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如图是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某文物的照片。下列关于该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 B.出土于湖南宁乡
C.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D.是贵族用的乐器
3.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
B.《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其中,“比”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C.《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主要是祭祀乐歌
D.《诗经》收集了自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305篇诗歌
4.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西方人在青铜器制造方面能够超过古代中国人。中国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是在( )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2012年,四川省出土了近千枚竹简,命名为“天回医简”。经专家学者论证,竹简中的“敝昔”就是传说中的扁鹊,而“天回医简”极有可能就是《史记》里面记载的失传了两千多年的扁鹊医书。由此可见( )
A.传说故事就是真实历史 B.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6.考古学家据图1与图2所示文物推测,商王朝与北方族群曾有过战争冲突,妇好作为军事将领参与战争。在这里,考古学家注重的是( )
图1 殷墟甲骨上“妇好征伐□方”的记载 图2 妇好墓中出土的带有北方族群风格的环首刀
A.史料的真伪辨别 B.史料的广泛搜集
C.史料的分类整理 D.史料的相互印证
7.《尚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意为黎明),王(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下列最有可能佐证这一记载的器物是( )
A. B.
C. D.
8.如图的注释重点关注了该文物的( )
利簋
注:它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
A.艺术价值 B.历史价值 C.科学价值 D.经济价值
9.下图是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的人首蛇身玉饰,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蛇的独特认知。蛇蜕皮的生理现象寓意着青春永驻和种族繁衍的寓意。蛇的形象逐渐从兽形转变为半兽半人形,进而形成了大量人蛇合一的神灵信仰。这种信仰( )
A.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增强了氏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C.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D.推动了城市商业的快速发展
10.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汇集了古代的歌谣与诗篇,更是我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之一。“它”是( )
A.《史记》 B.《黄帝内经》 C.《诗经》 D.《九章算术》
11.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除了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还纪念我国古代诗人屈原。这主要在于感念屈原的( )
A.忧国忧民 B.造福于民 C.以法治国 D.慎战谋攻
12.依据下列某单元课目编排,可推知该单元呈现的整体阶段特征是( )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A.原始社会时期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繁荣
C.夏商周时期社会动荡与文化发展 D.奴隶制王朝更替及向封建社会过渡
13.下列图片共同体现了古代中原人民具有( )
A.扎实的农耕知识 B.朴素的天文学智慧
C.丰富的手工业技术 D.高超的建筑工艺
14.“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这反映了二十四节气能够( )
A.提升耕种技术 B.丰富民俗活动 C.指导农业生产 D.反映气候变化
15.《黄帝内经》为中国医哲基石,文化之源,其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提出“澄心息虑”“独立守神”的做法,这体现的疫病防治理念是( )
A.依靠药物治疗 B.改善居住环境 C.采取隔离措施 D.调节自身精神
16.该典籍是我国现存最全面的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的医学著作,它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成为以后中医理论的基本法则。该典籍是( )
A.《道德经》 B.《春秋》 C.《战国策》 D.《黄帝内经》
17.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B.青铜铸造技术在现代工业中仍有应用
C.24个节气对现代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
D.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已没有价值
18.关于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B.司母戊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
D.扁鹊的医术代表了当时医学的较高水平
19.夏商周时期,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是( )
A.石器B.青铜器C.铁制农具D.木制农具
20.下列关于夏商周时期文化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B.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秦始皇而设立的节日
D.青铜工艺是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21.夏商周时期,我国在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是因为( )
A.统治者的重视B.劳动人民的智慧C.对外文化交流D.社会的稳定
22.甲骨文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甲骨文的发现者是( )
A.王懿荣B.郭沫若C.范文澜D.吕思勉
23.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特点( )
A.农业发达B.手工业繁荣C.文化繁荣D.以上都是
24.下列哪一项不是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
A.生产力的发展B.民族融合C.战争频繁D.统治者的提倡
25.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 )
A.大力弘扬B.全盘继承C.任其发展D.彻底摒弃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是利用传统节日转移阶级矛盾。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传统节日以家庭为组织进行。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
——摘编自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①《周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②《逸周书》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苦(渔网),以成鱼鳖之长
③《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孝经》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⑤《孟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渗池(水塘),鱼鳖不可胜食也
⑥《船山遗书》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传统节日的特征。
(2)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内容,参照示例,对其体现的共同观点进行阐释。(示例组合除外)
示例:①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孝”“善”等美德,对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提出了要求,对于个人修养提升与社会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保护传统文化建言献策。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周南 关雎》
材料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材料一出自哪部作品?它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何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屈原的作品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诗经》和屈原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1-5BBABB 6-10DCBBC 11-15ADBCD 16-20DDDBC 21-25BADCA
26.(1)特征:①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②与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③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组织。
(2)示例一:③⑥提出了“学思并重”等学习方法,为学习者提供了方法指导,对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具有跨时代的教育意义。
示例二:②⑤提出了要“尊重自然规律”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具有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建言献策:①推广传统节日进校园或社区活动;②利用多媒体平台等途径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保护好文化遗产等。(言之成理即可)
27.(1)材料一出自《诗经》。
《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它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②《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精神源泉。
③《诗经》的语言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四言为主的句式、重章叠句的结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等,对后世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屈原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忧虑和悲愤之情。
屈原作品的特点:
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屈原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神话传说,创造出奇幻瑰丽的艺术境界,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②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屈原始终心系楚国,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充满忧虑,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③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屈原的作品用词华丽,句式灵活多变,善于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诗经》和屈原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在内容方面,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诗经》中的爱情、战争、劳动等题材,屈原作品中的爱国、忠君、追求理想等主题,都成为后世文学不断演绎的内容。
②在表现手法方面,《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手法、象征手法等,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手段。
③在文学风格方面,《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两大重要的文学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在精神内涵方面,《诗经》和屈原作品中所体现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精神内核,激励着后世文人不断进行文学创作和社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