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阶段性学情检测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关于西北边疆的研究蔚然成风,相关史地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如魏源的《西北边域考》、沈垚的《钦定回疆则例》等,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西北的边防和疆域,这一现象()
A.说明列强的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B.推动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发展
C.反映了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 D.受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影响
2.《清史稿》载:“十月八日英吉利、法兰西兵逼京师,上命怡亲王载垣、尚书穆萌与议和,诱执英使巴夏礼,与战,师不利。”这次侵华战争使()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及贸易自主权
C.京郊皇家园林圆明园被付之一炬 D.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西南腹地
3.徐继畲一反当时朝野固守的“华夷之辩”观念,在《瀛环志略》一书中,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不用“夷”字。这体现了徐继畲()
A.博古通今的学识 B.正视世界的勇气 C.反抗清廷的斗志 D.改革内政的决心
4.有学者指出:“这部文件的核心是试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其亦中亦西而又不中不西的‘天国’理想,留下了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时代痕迹。”据此可知,这部文件()
A.试图回答农民革命的前途问题 B.反映了农民均财富的美好理想
C.是先进阶级领导下探索的产物 D.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5.1872年,轮船招商局采用了与传统筹资“合伙”不同的方式来筹集资本,即发行股票。票证上明确了股银数量、股息支付、股权转让等信息。1883年《申报》评论说,招商局开风气之先,“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一现象表明()
A.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B.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传统筹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
6.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奏报清廷:“罅铁路办成,不独利商便民,且关海防大局,故臣费尽经营,创议兴办。”其意在()
A.推动洋务运动开展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维护国家战略安全 D.应对列强瓜分狂潮
7.1881年,李鸿章在给湖南名士王阎的信中提出“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若守旧不变,日以削弱,和一国又增一敌矣。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这一认识()
A.体现了对中国落后体制的深刻反思 B.导致了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C.推动了近代化实践向制度革新拓展 D.代表了大变局下士大夫的理性思考
8.彼时,中国面临被西方世界“瓜分”的危险,再加上赔款、灾荒、贪腐等导致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外国教会势力“日渐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最终引发了()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9.1906年,柳亚子提出“重新建设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来,然后可以定那堂堂皇皇的宪章,去做自由自立的国民”。其旨在()
A.推动反封建意识增长 B.传播民族民权的思想 C.抨击清政府统治弊端 D.支持清末新政的措施
10.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就曾访问设在比利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请求接纳他的党,并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为此,孙中山主张实行()
A.社会主义 B.政治革命 C.民族主义 D.社会革命
11.右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画中有一只猿猴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
A.继承传统文人画基本风格 B.反映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决心
C.反映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 D.讽刺袁世凯政府的保守落后
12.下图所示的这场运动()
A.维护了共和政体 B.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C.促进了思想解放 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3.这是一场革命的、正义的战争,两党一致对敌,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从广州打到武汉、上海、南京,席卷大半个中国,打垮两大军阀,歼敌数十万。这场战争是()
A.护国战争 B.北伐战争 C.护法战争 D.秋收起义
14.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一切祠堂庙宇及其他公共土地,苏维埃政府必须无条件的交给农民。”“没收地主豪绅财产,同时消灭口头及书面的一切佃租契约。”根据中央指示,各革命根据地制定没收宗族祠堂、土地财产的具体细则或办法。由此可见,当时苏区()
A.粉碎了敌人的封锁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改造了旧权力网络 D.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15.右图是发表于1943年的木刻版画,塑造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位劳动英雄吴满有的形象。他头戴绒帽,身披羊皮棉袄,成为普通农民依靠劳动改变命运的象征。对吴满有的塑造与宣传意在()
A.动员群众参加土地革命 B.发动农民支援百团大战
C.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战 D.激发边区群众生产热情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4分,19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鸦片战争前后,一批爱国者看到外国入侵力量的胁迫,感到对祖国境内一些边疆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有进行深入研究的迫切需要,于是马上动手来弥补。
——摘编自《赵俪生文集》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难日亟,边疆开发的呼声益甚嚣尘上,研究边疆之学术团体,亦如春笋怒生。全国抗战爆发后,各学术机关相继迁至后方,并获得珍贵的边疆民族材料。
——摘编自《边政公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近代西北研究热出现的历史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国人对西北开发认知的异同。(8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作品介绍 作品选录
材料一 清末出现了许多采用民间文艺形式,但内容上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品,如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其中,《猛回头》采用弹词的表现形式,“唤醒国人迷梦,提倡独立精神,一字一泪,一语一血”,很受群众欢迎。 ——摘编自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等 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 ——《猛回头》
材料二 秧歌是我国北方农村分布很广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对秧歌进行改造,新编排了许多秧歌剧,加入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主角多是普通的工农群众,如《兄妹开荒》《减租》等。 ——摘编自《延安文艺丛书·秧歌剧卷》等 边区边区地呀地方好,劳动英雄真呀真不少。年时个开了一个群英会,尔刻咱边区的生产更呀提高。……人人都能把劳动英雄来做呀嘿,今年的生产要更加油来,更加劲来,更呀加工。 ——《兄妹开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猛回头》创作的历史背景。(4分)
(2)抗日根据地秧歌剧又被称为“新秧歌”。根据材料二,对其“新”加以解释。(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民间文艺在中国近代革命中的作用。(4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19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19世纪50年代 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期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信息提炼一个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19.材料一: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几年的时间里,列强先后获得了在十余省投资开采矿山的特权。在中国的新式工矿业中,外资占有了绝对的垄断地位。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1898年),新设立了62家商办企业,资本总额达1240多万元,这远远超过了中日战争前20多年民族资本的总和。在当时民族工业的各个部门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为突出。缫丝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成为民族工业资本最多的一个部门。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也颇为迅速,此外,诸如面粉、酿酒、造纸、印刷、火柴、肥皂、碾米、制革、织麻,采矿业,也都有一定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19世纪中期相比,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特点的形成原因。(4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分析19世纪末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洪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学情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1.C
2.C
3.B
4.A
5.B
6.C
7.D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C
15.D
16.(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边疆危机初现,爱国者为应对危机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边疆;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加剧,边疆开发与国防安全备受关注;全国抗战爆发后,学术机关迁至后方,获得研究边疆民族的珍贵材料,推动研究深入。
(2)相同点:均源于民族危机或边疆危机,具有鲜明的爱国色彩;都关注边疆的治理与开发,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不同点:鸦片战争后侧重对边疆地理、疆域和边防的基础性研究,以弥补认知不足、应对初步边疆危机;抗战前后侧重边疆开发的实践探讨与学术系统研究,结合民族问题,服务于抗战和国家建设需求。
17.(1)清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侵略加剧,中国主权不断丧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民间文艺形式广泛流传,易于被群众接受。
(2)内容新:融入抗日、生产等时代主题,聚焦工农群众生活与斗争;主角新:以普通工农群众为核心角色,凸显民众的历史作用;功能新:服务于抗战动员与根据地建设,具有宣传鼓动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3)唤醒民众民族意识与革命觉悟,推动救亡图存运动发展;以通俗形式传播革命思想,扩大革命影响;凝聚民众力量,服务于不同阶段的革命任务;丰富革命文化内涵,助力革命事业推进。
18.示例:主题:民族危机推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不断深化
论述:19 世纪 40 年代,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初现。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士大夫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揭开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序幕,其核心是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应对外患。
19 世纪 60 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加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以 “自强”“求富” 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军,翻译西方书籍,培养新式人才。这一探索将 “师夷长技” 从思想付诸实践,推动了中国军事、经济和教育的近代化,但未触及制度层面。
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亡国灭种的危机促使探索向制度层面深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虽以失败告终,但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尝试。
20 世纪初期,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 “洋人的朝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主张通过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新文化运动则高举 “民主”“科学” 大旗,批判封建思想,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
综上,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化的核心动力,每一次探索都与民族救亡紧密结合。
19.(1)19 世纪中期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表现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投资开采矿山等,外资在华新式工矿业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
(2)特点: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资本总额大幅增长;行业发展不平衡,以棉纺织业、缫丝工业等轻工业为主,同时涉及多个领域。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资本输出刺激了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热情;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适合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3)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浪潮,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