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开学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话微积分
问一: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微积分”吗?
答一:不妨这样说,“微分”是将连续的整体分解成无限小的组成部分,而“积分”则是
将许多细小的部分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
问二:微积分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二: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微积分是研究“变化”的数学。更准确地说,它
研究的是“连续变化”,包括天体运动的“连续变化”。
问三:有人说,微积分起源于人们对星辰、月亮和太阳的痴迷,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三:我想反过来问问你,为什么天体会成为人类最早数学化的对象?
问四:我认为答案有两部分:第一,某些天体的运行显然有规律可循;第二,那些规律
能够被可靠地观测到。
答四:我想你说得对,天体运动呈规律性,运行速度缓慢,而且肉眼可以观测到。因此,
人们可以绘制图表并记录下来。微积分正是在追寻行星运动规律的探索中萌芽的。
问五:请你介绍一下这方面的重要人物,好吗?
答五:首先是阿基米德。曲线是研究“变化”的重要内容,而他是第一个描述这种“变
化”的人。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对“无穷”的驾驭。
问六:他驾驭“无穷”的方法,就是巧妙地将物体拆解再重新组合,从而为微积分的发
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可以这样说吗?
答六:可以。动画人物史莱克光滑的肚子或喇叭形的小耳朵,是计算机利用无数个微小
的多边形建构起来的。外科医生使用相同的技术来预测整形手术的结果,运用阿基米德的思想,
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真正有效的“手术模拟”。
问七:那古典时代之后的人物呢?
答七:接下来是开普勒。他对宇宙规律抱有一种神秘主义的看法,认为自己正在发现上
帝用来创造宇宙的神圣几何。哥白尼提出了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设想,开普勒则用数学方法证
明了这一点。
问八:你对开普勒的描述,我很感兴趣。数学神秘主义是怎么一回事?
答八:这是一个贯穿整个数学发展历程的主题。人们认为某些理论之所以优美,或许是
因为这种美感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启示。这种启示无疑对爱因斯坦最有效:最美的相对论版本最
终被证明是最好的。数学之美与真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问九:美能指引我们发现真理吗?
答九:遗憾的是,并非总能如愿。但有时可以。
问十:在纯数学领域,人们往往强调优雅,而优雅或多或少等同于简洁。只要人们继续
把美和简洁联系在一起,并始终渴望简洁能够对应事物的根本,那么美依然会是探寻真理的指
路明灯。是这样吗?
答十:或许是这样。开普勒认为行星的运行轨迹应该是一个圆,因为圆形是最简单、最
完美的形状。然而,行星并非严格地沿着圆形轨道运行,他试图找到一种方法解释这一点。
问十一:真理就是近似于美?
答十一:不知道。开普勒最后证明,行星运行轨道是椭圆。这个纯几何学中的简单形状,
竟然揭示了行星围绕太阳的运行轨迹。观测数据与理论完美契合,开普勒是对的!他认为“上
帝会运用几何学”,这一偏见似乎得到了印证。而且,这个答案如此简单。
问十二:接下来,会有另一个简单的“真理”吗?
答十二:另一个同样简单的“真理”是伽利略的发现:物体在空中抛掷后的轨迹呈抛物
线形状。理论上来说,篮球的投篮轨迹也呈抛物线状。然而,由于恼人的空气阻力,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因此,现实世界……总是近似于美。
问十三:那么我们应该关注真实发生的现象,还是沉浸在完美的理想世界中,探究事物
“本应如此”的状态?
答十三:伽利略选择了后者。如果说完美的抛物线弧线是一种“谎言”,那么伽利略常
常选择这种“谎言”,他选择看到事物的理想状态。
问十四:随后,应该是牛顿横空出世吧?
答十四:牛顿为当时已知的所有地球和天体运动提供了一致的解释,让我们看到:自然
是有逻辑的。而在他之前,我们对此一无所知。人们说牛顿“发明”了微积分,这种说法并不
准确。牛顿将前人已知的知识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体系。牛顿成就最有力的证明就是:
他将微积分变得非常机械化,人们甚至不需要理解就能进行运算。遗憾的是,这恰恰是许多学
生学习微积分的常态。
问十五:微积分的应用极其广泛,但它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答十五:确实如此。人们曾经相信,只要能准确测量宇宙中所有粒子初始时的位置和运
动速度,就能准确推断出它们此后每时每刻的运动轨迹。事实并非如此,微积分也有无能为力
的时候。
问十六:费曼有句名言:“微积分是上帝的语言。”你是否同意?
答十六:这么说并非没有道理。很多人会说“数学是宇宙的语言”,但更准确地说,微
积分才是宇宙的语言。从原子到星系,所有我们研究过的领域,背后都有微积分的影子。
(摘编自《在无限与变化之间:一场关于微积分的深度对话》,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解释微积分内涵、说明其研究对象后,问三谈到了星辰、月亮和太阳等天体,旨在引
发人们对天文学的兴趣。
B.答四针对问四“答案”的第二部分,以“运行速度缓慢”“肉眼可以观测到”等进行了纠偏,
表达含蓄而委婉。
C.问五到答十四逐一介绍微积分发展史上四个重要人物,问五、问七、问十二、问十四形
成并列关系,条理清楚。
D.答十四肯定了牛顿将微积分“机械化”带来的益处,但同时认为学生机械地学习微积分,
是一件令人遗憾之事。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文多处使用“不妨这样说”“更准确地说”“有人说”等词句,体现了问答过程中双方思维
和语言的严谨性。
B.答六在诠释阿基米德驾驭“无穷”之法时,举动画制作和外科手术为例,生动说明了阿基
米德思想的深远影响。
C.问十反复使用“简洁”一词,答十、答十一、答十二却使用“简单”一词,从中可见问者和
答者的观点差异。
D.问十六与答十六中的“语言”、答十六中的“影子”,都含有比喻意味,体现了这篇对话语
言生动形象的一面。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在世界万物中, ,微积分为我们提供了描述和分析这些现象的数学工具。微分的
魔力在于它可以告诉你在一瞬间发生了什么,如《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
论述类似于微分,将一个整体分解为无数个无穷小的部分;积分则与之相反,是将许多细小的
部分 。牛顿“发明”了微积分,将前人已知的知识整合成一个体系,使我们明白:
。
4.问答十五和问答十六的顺序能否颠倒?请简要分析。
5. 数学之美与真理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这能够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回忆
巴金
回忆折磨我。我好像又回到去年春天里了……
在上海闸北的宝山路上有我平日称作“家”的地方。然而一个多月来,我就不能够回到那里去了。许
多穿制服的人阻拦着我,每一条通到闸北的路都被铁丝网拦住。我冒险地奔走许多次,始终找不着一个机
会回到我那个“家”,回到我在一个凄清的夜里分别了的那个“家”。
我一个人带着一本书离开了微雨中的上海,那时宝山路上只有寂寞和寒冷。等到十多天以后我从南京
回来时,就只能够看见闸北的火光了。
轮船驶进黄浦江的时候,我站在甲板上,我看见黑烟遮满了的北面的天空,我听见大炮隆隆的怒吼和
机关枪密放的声音。我冷静地看着黑烟的蔓延,我冷静地听着船上许多乘客的惊叫。我又望着那些江边的
高大的建筑物,我又望着外白渡桥上拥挤的行人,我又望着外滩马路上来往的载行李的车辆,我咬紧我的
嘴唇,不让它们发出任何的声音,我觉得我的血已经冷了,冷得结冰了。忽然一阵恶毒的憎恨抓住了我,
使我的全身颤抖起来,我明明听见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的耳边说:“历史上没有一次血是白流的。”
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在十六浦码头登了岸。如今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晚上我没有固定的住宿的
地方。这样彷徨了几天以后,我才在一个朋友的家里找到了住处。三月二日的夜晚,得到闸北落在侵略者
手里的消息,看见半个天空的火光,听见无数人的绝望的叹息,我又一次被恶毒的憎恨压倒了。我一个人
走在冷静的马路上,我也叹息,我也呼吁,我要血海怒吼起来把那些侵略者淹没掉。
后来我终于有机会到闸北去了,我同一个朋友从北四川路底绕进去。我们受到了两次的搜查。
我们的脚踏在闸北的土地上。在我们的面前横着许多烧焦的断木和碎瓦,路已经是不可辨认的了。到
处是瓦砾,大部分的房屋都只剩下空架子,里面全是空洞。我同行的朋友曾经住过的江湾路口的房屋就只
剩下光光的一堵墙壁。那个房间内,哪里是床,哪里是柜子,哪里是书架,我都记得很清楚。然而如今我
就只看见一片瓦砾……
我们在废墟中慢慢地走着,我认不出哪里是我曾经进去过的饭馆,哪里是我常常看见的店铺,哪里又
是我的一些朋友居住的地方。我们踏着瓦砾,有些地方还有热气。我们非常小心,害怕踏着没有爆炸的炸
弹。
“看,这血迹!”朋友埋着头说。在地上瓦砾堆旁边,我看见了一摊黑红色的迹印。人的血!活人的血
管里流出来的血!
在一堵残缺的墙壁下,瓦砾中躺着好几具焦黑的尸体。身子那样小,而且蜷曲着,完全没有人的样子。
然而活着的时候,他们分明是人,跟我一样的、并且生活在我周围的人呀!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走了这许久,我们没有看见一个人影,连日本兵
也不见一个!我以为我可以看到我的家了,然而几个日本兵在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个穿便服的日本人站
在路旁用上海话对我们说,前面不许通行。
失望压倒了我们。但是我们不过是两个徒手的青年,四周又没有别的人,只有一条开始脱毛的死狗躺
在我的脚边。
几天以后我第二次走进了闸北,陪我去的是另一个朋友。这一次我们从虬江路进去。
我以前很熟习虬江路,如今我居然认不出它是什么地方了。我看不见一间完好的房屋,瓦砾堆接连着
瓦砾堆,这样遮住了我的视线。两三部黄包车载了劫余的用具迎面过来。几个乡下女人在我们前面低声叹
气。十字路口被沙袋堵塞了,只留下容许一部汽车通过的地方。在沙袋堆上骄傲地站着日本帝国的兵士,
这个海军陆战队的小兵毫无原因地叫嚣着,故意威胁、留难来往的行人。我们受过几次盘查,终于进到里
面去了。
我们走在似乎还有热气的路上,我用憎恨的眼光看周围的一切。一队日本帝国的兵士在瓦砾堆旁边走
过了,尽是得意的面貌,他们在一些乡下女人面前表示他们的英勇。几个江北人躬着腰在瓦砾堆里挖掘。
一个老妇人坐在她的成了废墟的家门口低声哭泣。另一个女人牵着两个孩子找寻她那个失去的丈夫。几个
中年人一路上摇头叹气。“完了,什么都完了!作孽呀!”许多人这样说。
于是我回到了我的家。弄堂门关着,我们只得埋着头从隔壁的劫余的墙洞里进去。我看到家里楼下,
有人挖了一个大坑,亭子间是我放书的地方,被一个炮弹打破了,不过只毁了几十本书。除了书和家具外,
什么东西都给人拿走了……
“你的书还在,这真是幸事!”那个朋友安慰我说。
我起初微笑,我很高兴。
但是后来我和朋友将一本一本的书整理的时候,我忽然带着厌恶对自己说:“我已经被书本累了一生
了!”……
我的记忆模糊起来,许多影子在我的眼前晃动。日本兵的枪刺……海军陆战队中队长蠢然的笑脸……一
对逃难归来的贫家夫妇……一个脱了肉只剩牙齿的头颅……两三次日本兵的严厉的查问……在江湾路上被
日本兵打伤腿的两个江北人……未爆炸的二百五十磅的炸弹……以及许多许多……
1932 年春在上海
1933 年 5 月底在广州改写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回忆折磨我”一句,写出作者难以忘却去年遭遇,暗示下文所写内容对“我”的刺激与震撼之大,
同时照应文题。
B. 文章多次写到“憎恨”,有时甚至用“恶毒”来强化这种情感,表明作者面对日本军队的恶行时,内心
的愤恨难以自抑。
C. 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两次进入闸北的所见所闻,第一次重点写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第二次重在写人
遭受的战争创伤。
D. “我的记忆模糊起来”,是因为回忆用时久而疲惫,更是因为记忆中太多的片段难以让“我”在脑海中
形成清晰的画面。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四段连用多个“我”,用“我”站在轮船甲板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日军进攻闸北造成的影响,
让文章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
B. “温暖的阳光照在我们的头上,四周是死一般的静寂”,在鲜明的对比中写出了上海闸北遭到日军轰炸
后的悲凉景象。
C. 文中描述侵略者的“骄傲”“得意”“英勇”等三个词语,与《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伟绩”“武功”
等词的用法相同,都是反语。
D.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片段式结构,按时间顺序对“回上海途中”“一进闸北”“二进闸北”进行描写,结
构清晰明了。
8. 第二次走进闸北,“我”的情感随着所见所闻而起伏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9. 文章写了作者战争中的经历,在情节叙述上并不复杂;但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请简要分析文章是
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凝于辽水。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以距帝。懿泛舟潜济辽水,傍
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
也,攻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
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七卷·整战》)
材料二:
太宗曰:“两阵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靖曰:“昔晋师伐秦,交绥①而遇。《司马法》曰:‘逐奔
不远,纵绥②不及。’臣谓绥者,御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故有出而交绥,
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阵,无邀正正之旗。’若两阵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
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敌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太宗曰:“不战在
我,何谓也?”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者,回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
则交绥之间,未可图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
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敌无人焉,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太宗曰:“深
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交绥:指交战,也可指双方军队刚接触即各自撤退。②纵绥:追赶败退的军队。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为纂述 A 历代 B 善于节制 C 者 D 具图来上 E 朕 F 当择其精微 G 垂于后世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距,通“拒”,抵御,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意思不同。
B. 逆,迎接,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不同。
C. 一,把……看作一样,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意思相同。
D. 乘,趁机,与《过秦论》中“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的“乘”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兵法有言“不要拦击旗帜整齐的敌人”,如果敌军行列严整有序,士兵情绪安稳平静,不可轻率与其交
战,这才有利于取胜。
B. 公孙渊派遣数万步骑兵在辽隧阻击司马懿的军队,由于主力部队都集中在辽隧,导致老巢襄平兵力空虚,
遭到了敌军偷袭。
C. 《司马法》上讲,“追击退兵时不能靠得太近”,李靖也认为未战而退,或是不追赶败退的军队,都是导
致防守失败的原因。
D. 李靖认为当两军势均力敌时,不可轻举妄动,如果被对方钻了空子,就可能会大败,所以用兵作战有时
不战,有时一定要战。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
(2)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
14. 请用文中李靖的观点“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分析司马懿取胜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春送僧
贯休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古意(其二)
刘攽
秉心若松柏,洁志如雪霜。
松柏摧为薪,雪霜晞春阳。
乃知丈夫勇,万物无以方。
赐兮不受命①,枨也安得刚②。
【注】①孔子的学生端木赐没有接受儒家天命而是逐利商海。②孔子认为他的学生申枨有欲求,算不
上刚强。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贯休诗前两句以杜鹃、花雨意象描写冒雨送别的场景,渲染依依惜别的氛围。
B. 刘诗首联沿用“比德于物”的传统,写品性如松柏一样刚毅,心志像霜雪一样高洁。
C. 刘诗尾联用典故表达了观点,用难以坚守节操者的形象与“丈夫”形成对比。
D. 两首诗都用到了“松柏”的意象,一个只用以寄情,一个只用以言志,各有妙意。
16. 两首诗中诗人都巧用转折来传情达意,使意蕴更显沉厚,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瀚海”原指北方大湖,后演变为戈壁沙漠的代称,是边塞诗里的常见意象,如《燕歌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想泉水流得远,就“__________”;想国家安宁,就“__________”。
(3)小明完成了一幅树木葱茏、溪山清幽的国画(如下图),感于其意境之美,你联想到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汉语的奇妙世界里,动作虚化现象折射出独特的表意智慧。“坐电梯”时,人们明明是站立状态,却
用“坐”来表述;“坐公交”,大概率也是站着抵达目的地;甚至“坐牢”,并非真的以“坐”的姿势度过
刑期……这些日常表达,藏着汉语动作虚化的趣味密码。
汉语里,“坐”本是臀部着物、身体安坐的实义动作。可当它与“电梯”“公交”“牢”等名词组合,
实义渐渐隐退,抽象出“借助、搭乘、处于”的虚指含义。这并非语言的随意“偷懒”,而是表意智慧的
体现。在生活场景中,人们需要简洁又能传递核心动作逻辑的表达——“乘坐”行为的关键,是借助工具
或处于特定空间完成位移、经历过程,“坐”字虚化后,精准抓住了这一抽象本质,用熟悉的字承载新的语
义,让交流高效又生动。
这种动作虚化现象( )。“吃食堂”里的“吃”,不只是咀嚼吞咽,更涵盖“在食堂获取饮食”的
完整行为;“跑龙套”的“跑”,早已脱离单纯的奔跑,成为“扮演次要角色、参与基础事务”的象征。动
作词的虚化,突破字面实义的束缚,让词汇的有限衍生出无限表意可能,在理解中展开丰富联想。
它是汉语动态发展的缩影,见证着语言随生活演进的智慧。从实到虚的跨越,让古老的汉字始终保持
活力,__________,又为现代生活的多样场景提供适配的表意工具。当我们说“坐电梯”“吃食堂”时,
实则在触碰汉语灵动表意的脉搏,感受传承与创新交织的语言温度——每个虚化的动作词背后,都是生活
与文化共同书写的奇妙故事,等待我们在交流中解码、品味。
18.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比比皆是 B. 不计其数 C. 层出不穷 D. 不胜枚举
19. 材料中划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根据材料对汉语动作虚化的阐述,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
A. 既传承着先民对动作的具象认知 B. 既留存着先民对动作的直观认知
C. 既延续着先民对动作的模糊想象 D. 既保留着先民对动作的抽象理解
21. 下列语句中,动作词未发生虚化的是( )
A. 打出租 B. 走好运 C. 写作业 D. 下馆子
22. “他因为连续迟到,最后被公司炒鱿鱼了。”此处的“炒鱿鱼”和材料中的“坐电梯”奇妙性不相同,
试对比分析。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崇古,是回溯历史汲取智慧,感悟先辈的精神传承!尚今,是立足当下大胆创新,奔赴未来的无限可
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D 2.C
3.连续变化无处不在 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 自然是有逻辑的
4.示例一:可以。
①问答十六承接问答五到问答十四的内容,在回顾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微积分的重
要性,衔接自然;
②问答十五放在问答十六之后,对微积分的局限性做出合理补充,结构更显严密。
示例二:不可以。
①问答十六从全文角度总结并强调微积分的重要性,与问答一到问答四的内容形成呼应;
②问答十五放在问答十六之前,说明问答十六建立在问答十五的基础上,这使问答十六更显坚
实与可信。
5.第一问:①数学之美与真理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
②美有时能引导人们探寻和发现真理,最美的理论或是最好的理论。
第二问:①要辩证看待数学之美与真理之间的联系;
②要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领悟万物尤其是数学之美;
③要平衡感性与理性、美育与智育,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6. D 7. C
8. ①对制造战争惨象的日军极度憎恨;②对丧失家园、痛失家人的百姓充满同情;③因自己的藏书还在,
内心稍感欣慰;④因自己不能上阵杀敌而自责。
9. ①真实的场景重现。城市整体造成的破坏,个体生命的惨象都真实的还原出来。②典型的细节描写。如
瓦砾旁的血迹,焦黑的尸体,房屋的空架子都形象具体的表现出来。③强烈的感情倾向性。作者的爱憎分
明的感情充溢字里行间。
10. DEG
11. C 12. C
13. (1)敌人加固营帐加高壁垒,想要来使我军兵力衰竭,我们进攻他,恰好落入敌人的诡计。
(2)我军已经有严整的军纪,敌人也是阵容整齐,哪里敢轻易挑战呢?
14. ①刚开始依傍辽水构筑长围防守,不急于攻城,体现出“不战者在我”。②后又诱敌离开,找到战机,
体现出“必战者在敌”。
15. D 16. ①贯休诗后两句写不必再沿用惯例折下江头柳枝来送别友人,友人品格和彼此情谊自如青青松
柏般高洁坚固。诗人以“柳” 柔弱易折反衬“松柏”的坚韧常青,由习惯风俗用折柳表达离别之愁转向
对清新脱俗、高洁恒定的品格和情谊的赞美,情感更为深沉、洒脱。
②刘诗先以松柏和雪霜表达对心志的赞美,接着陡然一转,指出松柏会被砍伐做柴,雪霜会被春阳消融;
再一转指出真正的勇者是松柏、雪霜都比拟不了的;最后一转举出两个难以坚守儒道的人,与前面的勇者
形成对比。诗人用多次转折,强调坚守自我、不随外物屈折的大丈夫本色的可贵,表明了对自我心志和品
格的坚定追求,升华和深化了诗歌的意蕴。
17【答案】 ①. 校尉羽书飞瀚海 ②. 单于猎火照狼山 ③. 必浚其泉源 ④. 必积其德义 ⑤.
明月松间照 ⑥. 清泉石上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8. C 19. 修改为:动作词的虚化,突破字面实义的束缚,让有限的词汇衍生出无限表意可能,使人们在
理解中展开丰富联想。
20 A 21. C
22. (1)“坐电梯”:动作词“坐”(本指“臀部着物”)虚化,实义隐退,抽象为“借助、搭乘”,核心
是单个动作词的语义从“具象实指”到“抽象虚指”的演变,体现汉语表意的简洁与高效;
(2)“炒鱿鱼”:非动作词“炒”虚化(“炒”仍指“烹饪”),而是因“炒鱿鱼卷缩”与“卷铺盖离开”
形态相似,通过比喻形成“被解雇”的象征义,核心是“短语整体的比喻象征”。简言之,前者是“动作
词实转虚”,后者是“短语比喻象征”。二者的语义创新路径完全不同。
【23 题答案】
【答案】例文:
崇古尚今,开启文明航程
在人类文明的这无尽流动的长河中,“崇古”与“尚今”如同两条交织的绳索,既具矛盾的张力,又满
富和谐的共鸣,共同编织着历史的锦绣华章。真正的智慧,正在于如何让这两股力量在时间的琴弦上奏出
穿越古今的复调音乐——既回溯历史汲取智慧,又立足当下大胆创新,方能奔赴那无限可能的未来。
崇古,是文明血脉的深沉回溯,是对先人精神遗产的虔诚朝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星河中,崇古之情
早已熔铸为一种文化基因。《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真意绝
非泥古不化,而是从先王之道中提炼出“仁”与“礼”的永恒星光,照亮当下的迷途。文艺复兴的巨匠们
高举古希腊罗马的旗帜,看似复古,实则借古典之瓶酿人文主义新酒,开启了现代世界的曙光。这种崇古,
是皮蒂亚神谕“认识你自己”的遥远回响——唯有深知来处,方能明晓去向;唯有在祖先的精神原乡中汲
取养分,文明的根系才能在未来伸展得更加深远。然而,崇古若失去理性的烛照,便会坠入食古不化的迷
障。真正的崇古,当如冯友兰所言“阐旧邦以辅新命”,是让古典智慧在当代语境中重生,而非简单复刻。
与之相对,尚今则是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是面向未来的勇敢创造。它要求我们挣脱“以往事为法”
的思维桎梏,以“日日新”的进取精神开辟新路。从魏晋南北朝佛学东渐与玄学碰撞融合,催生意蕴无穷
的禅宗;到近代“德先生”“赛先生”带来民主科学的清新之风,无不彰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变革勇气。当今科技革命浪潮奔涌,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不断重塑人类认知边界,更要求我
们以“尚今”姿态拥抱无限可能。但尚今若失去价值的锚定,亦可能陷入现代性陷阱。爱因斯坦曾警醒:“不
要忘记,人类一切精巧的技术和经济学,若缺乏精神根基,就无异于在文明的土壤上撒种于虚空。”
于是,我们亟需一种“执古御今”的智慧——让崇古与尚今从二元对立走向创造性融合。这要求我们
以“古今双镜”观照世界:既以古鉴今,洞察历史深处的规律与人性常数;又以今验古,让传统在接受时
代考验中焕发新生。李泽厚提出“度”的范畴,强调在“传承”与“创新”间寻找中道;余英时主张“内
在理路”,让传统从内部开出现代性之花。屠呦呦从葛洪《肘后备急方》汲取灵感发现青蒿素,正是古智
今用的典范;杭州结合宋韵文化与数字科技打造智慧城市,展现了古今交融的无限生机。
站在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我们当以崇古之魂塑尚今之形,以尚今之神活崇古之脉。唯有如此,人类
文明方能在时光长河中既不迷失方向,又不失却动力,最终抵达那更加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