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走进微观 教学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 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1 走进微观 教学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 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22 22:4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十二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
第1节 走进微观
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物质在不停地运动,并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
新课引入
你是否发现,土块可碎成土粒,土粒又可碎为细小的颗粒. 想一想,细小颗粒还可以再分吗 能否无限地分下去
新课引入
新课学习
一、自然的尺度
尘土
树木

火焰
空气
星辰
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是物质.
物质在不停地运动,并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
肉眼可见的宏观世界
人类的探索已到达了距离我们1026 m的宇宙深处
潺潺的流水
美丽的鲜花
嬉戏的儿童
我们能看见的熟悉的世界
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细胞
病毒
分子
原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到了10-19 m的微观领域.
上海中心大厦
高度632m
成年长颈鹿身高通常在4.5~6m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宏观物体的尺度
微观物体的尺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 10-19m的微观领域。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60~80 μm
人体细胞的直径
大约是10~20 μm
病毒的直径通常在100nm左右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世界有多大
世界有多小
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空间最远已到达1026m的宇宙深处。
除太阳外,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
在宇宙中,星球之间的距离非常大,一般用光年来度量(1光年=9.46×1012 km)。
在人们不能直接看到的世界里,例如:细胞、病毒、分子、原子……目前科学家的研究已深入到了1 0-15m的微观领域。
从看不见的微粒到无垠的宇宙,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探索物质的组成
新课学习
古人的思索
古希腊——“四元素说”
水、火、土、气
中国古代——“五行说”
金、木、水、火、土
干旱的田龟裂为土块,土块可碎成细泥,细泥又碎为沙尘,沙尘还能继续分裂吗?
能继续分裂;因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还可以继续再分.
若物质无限地分下去,会越分越小,小到能保持物质的性质不变为止,通常所说的物质就是由这种颗粒构成的.
德谟克里特
(约前460—约前370)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极微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
近代发展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论.
人们又发现分子也有结构,它们是由原子组成的.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将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颗粒命名为“分子”.
阿伏伽德罗(1776—1856)
道尔顿(1766—1844)
物质的构成
通常,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放大后硅表面的原子排列图像
DNA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示意图
电子显微镜(EM)等现代科学工具的发明,揭开了微观世界神秘的面纱. 使我们能够观察到分子或原子.
我们身边的微观世界
世界上最小的分子——氢分子,其尺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万分之一,质量只有3×10-27 kg左右.
看不见的水分子——1 cm3 的水中大约有3.34×1022 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26 kg左右.
随处存在的碳原子——铅笔芯中的石墨、闪闪发光的钻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净水器中的活性炭都含有碳原子. 一个碳原子半径约为7.7×10-11 m,质量约为 1.99×10-26 kg.
氢分子
水分子
碳原子
科学书屋
三、探索微观粒子
单原子分子:由单个原子构成. 如氢气、氦气等稀有气体.
氢分子
氦分子
——由原子构成
分子
多原子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 如水分子,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水滴
氢原子
氧原子
水分子模型
19世纪初,人们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分割的最小颗粒,然而,原子真的不可再分吗?
绝大多数分子都是多原子分子.
思考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比原子小的粒子. 电子带负电,是原子的构成部分之一.
汤姆孙提出了一种模型,他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电子则镶嵌在其中,被称为“枣糕模型”,但不能解释后来的ɑ粒子散射实验.
汤姆孙(1856—1940)
阴极射线实验示意图
汤姆孙原子模型示意图
1911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带正电的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运动一样.
卢瑟福(1871—1937)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核可以释放出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随着科学探索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它们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20世纪中叶起,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人类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Λ超子、Σ超子及 子等400余种粒子.这些粒子是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直线重离子加速器
人类的探索向浩瀚宇宙和微观世界两个方向不断深入,视野向大尺度和小尺度两个方面不断延伸. 大到星系,小至夸克,物体空间尺度大小各异.









课堂小结
例1. 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
A. 阿伏加德罗 B. 卢瑟福 C. 汤姆孙 D. 道尔顿
课堂练习
例2. 在微观世界里,我们经常使用纳米为单位,在1纳米的长度上,只能排列几个原子.以下粒子中,尺度最大的是(  )
A. 分子 B. 原子 C. 夸克 D. 质子
A
B
例3. 如图所示,粒子a由粒子b、c构成,各粒子的带电情况如下表,则b是(  )
A. 质子 B. 原子 C. 电子 D. 原子核
课堂练习
粒子 带电情况
a 带正电
b 带正电
c 不带电
A
谢谢观看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