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小寓言,大哲学
——庄子 《五石之瓠》
战国时期有一对“顶级杠精”——惠子和庄子。一个像锱铢必较的理科男,凡事要问“这有什么用”;一个像天马行空的哲学家,总说“无用才是大用”。惠子的思维是计算器、标价签,庄子的思维是山水画、星空图。今天,让我们透过一场“杠精对决”,看看庄子如何通过“小寓言”把惠子的逻辑“杠”进道家“大哲学”的逍遥江湖!
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追求精神自由。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作品简介
《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
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思想
①庄子的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②人生观:无欲、无为。“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就受攻击”“驼背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③自然观:天人合一。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故人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强行标注万物的价值,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④政治观: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世俗礼法。认为最高明的政治是消除名利观,还民自由,让百姓回归无欲无求的最质朴状态。
解题
本文选自《庄子 逍遥游》。
“石”shí:现在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五石”是指数量。
“瓠(hù)”是葫芦的一种。
“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1石=10斗=60千克 5石=50斗=300千克
文意疏通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对……说
赠送
hù,葫芦
助词,的
名作动,种植
代词,指葫芦种子
名作动,容纳
介词,用
省略句,以(之)
代词,指葫芦
形作名,坚固程度
宾前,“举自”
代词,指葫芦
把……作为
宽大空廓的样子
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判断句
因为
击破,砸破
代词,指葫芦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实在,确实
笨拙,不擅长
“大”的功用
状后,“夫子固于用大拙矣”
制作
通“皲”,皮肤冻裂
定后,“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
把……作为
营生
这件事
代词,他的
省略+状后,“请以百金买其方”
卖
给
通“纩”,丝绵絮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代词,药方
介词,用
通“悦”,取悦
省略,以(之)
发难,发兵侵略
代词,他,指“客”
领兵,带领军队
名作状,在水上
省了主语“吴王”
数作形,一样的
有的人
凭借
被封赏
使用方法
助词,的
判断句
省略,以(之)
一、小寓言
1.请齐读全文,思考文中讲了几个寓言故事?
大瓠无用
不龟手药
2.在惠子讲的“大瓠无用”的寓言故事中,惠子和庄子是如何对待“大瓠”的?
惠子:盛水浆,做瓢失败,掊之
庄子: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
大瓠无用
3.在庄子“回馈”的“不龟手药”的寓言故事中,宋人和客是如何对待这个药方的?
宋人:鬻技百金,不免于洴澼纩
客:以说吴王,获裂地之赏
不龟手药
二、大哲学
1.生活中,你见过能装下五六个老师这么大的葫芦吗?
2.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五石之瓠”根本不存在?那惠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讽刺庄子。惠子之所以强调葫芦的“大”,只是为了突出这个葫芦的“无用”,适当的“大”还好,过分的“大”就成了缺点,无可取用。他妄图以此来嘲笑庄子的思想大而无用,华而不实,玄而不真。
3.惠子的小得意庄子全看在眼里,他开始不紧不慢地反驳。庄子认为惠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这句话很重要,给惠子砸烂大葫芦的行为进行了定性:你什么都不是!不能取用“大”东西,不是“大”东西的错,而是你这笨东西的错!
4.你告诉我一个故事,你来讽刺我;我回你一个更大的故事,我来教你如何做人。你觉得庄子讲的“不龟手药”的故事有何寓意?
庄子把故事的主角设定为宋人,本身也充满了反讽的意味,因为惠子就是宋国人。当着惠子这个宋人讲宋人的蠢事,惠子无计可施,只能“呵呵”,在嬉笑怒骂皆轻松的庄子面前他只有甘拜下风。
惠子:即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寓意:要学会转换眼光和思维,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5.在这两个寓言故事中,惠子和“宋人”有何相同点?庄子和“客”有何异同?
①惠子、宋人的相同点:他们都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背后的“大用”;
②庄子、客的相同点:他们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不同点:“客”的眼光再高,也只是对事物功利价值的追求;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超越功利价值,追求的是精神自由,他们的境界是有高下之分的。
6.请再次齐读全文,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庄子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
惠子在文中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技巧赏析
当代作家王蒙认为:“庄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请结合《五石之瓠》一文,说说庄子是通过哪些技巧来阐述道家思想的。
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依托。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
②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刻画人物。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穿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
③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运用“不龟手之药”中蕴含的方法论,借如何处置“五石之瓠”,深刻地阐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用寓言故事表达哲理的好处:
①增强说服力,化抽象为具象
通过“不龟手之药”的具体案例(宋人售方、客卿封侯),将“价值因用而异”的抽象哲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故事,使惠子更易理解“拙于用大”的缺陷。
②避免正面冲突,引导自主反思
借宋人拘守漂絮与客卿创新破局的对比,含蓄批判惠子思维僵化(如视巨瓠仅容瓢瓮之用),既点明问题,又保留对方体面,激发其自我省悟。
③深化论点,多维论证
故事中“药方”与“巨瓠”形成隐喻链:
药方小用(防龟手)→巨瓠小用(盛水为瓢)
药方大用(水战封侯)→巨瓠大用(浮游江湖)
双向印证核心观点“所用之异”,增强论证严密性
比较赏析
学习完第6课的两篇文章《<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后,请比较思考老子与庄子阐述看法的论述风格有什么不同?各有何妙处?
老子说理:言简意赅,精要准确,理性冷静。
有的于生活现象中蕴含道理,平易有说服力,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有的直接论说道理,观点一目了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的运用比喻、排比,简洁有力,寓意鲜明。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庄子说理:《五石之瓠》以问答对话、寓言故事形象说理,富有想象,含蓄婉曲,令人回味。
《逍遥游》对比中借助寓言故事,层层相接,形象生动,引人联想。(大鹏与小雀,大知与小知,大用与无用等)
鲁迅:“(庄子)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现实意义
课堂总结
纵有五石之瓠,奈何心上长草。有时我们在内心也会悚然而惊,暗自警醒:我们有时是不是也像惠子那样,明明是自己站得低看不到高山之美,反过来却还嘲笑高山的云遮雾绕故弄玄虚?
庄子用一个葫芦,撬动了我们对“有用”与“无用”的固化认知。愿你能从小寓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大哲学”。真正的智慧,在于突破思维的桎梏,在看似“无用”中见天地、见自我、见众生。
课后作业
给你三天时间,记录一件你原本认为“无用”的事物(如一片落叶、一段闲聊、一次作业),尝试用庄子的思维方式重新解读它的价值,并写下你的发现。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