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爱》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18: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品“絮叨”之美,悟“兼爱”情深
——墨子﹒《兼爱》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两千多年前战火纷飞的画面,是否觉得似曾相识 当你们面对当代社会的冷漠现象,是否思考过解决之道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穿越时空的思想侠客--墨子。他反对一切战争,主张“兼爱”,却被孟子骂为“无父无君的禽兽”;他的文章被韩非子评为“意显语质”,被现代人认为“絮叨重复”。那么墨子的思想真如此不堪吗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兼爱》,感悟那絮叨文字背后的大爱深情。
走近作者
《墨子》其书
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该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
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兼,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一、品“絮叨”之美
1.本文语言浅显,请同学们自行预习课文,并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②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③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④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⑥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巳矣。
⑦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
⑧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重点句子译文:
①圣人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事务,就不得不考察乱从哪里产生。②我尝试考察过混乱从哪里产生 起因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③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所以损害父亲使自己得利。
④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盗别人家使自己家得利。
⑤盗贼爱他自身,不爱他人,所以抢夺他人身上东西使自己得利。⑥天下各种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⑦看待弟弟、儿子和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施行会不慈爱呢 因此,不孝顺不慈爱的人都没有了。
⑧所以天下人们相亲相爱,天下就能够安定。要是相互憎恨,天下就会混乱。
文意疏通
第1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指君主
把……作为
……的人
主谓之间,取独

兴起,产生
于是

代词
代词
取独
治疗
助词,的
那样
否定副词,不
何尝
译文:君主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2.请找出第一段的中心论点句,并分析本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中心论点句
论证方法 语句 作用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比喻论证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对比论证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突显特征,说理充分,强化论点
第2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明察、考察
通“尝”,尝试
省略句,起(于)
孝敬
宾前,爱自己
使……受损失
自己得利
即使
取独
慈爱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
第2段: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即使是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偷窃
使……得利
名词,劫夺财物者
动词,伤害
译文: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
第2段: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译文:这是为什么呢 都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在这里罢了。
卿大夫的封地
诸侯的封地
侵夺
纷乱之事
全部在这里
3.请找出第二段的关键句。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4.本段提到了哪些“天下之乱”?
臣子不孝君父。(君臣、父子、兄弟不慈不爱)
窃异室以利其室,贼人以利其身。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
5.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事例平近(平凡事例,贴近主题),说服力强,从小到大,层层深入,逐一分析。
第3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假使
像,如

看待
wū,相当于”何“,怎么
实行
弟弟和子女
同”无“,没有
同“又”
译文: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 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 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 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 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 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 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 因而盗贼就不会有。
第3段: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译文: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侵扰谁 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 因此大夫之间互相侵扰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
6.第三段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7.本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运用了假设、铺排(排例)、反问的句式。
第4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wū,怎么
wù,动词,憎恨,讨厌
鼓励
wù,动词,憎恨,讨厌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君主,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8.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9.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总结《兼爱》一文的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反面论证
天下治,兼相爱
君臣父子孝慈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正面论证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0.从各段的中心句和全文的论证结构来看,结构层次感明显,逻辑严谨,追求语言的浅显,不饰词藻,但墨子又反复论说,务必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请联系时代背景及精简版《兼爱》,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表达?
精简版《兼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实用主义:墨子的美学思想是实用至上,担心"以文害用",怕读者沉迷文采而忽视思想。
受众特点:墨子的受众主要针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平民,需要反复强调确保其理解。
说理效果:通过多角度、多层次事例,增强论证说服力。
二、悟“兼爱”情深
1.墨子所说的“兼爱”思想具体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原句。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
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2.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相同吗?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异同?
今人评墨: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
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兼爱”与“仁爱”的相同之处:
①内涵一致。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兼爱”与“仁爱”的不同之处:
内涵 爱的倾向性
墨子的“兼爱”
孔子的“仁爱”
无等差之爱,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有等差之爱,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最爱:双亲>民众>万物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3.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兼爱,一定会实现非攻;非攻,才有兼爱的可能。然而,无论兼爱还是非攻,不止在墨子的时代无法实行,在今天也同样如此。那墨子的“兼爱”思想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呢?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墨子的“兼爱”对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也应看到墨子“兼爱”思想的理想主义色彩。
4.交流探讨:单元研习任务二(见教材P53):
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你更喜欢谁的文章风格 结合课文,联系你的语文学习经验,同学间相互交流。
《论语》:温文尔雅 《孟子》:气势磅礴
《大学》:条贯分明,其中蕴含着儒家文质彬彬、言之有物、充满用世激情的正统美学观。
《老子》:冷静简约,正言若反
《庄子》:汪洋恣肆,意在言外,体现了道家超拔卓荦,体任自然的精神。
《墨子》:实实在在,不厌其烦,重“理”轻“文”,也与其学术思想一致。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既品味了墨子“语质意显”的絮叨之美,也领悟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之深。墨家虽已成绝学,但兼爱精神从未远离。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号,到鲁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慨叹,再到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处处可见“兼爱”的现代表达。希望你们既能做仁爱的践行者,从身边爱起;也能做兼爱的传播者,向远方传递温暖。
课后作业
请以《在"冷"时代做"热"肠人——兼爱思想的当代启示》为题撰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要求:结合个人经历(如被陌生人帮助或目睹冷漠事件),分析"兼爱"实施的现实阻力(如人性自私、社会信任缺失),提出建设性建议(如从"爱班集体"做起,反对校园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