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考小一轮复习冲优卷(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考小一轮复习冲优卷(三)(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2 19:2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一轮复习冲优卷(三)
(限时:150 分钟 满分:120 分)
陕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校为了弘扬陕西文化,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你作为参与者,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寻·陕西之美】
【美食篇】下面是小嘉为陕西美食拟写的宣传词,请你阅读并解决其中的文字问题。(4 分)
腊汁肉夹馍手工揉面,慢火哄烤,精湛技艺方得“铁圈虎背菊花芯”。慢卤熬煮,细细切碎,多味调料烹出腊汁肉香。二者合一,酥香细腻,多让人陶醉! 凉皮一勺面浆,摊成薄皮。晶萤剔透,爽滑劲道。酸爽的醋汁, 油泼的辣子,一碗尽享陕西风味。
1. 给宣传词中加点的字注音。(2 分)
(1)烹出 _________ (2)薄皮_________
2. 宣传词中有错别字,请改正。(2 分)
(1)哄烤 _________ (2)晶萤剔透_________
【地名篇】地名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载体。小美和小语搜集整理了陕西地名背后的文化意义。
3. 根据提示,把语段横线处的诗文原句补充完整。(11 分)
“三秦”之名可上溯至项羽分封之时,后来逐渐演变为关中的别称,“(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曾在此遥望蜀地,写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关中因地处“四塞之中”而得名,东有“(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潼关,西有“川陕咽喉”的大散关,诸葛亮便是自此开始第二次北伐,期望实现“(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的最终目标,来报答先主,尽忠后主。西安城内的勿幕门,陕北的子长市、志丹县等地的命名都是为了纪念先烈,因为这些先烈“(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茅盾《白杨礼赞》)。《鱼我所欲也》中说“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5)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国蒙难,何惧一死,是他们用生命驱散了黑暗,照亮了一个伟大的祖国。
【科技篇】[2025 宝鸡陈仓区二模改编] 活动中,同学们参观了老国企——陕汽,你负责企业文化的讲解。请解决讲解词中的问题。(6 分)
①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②在“四新”要求的引导下,陕汽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陕汽瞄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目标,短短三年时间,其旗下质子汽车成为惊艳行业的“独角兽”;从“按图索骥”到“系统引导”,随着设备互联程度越来越高,一条生产线上组装十多款车型也不会“张冠李戴”。④当“四新”融入企业血脉,陕汽不仅书写了老国企奋楫争先的传奇,还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新范式。
4. 请提取第②句的主干,将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③句中加点的“短短三年时间”能不能删掉?请说明理由。(2 分)
6.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第①句中的“创新者强”和第②句中的“高质量发展”都是偏正短语。
B.第③句中画波浪线词语的双引号的作用不同。
C.第④句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
D.讲解词中画横线的“惊艳”“随着”“融入”的词性相同。
【精神篇】活动期间,小西和小安积极探寻发生在陕西这片土地上的各种人物传说。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女性人物的故事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不禁让小西想起了名著中的一些优秀的女性。
7. 小西和小安整理出下面的表格,请你根据表格中鲜花的象征意义,任选一位表格中的女性为其献花,并简述理由。(3 分)
名著 女性人物 相关情节 鲜花的象征意义
《儒林外史》 沈琼枝 逃婚金陵,以卖诗为生 玫瑰——美丽勇敢,爱情的象征梅花——孤傲坚韧,强者的代名词康乃馨——甜美芬芳,被称为“母亲花”菊花——纯洁高尚,表达尊敬与怀念
《简·爱》 简·爱 离开桑菲尔德庄园
《水浒传》 扈三娘 单捉王英,南征北战
《朝花夕拾》 阿长 送“我”绘图的《山海经》
【感·人文底蕴】
<陕西地方文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8 ~ 10 题。(9 分)
材料一:
2024 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 周年,考古人员在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发现了一尊罕见的高级军吏俑。
在秦兵马俑二号坑实验舱,工作人员正在对这尊新发掘的高级军吏俑进行深度清理和初步拼接工作。2024 年11 月,考古人员在对二号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这尊残破的高级军吏俑,并对它进行了提取。
这尊高级军吏俑是二号坑自1994 年正式发掘以来出土的第一件高级军吏俑。按它出土的位置我们推断它很可能就是这个单元的最高军事指挥长官。
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相继发现了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总面积超过2 万平方米,发掘出土兵马俑2000 多件,以及铜车马、石甲胄、百戏俑等重要文物,明确了秦始皇陵的主要遗存,为秦始皇陵的全面保护和系统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编自《罕见!秦兵马俑二号坑发掘出“将军俑”》,“央视新闻”)
材料二:
兵马俑分类的方法很多,按身份划分,主要有军吏和士兵两大类;按照兵种划分,可以分为步兵、骑兵、车兵、弩兵。要想快速确认眼前的兵马俑是军吏还是士兵,主要看冠饰。
头发梳上去、戴板冠的绝大部分是军吏俑,职级越高,冠饰越华丽。
下级军吏俑戴单板冠,中级军吏俑戴中间有缝的双板冠,只有高级别的军吏俑才配得上鹖冠。
高级军吏俑身材高大,最高近两米。和军吏俑相比,士兵俑的发型看上去更可爱,通常顶着一个丸子头,靠发髻就能一眼认出。
身份确定之后,如果想再进一步学会分辨兵种,就需要一组连招,先看帽子,再看动作,最后看衣服。
骑兵俑头戴圆形小帽,看不出发髻;车兵俑手部动作明显,车右俑、车左俑单手扶车,驭手俑双手呈驾驶状;弩兵俑手持弓弩状,动作呈现单兵操练状态,其中跪射俑高度只有约1. 2 米,姿态更明显;重装步兵俑身披铠甲,轻装步兵俑穿更加轻便的战袍。
(摘编自《如何快速辨别不同兵俑的身份 》,“央视网”)
材料三:
紫色在古代是自然界中极难获得的一种色彩,历史上少有天然的紫色颜料。在秦代,中国人的服饰主要以黑色、紫色和红色为主,其中紫色主要来自贵族所掌握的特殊合成工艺。
虽然秦人并不了解紫色颜料的微观结构,但他们已经掌握了通过硝砾五石合成“中国紫”的技术。上海科技大学科研团队通过对兵马俑紫袍驭身上的紫色颜料分析发现,这种合成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一项更有趣的发现是,检测战国至秦汉墓葬中的“中国紫”样本,发现其纯度约为30%,而兵马俑的紫色纯度在95% 以上。
“中国紫”合成的产品品质因使用者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意味着,古人对利用复杂化学反应合成紫色颜料的技术,已运用得炉火纯青。
然而,“中国紫”合成工艺在东汉后消失,直至1997 年,国外学者成功合成“中国紫”,并在样品上观测到“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态”现象。正是据此,“中国紫”成为目前人类已知的最早的人工合成量子材料。
(摘编自《兵马俑身上的紫色竟是量子材料?上科大科研团队揭示千年前“中国紫”合成之谜》,“腾讯网”)
材料四:
每一尊兵马俑不仅衣饰纹路、姿势、所持兵器各有差异,连脸型都各不相同,有“国”字、“申”字、“甲”字等多种,再加上表情、眉型、胡须、发型等的变化组合,可谓千人千面。
在那个没有现代化流水线的时代,如何实现如此大规模且具有高度个性化特征的陶俑制作?答案可能是一种名为“物勒工名”的质量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始于春秋时期,秦代把这一制度写入法律条文,有出土秦简记载,兵器及其他器物上要刻上制作者的名字,不能刻的要用漆写上。在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及兵器上,能找到不少制作者的名字。
例如,出土于兵马俑一号坑的青铜兵器上分别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义、工窎”等铭文。这些铭文,可以说是一份详细的“质量责任书”:“三年”指秦王政三年;“相邦吕不韦造”指督造者是相邦吕不韦。“寺工”是主管制造兵器的官署机构,“詟”是人名;“丞”是寺工的副手,“义”是人名;“工”指制作兵器的工匠,“窎”是人名。
秦始皇陵中也显现出标准化生产痕迹,有史料记载,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短和宽度必须一致,以便相互通用。记账时,不同规格的产品不得列于同一项内出账,应分门别类。由此可知,秦朝对器物生产的规格和对生产出来的不同规格器物的登记保管都有严格的要求。
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兵器更是如此。比如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部分铜弩机部件,规格基本一致,可以互换通用;三号坑出土的几十件殳,每件銎径接近,可安装木柄,互换性很强。这表明当时兵器生产的标准化。
(摘编自《两千多年前的“秦人造”》,“新华社”)
8. 秦秦在网上看到了下面的图片,但他不知道该兵马俑的身份、等级和兵种,请你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告诉他应如何判断。(3 分)
9. 秦始皇陵带给人的震撼离不开古人的智慧,请你根据材料三、材料四简要概括“智慧”在秦始皇陵建造中的重要作用。(4 分)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2024 年11 月,秦兵马俑二号坑中发现的残破的高级军吏俑经推断,是其所处的这个单元的最高军事指挥长官,该军吏俑佩戴的可能是双板冠。
B. 在古代,由于自然界中缺少天然的紫色颜料,所以古人的服饰以黑色、红色为主,经过特殊合成工艺制作的紫色只有贵族才能使用。
C. “中国紫”合成技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在东汉后消失,到了1997 年,国外学者才成功合成纯度在95% 以上的“中国紫”。
D. 从秦朝的器物生产规格要求来看,某一器物一旦某个部件出现损坏,其他同类器物中对应部件是可以代替损坏部件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 ~ 14 题。(21 分)
春从河溪始
余佑学
①陕南春早,始自河溪。秦岭以南的安康、汉中、商洛等地,是离北方最近的南方,有西北“小江南”的美称。
②“春打六九头”后,汉江里的野鸭成群结队地在水中嬉戏,深扎着猛子,潜水游上几米,再浮出水面扇动翅膀,抖落身上的水珠,风一样飞向远处。立在江边石头上的花脸鸭、灰鹤、白鹭,有的观望,有的踱步,有的觅食。恬静悠然的环境中,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绝妙画卷跃然眼前。
③“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几场雨雪飘落秦巴山,河沿岸、溪沟边的杨柳树开始返青,嫩绿鲜亮的叶片随风起舞。连续几日暖阳照拂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盎然春意恣肆呈现。
④春从河溪始,绿从江边长。秦巴山的春天来得早,从河溪边蓬勃蔓延开来。瞧,池塘周围、田坎边、溪水旁、坡地上的鹅儿肠、蒲公英、水芹菜、豌豆尖等春的“元素”,在湿漉漉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下,铺展成一幅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由鹅黄到嫩绿,鲜嫩的新芽倏忽钻出来,探头探脑地东张西望,迎风生长。
⑤赶来闹春的花儿、草儿争先恐后,把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和养分渐次奉献给大山里勤劳的人和这片多情的土地。最先报告春消息的当属河溪旁、田垄边的迎春花,紧接着是山茶花、山桃花、玉兰花。它们在公园里竞相绽放,在田野间盛开。红色、粉红色、金黄色、白色……各种各样的花儿,开在赏花观景人的心坎上。
⑥月河川道,绿油油的小麦开始分蘖,田间地头的油菜上,晶莹剔透的水珠欲落还留。油菜很快就会抽薹,金黄灿烂的油菜花会漫山遍野地扮靓田园。
⑦春节期间,大鱼大肉吃腻了,菜园里的菜薹被端上了家家户户的餐桌。农人吃鲜品春,挑着一担担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菜薹进城售卖。菜鲜不贵,时令美味,一担菜不到半小时就被一抢而光。
⑧白菜薹变老、开花后,墨绿泛红的油菜薹才上市。油菜薹微苦,但营养价值高,很受消费者的喜爱。开春韭菜上市,把吃鲜品春推向高潮。新春头茬韭菜一拃来长,洗干净后,胖嘟嘟、水灵灵的,十分讨喜。春韭鲜嫩可口,堪称美味中的美味。家家户户做春卷、春饼,首选新韭。
⑨在陕南山区流传着一句口头禅:“春天一大怪,不爱荤菜爱野菜。”江岸、河边、溪沟、坡坎上的山野菜是闹春时节的珍馐美馔。招人喜欢的有荠菜、白蒿、香椿芽等“春天里的味道”。
⑩荠菜长在田边、路旁,嫩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可用来炒菜、做汤、包饺子,味道十分鲜美。早春时节的白蒿营养丰富,还有药用价值。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只能当柴烧。”早春时节正是吃白蒿的时候。白蒿可以用来蒸包子、包饺子、煮面条,也可以直接凉拌。鱼腥草,有的地方叫折耳根,可凉拌,可炒,还可煮粥,大多生长在河溪边。陕南山区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让鲜嫩美味的野菜随处可见。尤其是长在大树高枝上的香椿、槐花、榆钱等,被誉为“树上的蔬菜”,备受人们青睐。春天吃野菜,吃的是心情,更是一种怀乡念旧的眷恋。吃春的记忆,总是深入骨髓,缠绵悠远,让人难忘。
春天不可辜负,大自然的馈赠不能不享用。去采摘各种各样地道的“味极鲜”,是山里人的不二选择。“吃”下的是浓郁的春鲜,是多彩的田园,是整个春天!
风拂长天缕缕蓝,雨润大地层层绿。秦巴山区气候湿润宜人,生物多样,山与山相连,岭与岭相牵,溪与河拥抱。流水汩汩,河溪淙淙。江水河溪因山就势,绕山“绘画”,画出富饶山乡。水生溪、水生河、水生江、水归海,大海的“根脉”在这深山。
千百年来,秦巴山的溪水河流奔腾向海,续写着水的润泽、溪的乐章,把多姿多彩的音符唱给大海。一湾一湾的葱翠,一江一溪的碧水,一垄一垄的花海讲述着山不老、水碧绿、大地春常在的故事。
(选自《陕西日报》,有删改)
11. 阅读文章,跟随作者的思绪迎接春天,并补全下表。(5 分)
春从河溪始 感春 野鸭成群结队地在水中嬉戏
赏春 杨柳返青,叶片随风起舞,呈现盎然春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 菜薹被端上餐桌;(4)韭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荠菜___________________;野菜种类繁多
12. 阅读文章,品味独具韵味的语句。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5 分)
(1)由鹅黄到嫩绿,鲜嫩的新芽倏忽钻出来,探头探脑地东张西望,迎风生长。(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3 分)
(2) “吃”下的是浓郁的春鲜,是多彩的田园,是整个春天!(句中的“吃”字加了引号,请你结合语境,说说“吃”字具备哪些含义)(2 分)
13. 本文引用了一些诗词、俗语等,请简析其作用。(6 分)
14. <真实情境题>学校正在开展“声韵启春”主题朗诵比赛,肖阳同学决定选择本文参赛。请你协助他完成参赛登记表。(5 分)
“声韵启春”朗诵比赛参赛登记表
姓名 肖阳 班级 九年级(3)班
朗诵篇目 春从河溪始
作品推荐语(从写作内容、写作手法、主题等角度,任选两个进行推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展示(从重音、停连、感彩等角度,任选一个进行设计) 例句:春天吃野菜,吃的是心情,更是一种怀乡念旧的眷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 陕西示例卷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 ~ 18 题。(12 分)
【甲】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席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①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有删改)
【乙】
吕大钧,字和叔。大钧从张载学,能守其师说而践履之。居父丧,衰麻葬祭,一本于礼。后乃行于冠昏、膳饮、庆吊②之间。尤喜讲明井田兵制,谓治道必自此始,悉撰次为图籍,可见于用。虽皆本于载,而能自信力行,载每叹其勇为不可及。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二程:即程颢、程颐。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宋代理学家。②冠昏、膳饮、庆吊:冠礼、婚礼、饮食、庆贺、吊唁等仪式。
15. 根据表格中的方法提示,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 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撤坐辍讲 成语推断法:笔耕不辍 (1)____________
有得则识之 语境分析法:联系上文“俯而读,仰而思” (2)____________
能守其师说而践履之 查阅词典法:①踩,践踏。②履行,实行。③赴,奔赴 (3)____________(填汉字)
悉撰次为图籍 课内迁移法:悉如外人 (4)____________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以书谒范仲淹 徒以有先生也
B.与二程语道学之要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其志道精思 其如土石何
D.后乃行于冠昏 乃重修岳阳楼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尝坐席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2 分)
(2)虽皆本于载,而能自信力行。(2 分)
18. 张载和吕大钧治学的故事带给你哪些启示?(2 分)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9、20 题。(4 分)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9. 请赏析“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中“迷”字的妙处。(2 分)
20. <跨学科学习·音乐>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小玲准备在朗诵时选择演奏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元曲。请你结合该曲内容和所给材料帮她选择合适的乐器并阐述理由。(2 分)
埙: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音色朴拙低沉、幽深哀婉。鼓: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之一。上古时代的战鼓,音色雄浑而奔放。竹笛:汉族乐器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音色秀丽柔和、甜润明亮。
【书·三秦色彩】
21. <新考法·任务驱动型写作>从碑林石刻的千年文脉到革命圣地的红色火种,从老腔皮影中吼出的生命呐喊到窑洞灯火里照亮的革命蓝图,八百里秦川始终跳动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本次活动即将结束,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又生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下面的任务中任选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结合陕西特有的文化基因,完成你的青春书写。(50 分)
主题 写作任务
多彩三秦 任务一:写一篇游记,介绍你用脚步丈量过的“三秦大地”
任务二:写一篇记叙文,讲述你身边的“三秦故事”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符合文体特征;(3)不能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不少于600 字。
答案
[寻·陕西之美]
1. (1)pēng (2)báo
2. (1)烘 (2)莹
3. (1)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2)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3)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4)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故患有所不辟也
4. 陕汽开辟出道路。
5. 不能删掉。“短短”强调了时间之短,“三年时间”限定了时间范围,删掉后不符合讲解词的意思,不能体现陕汽的快速发展,语言也不够严谨。
6. C 【点拨】A 项,“创新者强”是主谓短语;B 项,这两处双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D 项,“惊艳”是动词,“随着”是介词,“融入”是动词。
7. 示例一:我选择梅花送给简·爱。简·爱虽饱经磨难,但她却孤傲坚韧,她凭借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是当之无愧的强者。
示例二:我选择康乃馨送给阿长。阿长为“我”买来绘图的《山海经》,她对“我”热心照顾,她就像“母亲花”康乃馨一样芬芳。
[感·人文底蕴]
8. 图中的兵马俑头戴单板冠,双手呈驾驶状,所以是下级军吏俑中的御手俑。
9. ①在色彩运用和颜料制作方面,古人展现了高超的智慧。他们掌握了通过硝砾五石合成“中国紫”的技术,这种利用复杂化学反应合成紫色颜料的技术已炉火纯青。这种色彩的运用和颜料的制作,无疑为秦始皇陵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文化内涵。②在器物制作和质量管理方面,古人也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他们实行了“物勒工名”的质量管理制度,要求在器物上留下制作者的名字,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责任追溯。同时,他们还实行了标准化生产,对器物的大小、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使得生产出来的器物具有统一性和互换性。这种制度和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质量,为秦始皇陵的建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0. D 【点拨】A 项,根据材料一可知,2024 年11 月,考古人员发现的是一尊高级军吏俑,再结合材料二中提到的“只有高级别的军吏俑才配得上鹖冠”可知,该军吏俑佩戴的可能是鹖冠。B 项,材料三中提到“紫色在古代……少有天然的紫色颜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人的服饰以黑色、红色为主”完全是因为这个原因。此外,“经过特殊合成工艺制作的紫色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也过于绝对,虽然材料中提到紫色主要来自贵族所掌握的特殊合成工艺,但并未说只有贵族才能使用。C 项,“到了1997 年,国外学者才成功合成纯度在95% 以上的‘中国紫’”这一说法与材料不符,因为材料三中提到兵马俑的紫色纯度在95% 以上,并未说国外学者在1997 年才合成出如此高纯度的“中国紫”。
11. (1)春“元素”铺展成山水画
(2)花儿竞相绽放
(3)品春
(4)把吃鲜品春推向高潮
(5)营养丰富
12.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钻”“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等词将新芽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芽在春天里破土而出、好奇生长的情态,表现出春天万物蓬勃生长的生机与活力。
(2)“吃”不仅指品尝春天的野菜等美食,还包含着对春天的喜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13. ①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富有诗意和文学色彩。如引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美景,让读者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②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引用“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只能当柴烧”等俗语,强调了陕南春天有吃野菜的习俗,突出了作者对陕南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③使文章语言更加丰富多样,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4. 示例:(1)从写作内容和主题角度来看,《春从河溪始》一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陕南地区春天从河溪开始的美丽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文章通过丰富的自然元素和人文情感,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幅春日画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希望。同时,作品主题鲜明,通过对春天的赞美,传递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在“心情”“怀乡念旧”“眷恋”这几个词上加重音,突出吃野菜时所蕴含的情感,让听众更能体会到作者对春天的野菜,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15. (1)停止
(2)记录
(3)履行,实践
(4)全都,都
16. D 【点拨】A 项,介词,用/ 连词,因为;B 项,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 项,代词,他/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 项,都是“副词,于是、就”。
17. (1)他曾经在京师坐在席位上讲《易经》,听他讲课的人很多。
(2)他的学问虽然都来源于张载的学说,但是他能自信并且亲身实践。
【点拨】句(1)重点词:尝,曾经;听从者,听他讲课的人;甚众,很多。句(2)重点词:力行,亲身实践。
18. 治学要精益求精,善于交流,勤思多记,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参考译文】
【甲】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二十一岁那年,他带着文章去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见就知道他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于是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认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地探究这种学说的深刻含义,知道不会有收获,就返归而研究探求《六经》。他曾经在京师坐在席位上讲《易经》,听他讲课的人很多。有一天晚上,程颢、程颐来了,与他讨论《易经》,第二天他对别人说:“我觉得程颢、程颐对《易经》的理解很透彻,是我所比不上的。”于是张载撤掉座椅,停止讲学。他同程颢、程颐谈论道学的要义,他精神焕发,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经满足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了。”于是他全部抛弃了其他异端的学说,十分纯粹。他还归朝廷,随即便称病而隐居在南山脚下,整天正襟危坐在一间屋子里,左右放的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坐思考,有了心得就记录下来,有时半夜坐起来,点上蜡烛照着来写作。他的志向道义、精于思考,从没有一刻停止过,也从没有一刻忘记过。
【乙】
吕大钧,字和叔。他师从张载学习,能恪守并践行老师的学说。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严格遵循丧礼制度,穿丧服、行葬祭,完全依据古礼规范。此后他就将礼制推行至冠礼、婚礼、饮食、庆贺、吊唁中。他尤其热衷于研究井田制与军事制度,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必须从这些制度入手,并将相关研究全都编纂成图书,可供使用。他的学问虽然都来源于张载的学说,但是他能坚信不疑并且亲身实践,张载常赞叹他勇于践行的精神无人能及。
19. “迷”字在这里意为弥漫、笼罩。它将抽象的“遗恨”具象化,仿佛遗恨如同烟雾一般,弥漫在树木之间,久久不散,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遗恨之深,这种遗恨不是短暂的,而是像烟雾笼罩一样,萦绕心头,难以消散,从而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20. 我选择埙。《山坡羊·骊山怀古》通过描绘曾经辉煌的阿房宫如今草木萧疏的凄凉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王朝兴亡的慨叹,基调低沉。埙的音色朴拙低沉、幽深哀婉,能营造出悲凉的氛围,从而更好地烘托作者的情感。
[书·三秦色彩]
21. 【思路点拨】任务一的核心在于通过描绘途中见闻来展现用脚步丈量过的“三秦大地”。写游记时应包含时间顺序、空间转换、景物描写、人文感悟等要素,避免写成纯说明性的文字或抒情散文。“用脚步丈量过的”是关键,意思是自己实地探访过的,应扣住“实地探访”来展现“三秦大地”。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立意选材:可表现文化寻根,通过实地探访,如兵马俑、法门寺等,展现陕西的厚重历史;可表现精神传承,从延安窑洞、照金革命旧址等红色景点挖掘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建议采用“探索—发现—感悟”的递进式结构,最终落脚于对三秦文化生命力的赞叹。写作时不能只罗列景点,应选择两三个典型场景进行具体描写。
任务二的核心在于讲述自己身边的“三秦故事”,表现多彩三秦,表达对三秦的赞美。记叙文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主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立意选材:通过讲述身边的“三秦故事”,体现文化传承,如老艺人坚守非遗手艺;通过讲述身边的“三秦故事”,展现时代变迁,如窑洞民宿改造的故事;通过讲述身边的“三秦故事”,表现对真善美的赞扬,如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的善举等。写作时选材避免大而空,要“以小见大”,选用真实感强的生活片段。
例文:
行走三秦,遇见美好
去年暑假,我陪同父母踏上了关中与陕北的土地,以脚步探寻它们的独特魅力,邂逅了无数令人心醉的美好。
第一站:西安城墙。
清晨,我们登上西安城墙。青砖铺就的城墙宽阔平坦,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古城之上。我骑着自行车,迎着微风缓缓前行,脚下的砖石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固如初。站在城墙上极目远眺,现代高楼与古建筑相互映衬,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神奇。
第二站:回民街。
晚上,我们走进西安回民街。这里灯火通明,香气四溢。我品尝了肉夹馍、羊肉泡馍等美食,每一种美食都令人唇齿留香。最有趣的是一位卖甑糕的大叔见我好奇,还特意让我亲手尝试制作甑糕,虽然最后我失败了,但大叔的热情令我难忘。
第三站:华山之巅。
华山以险峻闻名,我们决定徒步登山。起初,山路还算平缓,但越往上越陡峭,尤其是“千尺幢”,那几乎垂直的石阶让人心惊胆战。我双手紧紧抓住铁链,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汗水湿透了衣衫。终于登顶时,眼前的景象让我瞬间忘却了疲惫。云海在脚下翻腾涌动,群山连绵起伏,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那一刻,我心中满是征服的喜悦与成就感。
最后一站:延安窑洞。
离开华山,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这里的窑洞让我印象深刻。它们依山而建,冬暖夏凉,充满了质朴的气息。我们参观了一位老红军的窑洞,窑洞里虽然陈设简单,却充满了历史感。老人热情地给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在简陋的窑洞里,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懈奋斗,这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以前,我总是待在家里,很少出去旅行。但这次的关中、陕北之行,让我彻底爱上了这片土地。我才发现,除了家乡,陕西的其他地方都是那样的新奇有趣。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好客的人民。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走遍陕西的每个角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