇抗争,故可填:他不屈服于命运。
③处,根据前文“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最后遭遇不可挽回的失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虽然大马林鱼没有保住,但是他捍卫了人类灵魂的尊严”可知,老人捍卫了人类灵魂的尊严,没有保住大马林鱼,遭遇了失败。故可填:胜利的失败者。
3.答案 (示例1)人应该学会正视现实,接受并超越它。
(示例2)生活中无论跌倒多少次,都要试着站起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通过分析例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可知,例句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内容上体现了永不言败的精神。材料第三段中的“即使失败了,也要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人的‘优雅风度’”,表现了要以“优雅风度”对待失败,要正视现实,接受并超越它,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故可仿写为“人应该学会正视现实,接受并超越它”或“生活中无论跌倒多少次,都要试着站起来”。
4.答案 (示例)运用反复的手法,使钓索“溜”的状态有延续性,暗示鱼的力量之大,更能表现出“他”钓技高超,对鱼势在必得,写出“他”的勇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钓索朝外溜着,溜着,溜着”,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了钓索持续朝外滑动的状态,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这个过程的延续性。鱼能使钓索不断向外滑动且速度越来越慢,暗示了鱼的力量之大。而老人让鱼每拖走一英寸都付出代价,可见老人有策略地应对鱼,展现了老人高超的钓技。老人坚信自己能对付鱼,体现出老人对鱼势在必得,写出了老人的勇悍。
5.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拖”,意思是“拉着物体使挨着地面或另一物体的表面移动”。A.拖延,延续。B.拉着物体使挨着地面或另一物体的表面移动,与文中加点的“拖”意义和用法相同。C.牵制,牵累。D.用拖把擦(地)。
三年模拟练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实际是为了反映‘我’内心的忐忑”错误,根据原文“我们一路向更衣室走去,我看到挤满了人”“‘来的人真不少。’杰克说”,以及前面杰克说的“担心自己给打得屁滚尿流”可知,应该是反映了杰克内心的忐忑,杰克看到观众这么多,觉得自己需要对观众负责,不管结果如何,都应尽全力去打。
2.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做了铺垫”错误,应该是为后文双重骗局的出现预先作出的暗示,故此处是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知识拓展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铺垫与伏笔的具体区别如下。
①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虽然是在次要人物、事物或事件上下功夫,但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读者对下文的情节不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伏笔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④从所使用的笔墨上看:铺垫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3.答案 (1)《老人与海》中对主人公的直接的心理描写非常多,内心独白非常突出;《五万元》中对主人公没有任何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借助言行、神态暗示其心理。
(2)《老人与海》采用全知视角叙事,方便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五万元》以见证人的视角叙事,不方便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1)《老人与海》中对主人公的直接的心理描写非常多,内心独白非常突出。海明威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来展现老人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老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比如面对接连不断的残酷搏击,老人的内心活动是丰富而复杂的,他感到过厌倦,“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产生过焦虑,“要是夜里来了鲨鱼,该怎么办 能有什么办法”;还有过失望,“好景不长啊”“我不能指望干掉它们了”。
《五万元》中对主人公没有任何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借助言行、神态暗示其心理。比如比赛前杰克不断诉说“这可不是欺骗。我怎么能打败他呢 干吗不在这里面弄点钱呢”,这里的语言描写反映了人物的矛盾心理;比赛过程中,“沃尔科特双手刚放下,杰克倏地举起左手在他脸上揍了两下”“杰克看上去脸色很不好,但是他的左手拳简直像是有自动装置似的”,通过杰克拳击时的动作、神态,我们也可以看出杰克作为职业拳击手的职业道德,他不想打假赛,他在尽力打败对方。
(2)《老人与海》采用全知视角叙事,方便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直接展现主人公的所思所想;《五万元》以“我”这个见证人的视角叙事,只能写“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不方便直接描写主人公的心理。
4.答案 悬念 赌局具体内容 暗示情节发展
人物心理 有荣誉感的硬汉 简洁集中
①用对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于赌局具体内容的好奇,暗示情节的发展。
②对话暗示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对话反映了杰克从对事先约定失败的不安到坚定尽力取胜的心理变化过程,塑造出有荣誉感的硬汉形象。
③对话可以使叙述简洁集中。在对话中可以补充交代杰克的家庭财务状况等故事内容,避免单独叙述,使叙述更简洁集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小说叙述特点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精准审题,准确判断。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叙述特点。
第二步,确定角度,具体分析。小说叙述特点主要包括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视角、情节安排技巧等,确定好角度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第三步,分条列项,规范作答。
五年高考练
1.A 从“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中可知,战乱年代,天寒地冻时,作者远离家乡,望着无边无际的大地,心中是有“前途未卜”的茫然之意的,但作者在此处用了“向着”“奔去”来修饰,可见其内心坚定,充满激情,义无反顾。面对“飘飘荡荡的”海船,作者说“我们怕”“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可见其内心虽有疑虑,但仍然在革命的路上勇毅地往前走,故“忧惧不安”表述程度过重,A项不正确。
2.答案 ①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恍恍惚惚”,并从文中找到对应处。文中一共写到两处“恍恍惚惚”,一是第二段的“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一是倒数第七段的“只觉得恍恍惚惚的”。依据前后文可知,前者包含两层原因,即记忆模糊与时间飞逝;后者主要是感受到弟弟的成长,“我”的多种情绪交织。
3.答案 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解析 解答此题应先分别分析在上海和山西两个地方的年轻人群体的特点,并加以概括;再结合时代背景和文中描写内心感受的词语,如“慌乱”“忧郁”“开心”“放心”等,总结“我”的感受,并前后对照着来分析原因;最后说明写法特点及其作用,将弟弟“一个人”的生活放在他身边的“一群人”的生活中来叙述,这是点与面结合的写法,典型与群像两者结合更能体现作品的社会意义。
知识拓展
叙述特点知识储备
(1)叙述人称
①第一人称: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但在叙述上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②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③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2)叙述视角
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学生视角等。
(3)叙述顺序
①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插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④补叙: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4)叙述方式
①对话:故事真实可信,使故事情节更紧凑。
②回忆:使某一情节的发展更加合理,丰富人物形象。
③现实与回忆交织:丰富某一人物形象,巧妙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情节故事内容。
④叙述与写景结合:渲染气氛,突出主题。
⑤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5)叙述节奏
当小说要加快叙述速度时,一般采用简练的概括性叙述;而当小说要放慢叙述速度时,就会进行大量的详尽的描写,使小说的节奏变得舒缓。同时,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还会用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还可能插入回忆、叙说历史、展开联想(如插入有关联的或类似的神话、童话、民间传说)等。这些手法的运用,能舒缓原本紧张的情节,能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能丰富小说内容,也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