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22 19: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学目标】
1、遵循并养成古文学习方法:注解词语、串讲句意、说明章旨。
2、美读并仿写山川小品:初识山水寄情之写法。
3、引导并背诵古文:课堂内完成背读古文任务。
4、积累关于明月的古诗词。
5、解读作者文中所表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三分之二的学生课堂内背读课文。
2、三分之一的学生能仿写美文。
3、积累关于明月的诗词名句5-6例。
4、能理解课文中“仙”、“闲”二字所传递的情感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学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短文两篇》。古人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山水风光引起了古今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成就了歌山咏水的优美篇章。这些“山水小品”如繁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板书:山水小品)。而这些文人墨客产生的那种欲说还罢的浅浅忧思又往往因物而起,“闲情偶寄”。(板书:闲情偶寄)。这两篇短文先学哪一篇呢?我想征求同学们的建议。
生1:先学习《答谢中书书》。
生2:先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师:这样吧,我们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可以吗?
根据举手情况,先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点评:民主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爱护,往往能激发一种热情;导语是对学生内容的提炼和指导,常常能点亮一种明灯。】
二、介绍苏轼事迹
师:同学们,苏轼可了不起了,老师非常崇拜他,为他的才学而折服。这里,我给大家作了一些知识卡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边读边记,尤其注意划横线的地方。
点击鼠标,演示内容: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开创了豪放词这一文学流派,影响深远。与父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古文运动八大家”(三苏)。本文选自《东坡志林》。写此文作者再被贬为黄州(九江)“团练副使”,这是一份有官无事的闲差。
师:苏轼是中国文学历史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曾经照亮了无数人的精彩世界。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吗?这里,我为大家列出了一些我读过的书目,供大家课外阅读拓展,并作为下次读书交流活动的主要内容。
点击鼠标,演示内容:现代文学家林语堂写的《东坡传》,当代学者余秋雨写的《苏东坡突围》,《警世通言》第二回《王安石三难苏学生》,《上下五千年》中的《出人头地》。
【点评:初识名家巨匠,介绍不宜过深,但必为学生打开知识的窗口。课内交流,课外引领,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这样做,假以时日,学生的知识储备便丰盈起来了。】
三、探究苏轼“闲情”
师:我先把课文背读一遍,同学们注意句读(停顿)
背读课文。在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句中延长句中停顿。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大声读。
师:齐读声音洪亮,很好!不过有人能背吗?(无人举手)。不要紧,再过几分钟就会背了。题目中的“记”就是记叙的意思。那么我们就来找一找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
生1: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是“承天寺”,人物是“作者”,事件是“看月亮”。
生2:人物还有“张怀民”。
师: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生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师:找得有准。你能用现代汉语说一遍吗?
生2: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生3举手有疑问,老师示意生3回答。
生3:地点应该是“中庭”,因为“承天寺”地方太大了,赏月地点主要在“中庭”。
师:这位同学思考得很好,请坐下。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找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在中庭看到了什么?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题回答。
生4:事件的起因是“月色入户”。
师:“户”是什么意思?
生4:窗户。
师:通过组词来释义,这是文言文解释的一个常用方法。不过,还要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
生5:“户”是“房屋”的意思,“家”的意思。
师:你能说一个成语来印证吗?
生5:家喻户晓。
师:很好,请坐下。还有两个问题呢?
生6: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也”。
师:找得很准!老师要细问一下,景物有哪些呢?
生6:积水、藻、荇、竹柏影。
师:竹柏怎么有“影”呢?
生6:还有“月光”。
师:你是怎么快速找到写景物句子的?
生6:在学习辅导用书上。(众生笑)
师:既然你有学习资料,那你就把这句话的译文读一遍吧。
生6:(照着资料读)庭院的月光好像积水那样空明透亮,水中的藻草、荇菜枝叶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师:句中“如”是什么意思?
生6:好像。
师:什么好像“积水空明”?什么好像“水中藻、荇交横”
生6有点疑惑,其他同学帮腔:“月光”、“竹柏影”。
师:借助资料学习,本是件好事,但要理解。这位同学请坐下。其实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来写月光、竹柏影,并非写积水和水中植物。
(板书:月光 竹柏影)
生7: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
师:同样地用现代汉语说一遍。
生7:思念没有快乐的事。
生8:考虑没有什么共同快乐的。
师:“念”是“想、考虑”的意思,不是“思念”,谁“想”呢?
众生:苏轼。
师:其实这是一个省略句,“与”之后省去了“之”字。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没有与我游乐的人。下文中的“相与步于中庭”也是省略句,这是宾语省略句。
师:月光如积水般空明透亮,竹子,柏树疏离的影子如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确实很美,作者在这样的美景中感悟出了什么?
众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什么意思
生9:只不过缺少清闲的人,像我和张怀民罢了。
生10:只不过少些像我们这样的清闲人罢了。
师:这位同学考虑了句子的通顺,不错!那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吗?
生10:闲
(板书:闲)
师:好一个“闲”字,“闲”字是作者无事可作的概括;“闲”是作者心绪平静的写照;“闲”是作者直面现实的表达。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作者的闲情逸致吧!
师:能背吗?
生11背读课文,老师作些提示或及时补漏。
师:“勇者敢为先”,虽然背得不熟,但他是我们班的“勇者”,向他学习,为他鼓掌!同学们,大声背吧!
学生读书2-3分钟,根据速背情况,老师巡视检查4名学生。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把课文复述一遍。
生12翻译课文,老师根据复述情况,补充讲述两点:“寝”是“睡觉”的意思,(寝室,就是睡觉的屋子)。“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发语词,引导句子大多揭示原因,可译为“其实是”,“原来是”。
【点评:反复朗读,变着形式朗读,其义自见。反复追问,释词通义,有机结合,水道渠成,引出“闲”,妙!】
四、仰望千古明月
师:一轮明月,多少情思。同学们,能在古诗词中再找几句吗?
生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
师:很好,李白因明月而思乡。
生1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独酌》。
师:不错,明月成了诗人的朋友。
生1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师:明月触发愁绪。
生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师: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蕴相似,以明月寄托美好祝愿。
生1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的《枫桥夜泊》。
师:月光是诗人愁闷的慰藉。
生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师:借月光的变化揭示自然规律。
……
师:同学们积累的诗词还真不少。看来“诗词诵读”已经丰富了我们的心灵。老师还要补充几句,请看大屏幕。
展示大屏幕,让同学们大声背读。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点评:千古明月,万人仰望。围绕“月光”丰富意象,丰富积累,丰富知识,丰富情感,这是难点,要突破,致力“古诗文诵读”活动,意义即在此。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提问逐层深入,共19名学生回答问题,体现了学习的广泛性。老师的背读,学生的三读,解决了课堂内背诵的任务。】
五、欣赏山川美景
师:明月千古照,山水春秋秀。我们一起来学习《答谢中书书》。这篇短文大多是四字短语,属于骈体文,便于朗读。我们一起读一遍。读完后,同学们可以先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来初步学习,并提出疑问。
学生读书2分钟,老师巡视并适时点拨。
师:下面,我们开展互问互答活动,即由你们自己提出问题,另外的同学来解答,好吗?
生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是什么意思?
生2:大山河川的美丽,自古以来共同谈论欣赏。
生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意思?
生4:青绿色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常青。
生5:“沉鳞”为什么指“潜游的鱼”。
师:这个问题老师来解答,“沉”是潜下去的意思;“鳞”是鱼特有的一部分,以部分代全体,用了借代的修辞,下面继续。
生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如何翻译?
生7:再也没有人参与这种奇异的景色了。
师:能否把“参与”换一个词,让句子更通顺?
生7:欣赏,领略。
师:对课文词语句子大家已理解得不错了。下面,我们再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针对读书情况,简要强调。
师:这是写景美文,写了哪些景,请找出来,限一个字。
生8:峰、云、流、壁、林、竹、雾、猿、鸟、日、鳞(鱼)。
教师板书:峰、流、壁、林、竹、雾、猿、鸟、日、鱼
师:每一个景物,文中都有一个词修饰、限制或说明,请用括号在文中标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高、清、清、翠、晓、鸣(颓)、跃(竞)
师:让我们一起把课文“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一遍,然后对照板书,再背一遍。
教师手顺着板书移动,参与背读。
师:短短68字,概括了四季、晨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观察顺序来写的呢?
生9:先是“仰视、俯视、平视”,再写“晓、夕”的景色。
师:回答得很准确。用四字评价这位同学的回答,也概括文中写景的特点:脉络分明。说到“脉络分明”,请问这位同学,全文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生9:总分总。
师:文中句首8个字概括写景,那么文中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呢?
生10:抒情、议论。
师:这么美的山川景色,作者愉悦不已,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文尾句一个字来回答。
生11:奇。
生12:仙。
教师板书:仙,并从字义,语境角度简要区别“奇”与“仙”。
师:对课文词语及内容,大家掌握得不错!我还要补充几点知识。
点击鼠标,补充小知识。
1、“答谢中书书”,“中书”是官职名,“答……书”是回信,山川小品起始于书信。
2、陶弘景,南朝人,不仕后隐居句曲山,有“山中宰相”之称。
3、山水之美:山水相映、色彩和谐、晨昏变化、四季交替、动静相衬、景情共鸣。
【点评:互问互答互比,落实字词内容,又是学习古文的一法。相信学生,便是教师的一种自信。于无形之中,细节化处理了景物和特征及观察角度理解的环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才高效,学生能力才会提高。】
六、笔写壮丽河山
师:根据景物提示,用四字短语来歌咏壮丽河山,可结合《三峡》相关内容。
点击鼠标,演示仿写内容。
——峰——云 ——水——潭 ——石——土
——树——花 晓——暮—— ——光——影
学生用时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
师:请用你的“山川之美”让大家“共谈”。
生32:青峰白云、清水绿潭、巨石厚土、绿树红花、晓鸟暮牛、明光暗影。
师:这位同学注意了色彩修饰,不过重复用了一个词,不好;“暗影”与壮丽不符。
生33:秀峰彩云、激水回潭、坚石沃土、怪树奇花、晓钟暮鼓,湖光山影,壮哉,山川之美。(学生掌声四起)
师:掌声是最好的肯定,就这样写,山川小品的精品就是这样产生的。下课!
【点评:以写促读,学以致用;能背能写,这便是“高效课堂”。】
【总评:学习文言文,无外乎“注解词语,串讲句意,说明章旨”三大内容,但如何落到实处?这堂课给我们一些启示:词不离句,句明章见。学生能力的提高,从每节课开始,在背读两篇短文的基础上,拓展到积累明月诗句,仿写写景韵文,课堂有厚度,有深度。】
附: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山川小品)

陶弘景

(高)峰 (清)流 石壁(交辉)
(青)林 (翠)竹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仙
(晓)雾(歇) 猿鸟(乱鸣)
(夕)日(颓) 沉鳞(竞跃)


记承天寺夜游 (闲情偶寄)

苏 轼

月 光


竹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