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23 11:5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与地球仪》同步练习(第1课时)
2023 年10 月26 日11 时14 分,“最青春乘组”航天员搭乘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圆满发射升空。从天宫看太空,可以欣赏不一样的星空和地球。据此完成1~4题。
1航天员在太空中遥望地球,他们发现地球的形状最接近 ( )
2关于“人类对地球认识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 )
①天圆地方
②地球卫星影像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3下列能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是 ( )
①太阳的东升西落 ②月食
③远处驶来的帆船 ④登高望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关于地球形状、大小的描述,你认为有误的是 ( )
A.地球的平均半径大约 6 371 千米
B.地球的表面积约 5.1 亿平方千米
C.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D.地球真实存在着一根巨大的地轴
5把篮球作为地球,将铅笔作为帆船,笔尖朝下(如图所示)。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1:铅笔在篮球上由近到远移动时,发现 (填“铅笔头”或“铅笔尾”)会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 (填“长”或“短”)。
(2)实验2:铅笔在木板上移动时(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所看到的铅笔长度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铅笔头” (填“会”或“不会”)消失。
(3)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及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是 。
考点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理实践力下图显示了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步骤和过程,读图回答6、7题。
6图②中,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多少度的角 ( )
A.23.5° B.45°
C.66.5° D.90°
7图③中,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倾斜的铁丝两头,即a和b处,用胶布裹几圈固定。对铁丝ab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a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B.b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
C.铁丝ab表示的是地轴
D.地球上实际存在ab表示的轴
8读漫画,爷爷从来没有踩到过这些线的原因是 ( )
A.爷爷没出过远门,见识太少
B.经纬线太细,爷爷看不见
C.经纬线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不存在
D.地球太大了,爷爷看不到经纬线
9易错题有一天,异想天开想去地球另一端伐木,于是他从某地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行并穿越地心到达另一端。请问“遁地”前行的距离大约是 ( )
A.6 371米 B.4万千米
C.12 742千米 D.5.1亿平方千米
10跨学科·地理与语文《孟子·尽心上》中记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从地理角度分析,下列诗句中   的语境和该句基本相似 ( )
A.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阅读下面的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米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觉察出来的,因此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1)地球是不是正球体 你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吗
(2)为什么地球仪被做成了规则球体
(3)中国的塞罕坝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112万亩的人工林海,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估算一下塞罕坝有多少棵树
参考答案
1.D 2.C 3.D 4.D 本题组考查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和大小。第1题,地球本身就是一颗球形的天体,在太空上遥望地球,地球是一个球体。第2题,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①直观臆断(天圆地方)→③通过航海实践证实(麦哲伦环球航行)→②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通过卫星技术)。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为月食、远处驶来的帆船、登高望远,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第4题,地轴是人们假想的轴,实际不存在。
5.【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形状。第(1)题,由图可知,铅笔在篮球上由近到远移动时,发现因为视线被篮球阻挡,铅笔头会慢慢看不见,铅笔的长度会慢慢变短。第(2)题,由图可知,铅笔在木板上移动时,所看到的铅笔长度因为视线没有被阻挡,所以能看到铅笔的全部,不会变短,铅笔头不会消失。第(3)题,通过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及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证明地球的形状和篮球一样是个球体。
答案:(1)铅笔头 短
(2)不会 不会
(3)球体
6.C 7.C 本题组考查简易地球仪的制作。第6题,倾斜的铁丝代表地轴,与水平面成66.5°角。第7题,铁丝ab表示的是地轴,地轴是人们假想的地球的旋转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图③中,a代表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b代表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8.C 本题考查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地球仪上为了更好辨认某地的位置,设置了经纬线,实际在地球上不存在经纬线。
9.C 本题考查地球的大小。从某地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行并穿越地心到达另一端,走的是地球的直径,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 371千米,直径约为12 742千米。
10.D 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从地理角度分析,是登高望远,视野开阔,下列诗句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语境和该句基本相似。
11.【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第(1)题,通过材料中描述,“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这说明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第(2)题,对于很大的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那么对于微缩后的地球仪,这点差距变得微乎其微,几乎看不出来,所以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地球仪做成规则球体。第(3)题,地球赤道长约4万千米,12圈赤道约48万千米。按一米株距计算,也就是有480 000 000÷1米=4.8亿棵树。
答案:(1)不是正球体。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虽不是一个正球体,但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将地球缩小制成地球仪,这种差别就更微不足道了,因此将地球仪做成正球体。
(3)4.8亿棵。
- 5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