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大单元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新教材·一轮复习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课标呈现】
根据区域位置和区域特征,辨别营造区域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如辨析地质作用的类型和发生的位置。
认识不同地区的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的差异。
辨识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结合具体案例,领悟和尊重自然规律,理解人地和谐的重要性,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
【课标解读】
考情分析
考题 命题方向
2025 河北卷 以同生断层的形成为背景,考查特殊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黑吉辽卷 以某区域地层界线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形成过程
江苏卷 以某地地质剖面图为背景,考查地质作用发生顺序的分析
2024 广东卷 以四川省仁寿县牛角寨山区的地质构造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对外力侵蚀的影响。
新课标卷 以湖南省永顺县土家族村寨的转角吊脚楼为背景,考查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湖北卷 以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与地下水运动的关系。
2023 全国甲卷 以地中海北岸某地的水系重组为背景,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全国乙卷 以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的抬升为背景,考查内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广东卷 以巴音河流域地下水的分布及溢出现象为背景,考查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影响。
浙江卷 以广东丹霞地貌景观图为素材,考察岩石的类型判断。
1
内力作用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可以把它们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外力地质作用互有联系,但发展趋势相反。
一、内力作用概况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岩层变形变位
上升冷却喷出
地下高温高压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地表形态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结果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一般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1)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薄弱处喷出而成。
1.火山概述
弊: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引起火灾,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利: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处可能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火山口形成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火山景观是自然旅游景观的组成部分。
(2)组成:
火山口: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
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3)火山喷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常见火山类型
火山类型(按活跃程度分类) 概念 举例
死火山
活火山
休眠火山
死火山是人类历史记载中没有喷发过的火山
山西大同火山群、四川峨眉山
活火山是在人类历史期间经常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周期为数十年到数百年有喷发过的火山
日本的富士山
休眠火山是比较长时间没有喷发,但有可能再度喷发的火山
吉林省长白山火山群、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群
特别提醒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
在地壳运动中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
且相互作用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但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2023年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
西扩展是由于( )
A. 板块挤压
B. 火山不断喷发
C. 板块张裂
D. 岩浆持续侵入
(2024年山东卷)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约3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左图)。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右图),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
岛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火山喷发 B. 地壳运动
C. 海浪侵蚀 D. 风力侵蚀
(2023年全国甲卷)图1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7 ~ 8题。
8. 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2023年重庆卷)美国夏威夷地区瓦胡岛(21°30'N,157°50'W)大范围连续性降水少,但受岛屿内高大山地影响,夏季阵性降水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瓦胡岛山体高大是由于( )
A. 生物风化较弱 B. 降水侵蚀强烈 C. 海水侵蚀较弱 D. 内力作用剧烈
(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
C.构造运动 D.风沙作用
2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山系呢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1.大陆漂移学说
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1.大陆漂移学说
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5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岩石年龄,发现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且岩石离海岭(又叫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6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2.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
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
为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
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2)一般说来,板块的内
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
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
较活动的地带。板块之中还
有次一级的小板块。
3.板块构造学说
拓展:特殊板块及
地区分布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岛弧
海岸山脉
马里亚那海沟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脉
红海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海岭
生长边界
生长边界处的主要构造带有海岭或断层,板块相背运动,会发生张裂,板块间距离会加大,如红海面积会变大,大西洋面积在扩大。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处的主要构造带有海沟或造山带,板块相向运动,会发生碰撞,板块间距离会变小,如地中海的面积在变小,喜马拉雅山在增高。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板块运动与地貌
喜马拉雅山
板块运动与地貌
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千岛海沟
日本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岛弧链
海沟
岛弧
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
科迪勒拉山系
海沟
海岸山脉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日本
太平洋板块
日本海沟
亚欧板块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
海沟
阿留申海沟
中亚美利加海沟
秘鲁-智利海沟
安第斯山脉
落基山脉
科
迪
勒
拉
山
系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
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形成裂谷
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形成海岭
板块内部张裂
开始张裂
形成大陆裂谷
发育为海洋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纵贯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并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和约旦河谷,属于小板块张裂而成
地中海与红海,同样是海,成因不同
大洋板块之间的张裂处
如果板块张裂的地方在大洋上,由于洋壳较薄,岩浆会从海底涌出,冷却后形成海岭,又称“海底山脉”或“大洋中脊”。
大
西
洋
海
岭
东非大裂谷
板块运动与地貌
消亡边界
海岭
大洋中脊
板块运动分为碰撞和张裂
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碰撞)
生长边界(张裂)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褶皱山脉
裂谷、海洋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板块判断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
(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虽然在亚欧大陆,但属于印度洋板块。
(2)同为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
板块运动 张裂 (生长边界) 碰撞(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2025·浙江·高考真题)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1日0时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23.此次地震( )
A.震中位于大西洋中脊
B.附近为板块消亡边界
C.震源位于太平洋板块
D.引发海啸危及哈瓦那
(2025·浙江·高考真题)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1日0时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24.甲、乙、丙、丁四地海底岩
石年龄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2·浙江6月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
2.与海沟相伴而生的宏观地形有( )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