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轮复习冲优卷(一)
(限时:15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语言运用·参加实践活动(共7 小题,计24 分)
<新素材·湿地保护>每年的2 月2 日为世界湿地日,因此,学校开展了“保护湿地,守护家园”主题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下面的任务。
【初窥湿地】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引言,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4 分)
清澈见底的河流,烟波浩翰的湖泊,生机盎然的稻田……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湿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湿地作为地球之肺,时刻吞吐着水汽、调节气侯,让风雨变换趋于平稳,为世间万物打造舒适家园。保护湿地,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根基。
1. 请确认引言中加点字的读音。(只填序号)(2 分)
(1)湖泊 (A. pō B. bó) ________ (2)调节(A. diào B. tiáo) ________
2. 引言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 分)
(1)浩翰 ________ (2)气侯________
【湿地诗韵】诗文社想通过湿地来感受自然与文学交织的魅力。
3. 请根据语境,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11 分)
步入湿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大片芦苇摇曳,白露凝结成霜,呈现出质朴而宁静的美;夕阳西下,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地跳出水面,“(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展现出湿地生态的灵动与活力;湿地里野花绽放、树木繁茂,呈现出“(3)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美丽画面;湿地还洋溢着盎然春意与蓬勃活力,“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4) 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春》)。如今,有些地方的湿地遭受严重破坏,保护湿地如同“(5) ___________________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般艰难,我们仍需秉承坚持不懈的精神,积极投入保护行动,守护承载着诗意与生机的湿地家园,让美好得以延续。
【守护践行】下面是活动小组摘抄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解决。(6 分)
①在西安的生态版图中,湿地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②这里打造了无数生灵,是它们繁衍生息的温馨家园。③同时,湿地也让众多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④ 摄影爱好者们用手中的镜头捕捉动人的瞬间,向人们讲述湿地故事;传播环保理念。⑤ 他们的作品让更多人即使足不出户,也有机会领略湿地无与伦比的美。⑥而这些作品在广泛传播中,也引发了公众对湿地保护的_____、_____ 和_____ ,为湿地保护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公众力量。
4. 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④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⑥句中有三个词语的顺序乱了,请将它们按正确的顺序填写在横线处。(只填序号)(2 分)
A. 践行 B. 讨论 C. 思考
【寻踪觅迹】在活动过程中,小语发现一些名著里也出现过湿地,如施耐庵所著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水域。
7. 在《水浒传》中,梁山泊水域是很重要的场景。下面是《水浒传》中对八百里梁山水泊的描写,请结合整本书阅读,说说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 分)
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乱芦攒万万队刀枪,怪树列千千层剑戟。濠边鹿角,俱将骸骨攒成;寨内碗瓢,尽使骷髅做就。剥下人皮蒙战鼓,截来头发做缰绳。阻当官军,有无限断头港陌;遮拦盗贼,是许多绝径林峦。鹅卵石叠叠如山,苦竹枪森森如雨。战船来往,一周回埋伏有芦花;深港停藏,四壁下窝盘多草木。断金亭上愁云起,聚义厅前杀气生。
二、文本研读·铸就成长之路(共13 小题,计46 分)
现代文阅读(共7 小题,计30 分)
(一)[2025 陕西]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 ~ 10 题。(9 分)
材料一:
1918 年1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 年1 月,英、法、美、意、日等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
中国因在大战中参加协约国一方,并曾派遣华工赴法参与后方工作,战后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由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以及南方军政府外交次长王正廷五人组成。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废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裁撤外国在华的邮政电报机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以及关税自主七项希望条件。后在中国留欧学生的强烈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等要求。但是,由美、英、法三国操控的会议除将山东问题列入讨论外,竟以中国代表的提案不在和会讨论的范围之内为由,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7 年8 月第1 版]
材料二:
2024 年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诞辰100 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 周年。
1964 年10 月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仅仅2 年8 个月后,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一年邓稼先43 岁,周光召38 岁,于敏41 岁……这些春秋鼎盛的栋梁之材,当初投身核工业时都不过30岁出头,他们将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意义。
1950 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由于学业突出,导师推荐他去英国深造。然而,邓稼先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那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是650 斤小米,约合68 元人民币。如果邓稼先留在欧美国家做研究员,收入将是他在国内的57 倍。1958 年8 月的一天,邓稼先被选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理论设计的主攻手。从此,邓稼先深入戈壁开始了隐姓埋名、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国防工作,直到1986 年7 月在北京301 医院去世。邓稼先的这28 年,是他对祖国、对同志坚守诺言、矢志不渝的28 年。在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远在美国的杨振宁专门赶回来看望他。杨振宁问邓稼先,为国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得了多少奖励。许鹿希当时说,给了10 元。邓稼先补充了一句,是20 元——原子弹10 元、氢弹10 元。这种不计名利的家国之爱,早已深深熔铸在邓稼先的血液中。
邓稼先曾说过,这项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努力。“两弹一星”的辉煌绝非个人的成功,而是凝聚了一代科学家的心血与智慧,他们用实际行动共同筑牢了国家安全的基石。
(摘编自《许身国威壮河山》,2024 年12 月14 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中国旅游”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2024 年,中国全面放宽优化免签政策,推出一系列外国人来华政策举措,“中国游”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优先选择。本年度,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6. 1 亿人次,同比上升43. 9%,其中外国人6488. 2 万人次,同比上升82. 9%。“说走就走”的“中国游”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新通道,向全球展现了真实、多元和活力满满的中国形象。
“中国给了我们太多惊喜”“高铁出行,难以置信,太快了”“移动支付,太便捷了” “多种语言路线图,太贴心了”“每个人都很友善”……一时间,“打卡中国”风靡社交媒体。外国游客来到中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中国,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中国,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中国,形成并分享关于中国的真实新鲜认知,让更多外国朋友看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眼前的中国”与“一些西方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想象中的中国”截然不同,是许多外国游客的
共同感受。事实表明,来到中国、看到中国、用心感知中国,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
(摘编自《免签效应持续显现 “中国游”更加火热》,2025年1月16日《人民日报》)
【链接材料】
截至2024 年底中国已与26 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对38 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对54 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 2024 年各口岸出入境外国人达6488. 2万人次,同比增长82. 9%其中免签入境2011. 5 万人次,同比增长112. 3%“中国游”主题媒体流量在国际互联网破10 亿 2025 年春节某平台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增长180%
数据来源:外交部、国家移民管理局、网络数据
(摘自《魅力中国吸引五洲来客》,2025 年2 月11 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以国之名,悼我同胞。2024 年12 月13 日,“2024 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1937 年的寒冬,南京陷落,短短6 周30 万同胞罹难,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手段之残忍、行径之野蛮骇人听闻。
“国家公祭仪式以最高级别仪式宣示国家坚定立场,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公祭场所能够承载过去、托起未来,让我们铭记人类之殇,向世界传播记忆符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张生说。
不忘来路,才能更好走向未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每一次缅怀,都是记忆的传承;每一次纪念,都是精神的洗礼。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摘编自《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永志不忘 祈愿和平》,2024 年12 月14 日《光明日报》)
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强调:“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邓稼先的哪些表现,证明了他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请结合材料二具体阐释。(3 分)
9. 在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为何还要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并展开说明。(4 分)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巴黎和会”只同意了将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归还中国的要求,拒绝了其他诉求。
B.面对杨振宁的提问,邓稼先对许鹿希的回答进行了补充,可见他对当时的奖励并不满意。
C.数据显示,全面放宽优化免签政策之后,“中国游”已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的优先选择。
D.外国朋友只有来到中国,才会发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与“想象中的中国”完全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 14 题。(21 分)
一株古树的背后
李青松
①它,稳稳矗立在天地之间。
②它,树冠巨大,枝叶茂密,如天然华盖,聚气巢云,风雨不惧。
③它,是一株比北京城还要古老的树——树龄三千五百年了。
④某日,我与古树专家施海来到这株古柏树下,对它的前世今生和生存状态一探究竟。三千五百年,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概念,而是一道道具体的年轮。
⑤古树是一部编年史。历史在典籍里,历史在坛坛罐罐的文物中,而活着的历史在古树的年轮间、树梢上。
⑥施海手指古柏告诉我,所有的树都是由内向外生长的——最新的年轮紧挨着树皮,而最古老的年轮则在树的中心部分。形成层主要负责生长,它是位于树皮和里面木材之间的一层很薄的细胞。新的木材细胞由形成层产生,并积聚在以前形成的较老的一层木材细胞的外面。整个树干中,被树皮保护的这层薄薄的形成层是唯一有活力的部分。其他部分——树皮和木质部——都是由失去活力的细胞组成的。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树木不受损害,保持树干的稳定性,保持水分和营养物质在根和叶子之间正常运输。
⑦正说话间,古柏背后闪出一个人。中等身材,脸膛黝黑,额头布满皱纹。他姓胡,新城子镇林业站站长。1986 年从北京农校毕业后,老胡被分配到林业站工作,三十九年没换过单位。到林业站报到的第一天,他就与古柏有一张合影,那时候他还不到二十岁。
⑧老胡说,他参加工作的时候,古柏的西北面是关帝庙的残垣,青砖石条横七竖八的还有一些。他说,一刮大风、下暴雨、下冰雹,他就惦记着这株古柏。只有来看看,没什么情况,才能放心。
⑨跟人一样,树老了容易得病。蚜虫、小蠹虫、白蚂蚁等轮番袭击古柏,或者蛀干,或者食叶,或者寄生在树皮组织里,威胁着古柏的健康。曾有一窝土蜂蛰伏在古柏树干上打洞,对古柏造成危害。有人建议用药液毒杀土蜂,既简单又省事。老胡却摆摆手,拒绝了。他说,对古柏来说,土蜂是害虫。可是,对于别的植物来说,土蜂可能是传粉者。再者说,土蜂也吃别的害虫,不要轻易杀戮某种生物,而使生物链条断裂。他从野地里割来艾蒿,采用艾蒿烟熏的方法,把那窝土蜂赶走了。
⑩前些年,天牛对古柏的危害很严重。天牛是食叶害虫。在幼虫期,它会蛀蚀树干、枝条及根部,引起古柏断枝、枯萎。老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决定“以虫治虫”——释放人工饲养的肿腿蜂,寄生在天牛幼虫或者虫蛹上,吸收天牛幼虫的营养而使其死亡。此法不污染环境,也避免了使用农药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20 世纪70 年代修筑的松曹公路,由于护坡挡墙紧挨古柏,致使古柏的根系伸展不开,影响透水透气。古柏西侧侧枝不同程度地出现枯枝现象。老胡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采取了许多复壮办法,但治标不治本,难以改变古柏衰弱的态势。他几次反映情况,得到了上级重视。专家现场考察和对古柏进行“体检”后认为,要使古柏复壮,只能把影响古柏生长的道路和建筑物挪开。
2020 年10 月,当地政府决定,拆除松曹公路护坡挡墙一百九十五米,公路整体东移十五米。拆除挤压古柏裸根的公路段物资站和镇卫生院部分房屋,搬迁至别处。为古柏腾出空间,把属于古柏的土地还给了古柏。
新城子镇林业站专门制订了古柏养护方案。在树冠四周竖立九个仿生支撑柱,通过分散支撑强度来为主干助力。还对古柏树下的土壤进行了改良,修建了深根复壮井,并用科学方法在地下引根,促进根系向深处延伸,向四周扩张。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其实,树根并不乱长,也非无章无序。直根分出粗根,粗根生出细根,细根生出更细的根,更细的根生出千千万万的根须。树根深藏地底,人的眼睛是看不见的。然而,正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
每逢秋天,古柏树籽成熟了,老胡就提着矿泉水空瓶,蹲在古柏树下捡拾柏籽。每年秋天老胡都能捡拾三四瓶柏籽,多的年头,能捡拾五六瓶。在老胡眼里,这些柏籽都是宝贝,想想看,能活三千五百年的古柏,它的体内一定存在着我们至今没有破译的生命密码。看着古柏树下自然长出的两株小苗,老胡的脸上露出不易觉察的喜悦。他告诉我,他捡拾的柏籽,送给林业科研部门后,已成功育出小苗。
面对古柏,也许我们可以窥见生命奥秘的一二。它以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世界。在长达三千五百年的时间里,它存储了日月星辰的影子,存储了气候、时令、灾害、动荡、战乱、文明和进步,以及生命演替的一些重要信息。通过古柏,我们可以在更广大的视野里,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去探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变化的历史,从而思考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生态文明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城市靠记忆存在。”
可是,我要说,古树能保存时代的记忆。那记忆里包括思想和传奇,也包括情感。
(选自2024 年7 月17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1. <新考法>文中的老胡自从分配到林业站工作后,便再也没有换过单位。下面的工作记录便是他近四十年辛勤工作的剪影。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将工作记录补全。(4 分)
工作记录
单位 新城子镇林业站 记录人 老胡
时间:1986 年 天气状况:狂风暴雨工作安排:(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2016 年工作安排:向站里的年轻工作者传授保护古柏的经验古柏面临的危害一:土蜂蛰伏在树干上打洞解决方案:(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柏面临的危害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方案:“以虫治虫”——释放人工饲养的肿腿蜂,利用寄生关系,消灭幼虫
时间:2019 年工作问题描述:(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方案: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
时间:每逢秋天工作安排:捡拾柏籽,送到林业科研部门育出小苗
12. <真实情境题>每一篇佳作都有值得反复品味的开篇。同学们针对本文前三段的阅读感受展开了讨论。请你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6 分)
13. <分层赋分>读寻常语句,感悟深邃意蕴,这往往是阅读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例,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6 分)
树根深藏地底,人的眼睛是看不见的。然而,正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
14. <高阶思维>校刊《春风》决定刊登本文。作为编辑部的成员,请你为本文设计一个栏目名称,并简述设计理由。(5 分)
古诗文阅读(共6 小题,计1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 18 题。(12 分)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也。性贞正,有干局,明习律令,尤晓文簿。
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①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②之?”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曰:“校尉缘③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④,敢以固请。”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
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帝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邪?”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节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注释】①宪司:御史台别称。②阿:迎合,偏袒。③缘:因为。④殊:不同。⑤断流:在文中指判处流放。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 分)
(1)迁大理少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有诈伪者事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示天下以不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例句: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
A. 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B. 以其境过清
C. 皆以美于徐公 D. 固以怪之矣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2 分)
(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2 分)
18. <回归教材>明君从谏如流,庸王拒谏饰非。劝谏是一门艺术。劝说时,应根据劝谏对象和情境而采取不同的方式。请联系本文,回顾《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这两篇文章在劝谏艺术上的不同之处。(2 分)
对比维度 戴胄 邹忌
劝谏方式 直谏,直击核心,针砭时弊 讽谏,委婉含蓄,以小喻大
劝谏目的 劝谏皇帝要依法办案,维护法律的平等性和权威性 劝谏齐威王要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劝谏思路 本文第2 段长孙无忌带刀入阁案件中,戴胄的劝谏经过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邹忌讲述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将“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的思考结果告诉齐威王,通过类比,引导齐威王自省
劝谏结果 太宗接受戴胄的建议,改变了最初的判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9、20 题。(4 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9. 本诗以“雪”为线索,诗中,“雪”共出现了四次,依次组成了四个画面,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2 分)
时间 送别前 置酒饯别时 临别时 送别后
诗句 胡天八月即飞雪 纷纷暮雪下辕门 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上空留马行处
图景 八月飞雪苦寒图 (1)_____________ 东门惜别惆怅图 (2)____________
20. <真实情境题>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如此引用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 分)
三、写作表达·书写独特见解(50 分)
21. <中考新考向>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50 分)
同学们就“社交”这一话题在班会上发起了探讨:
秦秦:我有“社交恐惧症”,就这样一个人待着也挺好的,但是妈妈告诉我人是需要交朋友的。
小语:我很喜欢交朋友,但是有时候我的热情会给别人造成负担,这让我很苦恼。
小乐:爸爸妈妈说我还小,不让我注册社交平台的账号,我该听他们的吗?
同学们的发言勾起了你的哪些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给了你怎样的思索?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作文。
任务一 请从同学、家长、教师的身份中任选一个,给秦秦、小语或小乐写一封信。
任务二 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一个论点,写一篇议论文展现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600 字;(3)不得抄袭、套作;(4)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
一、语言运用·参加实践活动
1. (1)A (2)B
2. (1)瀚 (2)候
3. (1)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2)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3)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4)欣欣然张开了眼
(5)欲渡黄河冰塞川
4. 把“打造”改为“孕育”。
5. 把分号改为逗号。
6. C B A
7. 这段环境描写渲染出梁山水泊宏大又肃杀的氛围, 体现出它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同时暗示这里是一个充满战斗与危险的地方,为梁山好汉的活动提供背景,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官军在攻打梁山时因水泊地形屡屡受阻等。
二、文本研读·铸就成长之路
(一)8. 邓稼先从1958 年开始投身祖国国防事业,深入戈壁,隐姓埋名,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做着惊天动地的事。他是埋头苦干的人。他矢志不渝,勇挑重担,攻坚克难,为筑牢国家安全基石,一干就是28 年。他是拼命硬干的人。他热爱祖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临危受命,坚守诺言,为祖国成功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他是为民请命的人。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不计个人得失,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为党和人民的国防事业奉献终生。他是舍身求法的人。
9. ①以国之名,悼我同胞。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南京大屠杀是民族之殇、人类之殇,中华儿女理应缅怀罹难同胞,表达哀悼之情。②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巴黎和会”上,“战胜国”中国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历史的耻辱不能忘记。③负重前行,托起未来。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们舍小家为大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是对当下的珍视,更是对未来的展望。④坚定立场,传递向往。以最高级别仪式宣示国家立场,能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表达国家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10. C 【点拨】A 项,结合材料一第2 段中的“由美、英、法三国……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可知,美、英、法三国操控的会议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选项中的“只同意了将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归还中国的要求”这一说法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B 项,结合材料二第3 段中的“邓稼先补充了一句……早已深深熔铸在邓稼先的血液中”可知,这里体现的是邓稼先不计名利,并非邓稼先“对当时的奖励并不满意”;D 项,结合材料三第2 段中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让更多外国朋友看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可知,该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
(二)11. (1)检查古柏,确保其没有任何问题
(2)从野地里割来艾蒿,利用艾蒿烟熏的方法赶走土蜂
(3)天牛幼虫会引起古柏断枝、枯萎
(4)松曹公路护坡挡墙紧挨着古柏,导致古柏的根系伸展不开,影响透水透气,古柏西侧侧枝出现枯枝现象
12. 示例:修辞美 文章前三段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柏的雄伟壮观,提升了语言的感染力。韵律美 前三段多用短句,简洁有力,读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每一句独立成段,营造出诗歌般的美感。
13. 此题分层赋分。第一层级:只关注表层含义,思维单一,未能结合文章主旨或深层含义,也未联系生活实例。
示例:树的根是人眼看不见的,树的枝干、叶片等是人眼能够看见的,而恰好是这些看不见的根决定着枝干、叶片等的健康。
第二层级: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理解这段话的双层含义,思想较深刻,但未能有效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拓展阐释。
示例:这段话表面是指树根深藏地底,我们看不见树根,但树根却支撑着整棵树,决定着树的生长和稳定。深层含义是很多能看得见的是事物的表象,看不见的是事物的本质,本质决定表象,所以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就像文章中提到的古柏,它的根深藏地底,我们虽然看不见,但正是这些根保证了古柏三千五百年屹立不倒。
第三层级: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理解这段话的双层含义,能联系生活经验或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作出阐释,思维更有深度。
示例:从句子表面来看,树的根是人眼看不见的,树的枝干、叶片等是人眼能够看见的,而恰好是这些看不见的根决定着枝干、叶片等的健康,所以说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从引申意义来看,很多能看得见的是事物的表象,看不见的是事物的本质,本质决定表象,所以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着看得见的东西”。例如, 一个人在大众面前展现出来的卓越才华、渊博学识,往往源于无数个日夜的专注阅读、深度思考、努力练习等,这些都是别人很少关注、难以“看见”的自我积累。正是这些别人看不见的积累和沉淀,才培养出了别人可见的、让人惊羡的能力。
14. 示例:“自然的编年史”。该栏目名称很好地展现了自然与历史、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凸显文章的主题。栏目名称中的“自然”反映了古树作为自然生物的基本属性,“编年史”则侧重于凸显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植物的生命,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传达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三)15. (1)晋升 (2)不久 (3)给……展示,显示 (4)怒,怨恨
16. C 【点拨】例句中的“以”,动词,认为;A 项,连词,表示并列,并且;B 项,介词,因为;C 项,动词,认为;D 项,副词,同“已”,已经。
17. (1)怎么能够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想要迎合他(从而从轻处理他)呢?
(2)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大信用的。
【点拨】句(1)重点词:何得,表示反问,意为“怎么能”;以,因为。句(2)重点词:信,信用。
18. (1)戴胄先引用法律条文,指出判罚不公;当太宗改变主意时,他再通过监门校尉和长孙无忌两人同罪不同罚的判决事实,让太宗意识到判决有误;最后请求皇帝重新判决
(2)齐威王欣然纳谏,齐国“战胜于朝廷”
【参考译文】
戴胄,字玄胤,是相州安阳人。品性坚贞正直,有才干气度,明了熟悉法律条令,尤其擅长处理文书簿册。
贞观元年,(戴胄)升任大理寺少卿。当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曾被(皇帝)召见,(长孙无忌)未解下佩刀就进入了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审议(这件事时),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觉,罪当处死;长孙无忌失误带刀进入,罚铜二十斤。皇帝同意了这个判决。戴胄反驳说:“监门校尉没有发觉和长孙无忌带刀进入,同样都是失误。臣子对于尊贵的君主,不能说失误,按照法律规定:‘供应帝王所用的汤药、饮食、舟船,出现失误,不合规定的,都要处死。’陛下如果念及长孙无忌的功劳(要从宽处理),那就不是御史台所能裁决的;如果要依据法律(处理),罚铜并不合理。”太宗说:“法律,不是我一个人的法律,是国家的法律,怎么能够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想要迎合他(从而从轻处理他)呢?”又下令让重新审议判决。封德彝坚持原来的判决,太宗准备批准他的判决,戴胄又(上奏反驳)说:“监门校尉因为长孙无忌而获罪,按照法律应当从轻处罚。如果论他们的过失,那么情形是一样的,然而(封德彝的判决)一生一死差别太大,(所以我)斗胆坚持己见请求皇上重新裁决。”皇帝赞赏他,最终免除了监门校尉的死罪。
当时朝廷大行选举,有弄虚作假谎称祖先对国家有功而获得官位的人,太宗命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罪至于死。不久有伪造者的事情败露,戴胄依据法律判处其流放并上报皇帝。太宗说:“我当初下令,不自首的人处死,现在判处(其)流放,这是向天下人显示我不讲信用啊。你难道用断案来做交易吗?”戴胄说:“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所能干预的了。既然把他交给了相关部门,我不敢不遵守法律。”太宗说:“你只管自己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大信用的;言语,只是当时喜怒的表达而已。陛下因为一时的愤怒,而下令杀掉他,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可以,又将他交给司法部门依法处置,这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存大的信用。如果为了发泄一时的愤怒而违背大的信用,我私下为陛下感到惋惜。”太宗说:“(我)执法有失误的地方,你能帮忙纠正,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四)19. (1)军营饯别奇寒图 (2)别后雪地思念图
20. 不恰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是形容塞北八月飞雪的壮美景象,并非真正描写春天的梨花盛开。虽然“梨花”一词出现在诗句中,但这两句诗的情感和意境与春天的花开景象并不相符。因此,这位同学在描述春天花开时引用这两句诗,与语境不符,不够恰当。
三、写作表达·书写独特见解
21. 【思路点拨】任务一:根据要求,这封信需要围绕社交话题展开,针对其中一位同学的困惑提出建议或分享经验。结合材料可知,若给秦秦写信,需鼓励他大胆地与他人交往,建立阳光积极的社交关系;若给小语写信,需帮她分析如何与他人友好和谐地交往;若给小乐写信,需与他探讨社交平台的利弊,让他权衡利弊,认识到问题所在。总的来说,要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自己社交的问题,学会友好地和他人相处,体现积极向上的社交观念。无论是哪种身份,写作时可先点出写信对象的社交困惑,表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曾遇到这样的问题;然后和写信对象分享自己是如何处理这样的困惑的;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议。注意信件格式。
任务二:本则材料体现了一些社交看法:秦秦,体现了个人偏好(独处)与社会期望(交朋友)之间的冲突。据此可拟写论点为:独处与社交的平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小语喜欢交朋友,但因过度热情导致他人不适。据此可拟写论点为:理解真诚的关系需要时间沉淀。小乐的话体现了当代青少年生来就接触数字社交,父母的“保护性禁止”与其生活实况存在断层。据此可拟写论点为:“保护”与“成长”的平衡术。总之,写作前首先要确定自己对哪个论点最有感触,然后围绕该论点展开论述。写作时,可结合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深入浅出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态度,表现积极向上的社交观。
例文:
致小乐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乐:
你好!我是班主任李老师。在班会上听到你关于是否应该注册社交平台的账号的困惑,老师很理解你的心情。在这个数字时代,社交平台确实像一扇充满诱惑的窗户,让我们忍不住想探头张望。
记得老师我上初中时,也曾被类似的问题困扰。那时刚兴起的QQ 空间让我们这群少年趋之若鹜,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放学后登录空间,看看谁来过,谁留了言。我的父母也和你的爸爸妈妈一样十分担忧,他们担心我会沉迷网络,影响学习,担心我被骗了。当时的我不太理解,觉得他们太过保守。直到有一次,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自称是我“同龄人”的网友,差点被骗,我才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小乐,社交平台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确实能让我们结识更多朋友,获取丰富信息,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隐患。网络世界鱼龙混杂,我们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过度使用社交平台也会影响学习效率;更可怕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专门利用青少年的单纯进行诈骗。老师以前带的班上就有同学因为轻信网友而遭受损失,这让我非常痛心。
你的父母不让你注册社交平台的账号,是出于对你的保护。他们不是要限制你的自由,而是希望你在心智更成熟时再接触这些。就像我们不会让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独自过马路一样,这是一样的道理。
老师建议你可以先和父母好好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许他们可以适当放宽限制,允许你在他们的监督下有限度地使用社交平台。同时,你也可以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等你长大一些,能够更好地辨别是非时,自然就能更自由地使用这些工具了。
记住,成长需要时间,就像种子需要慢慢发芽一样。相信通过和父母的沟通,你一定能找到最适合你的方式。
祝:学习进步!
班主任:李老师
2025 年6 月13 日
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读出了文化美,古柏是“比北京城还要古老的树——树龄三千五百年了”,这句话不仅强调了古柏的历史悠久,还隐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想到古树与中国悠久历史的联系,以及它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