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2 16: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9月阶段性练习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2.5分,32题,共80分)
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南部,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至今,该遗址陆续发掘
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管理者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据此可知当时
该文明区域()
A.已经掌握了夯土建城技术B.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C.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2.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房屋排列整齐,同时期裴李岗遗址墓葬秩序井然。此时,中
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城堡,距今五六千年的良渚古城,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
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在中国则主要铸造礼器。
以上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
A.崇尚秩序与稳定B.避免冲突与战争C.追求集权与礼制D.从事游牧与渔猎
3.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冰川期过后),各地的文化开始向原来少有人居住的中原地区汇聚和
交融,并使中原地区形成一种高于各地区的文化。史书记载的来自各地的氏族部落在中原地
区发生接触和交战应是这一史实的反映。这反映出当时()
A.中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B.文明间的交流不断增强
C.一体化文明格局的铸造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4.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
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
时()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B.王权借助神权强化统治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D.铁犁牛耕得到广泛应用
5.《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
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
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6.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7.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
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B.铸铜技术的进步C.分封制度的成熟D.中原文化的扩展
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
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
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9.从春秋到战国,儒家、法家争论不休。儒家主张“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而法家主张“法不阿贵”、“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上述言论表明儒法之争的实质是()
A.敬天保民B.富国强兵C.德治与法治D.人性的善恶
10.西汉时,刺史“以小制大”,监察地方,东汉继承了这一制度。东汉灵帝年间爆发黄巾
起义,四方多事,朝廷选派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的军事、财攻、民政大权。这
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监察区“州”变成一级行政机构B.形成路、州、县三级制度
C.东汉皇帝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D.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局面
11.“中华”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最初用于天文领域。后统治者借用为宫门名,如后赵“西
中华门”、北魏“中华门”、南朝梁“东、西中华门”等。而后,不论南朝北朝,“中华”作
为“中国”的另一名号逐渐使用起来。由此可见,“中华”一词的使用()
①表明其使用范围扩大②标志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③反映其内涵不断丰富④折射出南北朝文化交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唐都长安的街道多为严整的方格网状,而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
“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这一变化源于宋朝城市()
A.经济职能增强B.布局趋于优化C.管理更加严格D.交通更加便捷
13.唐律规定:一般人斗殴,所处的刑罚为“笞四十”;“诸殴兄姊者”,要处以“徒二年半”;
“殴祖父母、父母者”,要处以斩刑。上述规定体现了唐代法律的特点是()
A.体系完备B.细密严苛C.礼法结合D.轻罪重刑
14.“判”是古时官员断决狱讼的文本,也是唐代铨选官吏的考试科目之一。唐代的《龙筋凤
髓判》是我国完整传世的一部判例集,通过模拟判例的形式陈述案例缘由,给出判决意见,
并进行解释,为应试者提供了“判”的写作程式和方法。这说明唐代()
A.以法为教,轻视了道德礼义B.重视家训,教化渗透至基层
C.注重判例解读,提升官员司法素养D.强调司法实践,开创律例合编体例
15.景祐元年(1034年)十一月甲辰,宋仁宗诏曰:“京旧城内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毁撤
之,遣入内押班岑守素,与开封府一员专其事”。《宋刑统·侵巷街阡陌》中也规定:“诸
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到1079年,政府又开始陆续征收“侵街钱”“侵河钱”等。上述
举措反映了,当时()
A.市坊制度瓦解的趋势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C.经济立法体系的完备D.世俗门第观念的淡化
16.隋唐时期,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到宋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人
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况为“取
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完善B.宋朝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政权基础发生变化D.宋朝抑商政策的松动
17.元朝统一全国前后设立了十一个行省,其原型为金行尚书省和蒙古三大行断事官,其机构
名称是汉制,实乃金元军事征服所派生。这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材料主要表明
(
A.制度文化传承自有渊源B.行省制源于金行尚书省
C.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D.军政因素影响治国方略
18.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
制约和纠劾。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
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19.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
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
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
20.16世纪明朝的赋税改革体现出“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手续简化”的特点。对
这一特点认识正确的是()
A.“赋役合一”的具体办是摊丁入亩B.“按亩计税”的基础是政府推行均田制
C.“用银交纳”的方式适应了货币白银化D.“手续简化”的具体表现是纳庸代役
21.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
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
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22.清王朝调度国计民生,常常要从有余省份的银两中指拨一部分解运到不足省份,名曰“协
济”。1861年之后,“惟山西年清年款,他省多不能依限报解,且有逾限不解者”。据此可知
当时()
A.国家权力下移B.地方经济发展失衡
C.中外关系紧张D.太平天国运动发展
23.《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
“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24.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
“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D.富民救国
25.严复在《原强》中指出,西洋“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为我民所远不及……
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
战如私仇者”。这一思想()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提供了反清斗争的理论依据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D.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26.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
整。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宜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白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27.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以上政策主要反映出()
时期土地政策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质量上彻底平分土地
时期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不分男女老少,在数量上、质量上彻底平分土地
A.近代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封建B.民主革命的性质发生了重大改变
C.土地改革的依靠力量发生了改变D.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不断变化
28.1979年4月国家经贸委召集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8家企业和相关
部门负责人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讨论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决定在8家企业进行扩大经营管理自
主权的改革试点。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松动B.市场调节手段得到承认
C.重工业调整成为改革的起点D.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9.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
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
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30.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五”计划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20世纪60年代开始
试制国产化肥厂的成套设备,“文化大革命”时期也从欧洲、日本进口了一批包括化肥生产
在内的成套设备。据统计,至1978年我国农业机械耕作面积、化肥使用量明显提高。这一现
象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家()
A.农业先进技术现代化过分依赖外国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较严重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D.关注农业建设并取得一定成绩
31.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
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3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
的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定。这
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二、材料题
33.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人物生活年代言论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
魏源1794—1857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
志》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
严复1854—1921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今之称西人者,其命脉云何 则
自由与不自由异耳。中国人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与
(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
李大钊1889—1927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
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
样战胜——《庶民的胜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主张。
(12分)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说明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8分)
  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阶段性练习历史试题答案
  1.D
  2.A
  3.B
  4.C
  5.D
  6.B
  7.D
  8.D
  9.C
  10.A
  11.C
  12.A
  13.C
  14.C
  15.A
  16.A
  17.D
  18.C
  19.D
  20.C
  21.A
  22.D
  23.B
  24.A
  25.C
  26.C
  27.D
  28.A
  29.A
  30.D
  31.C
  32.D
  33.(1)
  魏源:社会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西方侵略,面临民族危机,对西方的认识局限于 “奇技淫巧” 和 “邪教毒烟”,未重视其军事技术优势。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利器等先进技术。
  严复:社会问题:洋务运动坚持 “中体西用”,未能真正认识到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中国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主张:反对 “中体西用”,认为中学与西学各有体用,应认识到西方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本质,学习西方的民主与自由思想。
  李大钊:社会问题:一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局势和社会发展方向认识不清,仍受传统强权政治观念影响。主张: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这是庶民的胜利,是劳工主义的胜利,倡导以新的精神改造世界。
  (2)
  发展趋势:中国近代历史呈现出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不断深入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趋势;同时,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日益明确,无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引领时代的原因:三位人物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变革,能够敏锐观察时代变化;他们广泛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与社会现实,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立足中国社会实际,不断反思和总结前人探索的经验教训,提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思想、新主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