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复习:《文学作品(散文)阅读复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中考复习:《文学作品(散文)阅读复习》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2 18:5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作品(散文)阅读复习
导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考查要点。
2.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复习方法:讲练结合、点拨引导
复习内容:
一.散文知识储备
1.何谓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2..理解特点:
形散: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散文的分类
(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4.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5.散文的线索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6.
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7.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8.考查内容梳理。
①筛选文中信息,整体感知内容;
②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③分析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品味文中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单篇散文阅读练习
母爱如粥
①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每天都和她的儿子聊天,她给他讲一些他小时候的故事:光着屁股在小河里游泳被虾刺伤了屁股,赤着脚丫蹿到树上吃桑葚被毛毛虫咬得浑身疙瘩,林林总总。他都已忘了的事情,她总是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②她每天总是会利用一大部分时间来给他熬粥。用那种最长最大、颗粒饱满、质地晶莹、略带些翠青色的米粒,一颗一颗精心挑选。如果偶尔一不小心手指沾起了两颗,她会将它们重新放进米堆,重新挑选。她把那些米洗得很干净,然后放进一只棕色的瓦罐,倒上沉淀过的泉水,用柴火慢慢熬。火不能太猛,否则粥会受热不均匀。她把火儿侍候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
③熬一锅粥,
通常要花费两个半小时。她小心翼翼地把粥倒进一只花瓷碗里,一边晃着脑袋,一边对着粥吹气,吹到自己呼吸困难,粥才凉了。她微笑着用汤匙喂给儿子吃,可是儿子闭着眼睛,漠然地拒绝了她。她并不生气,微笑如昔。
④第二天,继续拣米,熬粥,吹冷,继续接受拒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手指已经变得粗糙而迟钝,她摇晃着的脑袋已经白发丛生,她的力气也大不如从前,往往是粥冷到一半时便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必须借助蒲扇来完成下一半的降温。可是儿子依然冷漠地拒绝她。她一直微笑着,始终没有留下一滴眼泪。
⑤这种热情与冷漠对峙持续了8年零73天。第8年零74天,她正和儿子讲着他小时候的故事,儿子突然睁开眼睛,不太清楚地说了声:“妈妈,我要喝粥。”她顿时泪如雨下——那是自从医生宣布他脑死亡后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医生说,像他这种情况,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
⑥儿子那天吃到了母亲熬的粥,其实并不像她描述的那么好吃,有微微的糊味,而且还带有咸咸的眼泪的味道。可想而知,母亲是多么不平静!
⑦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三个月之后,就在儿子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之时,母亲撒手人寰。临走时,她握着儿子的手,笑容安详而从容。儿子在清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本母亲的病历,其实早在七年多以前,在儿子昏睡一年之后,不幸又一次降临了这个家庭——母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⑧是什么信念可以支撑一位肝癌晚期的女人与病魔对抗了七年?医生说这是个奇迹。儿子知道,创造奇迹的正是——那可怜而尊贵、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1.文章从 和 两个方面写了母亲对儿子的照料。
2.文中母亲创造的“奇迹”具体指什么?
3.品读第②段,结合全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她把火儿侍候得温顺而精致,宛若一位恬静娴雅的江南女子。
4.第⑤段为什么要写“8年零73天”、“第8年零74天”?
5.
第⑥段写粥不好吃,是因为 。
三.对比阅读训练
【甲】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文/尤天晨
⑴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钮扣松动了。
⑵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⑶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⑷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⑸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⑹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
⑺——还是失败。
⑻再试……
⑼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⑽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放弃。
⑾儿子的眼睛热了…
⑿“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钮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⒀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仅仅如此简单。
【乙】
牵着母亲过马路
⑴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⑵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 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⑶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 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⑷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⑸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易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⑹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疫,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⑺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 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6.【甲】【乙】两篇文章分别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7.【甲】【乙】两文都写了母亲的欣慰喜悦,【甲】文中“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 的心情;【乙】文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的原因是 ;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的原因是 。
8.【甲】文第⑷段划浪线句中的“不敢”“惟恐”“轻轻地”等词语,刻画和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形象?

9.【乙】文第⑹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0.
这两篇文章写得都很感人,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

四、延伸作业
1.搜集有关母爱的名言、诗句。
2.课外阅读
闪光的母爱
①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一辆肇事车将她从斑马线上撞飞了出去,又在茫茫的夜色中逃逸。她又是幸运的,我们交警、医院、保险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统筹协调,刚刚开通了“交通事故绿色生命通道”。这个“绿色通道”让她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最好的医疗救护,也没有医疗费用上的后顾之忧。
②自从入院以来,她一直昏迷不醒。医生说她脑神经受到损伤,也许永远也醒不了。她还有身孕,已经5个多月了,出于医疗上的需要,应该考虑引产。可当她从神经外科转到妇产科病房,医生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实施这个手术,她腹中的胎儿不仅发育正常,而且一些生命指数还优于同孕期的胎儿,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③她的身世也是个谜。在事故现场,只遗落着她简单的行装。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人生?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的匆匆旅程是与谁相约?她腹中胎儿的父亲又是谁?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只要她不清醒,这一切都将无从得知。更没人清楚,她在出事之前,日子是快乐,还是忧伤。
④她得到了妇产科护士最精心的护理,她们让她的身体始终干净清爽,散发着孕妇特有的芬芳,她们愿意与她共同呵护一个生命奇迹。时光在她的昏睡中一天天地过去,后来她被推进了产房。后来医生骄傲地宣布:“5公斤的男婴,健康极了!”那一刻有掌声响起。护士小姐把她的孩子抱来给她看,她们觉得虽然母亲是植物人,但是也应该让母子见见面。她们惊喜地发现她胸前濡湿一片,有乳汁分泌。她们小心翼翼地把婴儿的嘴贴上去。随着婴儿本能的吸吮,她脸上的肌肤竟然在微微颤动,那分明是在笑啊。此后,每当护士们把她的孩子抱来吃奶时,她的脸上都会出现这种幸福洋溢的表情,有时嘴里还会发出含糊不清的音节,犹如一位快乐的母亲在对着婴儿呢喃细语。神经科医生以此推论:她的大脑可能一直是有意识的、清醒的,只是神经中枢的连接出了问题,使她失去了语言与行动能力,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她的身体早已虚弱到了极点。母乳喂养,只能加速她的衰竭。可是谁又能忍心剥夺她这样一位母亲哺乳的权利?
⑤三个月后,又一次让孩子吃得饱饱的,她终于平静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想领养她的孩子。几经权衡,我们还是选择了儿童福利院。福利院长大的孩子都姓“党”,老院长也说了,他们不会让这个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否则就对不起他妈妈。依据有关的政策,她的丧葬费只有几百元,是不能把一个人体面地打发上路的。我们交警队事故科的同事,凑了2000元钱,请护士小姐们给她买几件新衣服。护士长却说:“不用了,我们都已准备好了。那一天,我们医院所有已经做了母亲的和将会做母亲的人,都会去送她。”护士长还说,她入院时体重121斤,分娩后体重86斤,临终前的体重只有63斤。
⑥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本来她生下他后就可以“走”的,可是她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奶吃,怕他觉得孤独,又坚持着在人生路上陪他走了一段。  
⑦后来,我们用这点钱给她买了一块墓地。没有她的名字和生平,所以墓碑上只有一行文字:“一个全身上下都闪烁着母爱光辉的女人。”
(选自《智慧背囊》第6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你对“一个全身上下都闪烁着母爱光辉的女人”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说“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请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4.本文在字里行间充满着母性的光辉,其实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何尝不也爱着我们,也许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请你也写一段生活中的经历,用平实的语言,去发现去表述母爱。(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聊天 熬粥
2.患脑死亡的儿子苏醒;患肝癌晚期的母亲照料了儿子七年。
3.采用比喻(或拟人)的方法,生动形象亲切地写出了母亲熬粥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母亲的温情和细腻,为下文写粥糊作铺垫(或作对比)
4.强调了母亲照料儿子时间之长和这一天对母子俩的重要性,体现了母亲的信念和坚韧的性格。
5.有糊味;有泪水的味道。
归纳:解答阅读简答或概括题,正常情况下一要从课内的例子中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二要带着有关题干信息在原文中顺藤摸瓜,巧借他山之石来攻玉,或用原文直接作答,或对原文有关句子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作答。在不得已的(或试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情况下,才能用自己的语言作答。这一点小窍门,同学们可能从本节课的解题中有所悟出。
6.甲:叙述一件母亲给儿子钉扣子的事情,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的感情。乙文写“我”
陪母亲去买菜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7.【甲】【乙】两文都写了母亲的欣慰喜悦,【甲】文中“母亲笑纹如花”写出了母亲在得到儿子对她的简单的爱的表示之后发自内心的愉悦心情;【乙】文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的原因是看到儿子偕妻儿回家看望自己;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的原因是她觉得儿子已经长大成,懂得事理。
8.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
9.对比手法。突出了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
10.
示例:⑴甲文中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和动作;乙文中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和“我”牵着母亲过马路这两次牵手。既写了母亲对儿子爱的呵护,也写了“我”对母亲的回报。
或:时光虽然流逝,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表现母亲对儿子挚爱之深。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真是太伟大了,正是这样伟大的母爱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孝敬老人、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业答案: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一位孕妇在车祸成植物人后,凭着对孩子的爱,不光生下了健康的婴儿,还以自己的生命之躯哺育了孩子三个月。(关键要素正确即算对)
2.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说你对“一个全身上下都闪烁着母爱光辉的女人”这句话的理解。
她的大脑可能一直是有意识的、清醒的,她想着她的孩子“她腹中的胎儿不仅发育正常,而且一些生命指数还优于同孕期的胎儿”“每当护士们把她的孩子抱来吃奶时,她的脸上都会出现这种幸福洋溢的表情,有时嘴里还会发出含糊不清的音节,犹如一位快乐的母亲在对着婴儿呢喃细语”“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本来她生下他后。就可以‘走’的,可是她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奶吃,怕他觉得孤独,又坚持着在人生路上陪他走了一段。”(不必很详细,意思对即可)
3.为什么说“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请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她入院时体重121斤,分娩后体重86斤,临终前的体重只有63斤。
4.本文在字里行间充满着母性的光辉,其实生活中我们的母亲何尝不也爱着我们,也许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请你也写一段生活中的经历,用平实的语言,去发现去表述母爱。(50字左右)
有具体的情节,表现母爱这个主题,语句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