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第12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大单元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Radiation function of Metropolis——Take Shanghai as an example
GEO PPT
第二章 第一节
2026 湘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课标呈现】
根据区域位置和区域特征,辨别营造区域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如辨析地质作用的类型和发生的位置。
认识不同地区的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的差异。
辨识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结合具体案例,领悟和尊重自然规律,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
【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
考题 命题方向
2025 河北卷 以同生断层的形成为背景,考查特殊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黑吉辽卷 以某区域地层界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形成过程
江苏卷 以某地地质剖面图为背景,考查地质作用发生顺序的分析
2024 广东卷 以四川省仁寿县牛角寨山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对外力侵蚀的影响。
新课标卷 以湖南省永顺县土家族村寨的转角吊脚楼为背景,考查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湖北卷 以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与地下水运动的关系。
2023 全国甲卷 以地中海北岸某地的水系重组为背景,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全国乙卷 以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的抬升为背景,考查内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广东卷 以巴音河流域地下水的分布及溢出现象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影响。
浙江卷 以广东丹霞地貌景观图为素材,考察岩石的类型判断。
内力作用
Agglomeration and radiation of Metropolis
O1
类型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同时进行,以内力作用为主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使地表趋向平缓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知识点1 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
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
岩浆活动
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
变质作用
岩石受高温、高压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岩浆活动
喷出地表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挤压——褶皱山脉
张裂——裂谷或海洋
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知识点1 地壳运动
水平挤压
水平张裂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压力
张力
大陆漂移 地面抬升和沉降 地震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盆地
海洋
陆地
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基本
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挤压——褶皱山脉
张裂——裂谷或海洋
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
抬升
沉降
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如:华山陡崖、庐山、泰山、台湾海峡等
知识点1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形成断裂带、褶皱山系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等地貌
基本形式 概念 运动 方向 对地表 的影响 运动 形态 实例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水平挤压 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张裂 绵长的断裂带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垂直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地壳抬升 地势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庐山、华山 地壳下降 台湾海峡、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知识点1 地壳运动
地震波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等震线
地面上任何一点
到震中直线距离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相连起来的曲线。
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地表下岩层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地壳运动与地震
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知识点2 岩浆活动
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岛
火山锥
火山湖
知识点2 岩浆活动
火山示意图
地形
线状喷出:形成宽广的岩熔高原
点状喷出:往往形成锥状火山
火山口:容易积水形成湖泊
状态
活火山:至今仍然活跃
休眠火山:很久没有喷发了
死火山:完全不会再喷发了
火山由火山口、岩浆通道和火山锥组成。
岩浆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知识点2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石灰岩
岩浆
石灰岩
岩浆
大理岩
变质
(高温)
变质带
知识点3 变质作用
青藏高原每年大约上升一厘米左右,高原抬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缓慢
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考点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的形式 特点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的 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大陆漂移、断裂带或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岩浆活动 喷出地表的岩浆 才直接参与塑造地表形态 火山锥;阻塞河道,形成湖泊(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口地区易形成火口湖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 地表形态 需地壳运动抬升至地表 考点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3年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
西扩展是由于( )
A. 板块挤压
B. 火山不断喷发
C. 板块张裂
D. 岩浆持续侵入
(2024年山东卷)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约3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左图)。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右图),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
岛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火山喷发 B. 地壳运动
C. 海浪侵蚀 D. 风力侵蚀
(2023年全国甲卷)图1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7 ~ 8题。
8. 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2023年重庆卷)美国夏威夷地区瓦胡岛(21°30'N,157°50'W)大范围连续性降水少,但受岛屿内高大山地影响,夏季阵性降水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瓦胡岛山体高大是由于( )
A. 生物风化较弱 B. 降水侵蚀强烈 C. 海水侵蚀较弱 D. 内力作用剧烈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板块运动与地貌
Agglomeration and radiation of Metropolis
O2
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2)板块覆盖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知识点1 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理论证据:
①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拼合
②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生物相似性
③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生物的相似性
知识点1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岩石年龄,发现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且岩石离海岭(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6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知识点1 板块构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地幔物质从地壳开裂处涌出,形成新的洋壳,把原洋壳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扩张洋壳遇陆壳时,俯冲至陆壳之下,逐渐熔化消亡。
知识点1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
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
软流圈
板块构造学说
知识点1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且板块之间还有小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构造学说
特别注意: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知识点1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相向运动相离运动
知识点2 板块运动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板块运动方向 板块边界
相向运动 消亡边界
相离运动 生长边界
知识点2 板块运动
1.板块的碰撞运动
当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相互挤压并抬升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俯冲边界处形成海沟,大陆板块边缘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岛弧链)。
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产生巨大能量,易发生地震;岩层消亡(岩石年龄老)。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褶皱山系
亚欧板块
日本岛弧
日本海沟
太平洋板块
考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在大洋板块上形成海沟
在大陆板块上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岛弧链
海沟
海岸山脉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挤压:
陆地一侧形成褶皱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海洋一侧形成深切的海沟,阿留申海沟,中亚美利加海沟,智利海沟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科迪勒拉山系
海沟
1.板块的碰撞运动
考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挤压:形成高大褶皱山系——阿尔卑斯山;地中海、黑海海域面积变小
1.板块的碰撞运动
考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勘察加半岛
日本群岛
千岛群岛
琉球群岛
菲律宾群岛
新几内亚岛
所罗门群岛
斐济群岛
新西兰南北岛
1.板块的碰撞运动
勘察加半岛
日本群岛
千岛群岛
琉球群岛
菲律宾群岛
新几内亚岛
所罗门群岛
斐济群岛
新西兰南北岛
千岛海沟
日本海沟
菲律宾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汤加海沟
克马德克海沟
1.板块的碰撞运动
阿留申海沟
中亚美利加海沟
秘鲁-智利海沟
安第斯山脉
落基山脉
科
迪
勒
拉
山
系
1.板块的碰撞运动
阿拉伯板块
非洲板块
红
海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
维多利亚湖
坦葛尼喀湖
马拉维湖
板块张裂形成的生长边界,易出现海洋、裂谷、海岭等。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张裂形成红海、死海,未来面积增加或加深。
非洲板块内部小板块张裂形成大裂谷,东非大裂谷,裂谷积水成湖,形成断裂构造湖,如维多利亚湖,坦葛尼喀湖,马拉维湖。
2.板块的张裂运动
考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东非大裂谷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
如果板块张裂的地方在大洋上,由于洋壳较薄,岩浆会从海底涌出,冷却后形成海岭,又称“海底山脉”或“大洋中脊”。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亚欧板块相离运动,地壳张裂发育为海洋,即大西洋,形成海岭,即大西洋“S”形大洋中脊。
冰岛领土属于火山岛,由大西洋中脊裂谷溢出的岩浆堆积而成(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地壳薄弱→岩浆侵入或喷出,地球内部能量释放→易形成火山,形成新的岩石)
冰岛
海岭
海洋
美洲板块
亚欧板块
陆上:裂谷、断层
海上:海洋、海岭
核心突破·技能提升
考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2.板块的张裂运动
——World ocean ridge
中大西洋海岭
大西洋-印度洋海岭
西南印度洋海岭
中印度洋海岭
东南印度洋海丘
太平洋-南极洲海岭
东太平洋海丘
智利海岭
大洋中脊又称为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中洋脊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板块运动 板块 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 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与大洋板块
运动方向 ←|→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高原 海岸山脉、岛弧
海沟
举例 红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
洋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图 考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活动。
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古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火山地震带
考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断裂带 板块边界类型 所经过的著名山脉、海沟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 、落基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 安第斯山脉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
非洲 断裂带 非洲板块内部(生长边界)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 红海、死海
大西洋 断裂带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块(生长边界) 冰岛、大西洋、大西洋海岭
4.识记典型板块边界地貌
5.板块边界的判断技巧
(1)陆壳和陆壳之间,也就是陆地上的消亡边界。将形成高大的山脉,如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消亡边界在阿尔卑斯一带,是一个著名的造山带。还有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喜马拉雅山系。
(2)如果是大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的挤压消亡边界,那么在大洋的一侧将形成海沟。陆地板块的一侧如果是在海洋就形成岛弧,在陆地上就形成山脉。如亚洲东部的一系列岛弧和贯穿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
(3)大洋中脊(海底山脉)都是生长(张裂)边界;六大板块的生长边界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脊上。
考点 板块运动与地貌
易错提醒
(1)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不正确。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2)亚洲位于亚欧板块
不正确。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3)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不正确。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但红海和死海的形成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
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29页图2.20“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回答(1)~(3)题。
(1)写出上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2)指出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
哪个板块。
(3)利用板块构造学说分别解释落基
山脉、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读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29页图2.20“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回答(1)~(3)题。
答案 (1)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2)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3)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
(2025·浙江·高考真题)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1日0时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23.此次地震( )
A.震中位于大西洋中脊
B.附近为板块消亡边界
C.震源位于太平洋板块
D.引发海啸危及哈瓦那
(2025·浙江·高考真题)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1日0时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24.甲、乙、丙、丁四地海底岩
石年龄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2.与海沟相伴而生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板块构造学说科普宣传片
Popular science video of plate tecto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