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是部编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第五课内容,在高二年级讲授。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民族特色;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色,也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考虑到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对本课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故决定参照新课标,按照课本的编排结构,重点讲述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成就。本课位于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第五课,作为本单元丰富的世界多样文化中的一部分,着重描述南亚、东亚和美洲的区域特色,需要找到区域间的联系,与文明演进的历程。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南亚、东亚与美洲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学情分析
知识上:学生虽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但主要是对这一段历史的总体了解,缺乏专题而系统的学习。能力上:高二学生感性思维还比较强,但对历史材料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将感性和理性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思维。心理上: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相关历史问题缺乏深入的理解,需要积极引导,创设氛围,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目标
1.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学科素养:通过历史地图对南亚、东亚与美洲的地理方位进行把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史料解读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认知南亚、东亚与美洲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让学生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互鉴性,培养学生既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又尊重世界其他文明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成就。
2.难点:文化的多样性、互鉴性与共通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文字在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接下来,让我们透过不同文化的文字,探寻古代印度、朝鲜、日本以及美洲文化的奥秘。首先,请大家辨认这几组字分别属于哪种文字,之后教师会进行详细解读。
设计意图:以文字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古代印度、朝鲜、日本以及美洲的文化内容。
二、梵文佛音话印度
古代印度涵盖如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区域,其文字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简单介绍古代印度的分期后,将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对应到相应时期。公元前2500-前1750年,考古学家在哈拉帕遗址发现了2500多枚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识别出500多个文字符号,尽管这些符号尚未能完全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公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印欧语系随之传入,逐渐形成了梵文和巴利文,这两种文字贯穿了整个古代印度的宗教、数学、艺术、史诗等领域。
1.婆罗门教下的种姓制度。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种姓制度的实质,婆罗门教下的种姓制度世代传承,等级森严,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禁止通婚。这体现了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严格社会等级制度。
2.佛教中的世界大同。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请结合教材及佛教教义,概括佛教倡导的观点,分析佛教兴盛的原因,并探讨佛教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影响。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他所创立的佛教认为人世间充满苦难,为了超脱苦海,必须虔诚信佛,多做善事,安于今世,寄希望于来世,这种思想吸引了大量生活困苦的信徒。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学生可以得出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和“来世超脱”能给饱受种姓制度压迫的下层人民带来心灵慰藉;佛教宣扬的“忍耐顺从”使下层民众放弃反抗,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3.印度教中的等级延续。教师讲述印度教的兴起史实,印度教于4世纪兴起,以婆罗门教为基础,吸收了佛教教义和教规,有三大教义:崇拜三相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将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是一种融合了各种神明和多种哲学思想的混合宗教。
4.梵文经典文学史诗。梵文不仅传播宗教经典,还记录了古代印度的文学名著。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讲述《梨俱吠陀》《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相关的故事。
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向东南亚传播;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深入到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 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思考:巴利文和梵文经典的传播带来了哪些影响
①佛教渗透到东南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古代印度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产生重要影响。
③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如为藏语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石窟艺术、佛塔的建造和佛教艺术也受到了印度佛教文化的熏陶。
设计意图:通过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将古代印度社会的宗教、等级、文化等相关史实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了解文字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从梵文对中国西藏地区的影响和巴利文对东南亚地区的巨大影响,让学生感知文字对文化交融、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汉字儒风说日朝
首先,通过时间轴梳理古代朝鲜的变迁,并对应相应时期的文字变迁,从直接使用汉字到十五世纪创制朝鲜文字,接着以表格填空的形式总结古代朝鲜的文化成就(结合书本填空)。
提问:结合材料思考,中国文化与朝鲜文化的关系。
(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 ——《东国通鉴》①佛教、道教、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
②学习中国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文字推动文化交融)。
③朝鲜的典章制度、学术文化、风俗习惯等受中国影响。
④仿照中国的史书体例编写历史。
根据填空及材料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第二步,简单讲述古代日本的大致分期,并梳理神道教出现、佛教传入、大化改新仿照唐制、法隆寺、创制日本假名、武士道崛起等相关史实。在日本发展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作为文字。唐朝开始,日本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假名,其中片假名起源于汉字楷书,平假名起源于汉字草书。最后由学生总结古代日本在文学、建筑、绘画方面的成就,并根据这些成就的日文与繁体中文接近的特点,分析文字对中日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不仅是汉字,中国制度、文化等都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请结合表格及材料分析中日文化的关系,为何称唐朝时的日本为“唐风时代”。学生可从整体和文字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日本吸收中国的文化,并结合自身国情进行改造和创造,从而形成并发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汉字的传入推动了日本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日文的产生。
设计意图:日本和朝鲜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早期大量采用汉字,推动了两国的发展。本环节史实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可巩固基础知识。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中国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
四、神庙金塔探美洲
印第安人是除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他们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许多农作物,如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文明。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通过文字传递信息,印加人通过结绳来记事,但至今人们仍无法破解印加人的结绳信息。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美洲大陆,探寻神秘的美洲文字。
首先,请学生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填写,梳理三个文明的大致情况,通过梳理史实分析美洲各阶段文明的共性文化表现。
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旨在让学生继续寻找文化间的共性,体会文化传承、多样的特点。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三点共性特征:①宗教上都是多神崇拜,崇拜自然神;②金字塔用于祭祀神灵;③利用文字等方式传承文明。
1.金塔神明话玛雅。同学们先辨认标题中的两个字,分别是“金字塔”和“主人、神”的意思。通过玛雅人的数字和雕像,学生可以自行梳理玛雅人的相关史实。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他们的文字非常独特,呈方块图形,由很多图画和符号组成,属象形文字。它既有象形,也有会意,也有形声,是一种兼有意形和意音功能的文字。记载了玛雅人的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天文、历象等,是少数迄今为止尚未被全部破译的古代文字之一。
2.结绳记事的印加人。根据教材自行梳理印加人在建筑、医学、历法、记事等方面的史实,并请学生汇报结果。
3.图画刻字的阿兹特克人。尝试认识图画文字,并引导学生从锻造铜器、图画文字、工具制作等方面去认识阿兹特克文明。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梳理美洲三大文明的情况,分析其共性文化表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体会文化的传承性和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美洲不同民族的文字特点和文明成就。
五、课堂结尾
在访问墨西哥时提到,中国和墨西哥都是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两国文化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历史上,两国文明交相辉映、互为借鉴。文字在文明交往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对文明的进 程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提问:为什么有些文字至今不能被解读,现在仍然要研究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文字能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文字,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交融,文字(图画)记载信息,推动文化发展和传承,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思考文字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字价值的理解。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我们跟随不同文化的文字,走进了古代印度、朝鲜、日本以及美洲的文化世界。了解了古代印度的宗教、等级制度和文学史诗,认识到文字在印度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中国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深远影响, 以及汉字在中日朝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寻了美洲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文明的特色,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不同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目标检测题:
1.中古时期的印度,有两大变化,一是四世纪初兴起的笈多帝国统治者支持印度教的发展,二是13世纪初建立的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笈多帝国兴起于恒河中游
B. 今天的印度教是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
C. 德里苏丹国是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
D. 德里苏丹国以佛教为国教
2.与欧亚大陆相隔绝的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都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 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都独立进行
B. 印第安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交流
C.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 印第安文化深受欧亚大陆文化的影响