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16:4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级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科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单项选择题II两部分。单项选择题1: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在文明起源中,许多地区先后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至“酋邦”形态,再至“联邦”形态,最后成熟于“王权”形态的发展过程。下面能体现出“邦国”形态的遗址是 ( )
A.北京山顶洞人遗址 B.山西陶寺文化遗址
C.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 D.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
2.诸子百家对历史演进的阐释存在显著分歧。儒家孟子推崇“三代之治”,以尧、舜为仁政典范;道家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向往结绳记事的远古社会;法家商鞅强调“世事变而行道异”,反对效法古代;阴阳家邹衍则以五行相胜解释夏、商、周、秦的兴替。这表明( )
A.各派思想家均以复古作为政治理想 B.历史理解差异促成学派分庭抗礼
C.诸子通过重构历史以规划未来秩序 D.各派依托历史资源因应社会变革
3.秦代在基层普遍设立伍长,主要负责新占领地区的移民安置事宜。汉初伍长仍承担基层管理职责,但其军事色彩逐渐弱化,更侧重于民政事务。西汉中期后,通常不再设伍长,仅因特定事件而临时任命。秦汉伍长制度的调整 ( )
A.折射出地方行政效率下降 B.体现出基层治理的复杂性
C.顺应了基层社会发展变迁 D.源于治国理念的逐渐成熟
4.太仆(掌皇帝舆马和马政)在秦时位列诸卿。两汉时期,太仆的职官名称、佐官属官时有变动,但它在朝廷的重要地位一直未变。表1是两汉太仆籍贯分布状况(部分)。表中状况 ( )
表1
豫州 司隶校尉部 (即近畿各郡) 荆州 徐州 扬州 益州 并州 (仅太原郡1人)
30.99% 26.76% 16.9% 2.82% 2.82% 2,82% 1.41%
A.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威胁 B.与区域发展的程度紧密相关
C.保证了皇帝出行的仪仗规模 D.维持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平衡
5.传统儒学的理想人格被概括为“内圣外王”,即不仅重视内在修养,而且重视社会功用;魏晋以来,儒学变得更重视“内圣”而忽视了“外王”,魏晋的儒家学者更加注重心性自由和向内用功。这一变化可能源于魏晋时期 ( )
A.门阀政治影响了儒学价值取向 B.玄学兴盛后士人崇尚空谈
C.政治动荡产生信仰与道德危机 D.佛道动摇了儒学政治地位
6.唐初宰相往往一身二任,一方面以宰相身份于政事堂中参与集体议政,另一方面以各司长官的身份指挥相应机构的运行。《政事堂记》载:“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玄龄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当时政事堂设于门下省)事。”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
A.通过职责整合提升行政效能 B.以分权制衡防范宰相专权
C.借助集体决策保障政策科学 D.强化中枢机构的垂直管理
7.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开始,“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在国子监顺利毕业的留学生会参加特设的科举考试,及第后留在唐朝为官。这一局面折射出唐朝( )
A.行政体系趋于完善 B.文化的向心力较强
C.对外交往较为频繁 D.社会门第观念淡化
8.入赘是指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其家庭成员,在宋代以前备受歧视。宋代入赘婚得到民间广泛认可和官方保护,“川、陕富人多招赘婿,与所生子齿(并列)。富人死,即分其财,故贫人多舍亲而出赘”。该现象说明( )
A.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步淡化 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C.政府对民众人身束缚减弱 D.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9.《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西夏文把党项称作“番”,用“圣”“文”;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尊孔子为文宣帝,翻译《孝经》《论语》,并以正统自居,自称“中国”。这些说明少数民族政权( )
A.旨在追述华夷共祖以传播中原文化 B.密切了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C.意在加强文化认同以维护政权稳定 D.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进程
10.元代文人邓子晋在《太平乐府序》中评元曲:“上以雅颂之音,下以里巷之谈,发挥乎五伦六礼之奥,披豁乎三纲五常之微。”另据《录鬼簿》载,关汉卿创作亦“以俗为雅,寓教于乐,使观者有所感发”。这反映出元代戏曲( )
A.是社会宣传主要形式 B.兼有社会教化功能
C.突破传统表达的范式 D.隐含一定叛逆色彩
11.明清时期,徽商“贾而好儒”,他们经营大宗商品,涉足金融领域,建立会馆,兴办义学、刊刻典籍。徽商常用“族规”规范商业行为,借宗族势力化解商业纠纷。部分徽商还“捐官入仕”,以此拓展经营网络。上述现象反映出明清商业( )
A.突破了重农抑商政策束缚 B.依靠政治权力推动规模化经营
C.以宗族关系替代市场规则 D.呈现士商融合与资本多元化特征
12.1759年,清政府在平定新疆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后,建立卡伦制度。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扎拉丰阿奏:“近日俄人经营边地,不遗余力,拟请于城西巴克图一带添设卡伦一座,派兵常川驻守”。“达尔达木图金厂,例禁民人私采。于通山路径安设卡伦,拨派弁兵防守稽察,申严禁令”。卡伦的设置( )
A.推动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B.体现出国家主权意识的强化
C.有利于边防建设和边疆管理 D.有利于不同民族的深度交融
13.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上半叶,《尼布楚条约》在被重述、解释、宣传的过程中进入公众视野。民国时期,部分史家认为该条约是“割地之始”,而另一些观点则称其为“中国唯一胜利的条约”。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的普及有限 B.学界对条约文本的解读存在分歧
C.历史叙事受现实政治需求影响 D.清俄边界问题始终是外交焦点
单项选择题II: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注:“二年”指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规定,在干道上每隔十里设置的“邮”,是由十二个邮人之家组成的小型聚落,在从事耕作的同时,轮流当班负责文书传递。邮人随时待命,收到中央政府发出的重要文书和紧急文书后立即以步行方式传递至下一站。据此可知( )
A.邮人兼顾农耕和文书传递 B.文书行政有利于社会治理
C.人口迁移推动了经济发展 D.地方邮驿较前代更正规化
15.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
19世纪5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清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逐步受到削弱 B.中央和地方税务范围受到侵夺
C.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D.清朝政府的外贸收入迅速增长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踏歌》是中国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汉代“民间”的风情,但其所偏守的仍是“古典”之气韵,那样一群“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于陇上乐业”呢?
-摘编自王克芬《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材料二
唐代储光羲《蔷薇篇》:“联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去逐人归。”李白《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代流行节日歌舞,群众歌舞娱乐以庆祝节日的活动比较兴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自娱歌舞则更为普遍。唐代舞蹈《踏歌》所表现的是阳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身姿婀娜,一行踏青的少女,联袂歌舞,踏着春绿,唱着欢歌。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群体性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这部作品证明了我国古代舞蹈审美标准一个新突破,预示着另一种古典舞学派的诞生,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韵。
-摘编自孙景琛、彭松、王克芬、董锡玖《中国舞蹈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踏歌》舞蹈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踏歌》的新发展,并分析其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9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土地租佃纠纷案
(案例一)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开封府祥符县案
主户李昌图违制增租,强夺农具,佃户王元吉等联名控告。
开封府判词大意如下:主户不得擅自增加租税,应遵照天圣五年(1027年)的条令,在与佃户订立租契时明确租税,违者杖八十。经查,李昌图私改契书,依律追缴其多收租粮,并要求其纳铜赎罪。其庄上其他佃户,仍依旧契。
-整理自《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案例二)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浙西平江府案
豪民张元裕伪立田契,妄增租额,佃户陈阿刘举发。
平江府判词大意如下:免除张元裕死刑,改判以“脊杖二十”,并将其发配到本州牢狱服役;将其田产没收充公后仍交由原佃户耕种。
-整理自《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九·伪冒交易》《宋代土地制度研究》(漆侠著)等
(1)从纠纷类型、处罚力度、判决结果、政策导向中任选两个角度,比较两则材料中土地租佃纠纷案的不同。(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官府处理此类案件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嘉靖以降,江南州县为缓解赋役不均,已自发试行赋役货币化改革。至万历初,张居正以江南经验为蓝本,把一条鞭法推广到北方地区。具体做法是:赋役合并;以银缴纳;正杂统筹,将明初以来的各种杂税与正税合并;官收官解,废除了通过民间大户征解赋役的办法,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
-摘编自刘德成《中国赋税史纲》
材料二
一条鞭法在北方的推广面临诸多困难,当推行到山东时,更是引发了“齐鲁之民群起哗焉”的局面。下表是摘录的部分山东籍官民的议论:
山东籍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子慎行 所谓条鞭者,······邑民皆称其便。而他邑则有谓不便者,此有故焉······天下有治人无治法,敝邑所以至今称便者,以十余年来长吏皆符其人,能润色而损益之也。
山东籍户科都给事中光懋 (一条鞭法)不分人户贫富,一例摊派;不论仓口轻重,一并夥(伙)收。
山东章丘县士民 本县未行条鞭之先,乡官、举监生员,各照例优免税粮、丁银之外,一应杂办差银,毫不与及,······行条鞭之后,······而犹以其(民户)所减派之银数,加派于有地士夫之家,便于庶民而不便于士夫。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条鞭法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条鞭法在山东推行受阻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地域辽阔、民族聚集,边疆治理历来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了解和研究边疆治理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及形成的政策、制度,可为当今的边疆治理提供历史智慧和启示。
-摘编自林文勋《开创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新局面》等
运用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围绕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区域的边疆治理,拟定一个论题,选取三个关键词,需涵盖时间或空间、历史事件、政策或制度,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列出所选的关键词;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华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B
  2.D
  3.C
  4.B
  5.A
  6.A
  7.B
  8.B
  9.C
  10.B
  11.D
  12.C
  13.C
  14.A(3 分)、B(1 分)
  15.C(3 分)、B(1 分)
  16.(1)汉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民间 “达欢” 的情感需求与娱乐传统;汉代重视礼乐教化,舞蹈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发展:从民间走向宫廷又回归民间,流传范围更广;融入节日庆祝等场景,与社会生活结合更紧密;步伐形式丰富,增加了流动性步伐;成为古典舞审美突破的重要体现。主要特色:兼容并蓄,融合民间与宫廷文化;注重情感表达与审美情趣的结合;具有鲜明的群体性与自娱性;传承中不断创新,彰显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17.(1)纠纷类型:案例一为合法契约下主户违制增租;案例二为主户伪立田契妄增租额。处罚力度:案例一对主户处以追缴租粮、纳铜赎罪;案例二对主户处以脊杖、发配服役,处罚更重。判决结果:案例一维持原租契,仅纠正违规行为;案例二没收主户田产充公仍交原佃户耕种。政策导向:案例一侧重规范租契执行,维护契约秩序;案例二侧重打击欺诈行为,强化对豪民的管控。(任选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2)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豪强的剥削行为,保护了佃户的基本权益;稳定了土地租佃关系,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规范了基层社会秩序,缓和了阶级矛盾;体现了政府对民间契约的重视,推动了民事法律的完善;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佃农的依附地位。
  18.(1)赋役合并、正杂统筹,简化了赋税征收流程,提高了行政效率;以银缴纳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了货币经济的繁荣;官收官解削弱了民间大户的特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减轻了部分百姓的赋役负担,缓解了赋役不均的问题;为后世赋税改革提供了借鉴。
  (2)山东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南,以银缴纳对民众造成较大负担;政策执行缺乏灵活性,未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差异;损害了乡官、士绅等特权阶层的利益,遭到其强烈反对;部分地方官吏执行不力,未能根据当地情况调整政策;民众对新政策存在认知偏差与抵触情绪。
  19.示例:论题:西汉对西域的治理奠定边疆稳定与民族交融基础
  关键词:公元前 60 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屯田制度
  历史短文:公元前 138 年与公元前 119 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通道。随着汉王朝对西域控制力的增强,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为支撑西域都护府的运转与边疆防御,西汉在西域推行屯田制度,组织士兵与民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屯田不仅解决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还促进了中原先进农业技术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与屯田制度的实施,有效维护了西域地区的稳定,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