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2025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共9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1.(2分)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化妆
②莅 临
2.(1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ìn sè
3.(2分)解释“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咄咄逼人:
4.(1分) 小文在搜集与臭氧层空洞有关的内容时,对原文语句进行了一些调整,语意发生变化,需要重新排序,下面对画线部分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臭氧层就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能吸收太阳光中的大量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命。①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导致臭氧层空洞的最大凶手是当时广泛使用的氣氟烃类物质,俗称氟利昂。②直到最近,我们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臭氧层它快要长好啦!③于是,各国开始逐步停用氟利昂制冷剂,也开始寻找更环保的氟利昂替代品。④1985年,英国南极科考队的科学家观测到了一个令全球都为之恐慌的现象一一臭氧层出现了空洞。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5.(8分)请你参加以“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1分)在阅读活动中你了解到许多古人刻苦读书的例子,下面典故中讲述的主人公刻苦读书的一项是 ____
A.卧薪尝胆 B.黄香温席 C.凿壁偷光 D.纸上谈兵
(2)(1分)八年级举办“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主题演讲比赛,邀请学校组织语文组组长李老师担任评委,现请你将本次比赛的相关事宜发短信告诉他。选出下列表述最准确、语言最得体的一项是 ____
A.李老师,您好!我们将在学校礼堂举行“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主题演讲比赛,请您按时参加。
B.李老师,您好!请您9月5日下午两点准时参加“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主题演讲比赛。
C.李老师,您好!9月5日下午两点,“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主题演讲比赛将在学校礼堂举行,届时请您光临指导。
D.李老师,您好!9月5日下午两点,“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主题演讲比赛将在学校礼堂举行,请您必须按时到达现场!
(3)(1分)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4)(5分)如图概括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的成长历程,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
默写古诗文。
6.(2分)俗子胸襟谁识我? 。 ?青衫湿。《满江红》秋瑾
7.(2分)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8.(2分)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杜甫
9.(7分)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引“山”入诗,抒发情感。见南山,陶渊明借“ , ”《饮酒(其五)》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望泰山,杜甫用“ , ”(《望岳》)表现登上高峰的决心;登飞来峰,王安石用“ , ”(《登飞来峰》)表现无所畏惧的气概。
二、阅读(共50分)(共18题;共43分)
名著阅读。
10.(1分)小艾根据鲁迅的成长阶段,梳理了《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空缺部分的补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藤野先生》 ②《五猖会》 ③《琐记》
B.①《五猖会》 ②《琐记》 ③《藤野先生》
C.①《琐记》 ②《藤野先生》 ③《五猖会》
D.①《五猖会》 ②《藤野先生》 ③《琐记》
11.(1分)读完《朝花夕拾》,你可能会联想到:怀念童年美好生活、批判封建旧制度和旧传统、思考和剖析人性、关注民族觉醒……请从中任选两个,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郑人买履①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②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③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dù),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鞋子。②度:读duó,意为测量,动词。下文读dù处,意为尺寸,名词。③反:同“返”,返回。
12.(1分)下列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B.宋之丁氏 国人道之
C.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13.(1分)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造成讹传的原因之一是丁氏撒谎欺骗了大家。
B.甲文里国人未经调查就传播导致消息传播范围扩大。
C.乙文写一个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
D.乙文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的教条主义者。
14.(1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②市罢,遂不得履。
15.(1分)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6.(2分)对比甲乙两文,概括寓言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7.(1分)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8.(2分)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身边的冬野
彭程
①冬至之日,我又来到了这一处远郊公园。
②一年四季,我多次来到这里,目睹过它不同时节的容颜和神情。冬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天进入了一种纯粹深沉的状态,最能够袒露出这个季节的本质和底色。
③没有一点风,前后左右,到处都是一副静寂凝止的模样。抬头看去,天空呈现为一种均匀的淡蓝色,没有一片一绺云彩,仿佛有几分不真实。一排高大的白杨树,稀疏光秃的枝干叠印在一尘不染的天空中,线条疏朗遒劲,有油画般的效果。
④目光从高处和远方渐次滑落,徐缓地移到眼前。脚下是一条柏油路,路边的草地上,连同每一棵树的树坑里,都盖上了厚厚一层黄褐色的落叶,叶片卷曲,再没有春季的水润与丰盈。
⑤前方不远处是一个小湖,曾经的潋滟波光已被封存于冻冰之下,冰面坚硬粗粝的质地,望过去就能感受到一阵寒意。几个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溜冰车,动作姿态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
⑥一种深沉寥廓的宁静笼罩着原野。可在其他几个季节里,大自然呈现出的却是无比的热闹和喧哗。那么多的乔木和灌木、花卉与杂草,用树冠的搭连,用枝条的交错,用藤蔓的牵绊,用根须的虬结,勾肩搭背交织在一起,茂盛葱郁。它们遮蔽了天空,阻挡了平视的目光,更将地面遮盖得严严实实。我曾颇费心血,才弄清楚了很多树木花卉的名称,但如今却又有不少重新变得陌生。我知道,是冬天不动声色地破坏了我的努力。我感到一些轻微的沮丧。花朵凋谢,树叶脱落,只剩下树枝简洁刚劲的线条,每一棵树,每一株花,都成为独立的个体。
⑦如今想来,数月前的从绿叶纷披杂花乱眼中走过,以及油然生出的亲昵愉悦的感觉,都好像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幻。置身冬日的原野中,在某个恍惚的瞬间,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意念:哪一个才是错觉,是眼下视野里的肃杀萧瑟,还是不久之前的蓬勃葳蕤?
⑧一片萧条中,万物都在收敛和缩减,返回自身的质朴素简。唯一相反的是树上的鸟巢,它们获得了放大和凸显。我好像第一次意识到,高高低低的树杈间,原来藏着这么多的鸟巢。其他几个季节里,它们被繁茂的枝叶遮蔽了,大多数看不到。它们的居民的身影,在当下也显得更为活跃。时常会有一只或几只鸟儿从头上掠过,像是一道闪电。但我很少听到鸟叫声,或许是被寒冷哑喑了歌喉。它们落在地上,在枯干的白草丛中走动觅食,身上的羽毛黑白相间,既庄重又滑稽。更经常见到的是成群的麻雀,倏地落在一棵树高处的枝条上,像是骤然降下的一阵雨点。
⑨四野寂寥。我想到了一个说法:“冬藏”。走在裸露着的田野里,满目的简约清爽,让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的涵义。这个时节,植物都将生命收缩在根茎里、枝干中、树皮下,仿佛坠入了一个漫长深沉的梦境。你很容易想象,当一场大雪降临时,便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
⑩但沉静并不是死寂,虽然看上去似乎萎靡呆滞,但这只是假象。每一棵树都抱紧了生命。缺少光泽的粗糙的树皮下面,有汁液在蓄积和流淌,等待着合适的时刻,再将自己打开。几个月之后,我们将看到新一轮的繁盛,春天的生发,夏日的张扬,会重新降临在大地之上。就仿佛在生活中有时会看到的情形:一个人消失了,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有一天重新出现,像是换了一个人,周身闪耀着别样的光彩。
一路走着看着,到处都能接受到这样的预示着蜕变的消息。
供游人散步骑行的绿道两旁,杂乱的枯叶盖满了枯黄的草地,中间掺杂着坠落下的数种树木的不同形状的果实,被融化后的残雪和泥土弄得脏污。它们都将化为肥料,滋养下一季的春华秋实。那一丛有着小丘般阵势的藤蔓,我认出是连翘,春天时压弯了树冠的繁茂花朵,曾照亮过周边不小的区域,如今虽然片叶皆无,但那种蓬勃霸气的风度和姿态犹存,没有被寒冷剿灭。它们等待着地下的看不见的阳气生发、汇聚和壮大,到了合适的时候,生命从枝条花卉中喷涌出来,天地瞬间被____(攻陷/改变)。
大自然以循环轮回的方式,完成着自身的递嬗运化。一条看不见的巨大链环,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不动声色地架设起来,伸展开来。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链条上的细节,即便是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
我想到了一位美国作家兼自然学者包罗斯的一段话:“自然之书就像是以各种语言、不同字体所写成的篇章:横七竖八,掺杂着各式注脚。有粗大的字体,也有细致的笔迹,有隐晦的图标,也有象形文字。读得最慢,甚至干脆停顿下来的人,读得最好。”眼前的风景里,那一份单调中的丰盈,枯索中的活力,无疑也属于自然之书中的一页。
我停下脚步,望着身边的这一片冬日原野。思索,我是否也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9.(4分)跟随作者的脚步,边走边看,梳理所见之景。
所见景致 天空 ① 落叶 小湖
景物特点 均匀淡蓝 疏朗遒劲 卷曲干枯 ②
作者视角 由上而下,
20.(4分)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第 段横线处,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选择:
理由:
21.(2分)联系全文,揣测第⑥段描写其它季节热闹喧哗之景的用意。
22.(3分)结合文本,说说你如何理解“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链条上的细节,即便是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
23.(3分)如果将“冬至”看作“自然之书”的一个篇章,你会为“冬至篇”拟定哪一主题词?试结合《身边的冬野》的阅读感受,围绕主题词,为“冬至篇”撰写一段卷首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晨光里
段蓉萍
①我喜欢早起,推窗便可见到博格达峰雪山。晨光乍现的一瞬间,柔光抚摸着大地万物,也抚摸着我。
②米东,地处天山北麓丝绸之路北道,境内有唐朝路、下沙河故城、黑沟驿站、突厥墓群、塞人岩画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我偏偏又是热爱历史和方志的人,休息的日子,一个人或与友人挨着跑了不止一遍。
③就拿下沙河故城来说,我最初是上中学时候跑去城墙上玩儿,跟同学打赌一定可以找到唐代的铜钱或者陶片。住在故城附近的马俊说,他早几年见到过宝剑,不过,已经锈迹斑斑。找了一个多小时,我和同学都空手而归。
④我们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眺望远方,博格达峰清晰可见,它似乎在笑我们顽皮的样子。
⑤又一年冬天,我驱车途经故城时,路旁的榆树上挂满霜花,我下车蹚过厚厚的积雪,走入城中时,耳畔传来了马的嘶鸣声、战旗猎猎声。我揉揉冰凉的耳朵,凛冽的寒风送来的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结实的城墙上覆盖着洁白的雪,我想起岑参来。
⑥难道在故城真找不到一点儿唐代的遗物吗?我始终不甘心。2016 年夏天,我特地邀请新疆师范大学刘学堂教授和新疆大学周轩教授到故城考察,刘教授在故城城墙内侧找到了一块红色陶片,我兴奋地问这是什么,他在地上给我大致画出了陶罐的造型,并说这就是唐代的陶器。我接过陶片,翻看几下,觉得很沉重——这陶罐装的不是水,不是米,是历史的名片。千年后,我们有幸目睹到它,依稀感受到来自长安,来自岑参的气息。
⑦这米东呢,让我着迷的还有水稻。许多人总以为新疆不产大米,可历史上就有新疆种大米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此设立驿站,驻守的官兵都是从中原内地而来的,解决粮食问题的便捷方式就是自给自足。在水源充沛、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水稻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米东大面积种植水稻是在刘锦棠所率湘军攻克古牧地后。由于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较强,湘军三千人就地屯垦,将湖南的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了边疆。如今这里还有湖南村这个地名,也有为数甚多的湖南人。虽然在此繁衍生息好几代人了,可始终不变味蕾对故乡美味佳肴的记忆,腊肉、血肠、蛋糕席等,年节来临,都会准备这样的年货,吃几口家乡菜,也就有了归乡的感觉。
⑨每年插秧的时节,我都去大哥家帮忙。农人干活儿从不偷懒,要起早。我们从育秧棚挑秧苗到水田里去,这时候,晨光微露,水面闪动细碎的金子,秧苗也镀了一层金边。抬头看,那矗立的博格达峰也是金光闪闪,整个乡村都笼罩在晨光里,像是睡梦中的婴儿。我站立在水田里,心想:“用相机拍摄下这一瞬间多好!” 可那时候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相机。这一幕种在心里,再也无法抹去。
⑩这几年,水源吃紧,大家缩减了水稻种植面积,大哥家种过向日葵、玉米,也种了好几年的红薯。每到七月向日葵盛开的时候,晨光里的向日葵像是舞蹈团的姑娘们刚从幕后登场,个个笑盈盈的。我走在田埂上,在晨光的陪伴下向田野深处走去,直到老龙河。
这河里的水流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在北沙窝形成一个湖泊——东道海子。傍晚,我跟摄影的伙伴们在东道海子拍片,晚霞固然是美丽的,但缺失晨光中的影像是不完整的。我们商量好在海子边住了一晚上。一名哈萨克族牧民热情地弹起了冬不拉,为我们演唱哈萨克族民歌《黑眼睛》《燕子》《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黑走马》等,一曲接一曲。悠扬的歌声回荡在空中,摇动了海子的碧波,我们躺在帐篷里,能清晰地听到鱼儿们与波浪拥抱亲吻的声音。
东方鱼肚白,我们钻出帐篷,顾不得洗漱,拿着相机、三脚架等在海子边找准位置,等待晨光乍现的一刻。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光是一缕缕、一层层慢慢跃出博格达峰山脊的,从第一束晨光出现到整个太阳照在大地,不过短短几分钟,却让一切充满新的生机活力,海鸥、天鹅、大雁迎着晨光飞翔在水面,镜头中远山、近水、飞鸟都进入画面,恍惚间,我似乎已身处大海边,而非沙漠深处。旁边的摄友一个劲儿地说,太幸运了,光好,云好,连天鹅起飞的时机都恰到好处。
若不是飞虫叮咬得难受,我真不想离开,拿把躺椅,舒坦地坐一个早上。可我偏偏是招虫子的人,不一会儿大大小小的红包布满颈手脚踝,不得不遗憾地离开。红柳、梭梭、骆驼刺精神抖擞,一队蚂蚁浩浩荡荡地往胡杨树下挺进,我深感沐浴在晨光中的万物可亲可敬。
这里就是米东,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选自《散文选刊 下半月》2024 年第 10 期,有删改)
【散文 内容】
【散文 语言】
【散文 线索】
【散文 情思】
24.(7分)米东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请结合选文和地理知识,分析米东地区能够种植水稻的条件。
种植条件 文本内容
气候条件 米东地处天山北麓,日照充足,温度适宜。
水源条件 ①
土壤条件 ②
③ 湘军就地屯垦,将湖南的水稻种植技术带到边疆。
25.(2分)散文多于细节处见真情,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红柳、梭梭、骆驼刺精神抖擞,一队蚂蚁浩浩荡荡地往胡杨树下挺进,我深感沐浴在晨光中的万物可亲可敬。
26.(3分)文章多次提到博格达峰,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7.(4分)小粤与小南对文章标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小南认为《晨光里》这个标题太过普通,而小粤认为这个标题恰到好处,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小粤观点的理解。
三、作文(共50分)(共1题;共50分)
28.(50分)作文
亲爱的同学,转眼初一已经过去。这一年里,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人,给予了你深切的感动?或许,像鲁迅笔下的阿长那样单纯而善良;或许,像李森祥描绘的父亲那样勤劳而执着;或许,像老王一样虽非亲非故,却仍然对你关怀备至……用心发现,就能看到他们别样的美。
请以“别样的他”或“别样的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内容充实,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书写正确、规范、美观;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zhuāng;lì
2.吝啬
3.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解释;字体书写
4.【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5.【答案】(1)C
(2)C
(3)示例:①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②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4)①修筑铁路时,得了伤寒和肺炎而昏倒。|②暴风雨所诞生的
【知识点】创新题型;图表信息;活动设计;语言生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
【答案】6.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答案】10.B
11.怀念童年美好生活: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中的快乐时光。批判封建旧制度和旧传统: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封建孝道对儿童的摧残。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朝花夕拾》
【答案】12.C
13.A
14.①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
②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15.要慎重对待传闻,不轻易相信传闻,没有证实过的消息不要传播。
16.①小故事(篇幅短小);②大道理(都说明一个道理);③故事都是虚构的;④通常用夸张手法;⑤通常先叙后议;⑥能给人启发。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17.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滚滚蒸腾,被吞没一般。狂风大作,波涛奔腾,古老
的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
18.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9.白杨树;湖面冰封;由远及近
20.攻陷;用了拟人的手法,给予生命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蓬勃气势,表现了作者的惊叹赞美之情。
21.将其他季节之景与冬至之景作对比,突出了冬至之景深沉寥阔的宁静,引出下文作者内心梦幻和不真实的意念,为下文作者想要表达冬至万物都在蓄积、等待蜕变、抱紧生命的主旨铺垫。
22.作者所说的 “链条” 指的是大自然,意指大自然的各部分是相互勾连的。“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意指大自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部分、细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整个自然生命状态的一个阶段、一个部分,循环轮回、递嬗运化。比如冬至的景致,单看它,你可能只感到冷寂萧条,但当你放到自然这个整体去看,你可能就会发现沉静下的生命搏动,看到它的身后连接着春的繁盛,夏的张扬,所以作者看冬至景致,感受到的是整个自然的运行与生命的律动。
23.主题词:冬藏
卷首语:冬日的画卷缓缓展开,万物似乎都陷入了沉睡。然而,在这看似沉寂的表象之下,却正上演着一场生命的奇迹。冰封的河流、地底深处的种子、冰雪中的小草,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冬日的蓄积,只为来年的春暖花开。而这,就叫做 “冬藏”。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感受、分析环境描写;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24.水源充沛,有老龙河。;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较强。;历史种植经验
25.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精神抖擞”一词赋予了红柳、梭梭、骆驼刺像人一样的活力和生气,“浩浩荡荡”“挺进”则写出蚁群像人类的队伍一样有组织、有气势地行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晨光中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万物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26.①结构上:博格达峰多次出现,贯穿全文,将米东碎片化的历史遗迹、农耕生活、自然景观统一于同一地理坐标系中,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②内容上:它是米东地区的标志性自然景观,从不同角度描写博格达峰,如推窗便可见到博格达峰雪山、在水田里看到它金光闪闪等,丰富了文章内容,烘托出米东地区的宁静美好。
27.“晨光里” 既指米东地区清晨的自然光线,也象征着米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美好生活。以它为标题,交代了全文的叙事背景,文章正是围绕在晨光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展开的,如在晨光中进行农事活动、欣赏自然风光等,点明了文章主旨,自然而然地表达作者对米东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28.【答案】例文:
别样的她
她,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却有着别样的魅力。
初次见到她,是在新学期的开始。她静静地坐在角落里,不引人注目。那时的我,并没有特别留意她,只觉得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同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了她的别样之处。她热爱阅读,总是手捧着一本书,沉浸在其中。无论是课间休息还是午休时间,她都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与书为伴。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专注和陶醉,仿佛整个世界都与她无关。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尝试阅读更多的书籍,感受文字的魅力。
她不仅热爱阅读,还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画笔下,总能诞生出美丽的风景和可爱的人物。她会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美好的瞬间定格在纸上。有一次,班级要出一期黑板报,她主动请缨,承担起了绘画的任务。在她的精心绘制下,黑板报变得生动而富有创意,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她的善良也是她别样的地方。有一次,我在操场上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她看到后,立刻跑过来,关切地询问我的情况,并扶我去医务室。在医务室里,她一直陪伴着我,安慰我不要害怕。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温暖和善良。
她虽然没有出众的外表,但她的内在美却让人难以忽视。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心。她就像一朵默默绽放的花朵,散发着别样的芬芳。
在与她相处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她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丰富和善良。她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人生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部编版2025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综合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共9题;共2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1.(2分)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化妆
②莅 临
2.(1分)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ìn sè
3.(2分)解释“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咄咄逼人:
4.(1分) 小文在搜集与臭氧层空洞有关的内容时,对原文语句进行了一些调整,语意发生变化,需要重新排序,下面对画线部分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臭氧层就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能吸收太阳光中的大量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命。①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导致臭氧层空洞的最大凶手是当时广泛使用的氣氟烃类物质,俗称氟利昂。②直到最近,我们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臭氧层它快要长好啦!③于是,各国开始逐步停用氟利昂制冷剂,也开始寻找更环保的氟利昂替代品。④1985年,英国南极科考队的科学家观测到了一个令全球都为之恐慌的现象一一臭氧层出现了空洞。
A.②④③① B.②④①③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5.(8分)请你参加以“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1分)在阅读活动中你了解到许多古人刻苦读书的例子,下面典故中讲述的主人公刻苦读书的一项是 ____
A.卧薪尝胆 B.黄香温席 C.凿壁偷光 D.纸上谈兵
(2)(1分)八年级举办“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主题演讲比赛,邀请学校组织语文组组长李老师担任评委,现请你将本次比赛的相关事宜发短信告诉他。选出下列表述最准确、语言最得体的一项是 ____
A.李老师,您好!我们将在学校礼堂举行“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主题演讲比赛,请您按时参加。
B.李老师,您好!请您9月5日下午两点准时参加“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主题演讲比赛。
C.李老师,您好!9月5日下午两点,“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主题演讲比赛将在学校礼堂举行,届时请您光临指导。
D.李老师,您好!9月5日下午两点,“读书学习改变未来”主题演讲比赛将在学校礼堂举行,请您必须按时到达现场!
(3)(1分)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4)(5分)如图概括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的成长历程,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
默写古诗文。
6.(2分)俗子胸襟谁识我? 。 ?青衫湿。《满江红》秋瑾
7.(2分)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8.(2分)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杜甫
9.(7分)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引“山”入诗,抒发情感。见南山,陶渊明借“ , ”《饮酒(其五)》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望泰山,杜甫用“ , ”(《望岳》)表现登上高峰的决心;登飞来峰,王安石用“ , ”(《登飞来峰》)表现无所畏惧的气概。
二、阅读(共50分)(共18题;共43分)
名著阅读。
10.(1分)小艾根据鲁迅的成长阶段,梳理了《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空缺部分的补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藤野先生》 ②《五猖会》 ③《琐记》
B.①《五猖会》 ②《琐记》 ③《藤野先生》
C.①《琐记》 ②《藤野先生》 ③《五猖会》
D.①《五猖会》 ②《藤野先生》 ③《琐记》
11.(1分)读完《朝花夕拾》,你可能会联想到:怀念童年美好生活、批判封建旧制度和旧传统、思考和剖析人性、关注民族觉醒……请从中任选两个,结合书中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郑人买履①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②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③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dù),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鞋子。②度:读duó,意为测量,动词。下文读dù处,意为尺寸,名词。③反:同“返”,返回。
12.(1分)下列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B.宋之丁氏 国人道之
C.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13.(1分)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造成讹传的原因之一是丁氏撒谎欺骗了大家。
B.甲文里国人未经调查就传播导致消息传播范围扩大。
C.乙文写一个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
D.乙文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的教条主义者。
14.(1分)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②市罢,遂不得履。
15.(1分)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6.(2分)对比甲乙两文,概括寓言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7.(1分)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8.(2分)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诗句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身边的冬野
彭程
①冬至之日,我又来到了这一处远郊公园。
②一年四季,我多次来到这里,目睹过它不同时节的容颜和神情。冬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冬天进入了一种纯粹深沉的状态,最能够袒露出这个季节的本质和底色。
③没有一点风,前后左右,到处都是一副静寂凝止的模样。抬头看去,天空呈现为一种均匀的淡蓝色,没有一片一绺云彩,仿佛有几分不真实。一排高大的白杨树,稀疏光秃的枝干叠印在一尘不染的天空中,线条疏朗遒劲,有油画般的效果。
④目光从高处和远方渐次滑落,徐缓地移到眼前。脚下是一条柏油路,路边的草地上,连同每一棵树的树坑里,都盖上了厚厚一层黄褐色的落叶,叶片卷曲,再没有春季的水润与丰盈。
⑤前方不远处是一个小湖,曾经的潋滟波光已被封存于冻冰之下,冰面坚硬粗粝的质地,望过去就能感受到一阵寒意。几个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在溜冰车,动作姿态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
⑥一种深沉寥廓的宁静笼罩着原野。可在其他几个季节里,大自然呈现出的却是无比的热闹和喧哗。那么多的乔木和灌木、花卉与杂草,用树冠的搭连,用枝条的交错,用藤蔓的牵绊,用根须的虬结,勾肩搭背交织在一起,茂盛葱郁。它们遮蔽了天空,阻挡了平视的目光,更将地面遮盖得严严实实。我曾颇费心血,才弄清楚了很多树木花卉的名称,但如今却又有不少重新变得陌生。我知道,是冬天不动声色地破坏了我的努力。我感到一些轻微的沮丧。花朵凋谢,树叶脱落,只剩下树枝简洁刚劲的线条,每一棵树,每一株花,都成为独立的个体。
⑦如今想来,数月前的从绿叶纷披杂花乱眼中走过,以及油然生出的亲昵愉悦的感觉,都好像不真实,仿佛一场梦幻。置身冬日的原野中,在某个恍惚的瞬间,我也产生过这样的意念:哪一个才是错觉,是眼下视野里的肃杀萧瑟,还是不久之前的蓬勃葳蕤?
⑧一片萧条中,万物都在收敛和缩减,返回自身的质朴素简。唯一相反的是树上的鸟巢,它们获得了放大和凸显。我好像第一次意识到,高高低低的树杈间,原来藏着这么多的鸟巢。其他几个季节里,它们被繁茂的枝叶遮蔽了,大多数看不到。它们的居民的身影,在当下也显得更为活跃。时常会有一只或几只鸟儿从头上掠过,像是一道闪电。但我很少听到鸟叫声,或许是被寒冷哑喑了歌喉。它们落在地上,在枯干的白草丛中走动觅食,身上的羽毛黑白相间,既庄重又滑稽。更经常见到的是成群的麻雀,倏地落在一棵树高处的枝条上,像是骤然降下的一阵雨点。
⑨四野寂寥。我想到了一个说法:“冬藏”。走在裸露着的田野里,满目的简约清爽,让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的涵义。这个时节,植物都将生命收缩在根茎里、枝干中、树皮下,仿佛坠入了一个漫长深沉的梦境。你很容易想象,当一场大雪降临时,便是给大地盖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
⑩但沉静并不是死寂,虽然看上去似乎萎靡呆滞,但这只是假象。每一棵树都抱紧了生命。缺少光泽的粗糙的树皮下面,有汁液在蓄积和流淌,等待着合适的时刻,再将自己打开。几个月之后,我们将看到新一轮的繁盛,春天的生发,夏日的张扬,会重新降临在大地之上。就仿佛在生活中有时会看到的情形:一个人消失了,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有一天重新出现,像是换了一个人,周身闪耀着别样的光彩。
一路走着看着,到处都能接受到这样的预示着蜕变的消息。
供游人散步骑行的绿道两旁,杂乱的枯叶盖满了枯黄的草地,中间掺杂着坠落下的数种树木的不同形状的果实,被融化后的残雪和泥土弄得脏污。它们都将化为肥料,滋养下一季的春华秋实。那一丛有着小丘般阵势的藤蔓,我认出是连翘,春天时压弯了树冠的繁茂花朵,曾照亮过周边不小的区域,如今虽然片叶皆无,但那种蓬勃霸气的风度和姿态犹存,没有被寒冷剿灭。它们等待着地下的看不见的阳气生发、汇聚和壮大,到了合适的时候,生命从枝条花卉中喷涌出来,天地瞬间被____(攻陷/改变)。
大自然以循环轮回的方式,完成着自身的递嬗运化。一条看不见的巨大链环,在天空与大地之间,不动声色地架设起来,伸展开来。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链条上的细节,即便是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
我想到了一位美国作家兼自然学者包罗斯的一段话:“自然之书就像是以各种语言、不同字体所写成的篇章:横七竖八,掺杂着各式注脚。有粗大的字体,也有细致的笔迹,有隐晦的图标,也有象形文字。读得最慢,甚至干脆停顿下来的人,读得最好。”眼前的风景里,那一份单调中的丰盈,枯索中的活力,无疑也属于自然之书中的一页。
我停下脚步,望着身边的这一片冬日原野。思索,我是否也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9.(4分)跟随作者的脚步,边走边看,梳理所见之景。
所见景致 天空 ① 落叶 小湖
景物特点 均匀淡蓝 疏朗遒劲 卷曲干枯 ②
作者视角 由上而下,
20.(4分)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第 段横线处,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选择:
理由:
21.(2分)联系全文,揣测第⑥段描写其它季节热闹喧哗之景的用意。
22.(3分)结合文本,说说你如何理解“我看到的一切,都是这个链条上的细节,即便是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
23.(3分)如果将“冬至”看作“自然之书”的一个篇章,你会为“冬至篇”拟定哪一主题词?试结合《身边的冬野》的阅读感受,围绕主题词,为“冬至篇”撰写一段卷首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晨光里
段蓉萍
①我喜欢早起,推窗便可见到博格达峰雪山。晨光乍现的一瞬间,柔光抚摸着大地万物,也抚摸着我。
②米东,地处天山北麓丝绸之路北道,境内有唐朝路、下沙河故城、黑沟驿站、突厥墓群、塞人岩画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我偏偏又是热爱历史和方志的人,休息的日子,一个人或与友人挨着跑了不止一遍。
③就拿下沙河故城来说,我最初是上中学时候跑去城墙上玩儿,跟同学打赌一定可以找到唐代的铜钱或者陶片。住在故城附近的马俊说,他早几年见到过宝剑,不过,已经锈迹斑斑。找了一个多小时,我和同学都空手而归。
④我们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眺望远方,博格达峰清晰可见,它似乎在笑我们顽皮的样子。
⑤又一年冬天,我驱车途经故城时,路旁的榆树上挂满霜花,我下车蹚过厚厚的积雪,走入城中时,耳畔传来了马的嘶鸣声、战旗猎猎声。我揉揉冰凉的耳朵,凛冽的寒风送来的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结实的城墙上覆盖着洁白的雪,我想起岑参来。
⑥难道在故城真找不到一点儿唐代的遗物吗?我始终不甘心。2016 年夏天,我特地邀请新疆师范大学刘学堂教授和新疆大学周轩教授到故城考察,刘教授在故城城墙内侧找到了一块红色陶片,我兴奋地问这是什么,他在地上给我大致画出了陶罐的造型,并说这就是唐代的陶器。我接过陶片,翻看几下,觉得很沉重——这陶罐装的不是水,不是米,是历史的名片。千年后,我们有幸目睹到它,依稀感受到来自长安,来自岑参的气息。
⑦这米东呢,让我着迷的还有水稻。许多人总以为新疆不产大米,可历史上就有新疆种大米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在此设立驿站,驻守的官兵都是从中原内地而来的,解决粮食问题的便捷方式就是自给自足。在水源充沛、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水稻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米东大面积种植水稻是在刘锦棠所率湘军攻克古牧地后。由于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较强,湘军三千人就地屯垦,将湖南的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了边疆。如今这里还有湖南村这个地名,也有为数甚多的湖南人。虽然在此繁衍生息好几代人了,可始终不变味蕾对故乡美味佳肴的记忆,腊肉、血肠、蛋糕席等,年节来临,都会准备这样的年货,吃几口家乡菜,也就有了归乡的感觉。
⑨每年插秧的时节,我都去大哥家帮忙。农人干活儿从不偷懒,要起早。我们从育秧棚挑秧苗到水田里去,这时候,晨光微露,水面闪动细碎的金子,秧苗也镀了一层金边。抬头看,那矗立的博格达峰也是金光闪闪,整个乡村都笼罩在晨光里,像是睡梦中的婴儿。我站立在水田里,心想:“用相机拍摄下这一瞬间多好!” 可那时候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相机。这一幕种在心里,再也无法抹去。
⑩这几年,水源吃紧,大家缩减了水稻种植面积,大哥家种过向日葵、玉米,也种了好几年的红薯。每到七月向日葵盛开的时候,晨光里的向日葵像是舞蹈团的姑娘们刚从幕后登场,个个笑盈盈的。我走在田埂上,在晨光的陪伴下向田野深处走去,直到老龙河。
这河里的水流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在北沙窝形成一个湖泊——东道海子。傍晚,我跟摄影的伙伴们在东道海子拍片,晚霞固然是美丽的,但缺失晨光中的影像是不完整的。我们商量好在海子边住了一晚上。一名哈萨克族牧民热情地弹起了冬不拉,为我们演唱哈萨克族民歌《黑眼睛》《燕子》《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黑走马》等,一曲接一曲。悠扬的歌声回荡在空中,摇动了海子的碧波,我们躺在帐篷里,能清晰地听到鱼儿们与波浪拥抱亲吻的声音。
东方鱼肚白,我们钻出帐篷,顾不得洗漱,拿着相机、三脚架等在海子边找准位置,等待晨光乍现的一刻。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光是一缕缕、一层层慢慢跃出博格达峰山脊的,从第一束晨光出现到整个太阳照在大地,不过短短几分钟,却让一切充满新的生机活力,海鸥、天鹅、大雁迎着晨光飞翔在水面,镜头中远山、近水、飞鸟都进入画面,恍惚间,我似乎已身处大海边,而非沙漠深处。旁边的摄友一个劲儿地说,太幸运了,光好,云好,连天鹅起飞的时机都恰到好处。
若不是飞虫叮咬得难受,我真不想离开,拿把躺椅,舒坦地坐一个早上。可我偏偏是招虫子的人,不一会儿大大小小的红包布满颈手脚踝,不得不遗憾地离开。红柳、梭梭、骆驼刺精神抖擞,一队蚂蚁浩浩荡荡地往胡杨树下挺进,我深感沐浴在晨光中的万物可亲可敬。
这里就是米东,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选自《散文选刊 下半月》2024 年第 10 期,有删改)
【散文 内容】
【散文 语言】
【散文 线索】
【散文 情思】
24.(7分)米东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请结合选文和地理知识,分析米东地区能够种植水稻的条件。
种植条件 文本内容
气候条件 米东地处天山北麓,日照充足,温度适宜。
水源条件 ①
土壤条件 ②
③ 湘军就地屯垦,将湖南的水稻种植技术带到边疆。
25.(2分)散文多于细节处见真情,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红柳、梭梭、骆驼刺精神抖擞,一队蚂蚁浩浩荡荡地往胡杨树下挺进,我深感沐浴在晨光中的万物可亲可敬。
26.(3分)文章多次提到博格达峰,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7.(4分)小粤与小南对文章标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小南认为《晨光里》这个标题太过普通,而小粤认为这个标题恰到好处,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小粤观点的理解。
三、作文(共50分)(共1题;共50分)
28.(50分)作文
亲爱的同学,转眼初一已经过去。这一年里,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人,给予了你深切的感动?或许,像鲁迅笔下的阿长那样单纯而善良;或许,像李森祥描绘的父亲那样勤劳而执着;或许,像老王一样虽非亲非故,却仍然对你关怀备至……用心发现,就能看到他们别样的美。
请以“别样的他”或“别样的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内容充实,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书写正确、规范、美观;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zhuāng;lì
2.吝啬
3.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解释;字体书写
4.【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5.【答案】(1)C
(2)C
(3)示例:①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②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4)①修筑铁路时,得了伤寒和肺炎而昏倒。|②暴风雨所诞生的
【知识点】创新题型;图表信息;活动设计;语言生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
【答案】6.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答案】10.B
11.怀念童年美好生活: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中的快乐时光。批判封建旧制度和旧传统: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封建孝道对儿童的摧残。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朝花夕拾》
【答案】12.C
13.A
14.①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
②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15.要慎重对待传闻,不轻易相信传闻,没有证实过的消息不要传播。
16.①小故事(篇幅短小);②大道理(都说明一个道理);③故事都是虚构的;④通常用夸张手法;⑤通常先叙后议;⑥能给人启发。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答案】17.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滚滚蒸腾,被吞没一般。狂风大作,波涛奔腾,古老
的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
18.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9.白杨树;湖面冰封;由远及近
20.攻陷;用了拟人的手法,给予生命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蓬勃气势,表现了作者的惊叹赞美之情。
21.将其他季节之景与冬至之景作对比,突出了冬至之景深沉寥阔的宁静,引出下文作者内心梦幻和不真实的意念,为下文作者想要表达冬至万物都在蓄积、等待蜕变、抱紧生命的主旨铺垫。
22.作者所说的 “链条” 指的是大自然,意指大自然的各部分是相互勾连的。“最为细微琐屑的部分,透露出的也是某种整体性的信息”,意指大自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部分、细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整个自然生命状态的一个阶段、一个部分,循环轮回、递嬗运化。比如冬至的景致,单看它,你可能只感到冷寂萧条,但当你放到自然这个整体去看,你可能就会发现沉静下的生命搏动,看到它的身后连接着春的繁盛,夏的张扬,所以作者看冬至景致,感受到的是整个自然的运行与生命的律动。
23.主题词:冬藏
卷首语:冬日的画卷缓缓展开,万物似乎都陷入了沉睡。然而,在这看似沉寂的表象之下,却正上演着一场生命的奇迹。冰封的河流、地底深处的种子、冰雪中的小草,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冬日的蓄积,只为来年的春暖花开。而这,就叫做 “冬藏”。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感受、分析环境描写;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答案】24.水源充沛,有老龙河。;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较强。;历史种植经验
25.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精神抖擞”一词赋予了红柳、梭梭、骆驼刺像人一样的活力和生气,“浩浩荡荡”“挺进”则写出蚁群像人类的队伍一样有组织、有气势地行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晨光中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万物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26.①结构上:博格达峰多次出现,贯穿全文,将米东碎片化的历史遗迹、农耕生活、自然景观统一于同一地理坐标系中,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②内容上:它是米东地区的标志性自然景观,从不同角度描写博格达峰,如推窗便可见到博格达峰雪山、在水田里看到它金光闪闪等,丰富了文章内容,烘托出米东地区的宁静美好。
27.“晨光里” 既指米东地区清晨的自然光线,也象征着米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美好生活。以它为标题,交代了全文的叙事背景,文章正是围绕在晨光里发生的各种事情展开的,如在晨光中进行农事活动、欣赏自然风光等,点明了文章主旨,自然而然地表达作者对米东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散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28.【答案】例文:
别样的她
她,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却有着别样的魅力。
初次见到她,是在新学期的开始。她静静地坐在角落里,不引人注目。那时的我,并没有特别留意她,只觉得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同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了她的别样之处。她热爱阅读,总是手捧着一本书,沉浸在其中。无论是课间休息还是午休时间,她都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与书为伴。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专注和陶醉,仿佛整个世界都与她无关。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开始尝试阅读更多的书籍,感受文字的魅力。
她不仅热爱阅读,还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的画笔下,总能诞生出美丽的风景和可爱的人物。她会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美好的瞬间定格在纸上。有一次,班级要出一期黑板报,她主动请缨,承担起了绘画的任务。在她的精心绘制下,黑板报变得生动而富有创意,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她的善良也是她别样的地方。有一次,我在操场上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她看到后,立刻跑过来,关切地询问我的情况,并扶我去医务室。在医务室里,她一直陪伴着我,安慰我不要害怕。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温暖和善良。
她虽然没有出众的外表,但她的内在美却让人难以忽视。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心。她就像一朵默默绽放的花朵,散发着别样的芬芳。
在与她相处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她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丰富和善良。她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人生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