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市石莱镇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鲁科版五四制(2024)(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新泰市石莱镇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鲁科版五四制(2024)(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2 22:0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新泰市石莱镇初级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鲁科版五四制(2024)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测试范围:机械运动 声现象
一、单选题(32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初中生的身高约为 160dm B.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1m/s
C.一支新 2B 铅笔的长度约为 50cm D.正常人 1min 的心跳约为 200 次
2.如图为珠江两岸景观图。下列相对广州塔静止的是(  )
A.飞行的客机 B.两岸的高楼 C.行驶的游船 D.流动的江水
3.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图中所示的是火箭上升和此过程中航天员在舱内的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塔是运动的
B.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是静止的
C.以舱内的航天员为参照物,火箭是静止的
D.以舱内的航天员为参照物,发射塔是静止的
4.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注:2里为1km,“一日还”指大约24h从白帝城到达江陵)。诗人所描述的船速最接近(  )
A.2km/h B.10km/h C.20km/h D.1000km/h
5.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下列关于公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运动所用的时间越少,速度一定越大
C.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
6.如下图所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7.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8.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由笛子的振动产生的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鱼惊”是因为液体可以传声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无改”指声音的音色没变
9.小明跟团研学时,导游为了让大家都能听清,会拿着如图所示的扩音器,这种扩音器主要能(  )
A.增高音调 B.增大响度 C.增大声度 D.改变音色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目的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B.图乙,逐渐抽出罩内空气,音乐盒声音变小,是因为介质减少发声体振动减弱
C.图丙,用纸片分别接触转速相同、齿数不同的齿轮,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D.丁图,两列声波的音调不同
11.张超同学利用声音传感器分别采集到钢琴和长笛演奏某段歌曲时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根据波形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声音的音色相同 B.两种声音的音调相同
C.两种声音的振幅不同 D.两种声音的响度不同
12.微信是当下流行的一种社交软件,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发送语音来交流。如图所示的是微信聊天窗口截图。通过声音识人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3.道州龙舟始于宋朝,是端午节颇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在2024年举行的“理学圣地,龙腾潇湘”国家非遗道州龙舟赛吸引了230余支龙舟队、7000余人参赛,打破了参赛人数最多的龙舟赛吉尼斯纪录。在龙舟赛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龙舟赛中的鼓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B.龙舟赛中鼓手敲击鼓面的力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C.龙舟赛中裁判员发令枪发出的枪声是在向参赛选手传递能量
D.现场观众听到震耳欲聋的呐喊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14.“参差不齐”这个成语大家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意思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或水平不一、很不整齐。但是在古代“参差”还表示一种乐器你知道吗?如图所示,它由许多根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下列关于这种乐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差”演奏时是靠竹管的振动发声
B.竹管长短不一是为了改变“参差”发声的音调
C.用力吹同一根竹管能改变此乐器的音色
D.发出的优美声音一定不属于噪声
15.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都是10m
D.甲、乙两车都以10m/s 匀速运动
16.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图像,从0时刻开始计时,则关于它们的运动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时,乙在甲的前面,甲运动4s追上乙
B.甲乙同时出发,乙运动2s追上甲
C.甲乙在出发后都做匀速运动,且
D.甲比乙先出发2s,甲运动4s和乙相遇
二、填空题(16分)
17.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15m,则它的平均速度是 m/s,它在第2s内的速度是 m/s。
18.在“运用物理技术破案”的趣味游戏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由下图可知,脚印的长度为 ,“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19.“植树节”薛悟理同学到4km外的公园参加植树活动,他徒步1h到达,全程平均速度为 km/h;徒步过程中,他相对于路边的树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0.2025年央视元宵晚会上,民乐相声《金蛇序曲》的表演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还蕴含了丰富的声现象知识,在演奏中可以准确地分清唢呐和笙的声音,这主要是由于二者的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不同,唢呐在吹奏时是空气柱 发声。
三、实验题(32分)
21.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为了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 ;
(2)实验中要使斜面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是为了 ;
(3)小车从甲到丙的距离为 cm,平均速度为 cm/s;
(4)如果实验时过了位置甲才开始计时,则甲到丙的平均速度测量值偏 (选填“大”或“小”);
(5)通过计算可知,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作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6)小明在实验时,一只手操作秒表,另一只手释放小车,由于紧张,按下秒表的同时总会把小车向后拉一点才松开小车,这样操作会导致计算出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
2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3)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四、计算题(20分)
23.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京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的时间为,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的时间为,求:
(1)轿车从A地行驶到B地的速度是多少km/h?
(2)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京需要多长时间?
24.春节期间,小明同家人乘火车去北京,他乘坐的火车长为500m。途中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明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1min。问:
(1)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m?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s?;
(3)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1.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50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m/s?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D D B B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B C D
1.B
【详解】A.初中生的身高约为 160cm,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为0.8~1.3m/s,故B符合题意;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常人1min的心跳约为70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详解】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A.飞行的客机与广州塔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两岸的高楼与广州塔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
C.行驶的游船与广州塔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流动的江水与广州塔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A.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塔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B错误;
C.以舱内的航天员为参照物,火箭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C正确;
D.以舱内的航天员为参照物,发射塔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由诗句可知,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为1000里,由题意可知,2里为1km,则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为500km。“一日还”指从白帝城到达江陵需要大约24h,由可知,船速约
所以船速与20km/h更接近,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是一个定值,它取决于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与路程及时间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D
【详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为:物体的左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刻度对齐;被测物体要紧靠有刻度的一侧;读数时视线垂直刻度;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7.B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介质,所以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是声音产生的本质原因,故B正确;
C.物体振动能产生声音,但人耳听到声音还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声音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20Hz - 20000Hz)、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的响度足够等。所以,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故D错误。
故选 B。
8.B
【详解】A.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笛声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类似笛子、箫、葫芦丝等这类管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般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鱼惊”是因为液体可以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乡音无改”指声音的音色没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9.B
【详解】声音经过扩音器后响度变大,使游客们听得更清楚,所以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导游发出声音的音色由导游的声带决定,声带的振动频率未变,故音调不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A.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觉到音叉在振动,目的是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A错误;
B.逐渐抽出罩内空气,音乐盒声音明显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发声体自身振动不会减弱,故B错误;
C.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齿轮齿数越多,转动时纸片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用纸片分别接触转速相同、齿数不同的齿轮,可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故C正确;
D.由图可知,两列声波相同时间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故两列声波的音调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1.B
【详解】波形不同则音色不同;波的疏密即频率不同则音调不同;波的高低即振幅不同则响度不同。
A.由图可知,甲乙波的形状不同,所以音色不同,故A错误;
BCD.如图可知,图中钢琴、长笛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相同,振动的幅度相同,即钢琴、长笛的频率相同,振幅相同,所以两种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2.C
【详解】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通过声音识人主要依据的是音色这个特性。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龙舟赛中的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鼓手敲击鼓面的力越大,鼓面的振幅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而不是音调越高,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故B错误;
C.龙舟赛中裁判员发令枪发出的枪声是向参赛选手传递信息,让选手知道开始比赛等指令,而不是传递能量,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现场观众听到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故D错误。
故选 A。
14.B
【详解】A.通过吹奏竹管上端切口发声,说明“参差”演奏时是靠竹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A错误;
B.竹管长短不一是为了改变了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即是为了改变“参差”发声的音调,故B正确;
C.音色能区分不同发声体,用力吹同一根竹管不能改变此乐器的音色,故C错误;
D.发出的优美声音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等情况时,属于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15.C
【详解】AD.甲图为s-t图像,为一过原点直线,由,速度大小为一定值,甲的速度为
由图乙知,乙车的速度为2m/s,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D错误;
B.因甲的速度为2m/s,甲车初速度不为0,不是由静止开始运动,乙车开始计时的速度为2m/s,也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B错误;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经过5s通过的路程
故C正确。
故选C。
16.D
【详解】A.当
时,甲在乙的前面,乙运动2s追上甲,故A错误;
B.甲出发2s后乙才开始运动,乙运动2s追上甲。故B错误;
C.图像均为倾斜直线,说明甲乙在出发后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乙图像倾斜程度更大,故
故C错误;
D.甲比乙先出发2s,刚开始运动时,甲在乙前面,甲运动4s和乙相遇,故D正确。
故选D。
17. 3 3
【详解】[1]平均速度
[2]因为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所以它在第2s内的速度是。
18. 25.10 175.70
【详解】[1][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所以脚印的长度是。因为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所以“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19. 4 运动
【详解】[1]薛悟理同学全程平均速度为
[2]徒步过程中,薛悟理同学相对于路边的树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
20. 音色 振动
【详解】[1]音色是声音的独特品质,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不同乐器因这些差异产生不同的音色,因此能通过音色区分唢呐和笙。
[2]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唢呐通过吹奏使内部空气柱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这是其发声的原理。
21.(1) 刻度尺
(2) 小 方便测量时间
(3) 90.0 15
(4)大
(5)变速直线运动
(6)偏小
【详解】(1)[1]本实验测量平均速度采用的是一种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所以这个实验的原理是。
[2]本实验中通常使用刻度尺测量所通过的路程,使用秒表测量通过某段路程所用时间,所以为了完成本测量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和刻度尺。
(2)[1][2]斜面的坡度越大时,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3)[1][2]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甲丙的距离,所用时间
则甲到丙的平均速度
(4)如果实验时过了位置甲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甲到丙的时间偏小,根据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
(5)甲乙段小车通过的路程
所用时间
甲乙段的平均速度
乙丙段小车通过的路程,所用时间
乙丙段的平均速度
由此可知,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6)由题意可知,实验时,小明因紧张按下秒表的同时会向后拉一点才松开小车,这样操作会导致测量出的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偏大,根据公式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22.(1) 乒乓球被弹起 物体振动 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
(2) 空气 不能
(3) 变小 不能
【详解】(1)[1][2]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发声的音叉在振动,但音叉振动幅度小、肉眼不易直接观察,需借助乒乓球将振动“显示”出来。这里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转换法”。
(2)[1]敲响右边音叉,其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周围空气传播到左边相同的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并弹起泡沫塑料球。该实验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2]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作为传声介质,右边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传播到左边音叉,左边音叉不振动,塑料球不会弹起。
(3)[1][2]玻璃罩内空气逐渐减少,传声介质变稀薄,声音传播的效果减弱,因此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由于无法将玻璃罩内完全抽成真空,需通过“空气越少,铃声越小”的现象推理出 “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科学推理法”。
23.(1)
(2)42min
【详解】(1)A地到B地的距离为50km,轿车从A地行驶到B地的时间为0.5h,则轿车从A地行驶到B地的速度是
(2)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京的距离是70km,则所需要的时间是
24.(1)1200m;(2);(3)
【详解】解:(1)火车的速度
v=72km/h=20m/s
由可知,隧道的长度
s=vt=20m/s×60s=1200m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的总路程
s=s隧道+s车=1200m+500m=1700m
由可知,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
(3)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
s'=s桥-s车=1.8×1000m-500m=1300m
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
答:(1)该隧道的长度为1200m;
(2)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85s;
(3)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1.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50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26m/s。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